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月缺—形状补间动画》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内容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探秘动画世界中第2课知识。主要学习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掌握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理解帧的基本含义。
动画的设计对初二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并不密切,因此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FLASH贺卡”制作作为本课的任务主题,并设计一系列的阶段任务去达成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已不太陌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这些学生在本课前只学习了两课时的Flash动画制作,对Flash软件的使用还不熟悉,还需要进一步巩固。通过实例教学引入形状补间动画,随即又设计了“两个基础”+“一个创新”+“一个创新提高”的任务环节,希望学生能够循序渐进提高使用水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形状补间”动画制作的一般步骤,学会“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
(2)掌握将位图转换为矢量图的操作方法,了解位图在形状补间动画中为什么要矢量化。
(3)分析比较“动画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的区别,进一步理解动画制作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任务驱动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对比“动画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分析“动画补间”和“形状补间”者两种基本动画制作中的区别,提高学生对动画制作的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动画制作,由浅入深地掌握动画制作的方法,提高制作动画和欣赏动画的水平。
4.行为与创新
围绕“送祝福”这个主题,设计“实习生”、“初级制作大师”两个基本任务去突破重点和难点;设计“中级制作大师”的任务,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设计“高级制作大师”的任务,使部分学生能够施展他们的才能;通过“送祝福“的环节展示学生的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形状补间”动画制作的一般步骤及制作方法;
(2)理解形状补间动画与动画补间动画的区别;
(3)掌握位图矢量化的方法。
2.教学难点
(1)理解形状补间动画与动画补间动画的区别;
(2)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提高学生欣赏动画的水平。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法
2.教学手段:
(1)学生在“成长袋”文件夹完成各阶段的任务(实习生、初级制作大师、中级制作大师)。
(2)根据完成任务的阶段情况,可直接对学生进行评价。
(3)借助送祝福的环节,展示学生制作的作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与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初次见面,为学生送上礼物(展示Flash的贺卡)
与学生共同分析动画中的内容
引入“形状补间”动画
复习动画补间动画的3个制作步骤 巩固动画补间动画的制作步骤,为学习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打下基础
实习生 鼓励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制作大师,首先要从一名实习生做起才行。
展示实例
引导学生参照动画补间动画的制作步骤进行制作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会事半功倍。
突出强调形状补间动画的时间轴应是浅绿色的背景。
积累知识 与学生共同总结形状补间动画的基本制作步骤
强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适时的小结会让学生的思路更清晰
初级制作大师 恭喜各位同学,进入初级制作大师阶段。
展示实例,引导学生尝试操作
学生进一步熟悉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步骤和方法
教师巡视
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
教师讲解、演示
学生及时解决问题
展示部分学生作品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发现问题,通过教师讲解的方法再解决问题,会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
这部分内容突出强调了如何将位图转矢量图,如何打散文字,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中级制作大师 将全班分为四组,
为学生提供四组不同主题的FLASH贺卡素材,
每组学生根据主题设计自己的FLASH形状补间动画(可增加图层)
教师巡视,发现共性问题及时反馈 在学生基本掌握形状补间动画制作的步骤和方法后,让学生根据主题自行设计FLASH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经验交流 与学生共同探讨形状补间动画与动画补间动画的区别
师生交流经验 学生有了一定的制作经验后再交流,更有助于知识的理解
高级制作大师 提高任务,展示样例
对中级制作大师中的任务进行延伸,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能够将动画补间动画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使FLASH更加生动美观。
向高级制作大师冲刺 设计这样的提高任务,是为了能够让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施展他们的才能,同时引领班级的学习导向。
送祝福时间
根据完成任务的阶段情况,直接对学生进行评价
选出部分FLASH贺卡,送出祝福。 借助任务的名称,自然地起到了评价的作用
送祝福环节既能展示学生作品,又能激励学生的创作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用一课时学习形状补间动画的相关知识,针对本课的重难点我反复思考如何“导入”、如何“设计任务”、如何“评价”三个问题。
考虑到上课的这个班级才学习了2课时的Flash制作,为了达到分层教学的目标,我又重点考虑了任务难易的梯度问题,最终设计了“两个基础”+“一个创新”+“一个创新提高”的任务环节,希望学生能够“稳中提高”。
上完课,我认为自己的设计思路非常清晰,教学环节有:导入——实习生——积累知识——初级制作大师——中级制作大师——经验交流——高级制作大师。其中有几个亮点:①导入实用新颖,借助送见面礼来展示本节课的任务,并通过复习旧知达成对新知的有效迁移。②任务有梯度、有分层,既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考虑到了少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③任务有实用价值,而不是学完就扔,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④任务中突出强调了学生的创意制作,虽然占用了不少时间,但我认为对于长期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⑤任务中适时的穿插交流、小结的环节,为学生的学习推波助澜。⑥借助任务的梯度(实习生、初级、中级、高级制作大师)自然达到评价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已经得到一定认可和评价,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比在课堂最后的时间里评价的效果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