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李白墓始建于公元817年。1954年被安徽省政府评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碑上刻有“唐名贤李太白之墓”,据传是诗圣杜甫的手笔。墓冢坐落于马鞍山市当涂县太白乡太白村。
青莲书院 现位于安徽省马鞍山面积300多平方米,门前匾额“青莲书院”是当代书法家范曾凭吊李白墓时的墨宝。
太白祠位于四川省江油县城北中坝镇李白故里。1962年李白逝世1200周年时筹建,1981年建成。该馆为具有唐代风格的古典园林式馆榭,1982年10月正式开馆。始建于公元817年。历史上进行了12次修葺。现今的太白祠为五进五间的明清宗祠风格的徽派建筑。
蜀道难全文
噫吁嚱 ,危呼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 □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 胡为呼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 夕避长蛇。磨牙吮血, 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1、分析章法结构
2、鉴赏意境特点
3、体味风格特色
4、会诵读并背诵
秦塞( sài) 石栈(zhàn ) 猿猱 (náo )
萦( yíng )岩峦( luán )
抚膺( yīng ) 巉( chán)岩 飞湍( tuān )
吮(shǔn )血 咨嗟( zī jié ) 崔嵬( wéi )
扪参( mén shēn )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此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提示如下:)
1、“噫吁口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乎”“哉”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语调读,读得轻而平缓。
(一)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 读。“上有”二句读慢些,重音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上;“黄鹤”二句,读后稍作停顿;“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读末句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问君”可读得亲切些,重音落在“不可攀”上,用劝说语气读。以下四句读时放低声调,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前四句读时,须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前两句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叹 高
难 行
蜀道来历
蜀道高峻
叹 险
可 畏
景物凄清
山水险恶
叹战祸之烈
申 戒
剑阁险要
杀人惨景
开篇:主旨句一见
——以“何时还”起
——以“早还家”结
照应
结尾:主旨句三见
主旨句二见
1、复沓形式(又称反复)
李白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主旨句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主副句相随形式
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它: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诗的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
主旨句的重复出现及副句的变化,在全诗的结构和基调的形成上具有重要作用。
意境阔大,气势逼人
例: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连峰绝壁,砯崖转石,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诸如此类的众多画面,构成阔大的意境,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古————今
虚————实
景————情
自然——人事
思游古今 纵横捭阖
山水炽情 水乳交融
想像夸张 气势磅礴
感情炽热奔放 风格豪放飘逸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 人的 感情。
2、从意境和手法运用(想像、夸张等)上品味诗人的风格特点。
提示:
关于这首诗的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欲加害于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当时李白已故,不足信。
一说: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此说出自《梦溪笔谈》,也缺乏根据。
一说:为讽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此说出自元萧士赟。其据杜甫《北征》中以“君”称唐肃宗之例,认为此诗中“问君西游”的“君”指的是唐玄宗。这纯属臆测了。
一说:“言其险,更著其戒。”(明胡震亨语)如联系安史之乱前后蜀地动乱频乃的情形,诗人用意可能是这样。
课文注解中说,这首诗“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友人 入蜀而作”。请你从“诗的内容”或其它资料中,找出能证明这个判断的依据。
课外延伸
课外延伸
太白楼对联
上联:旧闻谪仙人,多以我为似。三生 去来今,唯独变名字。泊舟姑熟溪,风月不如意。举头望青山,酌酒聊一醉。
下联:汉宫三十六,当时各自贵。昭阳与华清,究竟谁为愧?奴辈不自省,脱靴更谁避。而令弃贤才,孤负青云器。
李白祠与太白楼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从小生活在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带。相传,李白有一年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到浙江去时,经过溧阳,在溧阳旧县城濑河南岸渡口过河时,一摸身上已没有碎银,船家自然不给他摆渡。李白出于无奈,便问同船的几位摆渡客商和财主们借钱,可客商和财主都十分吝啬,李白又没有点明自己的身份,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他,眼看县城就在眼前,却是有船难渡,真是一文钱难倒了英雄汉,急得李白团团转。这时,正巧一位长工来到濑河边挑水,见此情景,十分气愤,他立即掏出了身上仅有的一点钱,帮助李白付了渡河费。到了县城没多久,大诗人李白来溧阳的消息不胫而走,最后,连那天同船摆渡的客商和财主们都知道了,都去拜访李白,请李白喝酒,送李白钱财,希望李白也能写首诗赠予他们,好四处去炫耀,每到一家,均说过几天即写诗相赠,但好几天过去了,李白一首诗也没有写,倒是暗暗去寻访那位挑水长工了,找到那位挑水长工后,李白将那些客商和财主们送给他的钱财通通转赠给了他,并对他说:“你千万不要推辞,承蒙你上次慷慨相助,才使我不致扫颜。