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课件+练习(带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课件+练习(带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06 08:42:34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时空坐标
学法指导
时空坐标
学法指导
1.抓住主线索:古今中外历史上商路和贸易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2.明确古代欧亚大陆东西交通线的开辟和发展历程以及对中西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1)古代欧亚大陆东西交通线以丝绸之路为主,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等交通路线;(2)丝绸之路等商路不仅是贸易路线,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3.掌握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对文化交流国际化的推动作用:(1)新航路开辟后,随着世界各洲贸易的扩大,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2)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流动,各国文化同其商品一道传播到世界各地,各国文化在不断借鉴中向前发展。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标定位
素养解读
(1)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
(2)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通过史料实证,探究古代欧亚大陆东西交通线的开辟和发展历程;立足于时空观念,掌握“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的路线
(2)从历史解释的角度阐释古代商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以及古代商道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一、丝绸之路
1.概念
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它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凿空”——张骞通西域
(1)经过
①时间:公元前138年。
②内容:汉武帝派遣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计划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人俘虏,羁留十余年,后辗转抵达大月氏。
③影响: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3.发展
(1)开辟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
(2)地位下降
①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
②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草原丝绸之路”
(1)路线: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
(2)影响: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沿此路西迁。
2.“西南丝绸之路”
(1)路线: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2)影响:沟通了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
3.“海上丝绸之路”
(1)概念:指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它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开辟
时期
内容
西汉
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宋元
条件
能够制造排水量很大、可乘载数百人的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频繁
路线
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
影响
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重要交易枢纽
明朝
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物质和技术交流
(1)中国物质和技术西传
①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③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④瓷器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瓷器,反映出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西方物质和技术东传中国
①西汉一度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汗血马”,引进饲草苜蓿及葡萄等水果。
②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胡桃、胡萝卜等带有“胡”字的物种,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③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④宋元时期,棉花传入中国,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⑤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2.精神文化交流
(1)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丝绸之路沿线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
(2)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3)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4)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图片说史】你认为教材第53页的三幅图片,各自如何体现了古代商道上的中西方文化交流?
提示(1)波斯人模仿明朝青花瓷制造的釉下彩青花陶壶:反映了瓷器经海路外销传入西亚和北非,当地工匠竞相仿制青花瓷的史实。
(2)汉朝的鎏金铜马:其艺术造型源于汉朝御厩中饲养的大宛“汗血马”,反映了西汉征服中亚大宛国,获得“汗血马”的史实。
(3)辽宁北票十六国墓葬出土的玻璃水注:质薄透明,表面微见银绿色锈浸,体现了以吹管法成型的玻璃制造技术,反映了古代东西方的物质和技术交流,是研究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古代欧亚大陆东西交通线
史料实证
材料一 2
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摘编自《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材料二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读史技巧两则材料依据时空观念,概括了古代欧亚大陆东西交通线的发展历程。材料一叙述了丝绸之路的作用,材料二叙述了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互动探究(1)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哪个朝代?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
提示(1)朝代:西汉。
作用:(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今天)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从古今两个层面回答)
(2)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货物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
原因:地理环境优越。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历史解释
比较“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异同
项目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都是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对中外文化、物质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外友好的象征
都是建立在中外交往的愿望之上的,是和平的交流通道
开辟道路,地理意义重大
中国都处于相对的优势地位。这是因为古代中国无论在物质上,还是文化上都较为先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项目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以长安为出发点
以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等地为出发点
主要是东西商业贸易之路,是中国和亚欧各国间政治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
主要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的交流通道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中亚地区的衰弱和地理变迁而衰落
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而逐渐为西方列强的侵略途径所替代
陆上丝绸之路的作用与影响相对大于海上丝绸之路。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天文、历算、医药等科技知识,佛教、祆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先后传入中国,并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的纺织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制瓷等工艺和技术,绘画等艺术,儒家、道教等思想,也传向西方,产生了重要影响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典例剖析
