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课后篇巩固提升
1.后世史书中记载了古代两河流域许多辉煌的文明成就,但一直有学者存在质疑。下列能够证实大部分史书记载真实性的史学成果是( )
A.发现《汉谟拉比法典》
B.找到早期的《吉尔伽美什》
C.成功释读了楔形文字
D.发现古巴比伦时期的绘画
答案C
解析《汉谟拉比法典》和《吉尔伽美什》都是用楔形文字写成的,释读楔形文字是证实史书记载真实性的前提,故C项正确。
2.据《吉尔伽美什》记载,乌鲁克城邦贵族对于首领吉尔伽美什招募年轻人修筑城墙等扩大自己权力的行为极为不满,因此乞求天上诸神惩罚吉尔伽美什。这一现象
( )
A.反映出城邦内部阶级矛盾尖锐
B.表明城邦首领受神庙控制
C.反映了王权与贵族的矛盾
D.表明国王权力呈现集中的趋势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体现了城邦贵族与城邦首领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反映了王权与贵族的矛盾,故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王权与贵族的矛盾,不是城邦内部阶级之间的矛盾,故A项错误;题干未涉及城邦首领与神庙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城邦贵族希望天上诸神对首领吉尔伽美什进行惩罚,不是强调国王权力集中,故D项错误。
3.古代亚述王朝的几个重要国王都十分热衷于大规模的宫廷建筑,其中尤其以萨尔贡二世在杜尔—沙鲁金城内修建的皇宫最为辉煌,“人首飞牛”是该王宫大门两侧的守护神兽的雕像(见下图)。其是人头、狮身、公牛蹄的组合,生有飞翼。这一雕像的寓意是( )
A.专制王权的神圣威严
B.农耕文明的吉祥象征
C.民族振兴的尚武精神
D.渔猎生活的真实写照
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可知“人首飞牛”是守护神兽,其守护的是王宫,因此其寓意是专制王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故A项正确。从题干中无法看出“人首飞牛”与农耕文明、民族振兴和渔猎生活的关系,故B、C、D三项均错误。
4.《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它规定:“自由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这反映了法典( )
A.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
B.集该区域各国法律之大成
C.规范各阶层义务的意图
D.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性质
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的“自由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对自由民损害别人财产的行为进行严惩,故A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法典与该区域各国法律的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规定只涉及自由民,未涉及其他阶层,故C项错误;题干中未突出强调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故D项错误。
5.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商业繁荣,国家、神庙、私人都积极参与商业活动,与商务有关的条文几乎占《汉谟拉比法典》总条数的一半。由此得出( )
A.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古巴比伦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
B.《汉谟拉比法典》有效解决了古巴比伦的法律争端
C.政府、神庙和私人都直接推动了商务法律条文的制定
D.《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主要得益于汉谟拉比国王的命令
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可看出,《汉谟拉比法典》中与商务有关的条文几乎占了总条数的一半,这是受到古巴比伦地区商业繁荣的影响,故A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具体的司法实践的作用,故B项错误;C项中的“直接”从题干中无法得出,故错误;题干中并没有阐述法典与汉谟拉比国王的关系,故D项错误。
6.古埃及人把多年积累起来的测地知识逐渐发展成为几何学,还把他们的天文知识和几何知识结合起来用于建造他们的神庙,使一年里某几天的阳光能以特定方式照射到庙宇里。这说明古埃及人的数学成就( )
A.集中于算术和几何两个方面
B.受到农业和神学的双重影响
C.主要服务于法老的专制统治
D.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可看出古埃及人的数学成就是由多年积累起来的测地知识发展而来,而测地知识则是因为尼罗河定期泛滥,在泛滥后需要重新丈量土地,这说明与农业生产有关,而另一原因则与神庙建设有关,反映了古埃及人的数学成就受到神学的影响,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说明古埃及人数学成就的具体方面,故A项错误;古埃及人数学成就与法老政治统治的关系,从神庙建筑中可见一斑,但测地知识与之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古埃及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比较,故D项错误。
7.一位西方学者说道:“埃及人是在岩石上砍凿出他们的艺术的,他们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这体出了( )
A.古埃及艺术功利目的性强
B.古埃及人具体的宗教思想
C.古埃及人选材上对石料的偏爱
