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3.4-3.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成语中都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原理。下列成语所描述的动物行为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
老马识途
B.
惊弓之鸟
C.
鹦鹉学舌
D.
孔雀开屏
某种鸟类在营巢时,若发现巢内有破蛋,会将蛋壳远远弃置于巢外。为了解此种行为是否与巢的安全有关,科学家将蛋放于野地上,在其旁放置蛋壳,观察其被天敌吃掉的比率,下表为实验结果。
蛋壳与蛋的距离和被天敌(乌鸦)吃掉的比率
蛋壳与蛋的距离(cm)
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没有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被吃掉的比率(%)
15
63
87
42
100
48
102
32
200
32
118
21
根据表中的数据所作的推论,正确的是(???
)
A.
蛋与蛋壳的距离不影响天敌吃蛋的比率
B.
蛋壳有助于天敌发现蛋,增加了蛋被吃掉的机会
C.
蛋壳离蛋越远,越可防止细菌滋生,降低蛋被感染的机会
D.
蛋壳离蛋越远,蛋被天敌吃掉的机会越大
走迷宫的蚯蚓要经过200次以上的尝试和失败后才能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而老鼠只要一、两次就学会走迷宫了。这些现象说明(
)
A.
蚯蚓走迷宫是先天性行为
B.
老鼠走迷宫是本能
C.
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
D.
蚯蚓走迷宫是非条件反射,老鼠走迷宫是条件反射
动物通过各种各样的行为来适应所生活的环境,从而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物种的延续。下列对动物行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受遗传因素影响
B.
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与遗传因素无关
C.
动物的迁徙属于取食行为
D.
乌贼遇敌害时喷出“墨汁”属于攻击行为
据报道,英国有一只刚失去幼崽的雌猫,用自己的乳汁喂养了三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狗崽,雌猫与狗崽宛如“母子”。下面对雌猫这种行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是先天性行为?
②是后天学习行为?
③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④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⑤是社会行为?
⑥是繁殖行为
A.
①④⑥
B.
①④⑤
C.
②④⑤
D.
①③⑤
小明在1000m长跑测试中,大汗淋漓,此时小明(
)
A.
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增加
B.
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减少
C.
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增加
D.
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
人体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
)
A.
人体内与人体皮肤表面温度之间的温度差
B.
人体内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C.
人体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D.
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程度
人体在寒冷的环境里能保持体温恒定,不能依靠的是(
)
A.
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多,皮肤温度升高
B.
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少,皮肤温度降低
C.
骨骼肌不自主地颤抖,使体内热量成倍增加
D.
脑干中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控制
小刚同学由于感冒发烧。某天体温维持在39℃稳定不退,则此时他体内(
)
A.
产热多于散热
B.
产热与散热保持平衡
C.
产热少于散热
D.
与产热、散热多少无关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在脑干,所以人的体温调节完全由神经系统调节控制
B.
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决定于身体内部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C.
人的体温在不同的部位不一样.但温度在很小范围内波动
D.
当血管扩张,流经皮肤的血流量增大时,有利于产热
何大妈在气温达到40.4℃时,没开空调的屋子里熬了两天,送到医院时体温高达41.7℃,却一点汗也没有,患“热射病”致使多个脏器衰竭,生命垂危。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何大妈产热的主要部分是骨骼肌
B.
何大妈体内产生的热量大于散出的热量,导致体温上升
C.
正常情况下,在高温环境中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增加
D.
体温调节中枢在大脑部位
在炎热的夏天,从室外进入温度较低的空调房间,人体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
A.
尿液减少,排出的尿液中尿素的质量分数变大
B.
在神经等调节下皮肤血管的口径变小
C.
散热量增加,产热量减少
D.
小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假如某天你从夜里开始发烧,早晨烧得很厉害,吃过药后感觉好多了。中午时,你的体温基本正常。但是,下午你的体温又开始上升,直到夜里你才感觉到身上不那么发烫。下面能较好地反映出你一天中体温变化情况的是(
)
A.
B.
C.
D.
?
人体在寒冷的环境里能保持体温恒定,不能依靠的是(
)
A.
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多,皮肤温度升高
B.
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少,皮肤温度降低
C.
骨骼肌不自主地颤抖,使体内热量成倍增加
D.
脑干中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控制
灰雁栖息在沼泽地,它们的巢比较简陋,孵化前有些卵会滚出巢,但灰雁总能设法将卵滚回去。请根据如下实验记录,分析灰雁依据什么识别自己的卵?(
)
编号
模型卵的特点
灰雁的反应
1
形状大小与灰雁卵相同
不弄回巢中
2
形状大小、颜色与灰雁卵相同
不弄回巢中
3
形状大小、颜色、褐色斑点与灰雁卵相同
弄回巢中
4
带褐色斑点的方块
弄回巢中
A.
褐色斑点
B.
形状大小和颜色
C.
形状大小、颜色和褐色斑点
D.
形状大小
下列关于单细胞生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单细胞生物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B.
变形虫具有进行消化和吸收的器官
C.
衣藻可以作为监测环境污染的指示植物
D.
草履虫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神经结构
300年前,意大利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中自由飞行,第一次未对蝙蝠有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中的铃铛响了。下列问题中不是该实验所研究的是(
)
A.
蝙蝠飞行时是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
B.
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C.
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D.