例题1丝绸之路兴起于西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绸之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
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
C.政治统一有利于丝绸之路畅通
D.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绸之路贸易
题目立意本题以古代中国丝绸之路的兴衰历程为依托,从探究丝绸之路兴衰原因的角度考查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学科素养。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解题指导
选项
分析
A
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但并未完全消亡,故A项错误
B
宋代重视海上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呈现繁荣状态,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丝绸之路日益衰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兴衰与统治政策有关,故B项错误
C
丝绸之路畅通的西汉、隋唐、元朝都是政治统一的王朝,所以政治统一有利于丝绸之路畅通,故C项正确
D
材料“直到元朝,陆上丝绸之路再度兴起”反映了元朝蒙古人统治时期也重视丝绸之路贸易,故D项错误
答案C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古代商道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史料实证
材料 16世纪以前中西文化交流以“东学西传”为主。起始于西汉,中国文化传到西方去的主要是物态文化(包括科技和艺术成果);从16世纪开始,在近现代的中西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并由此产生了数百年的“西学东渐”现象。在“西学东渐”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深度、广度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一个时期。
——摘编自李翠玉《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察》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读史技巧材料叙述了16世纪前后中西文化交流由“东学西传”转为“西学东渐”的史实。
互动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东学西传”的途径和主要特点。
提示途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特点:没有大规模地展开;没有深入了解和认识;交流的层面大多停留在物态文化,如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历史解释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和认识
(1)特点
①唐朝中期前以陆路贸易为主,唐朝中期后以海路贸易为主。我国古代的对外交通,可以唐朝中期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汉朝至唐朝中期,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同西亚、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与交流;唐朝中期至明朝,海路对外交往日益占据主导地位,这是北方战乱不止、经济重心的南移和造船技术的长足进步所致。
②对外关系以友好交往为主流。例如隋唐同朝鲜、日本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对彼此经济文化产生了影响。南宋的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到非洲一些国家。元朝时亚、非、欧国家和地区不断有使团、商队来大都,泉州港异常繁忙。明朝郑和下西洋密切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③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汉朝至明朝的一些封建统治者实行对外通好政策,加强了中国同亚、非、欧各国的联系,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清前期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2)认识
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条件。
②包容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
③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加强了中外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的交流,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典例剖析
例题2唐朝开辟了丝绸之路中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到欧洲的西段后,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们也逐渐出现。由此可知(  )
A.唐朝的繁荣强盛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来华
B.丝绸之路西段开通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发展
C.开明兼容政策是外国人来华的主要原因
D.唐朝对外交流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题目立意本题以唐朝丝绸之路的发展为依托,从丝绸之路的开拓和中西文化交流加强的角度考查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解题指导
选项
分析
A
材料并未反映是外国人来华还是中国人前往西方国家,故A项错误
B
依据材料“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们也逐渐出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西段开通后,中西往来之人越来越多,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发展,故B项正确
C
外国人来华的主要原因是其自身需求,故C项错误
D
材料叙述了丝绸之路西段开通后的状况,未描述唐朝对外交流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故D项错误
答案B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1.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凯撒穿着一件丝绸长袍到剧院看演出,吸引了满剧场的人。这件丝绸长袍料子的获取途径是(  )
A.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
C.新航路
D.太平洋丝绸之路
答案A
解析由“公元前1世纪”可知当时中国处于西汉时期,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极大地沟通了东西方的商品贸易,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漆器等传入西方,许多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与思想文化也随之向西传播。当时凯撒能穿上丝绸长袍,主要得益于丝绸之路带来的中西丝绸贸易,故A项正确。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2.2015年3月,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旨在重启丝绸之路。关于古代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
A.东汉张骞始开丝绸之路
B.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
C.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D.丝绸之路起点是洛阳
答案B
解析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它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故B项正确。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故C项错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故D项错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3.北宋中期实施茶马法以后,与西部少数民族的经济交往多以茶马贸易为主,即以中原地区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来换取西部少数民族的优质马、牛、羊等。这反映了(  )
A.茶马贸易是民族交往的重要途径
B.中原地区生活方式的改变
C.边界贸易是宋朝的主要财政来源
D.少数民族经济结构的变化
答案A
解析北宋与西部少数民族在经济交往中,通过贸易取得马、牛、羊等,少数民族通过贸易获得茶叶、丝绸、瓷器等,各取所需,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茶马贸易,不能体现中原地区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少数民族经济结构的变化,故排除B、D两项;宋朝当时经济繁荣,政府主要财政来源不是边界贸易,故排除C项。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4.“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此材料评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强大的舰队进行和平的经贸往来、调解纠纷、打击海盗是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故C项正确;张骞通西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故A项错误;鉴真东渡没有大规模的舰队,故B项错误;戚继光抗倭属于打击侵略,与经贸和文化交流的活动不同,故D项错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5.丝绸之路开通后,丝路上的商队从西方运来稀有动物、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再从中国运出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织技术、漆器工艺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向世界。这表明丝绸之路的开通(  )