D.以来世为中心的宗教影响深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古埃及建筑艺术作品的显著特点是墨守成规,没有个性,其代表性建筑是为专制集权服务的,功利目的性强,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艺术与宗教思想的关系,故B、D两项错误;C项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
8.作为埃及最大的神庙,卡尔纳克神庙给人的感觉就是夸张,且不说塔门巨大而厚重,雕像高大而挺拔,就连多柱式大厅中的134根圆柱子,每根“盛开”的莲花大圆柱顶可以站立100余人。最神奇的要数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方尖碑,高30米,重320吨。这说明( )
A.古埃及统治深受宗教影响
B.神庙富甲一方,势力强大
C.古埃及人以此宣扬来世说
D.豪华的陵墓建筑备受欢迎
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可看出卡尔纳克神庙给人以高大夸张的感觉,尤其是女法老的方尖碑更为厚重高大,这些均可以说明古代埃及以法老为代表的统治者通过宏伟的神庙建筑加强神学统治,故A项正确。从题干中无法看出神庙势力强大,故B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来世说,故C项错误;神庙不属于陵墓建筑,故D项错误。
9.古代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古代埃及制定该历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揭示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
B.彰显法老对于科技文化的重视
C.指导农业以合理地安排农事
D.探索自然奥秘以神化专制统治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由此可知古代埃及制定该历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导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揭示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是直接目的,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太阳历的制定者是法老,故B项错误;古代埃及人制定太阳历与神化专制统治无关,故D项错误。
10.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有人说“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 )
A.欧洲文明源自阿拉伯及东方国家
B.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
C.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
D.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使者
答案B
解析材料重点强调阿拉伯文化“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意在说明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欧洲文明不是源于阿拉伯及东方国家,排除A项;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的说法表述错误,排除C项;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传播使者在材料中虽有涉及,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
11.以公元8世纪为界限,在此之前“阿拉伯人是以剑和舌为荣,而不是以笔为荣的”。在此之后,则变成了“他们把一切工作都归纳为剑和笔两个方面”。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阿拉伯文学的突出成就
B.造纸术的传播与普及
C.西学东渐促进科技交流
D.印刷技术的推广作用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公元8世纪”“在此之后,则变成了‘他们把一切工作都归纳为剑和笔两个方面’”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8世纪,我国的造纸术传到了大食,也就是阿拉伯,对阿拉伯产生了影响。造纸术使纸张得到了普及,因此“笔”的使用也多了起来,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均可排除。
12.阿拉伯半岛统一前,阿拉伯人每年要到麦加附近举行赛诗会,诗人朗诵自己的作品,获胜的诗用金水抄写在麻布上,挂到古庙的墙上,宛如一串明珠挂在脖子上,人们称之为“悬诗”。下列有关“悬诗”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主要反映了阿拉伯贵族的社会生活状况
B.体现了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的文化桥梁
C.包含着来自波斯、埃及和伊拉克的故事
D.对后世西欧文艺复兴的文学发展影响深远
答案A
解析“悬诗”主要是阿拉伯半岛统一前,阿拉伯各部落贵族文学家赛诗的结果,其内容主要反映的是阿拉伯各部落贵族的社会生活状况,故A项正确。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阿拉伯半岛统一前”,当时阿拉伯还没有控制埃及、伊拉克等地区,也没有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故B、C两项错误;D项是《天方夜谭》对后世的影响,故错误。
13.中世纪的阿拉伯人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这说明( )
A.古代阿拉伯人创立了近代的自然科学
B.阿拉伯文化是近代天文学的渊源之一
C.古代阿拉伯人将科学进行了学科分类
D.阿拉伯文化是古代世界最先进的文化
答案B