铃铛是怎样发声的
下列人或动物的行为:①小狗识字,②小孩背唐诗,③鹦鹉学舌,④蜜蜂通过舞蹈传递信息,⑤谈虎色变,⑥蚂蚁筑巢,⑦孔雀求偶,⑧雏鸟索食,⑨鱼类洄游,⑩惊弓之鸟,其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
④⑥⑧⑨
B.
①④⑤⑥⑦
C.
②③⑦⑧⑨
D.
④⑥⑦⑧⑨
下列人或动物的行为:①小狗识字,②小孩背唐诗,③鹦鹉学舌,④蜜蜂通过舞蹈传递信息,⑤谈虎色变,⑥蚂蚁筑巢,⑦孔雀求偶,⑧雏鸟索食,⑨鱼类洄游,⑩惊弓之鸟,其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
④⑥⑧⑨
B.
①④⑤⑥⑦
C.
②③⑦⑧⑨
D.
④⑥⑦⑧⑨
巴甫洛夫在每次给狗喂食物前,都先打铃。经过一段时间后,只要一打铃,狗就开始分泌唾液。狗对铃声的反应属于(
)
A.
先天性行为
B.
对具体信号发生的后天行为
C.
本能
D.
对语言文字发生的后天行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34.0分)
人的学习行为比动物的学习行为更复杂。人不仅能对环境中声、光、味、触等具体刺激作出反应,还能运用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学习,并能以其代替具体刺激,作出反应,如谈虎色变等。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危害农作物的昆虫,目前对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已造成一定灾情。
(1)苏云金芽孢杆菌可以用来防治草地贪夜蛾,这两种生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
(2)如图所示为一种防治方法:将草地贪夜蛾爱吃的草种在农作物(如玉米)的四周,并释放捕食蝽去捕食草地贪夜蛾,进而降低灾情。请写出其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
(3)草地贪夜蛾对农田生态系统会造成毁灭性破坏,而对森林生态系统却影响相对较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________就越弱。??
人体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加以调节。图是皮肤中同一血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口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皮肤血管的状态是_______图,此时体温__________环境温度。
(2)皮肤血管口径如C图时,此时血管处于__________状态,流经皮肤的血液量__________,皮肤温度__________,散发的热量将__________。
(3)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即当环境温度达到37℃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的方式进行。此时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__________图。
如表为人处于安静和活动情况下,体内不同器官的产热量百分比,请回答:
产热量(%)
安静
劳动或运动
脑
16
1
内脏
56
8
肌肉与皮肤
18
90
其他
10
1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_______。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保持恒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是通过下丘脑中的__________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
(3)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散热,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__。
(4)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人体没能及时有效发挥体温调节功能。
根据下图皮肤的结构,回答以下问题:
(1)皮肤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四大组织构成,皮肤是人体中最大的_________。
(2)当皮肤流血的时候,说明已经伤到__________部位。
(3)在寒冷的天气,能使汗毛竖起来的是__________。
(4)在炎热的夏季,大量分泌汗液以调节体温的是__________。
如图所示为外界气温改变时,皮肤中血管舒张与收缩的情况。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AB两图可知,图A中的情况发生时,说明外界气温________,皮肤内大多数毛细血管________,血流量增多,由皮肤散发的热量增多;
(2)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________中。
如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A、B、C代表不同的系统,①~⑤代表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消化吸收这个生理过程代码是______,可直接进入血液的物质有_______、维生素和水。
(2)食物中的蛋白质在A系统的主要器官--_______内被彻底分解为________。
(3)气体⑤是________,它是由组织细胞产生的,能通过B系统排出体外.
(4)某患者的尿液中检出葡萄糖,可能是C系统中________的重吸收作用发生障碍.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4.0分)
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制定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中枢。
【实验步骤】①取性别与年龄相同的、健康的、生理状况一致的数十只成年小白鼠,分成两组并标记为甲组、乙组。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组小白鼠的下丘脑,乙组小白鼠不作处理。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把甲组小白鼠置于10
℃的环境中,乙组小白鼠置于30
℃的环境中,其他条件都相同。
⑤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1)写出③的操作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设计方案中有不妥之处,请提出并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假设成立,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假设不成立,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实验安排在同一组小白鼠身上进行,你认为可行吗?___________。如果可行,请提出你的设计方案;如果不可行,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探究温度对蟑螂呼吸快慢的影响,小明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并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把一只健壮的蟑螂放入30℃的密闭容器内(如图甲),利用传感器测定10分钟内容器中温度值和氧气含量的变化情况:10分钟后,将冰袋放置存容器两侧,使容器内的温度逐渐渐降低,并测定随后20分钟内各个时间点的数据。多次重复实验。
(1)小明对该实验提出的假设: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通过___?
??反映蟑螂呼吸的快慢。
(3)根据乙图所得数据,小明得出了实验结论为:___?