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你也辛苦大半辈子了,拿着这些钱财回家安度晚年去吧。”话刚说完,李白就作揖而去,挑水长工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李白就已登船而去了。 李白一生三次来到溧阳,他曾在北湖亭上遥望瓦屋山,曾为濑水史贞女写下千古铭文,还曾于唐天宝十五年,与常熟县尉、草圣张旭(字伯高、季明,擅长狂草)相遇在溧阳。他们相约来到溧阳酒楼,借酒抒情,李白借着酒劲,诗兴大发,便叫来酒楼的歌女弹唱《平调曲》,他闻歌起舞,边舞边唱道:“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肠断非关陇头水,泪下不为雍门琴……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茫茫悉杀人……我从此去钓东海,得鱼笑寄情相亲。”这就是著名的《猛虎行》 李白歌罢,席间顿时鸦雀无声,稍迟,只听有人高喝道:“拿笔来!”回首看时,只见张旭摇晃着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在墙上挥毫写下了李白的这首千古绝唱!从此,这酒楼就出名了,唐朝三绝“李白诗、张旭字、裴旻剑”,这里占了两绝!后人为怀念“诗仙”李白,便将此楼改名为“太白酒楼”,并在旧县城的胜因寺里建起了“李白祠”,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由于年久失修,酒楼几经兴废,到了清康熙八年(1669),溧阳知县徐一经在新县治上水关(今红旗桥堍)重建太白酒楼,并将张旭所书的李白《猛虎行》诗刻石置于楼旁,可惜抗战期间酒楼又遭兵燹。如今我们看到的太白楼,是1986年重建的,位于溧阳市中心的高静园内,内有李白“举杯邀月”石像一尊,大柱上刻对联一副:“当年把臂登楼草圣诗仙谁主客,此日凭高望远相山濑水自清妍”。《蜀道难》课时训练
淮安市吴承恩中学 沈玉成
【课前检测】
1、填空
①李白,字 ,号 。他的诗想象丰富,感情奔放,构思新颖奇特,语言清新俊逸,有“ ”之称,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 诗人,杜甫称赞李白的诗是“ , ”。李白与杜甫齐名,世称“ ”,韩愈云:“ ,光焰万丈长。”
②《蜀道难》,属 诗,是不同于近体诗的一种 诗。形式灵活,节奏多变化。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秦塞( )石栈( )仰胁息( )扪参历井( )
抚膺( )吮血( )萦岩峦( )飞湍瀑流( )
崔嵬( )猿猱( )凋朱颜( )畏途巉岩( )
3、补齐李白的诗歌名句
①剑阁峥嵘而崔嵬, , 。《蜀道难》
② ,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
③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将进酒》
④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
⑤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
⑥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 。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⑦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⑧仰天大笑出门去, 。《南陵别儿童入京》
⑨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送友人》
⑩抽刀断水水更流, 。人生在世不称意, 。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课中巩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危乎高哉( )横绝峨眉巅( )六龙回日( )
猿猱欲度( )悲鸟号古木( )胡为乎来哉( )
去天不盈尺( )( )所守或匪亲( )( )
2、对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B、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C、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3—7题。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乎高哉 乎,疑问语气词,吗 B、开国何茫然 茫然,迷惘的样子
C、尔来四万八千岁 尔,那 D、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因为
4、比较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②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③西当太白有鸟道 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5、以下句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③黄鹤之飞尚不得④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②∕①③④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7、诗歌从蜀道的来历说起,突出蜀道的艰险。请详细说明诗歌的这一特点。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8—10题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8、这些诗句描绘了哪两幅图画?这两幅图画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9、诗人再叹“蜀道之难”,角度与前文有何不同?就全诗而言,有何作用?
10、这一段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请选择其中的一种表现手法,结合诗句进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11—13题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1、品读这一诗段,说说在语言的节奏和韵脚的安排上与上面的诗句相比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又体现了诗歌的什么特点。
12、诗歌结尾,三叹“蜀道之难”,在全诗中是否有重复累赘之感?为什么?
【课外提升】
1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杨花”在旧体诗中象征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
季节的一种 气氛。
(2)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予“明月”?
1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为全诗营造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环境,尤其一个“香”字用得极佳。请你说说它“佳”在何处?