解析题干中主要阐述了中世纪阿拉伯人的科学成就及其对后世天文学的重大影响,故B项正确;近代自然科学是在16—17世纪兴起的,故A项错误;题干中虽然涉及阿拉伯人取得的科学成就的领域,但不能因此得出是古代阿拉伯人将科学进行了学科分类,故C项错误;题干中强调阿拉伯人在科学的某些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但不能因此得出阿拉伯文化是古代世界最先进的文化的结论,故D项错误。
14.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下列成就或作品最能体现中世纪文明交融和发展的是( )
A.《荷马史诗》
B.《哈姆雷特》
C.《天方夜谭》
D.阿拉伯数字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限制词,一是“中世纪”,即封建社会,二是“文明交融和发展”,根据所学可知,阿拉伯数字的传播是中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大成就,故D项正确。《荷马史诗》与《哈姆雷特》不是中世纪的作品,故A、B两项排除;《天方夜谭》是中世纪阿拉伯文学的代表成就,但不是东西方文明交融和发展的典型代表,故C项错误。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希腊诸地的文化,都在阿拉伯帝国时代得到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上自哈里发,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间变成学生或文学的奖励者。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给发奋的学生们,并且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典籍,其卷帙之伟大,与内容之丰富,不亚于现代的百科全书,而其对于现代科学的贡献,远非一般人的想象所及。
——摘编自郭应德《阿拉伯中古史简编》
材料三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摘编自[美]菲利浦·希提《阿拉伯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谈谈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特点及其繁荣的原因。
(2)综合材料,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经济文化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特点:将东西方文化进行兼容并包,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宗教传统,创造出独特的阿拉伯文化。
原因:地处东西方的传统商路的中心;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及疆域的扩大;阿拉伯帝国统治者及民众的好学精神及知识创造等。
(2)作用: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传播各民族文化,成为东西方交流的友好使者和桥梁;对东西方经济文化发展均作出了巨大贡献。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一中的“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和创新”等信息可知应从兼容并包,创造出独特的阿拉伯文化的角度来归纳;第二小问“原因”,从材料一中“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可得出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及疆域的扩大,从材料一中的“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可得出地处东西方传统商路的中心;从材料二中的“上自哈里发,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间变成学生或文学的奖励者”等可得出阿拉伯帝国统治者及民众的好学精神及知识创造等。第(2)问,根据材料三可知“经济”作用应从贸易中转站的角度来归纳;根据材料一、二可知“文化”作用应从文化交流的使者或桥梁的角度来归纳,综合起来则是对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文明的第一缕光出现在水土丰沛的大河流域。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每年春季的河水泛滥给农田带来肥沃的淤泥,大约在公元前4300年,生活在这里的苏美尔人开始了向文明的过渡。北非的尼罗河纵贯埃及全境,水量充沛,土壤肥沃,有学者把埃及称为“尼罗河的馈赠”,约公元前3100年,埃及开始形成统一的国家,并且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高度文明。
根据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示例
观点:各区域人类的早期文明往往发源于大河流域。
论述:大河流域由于水量充沛,土壤肥沃,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人类早期,更适合于人类生存和居住,由此决定了各区域人类最早的文明往往诞生在各大河流域。如西亚的两河流域,早在公元前4300年左右,生活在这里的苏美尔人就开始了向文明的过渡,他们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其中有大量的“大麦”和“鱼”的文字,《吉尔伽美什》中著名的洪水故事,则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则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其莎草纸文书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他们还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对后世历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大河流域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往往成为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其主要观点是论述人类文明与大河流域的关系,继而以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为例进行了阐释。