??。
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黄腹角雉在发育过程中体温调节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①……;②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20℃的条件下饲养,另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30℃的条件下饲养,饲养方式相同;③每天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记入表格;并测量两组雏鸟在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将结果处理后绘制图像,如图所示:
日龄
1
2
3
4
0
6
体温(℃)
35.9
34.0
31.7
37.3
35.4
38.5
日龄
7
8
9
10
11
12
体温(℃)
36.4
37.0
38.7
38.7
38.7
38.7
(1)步骤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雏鸟在9日龄后才基本具备了恒温能力。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可靠?________;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图像可知,雏鸟在9日龄后,安静状态下它在2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总高于在3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结合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2.0分)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的激烈竞争至今让人记忆犹新。激烈的竞争提高了观赏性,对运动员却是极大的考验。
(1)如图是比赛中过程中的一个场景,此时运动员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这是________共同调节的结果,其中维持动作协调和身体平衡的是________。
(2)开赛时运动员应哨声迅速起跑,该反射过程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
(3)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要比安静时产生更多的热量,从而导致他们常常面红耳赤,大汗淋漓。此时运动员的产热________散热(选填“<”“=”或“>”)。
美国科学家马尔利姆·亨利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北极熊的毛。结果惊奇地发现,北极熊的毛并非白色,而是一根根中空而透明的小管子。人类肉眼所看到的“白色”,是因为毛的内表面粗糙不平,以致把光线折射得非常凌乱而形成的。科学家们认为,北极熊的毛都是一根根的小光导管,只有紫外线才能通过,它是北极熊收集热量的天然工具。这种空心的毛防水隔热,对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寒冷极地的北极熊来说实在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北极熊空心的毛具有防水隔热这一特点,使北极熊在极地寒冷环境可以?
??(选填“增加产热”或“减少散热”)
(2)与北极熊能“收集”紫外线的热能来维持体温不同,人类在寒冷环境中有时靠骨骼肌的颤抖来增加产热。同时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
?
?。
(3)由于全球变暖冰层变薄开裂,北极熊为了获取食物,常从一块浮冰跳到另一块浮冰。如果一只北极熊跳上一块浮冰后,浮冰仍然处于漂浮状态,则浮冰受到的浮力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一只体重为7280牛的北极熊,要在露出海面部分体积不小于多少米3的浮冰上活动,才能确保安全。(要求写出计算过程,g=10牛/千克,ρ海水=1.04×103千克/米3)
分析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把一只刚出生的狗仔放在同时产仔的另一只母狗的窝中,被寄放的狗仔会立即被母狗认出,常被咬死或弃于窝外。
资料二:一名刚出生不久的孩子,由于身体患病,母亲抱着他到医院治疗,当护士把针扎在他身上的时候,孩子哭了起来;第二次到医院去的时候,当孩子看到穿白衣服的人,马上就哭了起来;等孩子长大一些的时候,生病后听到妈妈要把自己送到医院,就哭了起来。
(1)资料一说明母狗与小狗仔之间存在信息交流,母狗对自己狗仔的识别,属于_____(填“先天性”或“后天学习”)行为,该种行为是由________决定的。
(2)根据资料一,请你想个办法,不让母狗伤害这只狗仔并给予正常的哺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有关系吗?谈谈你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
第2页,共8页
第11页,共11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3.4_3.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成语中都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原理。下列成语所描述的动物行为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A.
老马识途
B.
惊弓之鸟
C.
鹦鹉学舌
D.
孔雀开屏
【答案】D
【解析】:ABC、老马识途、惊弓之鸟、多鹉学舌都是动物出生后,
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学习行为;
D、孔雀开屏是生来就有的,
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
所以,
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孔雀开屏。
故选:D。
某种鸟类在营巢时,若发现巢内有破蛋,会将蛋壳远远弃置于巢外。为了解此种行为是否与巢的安全有关,科学家将蛋放于野地上,在其旁放置蛋壳,观察其被天敌吃掉的比率,下表为实验结果。
蛋壳与蛋的距离和被天敌(乌鸦)吃掉的比率
蛋壳与蛋的距离(cm)
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没有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被吃掉的比率(%)
15
63
87
42
100
48
102
32
200
32
118
21
根据表中的数据所作的推论,正确的是(???
)
A.
蛋与蛋壳的距离不影响天敌吃蛋的比率
B.
蛋壳有助于天敌发现蛋,增加了蛋被吃掉的机会
C.
蛋壳离蛋越远,越可防止细菌滋生,降低蛋被感染的机会
D.
蛋壳离蛋越远,蛋被天敌吃掉的机会越大
【答案】B
【解析】:由表可以看出;蛋壳与蛋的距离越近,被乌鸦吃掉的蛋的数量越多,没有被乌鸦吃掉的蛋的数量越少,被吃掉的比率越大。
故选:B。
走迷宫的蚯蚓要经过200次以上的尝试和失败后才能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而老鼠只要一、两次就学会走迷宫了。这些现象说明()
A.
蚯蚓走迷宫是先天性行为
B.
老鼠走迷宫是本能
C.
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
D.
蚯蚓走迷宫是非条件反射,老鼠走迷宫是条件反射
【答案】C
【解析】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资料中蚯蚓经过多次碰撞之后,才能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而老鼠只要一次就学会走迷宫了,可以知道蚯蚓是无脊椎动物比较低等,而老鼠为哺乳动物为高等动物,所以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复杂,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的能力越强,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
故选C。
动物通过各种各样的行为来适应所生活的环境,从而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物种的延续。下列对动物行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受遗传因素影响
B.
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与遗传因素无关
C.
动物的迁徙属于取食行为
D.
乌贼遇敌害时喷出“墨汁”属于攻击行为
【答案】A
【解析】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例如:蜜蜂采蜜,蚂蚁建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A.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是正确的,A正确;
B.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B错误;
C.动物的迁徙属于节律行为,C错误;
D.乌贼遇敌害时喷出“墨汁”属于防御性为,D错误。
故选:A。
据报道,英国有一只刚失去幼崽的雌猫,用自己的乳汁喂养了三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狗崽,雌猫与狗崽宛如“母子”。下面对雌猫这种行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是先天性行为?
②是后天学习行为?
③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④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⑤是社会行为?