(2)古人评论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请结合诗歌最后两句简析李白是如何描写惜别之情的。
1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城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蜀道难》课时训练答案
【课前检测】
1、填空
①太白,青莲居士,诗仙,浪漫主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杜,李杜文章在②古乐府 杂言
2、略
3、补齐李白的诗歌名句
①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②连峰去天不盈尺③奔流到海不复回,朝如青丝暮成雪
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⑤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⑦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⑧我辈岂是蓬高人⑨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⑩举杯消愁愁更愁 明朝散发弄扁舟
【课中巩固】
1、危:高;绝:穿越;回:迂回,绕道;度:翻越;号:鸣叫;胡为:为什么;去:距离;盈:满;或:倘若;匪:通“非”,不是
2、C(“也”在句中表停顿。正确朗读节奏: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3、C(A、乎,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 B、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D、坐,动词,泛指以臀部着物而止息)
4、A(①和②中的“回”均为“迂回”;③中的“当”为“遮挡,阻挡”之意④中的“当”为“把守”之意)
5、B(①③主谓间助词,②④结构助词,的)
6、(1)西面有太白山挡住了入蜀的道路,只有鸟儿飞行的路径,也只有鸟儿能够飞越峨眉山的顶峰。
(2)青泥岭道路曲折,百步之内就有许多的弯路绕着山崖转。
(3)群山高峻,行人伸手就可以摸到天上的星星,甚至要在它们中间穿过,仰头望天使人紧张得连气也不敢出,用手抚摸着胸口坐在地上长长地叹息。
7、诗歌先从蜀国建立之时的“茫然”到“尔来”的“不与秦塞通人烟”,极写蜀地的闭塞,强调蜀道的堵塞。随后描写太白山、峨眉山的高峻、险要,只有鸟儿通过群山之间的低缺处可以飞行。最后用神话传说“五丁开山”的故事,写出蜀道开凿的艰难,道路的崎岖坎坷。
8、一副是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一副是水石激荡、山谷轰鸣;分别渲染了悲凉凄清、惊险的氛围。
9、再叹“蜀道之难”,是从蜀道之“可畏”的角度展开,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勾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也推动了诗歌情感的发展。
10、主要运用了大胆的想象和丰富的夸张,从中选择一种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11、这一诗段与上文相比,短句多,节奏快而有力,且韵脚由ai到a到ie,变化频繁;就全诗来看,句式长短交错,章法灵活多变,形成了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更好地抒发了诗人热烈奔放的情感,这正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又一体现。
1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咏叹,构成了诗歌的主旨句。它在诗歌的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但并非简单的重复,这里第三次咏叹,意在突出蜀中战祸之烈,结构上和开头相照应,以此结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所以以此句贯穿始终,凸现诗歌的咏叹基调,并无累赘重复之感。
【课外提升】
13、(1)离散、漂泊 暮春 哀伤、惆怅
(2)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14、(1)一是柳花微妙的香味儿,写出春之气息;二是夸赞了酒肆里的酒香;三是暗含了朋友之间情谊的浓厚。(“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他花香,店内横溢的酒香,吴姬身上的幽香。这一切融汇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这怎能不让李白留恋呢?)
(2)“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运用了反诘与比较的手法。滚滚东流的长江之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比较起来,也是望尘莫及,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诗人把“东流水”与“别意”比较,并以反诘句形式出现,韵味悠长,让人倍感朋友之间“水长情更长”的无限深情。
15、“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见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蜀道难》
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理解,体会本诗的意境及李白飘逸豪放的艺术风格。(2)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
教学重点:
感性地感受本诗艺术风格的同时能够理性地分析鉴赏。
授课时数:一课时
授课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
1、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
虚写映衬:黄鹤、猿猱;
摹写神情、动作:扪星、抚胸;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
运用夸张:峰、松、湍、瀑、岩石
典型勾勒:剑阁峥嵘崔嵬
2、诗一开篇极言蜀道难有何作用?
明确:点明主题,为全诗奠定雄放的基调。
3、写蜀道难,为什么要引用传说中的蚕丛、鱼凫的开国和五丁开山?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蜀君开国是强调古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五丁开山的传说是说明蜀道的来由;赞扬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勇敢精神。
4、这一段的第三层诗人是怎样描写蜀地之“险”的?
明确:先用“黄鹤飞不过去,”“猿猱攀不上去”来反衬山势的高危惊险。
接着又用想象,人在高危的蜀道上行走,可以用手触摸到星星!
5、诗人给这个“畏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句渲染凄凉气氛,“连峰”四句渲染惊险气“但见”四氛。
6、分析最后一段作者所表达的意图。
明确:说明四川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如果有野心的叛乱者与朝廷对抗,朝廷的军队很难攻进蜀中平定叛乱者,因而就会造成战乱局面。表明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7、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三次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明确:可以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8、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
明确:(1)善于把想象、夸张、衬托等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豪放飘逸。
(2)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一。
9、课堂小结:
诗人以飘逸豪放的风格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瑰丽雄奇的山水画卷。想象奇特,纵横古今,千百年后读之,依然热血沸腾,余音绕梁。
10、作业:
以“简介李白豪放诗风”为副标题,
作文一篇,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