由此可知材料的主要观点为:各区域人类的早期文明往往发源于大河流域。论述时,可结合材料,从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和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来阐述,苏美尔文明可从文字、史诗等角度来论述,古埃及文明可从莎草纸文书、太阳历等角度来论述。最后,通过总结进行理论升华即可。(共43张PPT)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时空坐标
学法指导
时空坐标
学法指导
1.抓住两条线索:(1)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多样性文化;(2)世界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
2.明确文化多样性既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进而洞悉保护文化多样性和各民族的文化是当代世界发展的客观要求。
3.掌握四个学习要点:(1)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与区域文化的关系;(2)世界各主要区域的传统文化;(3)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共通性和差异性;(4)多样性的区域文化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时空坐标
学法指导
4.重点理解两个难点:一是文化的多样性与区域文化对人类文化的贡献。多样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使得人类形成了多样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形成了多样的信仰、思想体系及文化艺术成果,进而成就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和当今世界的多彩灿烂。二是如何解释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成因。由于人类在不同地域栖息、繁衍和发展,受不同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它既体现为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交流方式,也体现为不同的物质条件、不同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课标定位
素养解读
(1)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1)通过史料实证,探究古代西亚和非洲的主要文化成就,从历史解释的角度明确地理环境、经济水平和宗教对不同区域文化的重大影响
(2)观察本课教材中的插图,立足于时空观念,掌握古代西亚和非洲文化的多元化特征和影响
(3)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认识古代西亚和非洲多元性文化出现的必然性。通过认可古代西亚和非洲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贡献,培养家国情怀
一、古代西亚文化
角度
表现
地位
古代西亚主要包括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
文字
创立
由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创造,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特征
用削尖的芦苇秆或木杆在泥板上压出一道道像楔子的笔画,故被称为“楔形文字”
影响
在西亚流行了数千年
文学
代表
《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内容
史诗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的活动,中间穿插大量神话故事,包括著名的洪水故事,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角度
表现
艺术
雕像
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生动有趣,壁画主题多样,别出心裁
王宫
亚述帝国修建了多座规模宏大的王宫,王宫大门上的标志性雕刻是人首飞牛
波斯王宫多幅雕刻刻画了臣民进贡的场景,体现了专制帝国统治者的威严
法典
代表
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
内容
法典前言宣扬君权神授,炫耀国王的功德。法典的正文共282条,详细规定了臣民的义务以及违背法律后具体的惩罚措施,涉及个人道德,兵役和劳役,租赁、借贷、债务,以及奴隶地位等方面
法典的结语要求所有人必须遵守法典,违反者将遭到严厉惩罚
意义
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
图片说史仔细观察教材第16页的两幅图片,并思考其寓意。
提示(1)人首飞牛石雕:神兽的形象来自两河领域的神话传说,整个雕塑姿态凛然,气宇轩昂,极其威武雄壮,是一种王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吉祥动物的化身。(2)乌尔王陵竖琴嵌板画:用动物宴会喻指人间等级关系。公羊(臣民)双手举杯(恭敬),向蝎子男敬酒(专制统治的威严)。
二、古代埃及文化
角度
表现
政治
公元前3100年左右,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初步实现统一,此后虽时有分合,但古代埃及文明绵延约3
000年
文字
特征