⑥是繁殖行为
A.
①④⑥
B.
①④⑤
C.
②④⑤
D.
①③⑤
【答案】A
【解析】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指的是由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而动物的学习行为指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所获得的行为。刚刚失去幼崽的猫,把小狗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所以,这种行为是生来就有的,是由④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应属于①先天性行为;刚失去幼崽的雌猫,用自己的乳汁喂养了三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狗崽,属于对后代的哺育属于⑥繁殖行为。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小明在1000m长跑测试中,大汗淋漓,此时小明()
A.
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增加
B.
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减少
C.
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增加
D.
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
【答案】A
【解析】: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当外界气温较高时,皮肤内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量增多,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增多,通过汗液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多,外界气温较低时,皮肤内的大多数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通过皮肤散发的热量减少,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减少,
通过汗液的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减少;因此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
故选A。
人体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
A.
人体内与人体皮肤表面温度之间的温度差
B.
人体内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C.
人体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D.
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程度
【答案】C
【解析】:当外界气温低于人体表层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方式散热,其散热量约占总量70%.当外界温度接近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是依靠蒸发方式散热。故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人体皮肤表面与环境的温度差。
故选:C。
人体在寒冷的环境里能保持体温恒定,不能依靠的是()。
A.
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多,皮肤温度升高
B.
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少,皮肤温度降低
C.
骨骼肌不自主地颤抖,使体内热量成倍增加
D.
脑干中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控制
【答案】A
【解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人在寒冷环境中直打哆嗦,可以产生热量,是对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同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少,血液流动变慢,皮肤温度降低,散热量减少,来调节自身的温度;脑干中体温调节中枢也可以调节和控制体温。人体在寒冷的环境里能保持体温恒定,不能依靠的是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多,皮肤温度升高。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小刚同学由于感冒发烧。某天体温维持在39℃稳定不退,则此时他体内()
A.
产热多于散热
B.
产热与散热保持平衡
C.
产热少于散热
D.
与产热、散热多少无关
【答案】B
【解析】人体属于恒温动物,在体温正常时,产热与散热会保持平衡。小刚同学由于感冒发烧,某天体温维持在39°C稳定不退,此时产热与散热会也保持平衡。
故选:B。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在脑干,所以人的体温调节完全由神经系统调节控制
B.
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决定于身体内部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C.
人的体温在不同的部位不一样.但温度在很小范围内波动
D.
当血管扩张,流经皮肤的血流量增大时,有利于产热
【答案】C
【解析】:A、人的体温调节中枢是位于下丘脑,A错误;
B、寒冷环境刺激可使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机体散热减少,在炎热的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使得血流量增加,进而增加散热量,可见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决定于外界环境温度,B错误;
C、人的体温在不同的部位不一样,但温度在很小范围内波动,人一般在傍晚时分温度较高,C正确;
D、在炎热的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使得血流量增加,进而增加散热量,D错误。
故选:C。
何大妈在气温达到40.4℃时,没开空调的屋子里熬了两天,送到医院时体温高达41.7℃,却一点汗也没有,患“热射病”致使多个脏器衰竭,生命垂危。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何大妈产热的主要部分是骨骼肌
B.
何大妈体内产生的热量大于散出的热量,导致体温上升
C.
正常情况下,在高温环境中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增加
D.
体温调节中枢在大脑部位
【答案】B
【解析】A.安静状态下产热主要来自内脏,A错误;
B.中暑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产生的热量大于散出的热量导致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热射病在中暑的分级中就是重症中暑,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病死率高。B正确;
C.皮肤中的汗腺和血管能够调节体温,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增多,血管扩张,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C错误;
D.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D错误。
故选B。
在炎热的夏天,从室外进入温度较低的空调房间,人体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
尿液减少,排出的尿液中尿素的质量分数变大
B.
在神经等调节下皮肤血管的口径变小
C.
散热量增加,产热量减少
D.
小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答案】B
【解析】A.从室外进入温度较低的空调房间,由于排汗减少,尿液会增加,由于尿素分子的总量不变,所以排出的尿液中尿素的质量分数变小,A错误;?
B.在神经等调节下,毛细血管收缩,皮肤血管的口径变小,B正确;?
C.从室外进入温度较低的空调房间,人体皮肤与环境之间的温差增大,人体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增加,以维持体温恒定,C错误;
D.体温调节中枢是脑干中的下丘脑,D错误。
故选B。?
假如某天你从夜里开始发烧,早晨烧得很厉害,吃过药后感觉好多了。中午时,你的体温基本正常。但是,下午你的体温又开始上升,直到夜里你才感觉到身上不那么发烫。下面能较好地反映出你一天中体温变化情况的是()。
A.
B.
C.
D.
?
【答案】C
【解析】A.从图A所提供的信息可知,笑笑的体温是早晨发烧,体温一直下降,到了半夜体温低于正常,不符合题意;
B.从图B所提供的信息可知,笑笑早晨发烧,到中午一直长升,中午后开始下降,到半夜居处正常,不符合题意;
C.从图C提供的信息可知,早晨烧得很历害,吃过药后感觉好多了,中午笑笑的体温基本正常,但下午体温又升高,直到半夜才又恢复正常,符合题意;
D.从图D提供的信息可知,笑笑早晨发烧,从早晨到下午一直下降,到下午18时降到低于正常体温,以后开始上升,直到半夜才恢复正常,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人体在寒冷的环境里能保持体温恒定,不能依靠的是()。
A.
