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练习题一、完成下列各题 1、生字注音 谀( ) 欤( ) 郯( ) 苌( ) 襄( ) 聃( ) 蟠( ) 贻( ) 2、多音字辨析 读:dòu(句读) 相:xiāng(相互) 传:zhuàn(经传) dú(读书) xiàng(丞相) chuán(传说) 3、指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并解释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不焉 4、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 句读之不知 古义: 今义: 小学而大遗 古义: 今义: 吾从而师之 古义: 今义: 今之众人 古义: 今义: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 今义: 5、解释加横线的重点实词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是故无贵无贱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圣人无常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6、指出下列词语的活用并解释 吾从而师之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7、解释下列文言虚词 之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6、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9、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10、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1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13、士大夫之族,曰弟子曰师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14、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其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乎 1、其皆出于此乎? 2、生乎吾前: 3、固先乎吾:
于 1、耻学于师: 2、其皆出于此乎? 3、于其身也: 4、师不必贤于弟子: 5、不拘于时: 乃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而 1、惑而不从师 2、犹且从师而问焉 3、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居而笑之 8、指出下列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不拘于时,学于余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而耻学于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废,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人壁 壁: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 ) ①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 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③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④敢轻冒进兵者斩 ⑤汉乘利进逼成都 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 ( http: / / www.5ykj.com / Article / " \t "_blank )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3)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名言警句 1、古之学者必有师。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吾师道也, ?是故 , , , 。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其皆出于此乎? 4、 , , , , ,吾未见其明也。 5、孔子曰: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 ,如是而已。 《师说》练习参考答案 一、 之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作助词,可译为“的” 作助词,可译为“的” 译为: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作助词,用在句中,舒缓语气,翻译时可去掉译为: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这种情况吧?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时可去掉译为:我是向老师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用在主语“其年”和谓语“先后生于吾”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即取消句子独立性)译为:古代那种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5、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译为: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 “之”用在主语“师道”和谓语“不传”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全句的主语。 “之”用在主语“人”和谓语“无惑”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全句的主语。 6、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译为:(古代那种)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可以知道了。“之”用在主语“师道”和谓语“不复”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全句的主语。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作助词,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翻译时可去掉 译为: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8、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为: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帮助他)学习书中的句读的,不是我所说的能够传授那些大道理,解决那些疑惑的。作代词,代人,可译为“他”、“他们”,或根据语境灵活地译出来 9、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译为:士大夫这类人,一听到称弟子称老师等等的,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讥笑他。 10、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作代词,代事物,可根据语境灵活地译出来 1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译为: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但)不被时俗限制,向我学习。作代词,复指主语,用在动词后作宾语,翻译时可去掉 “之”复指“六艺经传”,翻译时去掉了。 