古代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这种文字由表音符号、表意符号和限定符号组成
使用
象形文字约形成于公元前4千纪末,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纪。在此期间,象形文字经历了多种变化
文学
类型
古代埃及人创作出神话、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
特征
神话包括世界诞生和人类起源等内容;诗歌大多是宗教诗,也有爱情诗;哲理故事传达着埃及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散文故事包含寓言和传记等
角度
表现
建筑
特征
受到宗教较大影响
陵墓
古代埃及人把大量精力和财富用在埋葬死者上,给统治者修建豪华的陵墓,准备丰厚的随葬品
神庙
法老们修建了众多神庙,表达自己对神的敬畏,祭司们宣扬法老是神的化身,法老则赐予神庙大量财富。有些神庙富甲一方,势力强大
科技
历法
古代埃及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是古代世界最精确的历法之一。古罗马的凯撒制定儒略历时,吸收了埃及历法的成就
其他
在数学、医学等方面,古代埃及人颇有建树。波斯帝国宫廷中,就有许多埃及医生
史料拓展仔细阅读教材第18页的“史料阅读”,思考这两位古埃及的父亲为何告诫儿子要孝敬母亲、善待妻子。
提示古代埃及“三面沙漠一面海”的特殊地理环境和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自然环境,使其农耕经济比较发达。在社会中,家庭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男主外、女主内,各有分工。只有家庭和睦才能实现社会和谐,进而实现秩序稳定,稳固统治。因此培养孝敬父母及疼爱妻儿等家庭美德既是民众实现家庭和睦的需要,也是统治者稳固社会秩序的必然要求。
三、阿拉伯文化
角度
表现
起源
前提
7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8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
特征
阿拉伯人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文学
悬诗
阿拉伯半岛统一之前,阿拉伯各部落就经常派人到麦加附近举行诗歌比赛,获胜的诗歌会用金水书写在布上,悬挂在克尔白神庙的墙壁上,名为“悬诗”
散文
代表
故事集《天方夜谭》中的很多故事来源于古代埃及和西亚等地的民间传说,如《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等
影响
《天方夜谭》在中国广泛流传
在西欧,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都受到《天方夜谭》的影响
角度
表现
科学
数学
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附有800多个实例,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
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天文
白塔尼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法,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他的《萨比天文历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曾经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
医学
伊本·西那的《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被翻译成拉丁语,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
影响
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史料拓展“悬诗”比赛在古阿拉伯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阅读教材第19页“史料阅读”中的阿拉伯诗歌,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这首诗歌体现了早期阿拉伯人生活在沙漠地带,同时也体现了游牧民族对高尚爱情的歌颂,宣扬了早期阿拉伯人的生活哲学及崇高理想。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国王的赞美诗——《汉谟拉比法典》
史料实证
材料一 第19条 倘藏匿此奴于其家而后奴隶被破获,则此自由民应处死。
第196条 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眼,则应毁其眼。
第197条 倘彼折断自由民之骨,则应折其骨。
第199条 倘彼损毁自由民之奴隶之眼,或折断自由民之奴隶之骨,则应赔偿其买价之一半。
——摘编自《汉谟拉比法典》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材料二 统一前的两河流域,只有各城邦的成文法和习惯法,没有统一的法律。汉谟拉比继承和发展了苏美尔和阿卡德时代一些城市的成文法或习惯法,以《乌尔纳姆法典》为范例,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统一了两河流域的法令。法典的基本思想,是以新兴奴隶主阶级之法治理古巴比伦国家。奴隶不受法律保护,却严格保护奴隶占有制和私有制,保护租佃和高利贷者的利益。是“为使强不凌弱,为使孤寡各得其所……为使国中法庭便于审讯,为了国中审判便于决定,为使受害之人得伸正义。”用法律维护和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这对各地豪强和氏族贵族的传统保守势力,随意解释法律和滥用司法大权,是一种约束、限制,也是下层人民保护自身有限利益的一种武器。