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多,皮肤温度升高
B.
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少,皮肤温度降低
C.
骨骼肌不自主地颤抖,使体内热量成倍增加
D.
脑干中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控制
【答案】A
【解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人在寒冷环境中直打哆嗦,可以产生热量,是对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同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少,血液流动变慢,皮肤温度降低,散热量减少,来调节自身的温度。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灰雁栖息在沼泽地,它们的巢比较简陋,孵化前有些卵会滚出巢,但灰雁总能设法将卵滚回去。请根据如下实验记录,分析灰雁依据什么识别自己的卵?()
编号
模型卵的特点
灰雁的反应
1
形状大小与灰雁卵相同
不弄回巢中
2
形状大小、颜色与灰雁卵相同
不弄回巢中
3
形状大小、颜色、褐色斑点与灰雁卵相同
弄回巢中
4
带褐色斑点的方块
弄回巢中
A.
褐色斑点
B.
形状大小和颜色
C.
形状大小、颜色和褐色斑点
D.
形状大小
【答案】A
下列关于单细胞生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单细胞生物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B.
变形虫具有进行消化和吸收的器官
C.
衣藻可以作为监测环境污染的指示植物
D.
草履虫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神经结构
【答案】A
【解析】A.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只由单个细胞组成,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故A正确;
B.草履虫对外界刺激能作出一定的反应,但没有相应的神经结构,故B错误;
C.单细胞动物,只由单个细胞组成,没有具有消化功能的器官,故C错误;
D.衣藻属于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可以作为监测环境污染的指示植物,故D错误。
故选A。
300年前,意大利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中自由飞行,第一次未对蝙蝠有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中的铃铛响了。下列问题中不是该实验所研究的是()
A.
蝙蝠飞行时是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
B.
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C.
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D.
铃铛是怎样发声的
【答案】D
【解析】A.通过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实验可以研究蝙蝠飞行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故A选项是该实验所研究的。
B.通过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实验可以研究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故B选项是该实验所研究的。
C.通过第一次和第三次实验的可以研究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故C选项是该实验所研究的。
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本题并未涉及,故D选项不是该实验所研究的。
故选D。
下列人或动物的行为:①小狗识字,②小孩背唐诗,③鹦鹉学舌,④蜜蜂通过舞蹈传递信息,⑤谈虎色变,⑥蚂蚁筑巢,⑦孔雀求偶,⑧雏鸟索食,⑨鱼类洄游,⑩惊弓之鸟,其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A.
④⑥⑧⑨
B.
①④⑤⑥⑦
C.
②③⑦⑧⑨
D.
④⑥⑦⑧⑨
【答案】D
【解析】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④蜜蜂通过舞蹈传递信息,⑥蚂蚁筑巢,⑦孔雀求偶,⑧雏鸟索食,⑨鱼类洄游都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①小狗识字,②小孩背唐诗,③鹦鹉学舌,⑤谈虎色变,⑩惊弓之鸟都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的学习行为。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下列人或动物的行为:①小狗识字,②小孩背唐诗,③鹦鹉学舌,④蜜蜂通过舞蹈传递信息,⑤谈虎色变,⑥蚂蚁筑巢,⑦孔雀求偶,⑧雏鸟索食,⑨鱼类洄游,⑩惊弓之鸟,其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A.
④⑥⑧⑨
B.
①④⑤⑥⑦
C.
②③⑦⑧⑨
D.
④⑥⑦⑧⑨
【答案】D
【解析】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如:刚出生的婴儿会吃奶、飞蛾扑火、小鸡啄食、蜘蛛结网等都属于先天性行为,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如:老马识途等,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可见,下列人或动物的行为:①小狗识字,②小孩背唐诗,③鹦鹉学舌,④蜜蜂通过舞蹈传递信息,⑤谈虎色变,⑥蚂蚁筑巢,⑦孔雀求偶,⑧雏鸟索食,⑨鱼类洄游,⑩惊弓之鸟,其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④⑥⑦⑧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巴甫洛夫在每次给狗喂食物前,都先打铃。经过一段时间后,只要一打铃,狗就开始分泌唾液。狗对铃声的反应属于()。
A.
先天性行为
B.
对具体信号发生的后天行为
C.
本能
D.
对语言文字发生的后天行为
【答案】B
【解析】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把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后天性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巴甫洛夫在每次给狗喂食物前,都先打铃。经过一段时间后,只要一打铃,狗就开始分泌唾液。狗对铃声的反应属于对具体信号发生的后天行为。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34.0分)
人的学习行为比动物的学习行为更复杂。人不仅能对环境中声、光、味、触等具体刺激作出反应,还能运用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学习,并能以其代替具体刺激,作出反应,如谈虎色变等。
【答案】语言;文字
【解析】后天性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后天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通过学习、多次尝试后,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人类特有的学习行为是通过抽象的语言、文字建立的更加复杂的学习行为,因为只有人类有语言中枢。因此,人的学习行为比动物的学习行为更复杂。人不仅能对环境中的声光、味、触等具体刺激作出反映,还能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学习,并能以抽象刺激代替具体刺激,作出反应,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等。
故答案为:语言;文字。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危害农作物的昆虫,目前对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已造成一定灾情。
(1)苏云金芽孢杆菌可以用来防治草地贪夜蛾,这两种生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
(2)如图所示为一种防治方法:将草地贪夜蛾爱吃的草种在农作物(如玉米)的四周,并释放捕食蝽去捕食草地贪夜蛾,进而降低灾情。请写出其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
(3)草地贪夜蛾对农田生态系统会造成毁灭性破坏,而对森林生态系统却影响相对较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________就越弱。??
