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猜猜他是谁?
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他的诗作被誉为“诗史”
他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望岳》
2、长安十年时期(三十五到四十四岁)
求官不得,怀才不遇,困居十年
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3、战乱流离时期。(四十五到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
《春望》 《北征》和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1、了解作者杜甫的相关文学常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望
岳
五岳之首泰山
/ /如何 齐鲁/ / 。
/ /神秀, /割/昏晓。
荡胸/生/ 云, / /归鸟。
/ /绝顶,一 /众山/小。
夫
青
钟
阴阳
曾
决眦
会当
凌
览
未了
夫: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入:映入。
凌:登上。 览:俯瞰。
入
岱宗
造化
小结(思想内容)
《望岳》从不同角度描写了泰山,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望岳》与《春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提示:不同点从写作背景、主题思想、写作风格方面分析。
五言律诗
借景抒情
都有个”望”字… …
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
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 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
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望岳》 《春望》
写作背景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主题思想 远大抱负 忧国、伤时、思家
诗作风格 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 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杜甫诗三首》教案
一、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满眼河上,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作者简介: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这些诗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李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史诗”,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 712~ 770),唐代诗人。字子美。 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 4个时期。
漫游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 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 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三、教学过程:
《望岳》
1. 介绍写作背景: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介绍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仰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4.逐句分析。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 (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5.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 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远望
望岳 近望
仰望
《春望》赏析
1. 介绍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2. 介绍近体诗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3.整体感知: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关于表现手法:
A.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
B.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板书设计:
春望
忧国---------------思亲
《石壕吏》
1. 介绍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2.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3.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说明是夜里突然袭捕,令人惊骇)捉人。老头越过墙走,老妇出门看(突出老妇机警,掩护老头逃走)。(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及起因)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让家庭快些脱离危险,说明河阳战事紧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诗人独与老头告别,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4.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板书设计:
石壕吏
差吏夜捉人
老妇哭诉苦难 战争给老百姓的灾难深重
老妇自请服役
教学后记:学生对诗人生平的了解,对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理解较好。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5.杜甫诗三首
〔积累运用〕
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壑hè 渚清zhǔ 猿猱náo 飞湍tuān
B.潦倒liáo 千载zài 王嫱qiǎng 咨嗟zī
C.鱼凫fú 青冢zhǒng 巉岩chán 吮血yǔn
D.朔漠sù 省识xǐng 环珮pèi 暮砧zhēn
2、下列句子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B.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C.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D.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白帝城高急暮砧(捣衣石) B. 一去紫台连朔漠(北方的沙漠)
C. 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百年) D. 艰难苦恨繁霜鬓(极)
4、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课所选三首诗都写于杜甫在夔州居住的两年中,都是律诗,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B.《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大历元年,这组诗共八首,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C.《咏怀古迹》是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作者借王昭君的事迹,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D.《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的重阳节,诗人登高望远,抒发自己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之情。
6、填空
①. ,生长明妃尚有村。 ②.江间波浪兼天涌, 。
③. ,百年多病独登台。 ④.丛菊两开他日泪, 。
⑤.杜甫,字子美,唐代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 诗人。其作品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为“ ”。在诗歌艺术上,他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形成了特有的“ ”的风格。后人称其为“ ”。
〔问题探究〕
7、后世评家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是诗人用“一生辛酸化出的”。请根据你的理解试作简要分析。
答:
。
8、《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答:
。
〔阅读鉴赏〕
阅读杜甫《登高》,完成9—12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试归纳前后两层的大意,并分析本诗在押韵和对仗上有什么特点?
答:
。
10、第一层怎样描述自然景象?产生了怎样的意境?
答:
。
11、分析作者复杂感情的具体内容。
答:
。
12、诗人老病孤愁之感怎样与忧国伤时的博大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
答:
。
参考答案
5.杜甫诗三首
1、A.(载:音zǎi;嫱:音qiáng;吮:音shǔn;朔:音shuò)
2、B 分析:“佩”应为“珮”
3、C 分析:“百年”这里指晚年。
4、B 分析:划分节奏时不能把意义单位分开。
5、C 分析: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6、①群山万壑赴荆门 ②塞上风云接地阴 ③万里悲秋常作客 ④孤舟一系故园心
⑤现实主义、诗史、沉郁顿挫、诗圣
7、答:此二句笔锋陡转,触景生情,感慨万千。结合作者身世、经历可逐句阐释。罗大经《鹤林玉露》里的说法可供参考: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迟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8、答:王昭君有倾城倾国之貌却无人省识,汉元帝不辨美丑,竟要靠“画图省识”;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而这些都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暗寓自己的不幸。古人对此有多家点评。黄叔灿《唐诗箴注》云:“此咏明妃以自悲。”郭曾祈《读杜札记》云:“琵琶胡语,怨恨谁论?亦隐寓知音寥落之感。”佚名《杜诗言志》云:“此第三首,则专咏明妃之事,无一字及于己怀,乃吾正谓此为少陵自咏己怀,非咏明妃。……夫明妃抱此怨恨,不可明言,只以托之千载琵琶;而少陵之怨恨,不可明言,又以托之明妃。通篇只重写‘怨恨’二字,乃所以写明妃,即所以写己怀也。”
9、答:诗的前四句为一层,描述登高所见的富有地域特点的秋江景色。
后四句为一层,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本诗首句押韵,属于偏格。本诗首联和尾联都对仗,有些诗句甚至句中自对,如“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
10、答:首联刻画具体景物,形色声态,工笔细描,颌联大笔写意,渲染整个秋天气氛。总体意境雄浑开阔,与诗人的胸襟抱负吻合:猎猎疾风,盘旋的群鸟,是诗人心潮起伏的体现;天高渚清,清猿哀啸,是诗人身世凄凉之感的投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使诗人油然而生人生易老、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11、答:有作客思乡的情思,天涯孤独的怅惘,悲秋苦病的愁苦,人在暮年的感叹,无力报国的苦闷。
12、答:作者把老病孤愁之感、潦倒不堪之景与国事艰难联系在一起,构成因果关系:因时世艰难,导致诗人潦倒不堪;因无力匡时济世,使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更其强烈,无法排遣。诗人不是咀嚼个人的愁绪苦闷,而是把它与忧国伤时的博大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