——摘编自史若冰《汉谟拉比的历史功绩》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读史技巧材料一中的划线部分的条文规定通过对自由民和奴隶明显不同的处理,体现了汉谟拉比时期是典型的奴隶制政权。材料二中的划线部分则从统一法律、阶级立场、维护政体及限制特权等角度阐释了《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意义。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谟拉比法典》颁布的时间及反映的阶级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意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提示(1)时间:公元前18世纪的古巴比伦王国时期。
实质:维护以奴隶主贵族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利益。
(2)历史意义:统一了古巴比伦王国的法令,便于司法审讯;有利于维护新兴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限制了贵族豪强随意解释法律和滥用司法权的特权,在一定程度上利于保护下层人民的利益,缓和社会矛盾。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历史解释
《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①法典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体现国王汉谟拉比的绝对权威,并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②法典体现了团体本位思想:要求国民遵循“先国家后个人”的原则去行使权利,以团体利益为重。
③法典仍保留有原始习惯的残余:如同态复仇和私仇的保留、对神明裁判和发誓的法律效力的认可。
④各种法合在一起,民刑不分:法典有实体法和程序法,民法和刑法不分,典型地代表了早期东方法律的特点。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2)评价
①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较为完整地继承了两河流域原有的法律精华,使其发展到完善地步。
②对当时: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
③对后世:法典不仅被后起的古代西亚国家如赫梯、亚述、新巴比伦等国家继续适用,而且还通过希伯来法对西方法律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中世纪天主教教会法中的某些立法思想和原则渊源于该法典。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典例剖析
例题1《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凡拐带奴隶、帮助奴隶逃跑、窝藏奴隶者,都处以死刑;窃贼应处死,或处以重罚;奴隶否认其主人,则割去该奴隶的耳朵。由此可见,法典( )
A.具有极端性和残酷性
B.内容全面而具操作性
C.严厉镇压奴隶的反抗
D.体现奴隶主阶级意志
题目立意本题以《汉谟拉比法典》的具体法律条文规定入手,旨在考查《汉谟拉比法典》所代表的阶级本质,同时也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解题指导
选项
分析
A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汉谟拉比法典》做了一些维护奴隶占有权和私有财产权的规定,并不是强调法典的极端性和残酷性,故A项错误
B
题干中只有三个具体的法律条文规定,无法得出“内容全面”的结论,故B项错误
C
题干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如何严厉镇压奴隶的反抗,故C项错误
D
从材料中可看出,《汉谟拉比法典》保护奴隶占有权、私有财产权,这主要体现了当时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要求,故D项正确
答案D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尼罗河的赠礼——古代埃及文化的特征
史料实证
材料一 法老宣称自己是“荷鲁斯之子”的神话,由于他对未来丰收图景的准确预测而更具震撼力。法老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①农民带着从未泯灭的好奇心关注着河水对法老的服从程度。他命令尼罗河水上涨,农民在神庙中听到,河水在即将跌入炼狱的瞬间,听从了法老的指示……所有的地方官员都向中央机构呈递诉求,从中央政府接受命令。如此这般,由于尼罗河流域农业灌溉的需要,等级分明的君主体制在埃及形成了。在尼罗河狭长的绿洲里,埃及民族逐渐兴盛起来。②农业灌溉使埃及社会有了明确的分工,而劳动中的分工协作使埃及人凝聚成一个共同体,和谐有序的埃及社会形成了。
——摘编自赵克仁《古埃及和谐文化探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材料二 ③几乎所有的神庙中,都有这样的描绘:国王双手捧着玛阿特女神,连同面包、啤酒等供品,一起敬献神前。这个简单的仪式包含着丰富的含义:玛阿特代表着神赐给人类的物质世界,它在国王管理下维持了初创时的和谐完美,在此时又由国王归还给神。④这个给予和归还的过程象征着神与人之间的合作,即神创造世界,而人类以维持神创世界秩序的方式对神表示感激。这种神的创世行为就有了真实的意义,而神与人之间也就有了交流的渠道。通过这种合作,神与人共同维持他们的存在,达到永恒的境界。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读史技巧材料一中的①主要阐述了古代埃及王权和神权结合下对尼罗河的治理,形成了等级分明的君主体制;②强调了尼罗河流域农业灌溉下的劳动分工协作使古埃及凝聚成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材料二中的③讲述了古代埃及神庙中的一个共性现象;④则阐释了这一共性现象的寓意,体现了神与人合作的古埃及文化的特点。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法老在尼罗河的治理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尼罗河的治理对古埃及的社会政治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古代埃及人是如何看待神与人的关系的,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提示(1)作用:沟通神与人,团结埃及人民,治理尼罗河。