【答案】(1)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2)草→草地贪夜蛾→捕食蝽(合理即可);
(3)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1)苏云金芽孢杆菌是细菌,草地贪夜蛾是昆虫,细胞结构的最大区别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捕食蝽捕食草地贪夜蛾,草地贪夜蛾以玉米或者草为食,可以形成两条食物链,即草
→草地贪夜蛾→捕食蝽或者玉米
→草地贪夜蛾→捕食蝽;
(3)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有关,种类越多,调节能力越强,反之越弱;
故答案为:(1)有无成形的细胞核;(2)草
→草地贪夜蛾→捕食蝽(合理即可);(3)自动调节额能力。
人体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加以调节。图是皮肤中同一血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口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皮肤血管的状态是__________图,此时体温__________环境温度。
(2)皮肤血管口径如C图时,此时血管处于__________状态,流经皮肤的血液量__________,皮肤温度__________,散发的热量将__________。
(3)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即当环境温度达到37℃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_________的方式进行。此时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__________图。
【答案】(1)A?
高于?(2)舒张?
大?
高?
增多?(3)汗液蒸发?
C
【解析】(1)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毛细血管收缩,管壁变厚,管腔变小,即图甲,此时体温高于环境温度。故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皮肤血管的状态是甲图,此时体温高于环境温度。?
?
(2)C图所示皮肤血管口径增大,管壁变薄,此时血管处于扩张状态,流经皮肤的血液量增加,皮肤温度升高_,散发的热量将增加。故皮肤血管口径如C图时,此时血管处于舒张状态,流经皮肤的血液量大,皮肤温度高,散发的热量将增多。?
?
(3)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即当环境温度达到35℃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方式进行。此时,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图C故。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即当环境温度达到37℃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汗液蒸发的方式进行。此时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C图。
如表为人处于安静和活动情况下,体内不同器官的产热量百分比,请回答:
产热量(%)
安静
劳动或运动
脑
16
1
内脏
56
8
肌肉与皮肤
18
90
其他
10
1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_______。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保持恒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是通过下丘脑中的__________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
(3)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散热,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__。
(4)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人体没能及时有效发挥体温调节功能。
【答案】(1)内脏;(
2)体温调节;(3)皮肤;(
4)产热大于散热。
【解析】(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运动和劳动状态下,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肌肉。
(2)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要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之下,如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散热,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
(4)中暑”是因为汗液蒸发困难,产热大于散热,导致人体体温过高,出现“中暑”现象。
答案:(1)内脏;(2)体温调节;(3)皮肤;(4)产热大于散热。
根据下图皮肤的结构,回答以下问题:
(1)皮肤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四大组织构成,皮肤是人体中最大的_________。
(2)当皮肤流血的时候,说明已经伤到__________部位。
(3)在寒冷的天气,能使汗毛竖起来的是__________。
(4)在炎热的夏季,大量分泌汗液以调节体温的是__________。
【答案】(1)保护;结缔;神经;肌肉;器官(2)真皮(3)立毛肌(4)汗腺
【解析】(1)表皮由上皮组织组成,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所以皮肤由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组织组成,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2)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触觉小体),皮肤出了血,则说明已经伤及了皮肤的真皮,并且感觉疼痛;
(3)在寒冷的天气,汗毛下的竖毛肌收缩,使汗毛竖起来.是皮肤调节体温的表现;
(4)当环境周围的温度较高时,汗腺周围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有皮肤散发的热量增加;同时,汗的排出量也增多,汗液的蒸发能带走人体(或动物)的一部分热量,所以皮肤对人体(或动物)的体温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1)保护;结缔;神经;肌肉;器官;(2)真皮;(3);立毛肌;(4)汗腺。
如图所示为外界气温改变时,皮肤中血管舒张与收缩的情况。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AB两图可知,图A中的情况发生时,说明外界气温________,皮肤内大多数毛细血管________,血流量增多,由皮肤散发的热量增多;
(2)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________中。
【答案】(1)升高;变粗(2)脑干。
【解析】(1)比较AB两图可知,图A中的情况发生时,说明外界气温升高,皮肤内大多数毛细血管变粗,血流量增多,由皮肤散发的热量增多;
(2)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脑干中。
答案:(1)升高;变粗(2)脑干
如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A、B、C代表不同的系统,①~⑤代表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消化吸收这个生理过程代码是______,可直接进入血液的物质有_______、维生素和水。
(2)食物中的蛋白质在A系统的主要器官--_______内被彻底分解为________。
(3)气体⑤是________,它是由组织细胞产生的,能通过B系统排出体外.
(4)某患者的尿液中检出葡萄糖,可能是C系统中________的重吸收作用发生障碍.
【答案】(1)③,
?无机盐?;(2)小肠,氨基酸;(3)二氧化碳;(4)肾小管。
【解析】(1)③表示食物通过消化和吸收并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水、无机盐、维生素是小分子的物质,不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故分别填:③;无机盐;
(2)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
(3)气体⑤表示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的过程,它是组织细胞生命活动产生的;
(4)原尿经过肾小管时,发生了重吸收作用,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其他物质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尿液中有葡萄糖是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发生障碍,正常情况下肾小管能够全部重吸收葡萄糖。
故答案为:(1)③,无机盐;(
2)小肠,氨基酸;(3)二氧化碳;(4)肾小管。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4.0分)
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制定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中枢。
【实验步骤】①取性别与年龄相同的、健康的、生理状况一致的数十只成年小白鼠,分成两组并标记为甲组、乙组。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组小白鼠的下丘脑,乙组小白鼠不作处理。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把甲组小白鼠置于10
℃的环境中,乙组小白鼠置于30
℃的环境中,其他条件都相同。
⑤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1)写出③的操作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设计方案中有不妥之处,请提出并改进:__________________。???