1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作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些” 译为: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13、士大夫之族,曰弟子曰师云者,则群聚而笑之。译为:士大夫这类人,一听到称弟子称老师等等的,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讥笑他。 “之族”中“之”译为“这”,“族”译为“一类人”,“之族”即为“这类人”。 14、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郯子这类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译为:“之徒”中“之”译为“这”,“徒”译为“一类人”,“之徒”即为“这类人”。 其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只是指示代词,那些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5、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乎 1、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2、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3、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1、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2、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3、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4、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5、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乃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却,竟然 而 1、惑而不从师 转折连词,却 2、犹且从师而问焉 顺承 3、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居而笑之 修饰 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代词 他 8、特殊句式 【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被动句】不拘于时 【倒装句】1、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介词结构后置句 而耻学于师 二、文言文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考中考查的文言实词在中学所有课本的文言文中都可以找到出处,所以复习时回归课本非常重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也有一些推断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推断,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推断,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推断等。D项“度”解释为常态,容度。《史记》选读中的《刺客列传》“群臣皆愕,尽失其度”。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3分)B 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所选文段中传主吴汉一生的主要事迹 ( http: / / www.5ykj.com / Article / " \t "_blank ),以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为标准,选择了六个句子编为四组,让考生选出符合要求的一组。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和作者使用这句话的目的。①、②、⑥句都是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而③是从侧面表现,而非“直接”,④是吴汉不允许士兵贸然出兵,不是激励士气,⑤说的是吴汉利用时机进逼成都,和激励士气无关。用排除法,选择B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C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考查考生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四个选项都是用现代文的语言形式对原文内容进行的概述,实际上语言形式的变化反映出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与否,本题设置的每一个选项所需要的阅读区间都不是很大,设置的错误点也不是很大,不需要考生分析全文才能得出结论,只要认真阅读相关内容,完全可以找出选项与原文的不同。 C项中说吴汉“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而原文是“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意为吴汉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而非选项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 ( http: / / www.5ykj.com / Article / " \t "_blank )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 (3)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解析】(1)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及”,到;“得”,获得;“见”表被动。 (2) 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比”,近来。(《祭十二郎文》)“敕”,告诫;“何意”,为什么;“悖乱”,背离、错乱。 (3) 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就”,靠拢;“于江南”,状语后置,翻译时需前置;“并”,合并。 【错因】没能字字落实,文通字顺。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吴汉为人质厚少文,一经召见,使得到了刘秀的赏识信任。建武二年(26年)春光武帝定封他为广平侯。建武三年(27年)春天,在广乐(今河南虞城县西)包围了苏茂,周建招聚十万人马,赴救广乐。吴汉率领骑兵迎战,失利,不慎坠马,摔伤膝,收兵回营。诸将对吴汉说:“大敌在前而公伤卧,觽心惧矣”吴汉听此言,勃然裹创而起,巡视营垒,杀牛酌酒,犒劳士兵,对将士:“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吴汉豪气凌云,将士们也深受感染,士气倍增。第二天,擂鼓呐喊,同时进击。周建军大败。当时鬲县五姓一起驱逐守长,占据了城池造反。诸将皆想攻打,吴汉不听,说:“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然后一面下公文 ( http: / / www.5ykj.com / Article / " \t "_blank )给郡府,命他们收捕肇事官吏,一面派人人城安抚五姓。五姓人大喜,相继归降。建武五年(29年)春,农民军率五万余人夜攻吴汉军营,军中惊乱,吴汉却坚卧不动,一会儿营中便安静下来。吴汉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军。建武十二年(36年)春,吴汉挥师直攻广都(今成都市南),迅速攻克,并派轻骑兵烧毁成都市桥,光武帝下诏告诫吴汉:“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吴汉接连获胜,并未听从光武帝的告戒,竟乘胜自率步骑兵二万余人进逼成都。