影响:有助于形成等级分明的君主体制;推进和谐有序社会的形成。
(2)关系:人们在日常行为中实践神的意愿,神也会以某种方式予以回报,人与神和谐相处。
影响:神与人和谐的关系促进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发展,人们之间相互协作的愿望不断增强,集体主义大放异彩,于是大量的金字塔和神庙出现,伟大的埃及文明诞生并不断发展。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历史解释
古代埃及文化的主要特征
角度
特征
表现
文字
不断演化的成熟的象形文字,使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
公元前4千纪末,埃及出现了象形文字,又称圣书体文字;为实用和方便起见,书吏又将象形文字的符号外形加以简化,创造了祭祀体文字;之后又出现了祭祀体文字的草写形式,即世俗体文字;古埃及文字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是深受希腊文、圣经文学影响的科普特文字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角度
特征
表现
文艺
文学体裁的多样性和艺术创作的固定模式
古埃及人创作了后来文学的所有体裁:神奇迷人的神话传说、炫耀功德的传记文学、规范人们行为的教谕文学、引人入胜的散文故事(或小说)、虔诚纯真的诗歌及适于表演的戏剧等。在艺术创作方面,特别是在雕塑艺术上,形成了一套基本的模式。尤其是陵墓、庙宇和纪念碑的建筑构造和风格,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习俗
丧葬习俗注重繁文缛节
古埃及烦琐拖拉的丧葬习俗,在古代世界是极为罕见的。古埃及人灵魂不灭的意识和系列丧葬习俗,导致了金字塔、木乃伊和宗教文学的产生,并影响了建筑、医学和科学的发展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角度
特征
表现
宗教
多神崇拜,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神人和谐
古埃及神灵众多。古埃及人相信身边万物皆有神灵相附,而且这些神灵是有形的,或为动物,或为动物首人身;法老是埃及万事万物的中心,集神权和王权于一体。古埃及特别强调神与人间的和谐,如真理女神玛阿特对于官员来说就是秉公执法,对于祭司来说就是虔敬神灵,对于农民来说就是辛勤耕耘,对于工匠来说就是精雕细琢,对于士兵来说就是英勇作战。总之玛阿特就是各守其职,社会井然有序,和谐美满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典例剖析
例题2古埃及人赞扬法老说:“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材料表明( )
A.古埃及人崇拜神灵
B.法老崇尚理性
C.法老具有至上权威
D.法老以法治国
题目立意本题以古埃及人赞扬法老的语句入手,旨在考查古代埃及法老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也考查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解题指导
选项
分析
A
题干中是古埃及人对法老的赞誉,不是对神灵的崇拜,故A项错误
B
题干强调了法老个人决定威令、认知和正义,这不是理性的体现,故B项错误
C
题干说明威令、认知和正义均由法老产生,这是法老掌握着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的反映,表明了法老在埃及具有无上的权威,故C项正确
D
题干中未涉及法老如何用法律来治理国家,故D项错误
答案C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1.《汉谟拉比法典》得以流传于今世,主要得益于( )
A.两河流域的区位优势
B.楔形文字的保存解读
C.汉谟拉比的文治武功
D.古罗马人的继承传播
答案B
解析《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正是由于楔形文字的保存及其解读,人们识读了《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才会明确其历史价值,进而流传于今世,故B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的流传与否和地理位置没有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汉谟拉比法典》是一部法律汇编,不是汉谟拉比的文治武功影响的产物,故C项错误;《汉谟拉比法典》是否流传于世与古罗马人没有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2.下图是目前已被发现的最古老的古巴比伦地图,上面记载了街道、土地产权和城镇位置。对此能够进行印证的文献材料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荷马史诗》
D.《吉尔伽美什》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古巴比伦”,可排除《十二铜表法》和《荷马史诗》,再根据“土地产权”的信息可知应涉及法律纠纷,因此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可以印证题干中的古巴比伦地图,故A项正确,B、C两项错误;《吉尔伽美什》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的活动,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3.古代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死后还会在“冥世”生活。最能反映这一思想的是( )
A.编制太阳历
B.制作木乃伊
C.发明象形文字
D.修建神庙
答案B