(3)若假设成立,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假设不成立,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实验安排在同一组小白鼠身上进行,你认为可行吗?___________。如果可行,请提出你的设计方案;如果不可行,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测量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
(2)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中;
(3)甲组体温明显小,乙组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甲乙两组均保持相对恒定;
(4)可行;先做不破坏下丘脑的实验,再破坏下丘脑,进行自身前后对照。
【解析】(1)据题意可知,实验前应先测量小白鼠的正常体温,然后再看处理后的小白鼠体温的变化情况;
(2)实验设计方案中甲、乙两组小白鼠形成对照,自变量是下丘脑的有无,而其他无关变量都应该保持一致。因此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比如10℃)的环境中;
(3)若假设成立,即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则甲组小白鼠下丘脑被破坏,其体温不能维持恒定,乙组小白鼠保留了下丘脑则其体温恒定。若假设不成立,即下丘脑不是体温调节中枢,则甲、乙两组小白鼠体温都保持恒定;
(4)实验可以安排在同一组小白鼠身上进行,形成自身前后的对照。可以先做不破坏下丘脑的实验,再做破坏下丘脑的实验进行自身前后对照。
故答案为:(1)测量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
(2)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中;
(3)甲组体温明显小,乙组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甲乙两组均保持相对恒定;
(4)可行;先做不破坏下丘脑的实验,再破坏下丘脑,进行自身前后对照。
为了探究温度对蟑螂呼吸快慢的影响,小明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并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把一只健壮的蟑螂放入30℃的密闭容器内(如图甲),利用传感器测定10分钟内容器中温度值和氧气含量的变化情况:10分钟后,将冰袋放置存容器两侧,使容器内的温度逐渐渐降低,并测定随后20分钟内各个时间点的数据。多次重复实验。
(1)小明对该实验提出的假设:___?
??
(2)该实验通过___?
??反映蟑螂呼吸的快慢。
(3)根据乙图所得数据,小明得出了实验结论为:___?
??。
【答案】(1)温度可能会影响蟑螂呼吸的快慢?
?
(2)装置内氧气含量降低的快慢(或相同时间内氧气含量减少的量。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3)温度会影响蟑螂呼吸的快慢,一定范围内,温度越低,蟑螂呼吸越慢。
【解析】(1)蟑螂的呼吸作用是吸入空气中的氧,利用传感器测定10分钟内容器中温度值和氧气含量的变化情况:10分钟后,将冰袋放置存容器两侧,使容器内的温度逐渐渐降低,,所以可以通过温度来反映蟑螂呼吸作用的快慢,由此提出假设:温度可能会影响蟑螂呼吸的快慢;
(2)蟑螂的呼吸作用是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分解有机物,并呼出二氧化碳,公式表示为: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所以可以通过测定容器中氧气的含量来反映蟑螂呼吸作用的快慢。
(3)从乙图所得数据分析,温度越低,氧气的含量越来越少,说明蟑螂的呼吸越来越慢。
故答案为(1)温度可能会影响蟑螂呼吸的快慢;(2)装置内氧气含量降低的快慢(或相同时间内氧气含量减少的量。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3)温度会影响蟑螂呼吸的快慢,一定范围内,温度越低,蟑螂呼吸越慢。
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黄腹角雉在发育过程中体温调节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①……;②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20℃的条件下饲养,另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30℃的条件下饲养,饲养方式相同;③每天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记入表格;并测量两组雏鸟在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将结果处理后绘制图像,如图所示:
日龄
1
2
3
4
0
6
体温(℃)
35.9
34.0
31.7
37.3
35.4
38.5
日龄
7
8
9
10
11
12
体温(℃)
36.4
37.0
38.7
38.7
38.7
38.7
(1)步骤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雏鸟在9日龄后才基本具备了恒温能力。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可靠?________;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图像可知,雏鸟在9日龄后,安静状态下它在2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总高于在3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结合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
(2)不可靠;另测一只雏鸡的体温,无法排除偶然性
(3)9日龄后雏鸟已具备恒定体温功能,在20℃的较低温度下散热量较大,需要通过提高产热量来维持其恒定的体温
【解析】
(1)步骤一: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
步骤二: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20℃的条件下饲养,另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30℃的条件下饲养,饲养方式相同;
步骤三:每天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记入表格;并测量两组雏鸟在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将结果处理后绘制图象。
(2)鸟类是恒温动物,在9龄之前,由于绒羽不够丰满,保温功能较弱,体温相对较低,随着生长发育,调节功能增强,体温维持恒定。
(3)黄腹角稚属于鸟类,为恒温动物,在高温环境中,黄腹角稚同化的能量用于产生热能,维持体温,更多的用于生长、发育,所以实验结果显示,黄腹角稚成鸟在20℃环境中饲养时,静止代谢率比在30℃环境中,饲养时的静止代谢率要高。
故答案为:(1)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