A.促进了中西直接交流
B.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
C.扩大了汉朝统治区域
D.体现了汉朝的世界中心地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丝绸之路传播了东西方的物质文明和技术文明,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故B项正确。A项脱离材料主旨,故排除;丝绸之路是商路,并未拓展汉朝的统治区域,故排除C项;D项与题干无关,故排除。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朝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1)变化:从地域(范围)上看,汉朝丝路从中国出发,主要通向中亚;唐朝丝路覆盖了西亚、南亚乃至非洲东海岸。从内容上看,汉朝以商业贸易为主;唐朝从商业贸易扩展到文化、民俗、政治、军事、手工业工艺等领域。从对象上看,汉朝以西域和中亚地区国家为主;唐朝扩大到南亚、东非等地区。
(2)影响: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材料二“‘绢马贸易’……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地域范围、内容、对象等方面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第(2)问,根据材料二“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稳定边疆形势……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唐朝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边疆形势、财政收入、交流融合、手工业发展、中华文化圈等方面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后篇巩固提升
1.“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的这首诗反映了丝绸之路的繁忙景象。丝绸之路最早开辟于(  )
A.张骞出使西域后
B.隋唐时期
C.安史之乱后
D.秦朝建立后
答案A
解析丝绸之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东以长安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故A项正确。
2.西汉与古罗马是当时世界东西方文明的两大中心,随着二者的对接,中国与世界的优秀文明得以相互影响和借鉴。对东西方两个文明中心的成功对接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的事件有(  )
①西域都护的设置 ②张骞出使西域 ③丝绸之路的开通 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西域都护的设置保障了西汉与罗马之间的往来,①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往来,②③④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3.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繁荣的共同原因是
(  )
A.中国疆域拓展
B.经济重心南移
C.商贸全球化初露端倪
D.政府的支持与管理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古代政府的大力支持使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繁荣,实现了丝路对外贸易的发展,故D项正确。中国疆域的大小与丝路的繁荣没有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宋朝时期完成经济重心南移,但丝绸之路从西汉就开通了,故B项错误;商贸全球化初露端倪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题干无关,故C项错误。
4.1877年,西方学者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一词,用于描述汉朝时期的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交通线。这里介绍的是丝绸之路的(  )
A.产生背景
B.主要行人
C.路线走向
D.开通前提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描述汉朝时期的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交通线”可知,这里介绍的是丝绸之路的路线走向。丝绸之路的路线从长安到河西走廊,经西域去往中亚、西亚,再到欧洲,故C项正确。
5.亚历山大征服战争后,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的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后来的丝绸之路西段(自帕米尔以西)实际上已经开通。这表明(  )
A.张骞对丝绸之路开辟作出决定性贡献
B.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C.希腊文明的传播对丝绸之路开通的贡献
D.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
答案C
解析材料指出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丝绸之路西段已经开通,这一部分交通体系是希腊文明的传播范围,希腊文明的传播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故C项正确。材料指出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丝绸之路西段实际上已经开通,不是在强调张骞的贡献,也没有指出开辟丝绸之路势在必行,故A、B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故D项错误。
6.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十分发达,唐朝时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泛指东南亚)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唐朝只特许广州一处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D.唐朝时的海上丝绸之路具有全球化意义
答案B
解析“丝国”因中国很早就向西方输出蚕丝而得名,故B项正确。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故A项错误;清朝只特许广州一处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故C项错误;唐朝时的海上丝绸之路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非、北非和波斯湾诸国,不具有全球化意义,故D项错误。
7.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材料表明(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B.制瓷业在唐朝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
C.唐朝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范围较广
D.陆上丝绸之路带动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三大航线说明唐朝对外航线多,贸易地区广泛,“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说明贸易范围广泛,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中外贸易额问题,因此无法得出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单独说明制瓷业在唐朝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唐朝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范围广,未涉及陆上丝绸之路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带动,故D项错误。
8.20世纪末,“黑石号”沉船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周围被发现并打捞出水,遗物中瓷器数量最多,约有67
000件,年代主要集中于9世纪左右,多数是长沙窑、越窑、邢窑及广东各窑口的产品。这些瓷器(  )
A.以青花瓷和粉彩瓷为主
B.代表制瓷业的最高水平
C.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出
D.完全出自官营工匠之手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而题干中的“9世纪左右”正是中国的唐朝时期,“黑石号”沉船本身即表明这批瓷器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出的,故C项正确;青花瓷兴盛于元朝,粉彩瓷是清朝时期的瓷器,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涉及瓷器的数量和产地,没有涉及瓷器的制造工艺问题,故B项错误;据材料“多数是长沙窑、越窑、邢窑及广东各窑口的产品”可知,这些瓷器不全是官窑产品,故D项错误。
9.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发展的友好象征。当年,玄奘在这条线路上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
A.珐琅彩瓷器深受各族人民欢迎
B.晋商、徽商往来于丝绸之路
C.都使用风力水车灌溉农田
D.轻盈精湛的丝织品是常见的商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发展的友好象征”“玄奘在这条线路上可能见到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珐琅彩瓷器属于清朝时期,故A项排除;明清时期形成晋商、徽商等商帮,故B项排除;使用风力水车灌溉农田,也属于明清时期,故C项排除;丝织品在唐朝已经是常见的商品,故D项正确。
10.“厘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泉州遍种刺桐树,外来商人、水手便以“刺桐”名之,这个名字当时在海上丝绸之路所经各处广泛流传。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  )