解析古代埃及人编制太阳历是农业生产的需要,故A项错误;制作木乃伊是相信人灵魂不死、躯体不灭,便可在“冥世”生活,故B项正确;发明象形文字是记事的需要,故C项错误;修建神庙是为了宣扬法老是神的化身,故D项错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4.下图是拿破仑军队远征埃及时发现的“罗塞塔石碑”,所刻文字由法国学者商博良识读成功,并被认定为古埃及文字。这种文字属于( )
A.楔形文字
B.甲骨文
C.象形文字
D.玛雅文字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象形文字是古代埃及发明的,故“罗塞塔石碑”上所刻文字应为象形文字,故C项正确;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发明了甲骨文,故B项错误;玛雅文字由美洲玛雅人在公元前后创造,故D项错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5.下列对古代埃及的文化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
A.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的变化总趋势是由简到繁
B.古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精确的太阴历
C.古埃及人的诗歌大多是爱情诗,也有宗教诗
D.古埃及人的主要书写材料是莎草纸
答案D
解析古埃及人书写的主要材料是由尼罗河的一种特产植物莎草制作的,故D项正确;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变化总趋势是简化,故A项错误;古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精确的太阳历,故B项错误;古埃及人的诗歌大多是宗教诗,也有爱情诗,故C项错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6.某网站计划拍卖一批声称是公元3世纪罗马贵族的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包括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写有象形文字的纸草、拉丁文书写的基督教经典、阿拉伯文撰写的伊斯兰教经典。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判断其中属于赝品的文物应是( )
A.泥版
B.纸草
C.基督教经典
D.伊斯兰教经典
答案D
解析伊斯兰教经典是《古兰经》,成书于公元7世纪,不可能在公元3世纪的罗马贵族的墓葬中出土,故D项正确。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7.世界著名的网络公司“阿里巴巴”是马云在1999年创办的。“阿里巴巴”最初是阿拉伯一部文学著作中的人物,这部文学著作是( )
A.《天方夜谭》
B.《吉尔伽美什》
C.《终成眷属》
D.《摩诃婆罗多》
答案A
解析《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出自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故A项正确。《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学作品,《终成眷属》是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摩诃婆罗多》是古印度的文学作品,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倘藏匿此奴于其家而后来奴隶被破获,则此自由民应处死。
21.自由民侵犯他人之居者,应在此侵犯处处死并掩埋之。
22.自由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
——《汉谟拉比法典》(节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材料二 1901年12月底,一支法国考古队在古埃兰王国的首都苏萨城(今伊朗境内)发现了一根黑色玄武岩石柱(石碑),高225厘米,石柱的上半段是一幅精致的浮雕。有一位神端坐在宝座上,将一根象征帝王权力的标志——权标授予恭敬地站在他前面的一个帝王模样的人的手上。石柱的下半段刻满了楔形文字。经过全世界楔形文字专家的研究、解读,最后破解了石柱上的文字,知道这块石碑就是《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摘编自[美]约翰·H.威格摩尔《世界法系概览》
(1)根据材料一,概述《汉谟拉比法典》反映出古巴比伦王国哪些社会状况。
(2)假如你是见证这根石柱的楔形文字专家,从其发现地到图文,最有可能得到哪些认识?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参考答案(1)社会状况:古巴比伦已确立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古巴比伦运用国家权力维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阶级关系。法典一再强调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明显保护贵族利益。古巴比伦王国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2)认识:从发现地看,《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发现地在古埃兰王国的首都,这表明古巴比伦王国曾遭古埃兰人入侵,此后古埃兰人将这一石柱搬到其首都;从石柱上半段的浮雕看,汉谟拉比宣扬君权神授,王权不可侵犯;从石柱下半段所呈现的字体看,古巴比伦王国使用楔形文字;从其内容看,汉谟拉比当政时制定成文法典,旨在维护财产私有制,全面调整自由民之间的关系,巩固现存秩序。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应从私有制及观念、社会阶级关系、生产和生活状况等角度来概述。第(2)问,从发现地看,应分析古埃兰王国与古巴比伦王国的关系;从石柱上的浮雕看,应分析法典宣扬的内容;从石柱下半段的文字看,应分析使用的字体及释读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