于江水北岸扎营,派副将刘尚率兵万余人屯驻于江水南岸。光武帝得知吴汉如此部署兵力,大惊,下诏书责备:“比□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然诏书未到,谢丰、袁吉率兵十余万人进攻吴汉。又派将率兵万余人袭劫刘尚营寨,企图使汉军不得相救。吴汉率军与敌大战一天,兵败而退回营垒。吴汉见形势危急,召集众将激励他们说:“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第三天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部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第二天,吴汉亲自指挥全军力战,终于大败敌军。吴汉随光武帝征战。不少将领一见战阵失利就垂头丧气,惶怵不安,平日的风度威严全失。吴汉却不然,每到这时,他整厉战械,激扬士卒,不但毫不气馁,反而愈加意气风发。他出征时,妻子在后方买了一些田产,待他归来,却都送给了故旧亲友。他说:“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死后,谥忠侯。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李白极少写律诗,而他的这首诗,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对仗工整,气象万千。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此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相较,可谓“工力悉敌”。其中二联,虽是感事写景,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结句寄寓爱君之忱,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但李诗就气魄而言,却远不及崔诗的宏伟。“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两句有深刻的寓意:“浮云”喻奸佞小人,“日”喻指皇帝。诗句暗示皇帝已经被奸佞所包围,朝政已经腐败。这两句诗还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 《登金陵凤凰台》,是通过对金陵凤凰台的凭吊,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忧时伤世的心情,是他创作中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诗。 诗的第一句点题。“凤凰台上凤凰游”,很自然地将凤凰台的得名点了出来,起句自然飘逸。而接着的一句,却是那样的无限感慨:“凤去台空江自流”!一 个“ 自 ”字,道出了多少历史兴亡的喟叹。这里的 “凤凰”,一语双关,既点明了凤凰台的由来,又有人世的沧桑蕴含其中。韵致高逸,寄慨遥深。 接着的三、四两句承上,以“吴宫”、“晋代”一联 ,概指了凤凰台作为六朝故都所见证的历史兴亡。 语言平缓而对仗精工,寄寓着无限的悲凉。“吴宫花 草 ”,表现昔日吴王的苑囿的似锦繁华和如今的湮没 幽径。“晋代衣冠”,是表现当年东晋的豪门权贵,是何等的荣耀,如今他们的孤冢却散落在荒烟蔓草之中。 这一联,浸透了无限的凄凉。如今登台,放眼望去,那吴宫晋苑、六代繁华,早已看不见了,只有那历尽沧桑的青山依旧,绿水长流。那远处的三山,半落在青天之外,云雾缭绕;白鹭洲横卧江心,使二水分流,波涛汹涌,描绘出了凄迷的水阔山遥的景象。这无尽的江山胜迹,留下了多少历史兴亡故事,令人咏叹不 已,惆怅难忘。因此,接下去的最后一联,诗人很自 然地回到眼前的现实,抒发了深沉的忧虑和关切:“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里的“浮云蔽日”,是指朝中奸佞当道 。“浮云”比喻奸邪,“日”比喻君主。《古诗·行行重行行 》:“浮云蔽白日,游 子不顾返。”
PAGE
1(共51张PPT)
师 说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 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三岁而孤,兄嫂抚养长大。二十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贞元八年(792)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曾入汴州、徐州等地的幕府任闲职,贞元八年(792)到长安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入仕途。贞元十九年,改作监察御使,因上书论饥荒,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县令。
元和元年,唐宪宗继位,他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元和十二年,随裴度征讨叛乱有功,升任刑部待郎。元和十四年唐宪宗派人迎佛入宫,韩愈上书力谏 ,被贬为潮州刺使。元和十五年,唐穆宗继位,召韩愈回长安为国子监祭酒,此后政治地位逐步上升,官至刑部侍郎 。曾与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 ”、“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的华而不实的文风。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曾巩。
写作背景:
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结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社会上的人对他指指点点,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韩愈。韩愈也因此落得个疯子的名声。结果住在长安,常常连饭都没煮熟,就被赶走了。所以说有的时候维护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1. 师
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作名词用
老师
有专门技艺的人
姓氏
古之学者必有师
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
师襄
(2)作动词用
学习、效法
从师(学习)
以……为师
吾师道也
或师焉,或不焉
孔子师郯子、苌
弘、师襄、老聃
2. 之
(1)作代词
(2)作助词
(3)作动词,“到”、“往”;
结构助词,“的”
放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表示宾语前置
表示定语后置
指代人或事物;指代自己
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
蚓无爪牙之利
句读之不知
辍耕之垄上
古之学者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4)句读之不知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 )代词,他
(2) 代词,这些
(3) 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4)宾语前置标志
(5)代词,代“六艺经传”
2. 之
3. 者
(1)相当于 “……的人”
(2)语气助词,用在句子里表示
略作停顿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①乃使其从者衣褐。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4 .其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他
代词,那些
代词,指圣人
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副词,大概
前指士大夫,后指“这”
5 .道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吾师道也
(3) 道相似也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 余嘉其能行古道
道理
道理
道德学问
风尚
风尚
6 .无
(1) 无贵无贱
(2) 圣人无常师
7 .