①这是我国元朝对外贸易繁荣的一个缩影 ②海上丝绸之路曾经过泉州 ③当时泉州在国际商贸中占有重要地位 ④政府为加强对对外贸易的管理,曾经在泉州设置“十三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泉州是元朝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材料是对泉州对外贸易繁荣的描述,“十三行”是清朝在广州设立的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而非元朝,故排除含④的A、C、D三项,B项正确。
11.西汉丝绸之路初通时,丝绸之路咽喉要地河西地区还是“习俗颇殊,地广民稀”,到东汉初年,河西地区已是“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据此可得出
(  )
A.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以经济目的为主
B.经贸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显著
C.丝绸之路兴起之时是以河西为中心
D.河西地区的民族交融得到明显发展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处于丝绸之路咽喉要地的河西地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影响显著,故B项正确。题干强调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河西地区的影响,与对外贸易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河西地区地处咽喉要地,不能得出其是丝绸之路的中心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交融的信息,故D项错误。
12.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从事国际贸易的是昭武九姓。他们是中亚粟特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或者其后裔的泛称,有康、安、石、米、史、何等姓。他们以经商著称,长期操纵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在文化交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祆教、摩尼教、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等传入中原,中原的丝绸、造纸术传入西方。由此可见(  )
A.丝绸之路是由汉族商人控制的贸易之路
B.丝绸之路上最主要的商品是丝绸和瓷器
C.昭武九姓是中国与西方进行交往的中介
D.昭武九姓控制着丝绸之路上的所有贸易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昭武九姓从事国际转运贸易,活动路线是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西方进行交往的中介,故C项正确。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由昭武九姓控制,昭武九姓不是汉族,故排除A项;陆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商品是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商品是瓷器,故排除B项;D项表述绝对,故排除。
13.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不仅使中国的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大的贡献还在于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下列选项中反映东西方交流的有(  )
①中国造纸术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②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 ③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日本 ④中国瓷器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解析中国造纸术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和中国瓷器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反映出东西方的交流,①④说法正确,故D项正确。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是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日本是东方国家之间的交流,均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含有②或③的A、B、C三项。
14.德国人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首次用“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古代丝绸之路也被称为“进步之路”“友谊之路”“文化之路”。以上材料说明当时这条东西方要道
(  )
A.交通非常发达
B.商品贸易极其繁荣
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名胜古迹众多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频繁交往,相互交流,故C项正确。交通非常发达的说法片面,故A项排除;商品贸易极其繁荣属于表象,不是本质,故B项排除;名胜古迹众多的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故D项排除。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曾长期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但是自从8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之后,已有衰落的趋势。到15、16世纪,这条曾经为古代文明建立过丰功伟绩的陆上丝绸之路,伴随着东西方海上直接贸易的开始,终于变成了象征中西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历史遗迹了。
材料二 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摘编自[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
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三 习近平提出,要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一个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中国,可以更直接细致地感知和了解优秀的中华文明,进而接纳甚至吸收其优秀的成分。
——摘编自张勇《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
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陆上丝绸之路衰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亚欧文明交流方面归纳丝绸之路所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历史基础和时代背景。
参考答案(1)原因:海上丝绸之路的日益兴盛;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2)影响:丝绸之路影响文明进程;经济文化交往联系密切;物种和人员的相互传播流动;科学技术交流。
(3)历史基础:古代丝绸之路。
背景: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的需要。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之后,已有衰落的趋势。到15、16世纪……伴随着东西方海上直接贸易的开始”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经济重心南移、新航路的开辟、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等方面分析陆上丝绸之路衰败的原因。第(2)问,根据材料二“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交交融”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类文明进程、经济文化交往、物种和人员流动、科技交流等方面归纳丝绸之路所带来的影响。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丝绸之路的角度概括“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历史基础;第二小问,据材料三“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和平的国际环境等方面概括“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时代背景。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
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
——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状况。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示例
论题: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交融之路。
阐述:汉朝丝绸之路开通后,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通道,中国的丝绸、瓷器等远销中亚、北非、欧洲,中亚和欧洲的商品和物种也传到中国,丰富了各自的社会生活。中国的四大发明、各种生产技术等外传,佛教、伊斯兰教等也传播到中国,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并日益本土化。丝绸之路成为中外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文明交融发展的载体。
解析通过阅读材料,可提出论题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交融之路。阐述根据材料“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可知汉朝丝绸之路开通后,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通道,丰富了各自的社会生活。根据材料“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可知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和交融。最后总结升华,说明丝绸之路成为中外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文明交融发展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