(1)吾从而师之
(2)而耻学于师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无论
没有
以---为师,意动
以---为耻,意动
低于, 动词
圣人 愚人 名词
一词多义现象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老师
动词,学习
意动用法,以……为师
动词,从师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词,军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朔气传金柝
舍相如广成传舍
动词,流传
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动词,传递,传送
名词,客舍
一词多义现象
找出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 译为:
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
②……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5)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4)小学而大遗:
(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 7 )吾从而师之:
(古)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
(今)连词,表结果、目的等。
( 8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6)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人。
词类活用现象
1、名词作动词
(“师”作动词的三种情况,前面已讲。)
2、意动用法
①、吾从而师之
②、渔人甚异之
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名词 以……为师
形容词 以……为奇异
名词 以……为师
动词 以相师为耻
3、形容词作名词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放在动词“解”后面作宾语,意为疑惑的问题。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和“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意为圣人、愚人。
③、小学而大遗
小的问题,大的问题
特殊句式
不拘于时,学于余。
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被动句式
介宾短语后置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时候学习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给业务知识和技能、解释疑难问题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有了疑难问题不向老师学习,它做为疑难问题来说,就永远不能解决了。
文言文翻译训练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出生在我之前,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当然要跟着他学;出生在我之后,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着他学。
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是学道理啊,那何必问他的年纪比我大小呢?
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不论高贵的,不论卑贱的,不论年长的,不论年少的,道理在哪里,老师就在哪里。
6.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唉!从师的道理已经失传很久了!要想使人们没有疑惑很难了!
7.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古时候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多了,可是还跟老师请教呢;如今的一般人,他们比圣人差多了,反而感到向老师学习是羞耻。
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因此圣人越来越高明,愚人越来越糊涂。圣人高明的缘故,愚人糊涂的缘故,大概是从这种情形产生的吧?
9.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有些人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他自己,却以向老师请教为耻,这真糊涂啊。
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那孩子们的老师,是把书教给孩子们来学习诵读书上的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那些道理。
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解决那些疑难问题的:一种情况是不知句读,一种情况是有疑难的问题不能解决;不知句读就向老师请教,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我看不出他明白事理啊。
1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巫、医师、乐师、各种手工业者,不以互相请教为耻。
1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士大夫这一类的人,一谈到老师、弟子的称呼,就大家聚在一起讥笑他。
14.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一问他们为什么笑,他们就说:“他跟他年岁差不多呀,懂得的道理也不相上下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可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认为是近于谄媚。
15.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啊!从师的道理不能恢复的原因,可以明白了。巫、医生、乐师、各种手工业者那般人,士大夫看不起他们,如今士大夫的智慧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恐怕是值得奇怪吧!
16.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学习。郯子那些人,他们的学问道德并赶不上孔子。
17.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样样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在业务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只不过像这样罢了。
18.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李家的孩子名叫蟠的,十七岁了,喜好古文,六种经书和传注都在学习,不受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拘束,跟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实行古人从师的道理,作了这篇《师说》送给他。
析结构
诵读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人为什么要从师?
a学者必有师;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诵读第二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段对“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圣益圣,愚益愚。”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自于此乎?”
②接着,本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本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
④通过以上三组对比,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用原文回答。
自己的话:士大夫之族自恃门第高贵,耻于从师是错误的,愚蠢的。原文:“学者必有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论述中心
1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2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纵比
自比
横比
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文章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哪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
“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
综观全文,观点很清楚了:“学者必有师”。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师说》怎样体现了“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唐“古文运动”倡导:
①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师说》将“学者有师”、“尊师”、“重道”的思想通过第一段的正面阐述、第二段正反对比论证、第三段的例证得以系统而严密的阐发,是文(形式)道(内容)统一的典范。
②作家面对现实,表见解、抒真情。《师说》针对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恶习,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提出了进步的师道见解。
因此,《师说》是唐“古文”的代表作。
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
和择师的标准;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
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
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
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
提出中心
论点:古之
学者必有师
分
论
点
师道之不传也
久矣,欲人之
无惑也难矣
圣人无常师
结
论
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文章结构
品手法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修辞探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顶 真
作用
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
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练习
一、辨别、解释下列各组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而不从师
见渔人,乃大惊,闻所从来。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有的与现代汉语相同,有的不同,试加以辨析。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吾从而师之
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7、师不必贤于弟子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Zhuàn 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
流传。动词。
{
{
师
从
老师 。名词。
从师。动词。
跟从。动词。
自。介词。
求学的人——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跟随,而——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所说的
差不多。
先和后
赶不上
不一定——不需要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
受业解惑也。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
吾乎?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
所存,师之所存也。
翻译下列语句:
(4)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惑矣。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
明也。
(6)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课堂作 业
解释多义词
其皆出于此乎
拜送书于庭
学于余(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介词,表比较, 比
介词,表被动,被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择师而教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句读之不知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辍耕之垄上
助词,的
代词,他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代词,这类,这些
动词,到,往
课堂作业
解释多义词
解释下列多义词
有碑仆道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策之不以其道
何可胜道也哉
道相似也
名词,道路
名词,道理
名词,风尚
名词,规律
动词,说
名词,道德学问
课外作业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代词,他,他们
代词,表远指,那
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课外作业
解释下列多义词《师说》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掌握积累“师、传、从、道、惑、受、贱、孰、贻、圣、愚、群、足、攻、经”等常用
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了解“也、则、于、乎、所以”这些文言虚词;
3、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字、词,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如判断
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
4、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5、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点
1、理解《师说》中关于从师学习的论述,抓住对比手法分析课文,体会作者主张的进步性
和局限性;
2、背诵全文,掌握文中的语法知识;
3、认清本文的层次结构,同时培养阅读语感。
教学方法
诵读发、导读法
布置预习: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
2、初步理解课文;
3、参考注释翻译课文,不会译的用红笔把原句抄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这一堂课着重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背诵课文
一、 导入课文
1、 同学们,你们觉得教师应该受尊敬吗?说明:从文革中的“臭老九”到今天“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地位一天天升高,可是在教师倍受尊敬的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教师已经越来越职业化,跟一般的职业没什么两样,因此不需要特别尊敬。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先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精彩的论说,虽然针对的情况不一样,但有些道理是千古不变的,尊师重教的风气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二、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 写作背景
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结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社会上的人对他指指点点,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韩愈。韩愈也因此落得个疯子的名声。结果住在长安,常常连饭都没煮熟,就被赶走了。所以说有的时候维护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四、 解题
“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五、分析课文
(一)、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二)、疏通文意
1、请同学翻译课文,遇到重点字词句或译错的地方插进去讲
(三)、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⑴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①、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⑵作动词,有三种情况。(名词作动词)
①、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②、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③、做“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⑴、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①、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②、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⑵、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③、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④、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⑶、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①、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③、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⑴、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①、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②、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③、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④、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⑵、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①、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②、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四)、学习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专门的一个求学阶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的指示代词,相当于“用来……的”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师之 古: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
今:连词,表结果、目的等。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无论 今:常用义为“没有”。
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常指许多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师”作动词的三种情况,前面已讲。)
2、意动用法
①、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②、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名词 以……为师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以相师为耻
3、形容词作名词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放在动词“解”后面作宾语,意为疑惑的问题。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和“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意为圣人、愚人。
③、小学而大遗 小的问题,大的问题
(六)、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七)、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两句均为判断句
2、不拘于时 “于”表被动,被动句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由“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4、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句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乎”表反问,意为“难道……吗?”
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2、做课后练习二、三;
3、思考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这堂课重点分析课文论证结构、思想内容及语言特色。
一、抽查背诵情况;
二、分析课文论证结构
(一)、分析第一段
1.本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它是什么?
答:古之学者必有师。
2、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3.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哪些内容?
答:道理论证;总论教师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二)、分析第二段
1.本段论述的分论点是什么?
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本段论述针对的是什么现象?
答:主要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陋习。
3、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4、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下表: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论述中心
1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2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三)、分析第三段
1.本段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
答:圣人无常师。
2、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予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四)、分析第四段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古文”指先秦散文。
2、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
二、分析课文语言特色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三、分析课文思想内容
1、韩愈在文中所提的观点是不是都是进步的?我们该借鉴哪些?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体现出韩愈思想的局限性和时代意义。
四、布置作业:1、思考练习四
五、板书设计
段 意 论 点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 结论:向后学号召
1.不拘于时;2.能行古道。照应以上两个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