(2)不可靠;另测一只雏鸡的体温,无法排除偶然性。
(3)9日龄后雏鸟已具备恒定体温功能,在20℃的较低温度下散热量较大,需要通过提高产热量来维持其恒定的体温。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2.0分)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的激烈竞争至今让人记忆犹新。激烈的竞争提高了观赏性,对运动员却是极大的考验。
(1)如图是比赛中过程中的一个场景,此时运动员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这是________共同调节的结果,其中维持动作协调和身体平衡的是________。
(2)开赛时运动员应哨声迅速起跑,该反射过程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
(3)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要比安静时产生更多的热量,从而导致他们常常面红耳赤,大汗淋漓。此时运动员的产热________散热(选填“<”“=”或“>”)。
【答案】(1)神经系统和激素;小脑;(2)大脑皮层(或大脑);(3)=
【解析】(1)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项生命活动要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共同协调、配合下才能完成,使人体成为统一的整体。当人情绪激动时,大脑皮层就会特别兴奋,并通过支配肾上腺的神经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能够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并且促使皮肤因血管扩张而显得面红耳赤;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
(2)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开赛时运动员应枪声迅速起跑,该反射过程的神经中枢位于人的大脑皮层;
(3)运动一段时间后运动员汗液明显增多,此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由于产热增多,机体会加快散热,使产热=散热,从而维持体温恒定。
答案:(1)神经系统和激素;小脑;(2)大脑皮层(或大脑);??(3)=。
美国科学家马尔利姆·亨利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北极熊的毛。结果惊奇地发现,北极熊的毛并非白色,而是一根根中空而透明的小管子。人类肉眼所看到的“白色”,是因为毛的内表面粗糙不平,以致把光线折射得非常凌乱而形成的。科学家们认为,北极熊的毛都是一根根的小光导管,只有紫外线才能通过,它是北极熊收集热量的天然工具。这种空心的毛防水隔热,对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寒冷极地的北极熊来说实在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北极熊空心的毛具有防水隔热这一特点,使北极熊在极地寒冷环境可以?
??(选填“增加产热”或“减少散热”)
(2)与北极熊能“收集”紫外线的热能来维持体温不同,人类在寒冷环境中有时靠骨骼肌的颤抖来增加产热。同时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
?
?。
(3)由于全球变暖冰层变薄开裂,北极熊为了获取食物,常从一块浮冰跳到另一块浮冰。如果一只北极熊跳上一块浮冰后,浮冰仍然处于漂浮状态,则浮冰受到的浮力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一只体重为7280牛的北极熊,要在露出海面部分体积不小于多少米3的浮冰上活动,才能确保安全。(要求写出计算过程,g=10牛/千克,ρ海水=1.04×103千克/米3)
【答案】(1)减少散热
(2)脑干(或下丘脑)(3)变大
(4)解:要使熊跳到冰上能够安全,则冰完全浸没增大的浮力不能小于熊的重力,则:
△F浮≥G,
ρ水gV露≥G,
则,即北极熊要在露出水面部分体积不小于0.7m3的浮冰上活动。
答:一只体重为7280牛的北极熊,要在露出海面部分体积不小于0.7m3的浮冰上活动,才能确保安全。
【解析】(1)北极熊长有如此特殊的毛,这是对极地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因此它的作用应该是减少散热;故填:减少散热;
(2)人类在寒冷环境中时,必须消耗自身储存的化学能来维持体温,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脑干中的下丘脑;故填:脑干(或下丘脑);
(3)如果一只北极熊跳上一块浮冰后,浮冰仍然处于漂浮状态,此时浮力等于浮冰与熊的总重力,所以浮冰受到的浮力变大;故填:变大;
(4)要使熊跳到冰上能够安全,则冰完全浸没增大的浮力不能小于熊的重力,则:
△F浮≥G,
ρ水gV露≥G,
则,即北极熊要在露出水面部分体积不小于0.7m3的浮冰上活动。
答:一只体重为7280牛的北极熊,要在露出海面部分体积不小于0.7m3的浮冰上活动,才能确保安全。
分析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把一只刚出生的狗仔放在同时产仔的另一只母狗的窝中,被寄放的狗仔会立即被母狗认出,常被咬死或弃于窝外。
资料二:一名刚出生不久的孩子,由于身体患病,母亲抱着他到医院治疗,当护士把针扎在他身上的时候,孩子哭了起来;第二次到医院去的时候,当孩子看到穿白衣服的人,马上就哭了起来;等孩子长大一些的时候,生病后听到妈妈要把自己送到医院,就哭了起来。
(1)资料一说明母狗与小狗仔之间存在信息交流,母狗对自己狗仔的识别,属于________(填“先天性”或“后天学习”)行为,该种行为是由________决定的。
(2)根据资料一,请你想个办法,不让母狗伤害这只狗仔并给予正常的哺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资料二中孩子这三次哭泣,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属于后天学习行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有关系吗?
谈谈你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先天性;遗传物质(或遗传因素);
(2)将母狗的尿液涂抹在小狗仔的身上;
(3)有关系,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是建立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先天性行为就很难形成后天学习行为
【解析】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把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1)母狗对自己狗仔的识别,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控制的先天性行为;
(2)根据资料一,母狗与小狗之间是通过嗅觉闻到小狗的气味,辨别小狗是否是自己的孩子。因此,可以将母狗的尿液涂抹在小狗仔的身上,这样母狗在闻气味时闻到的是自己的尿液味,就以为是自己的孩子,母狗就不会伤害这只狗仔并给予正常的哺育;
(3)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存生活的基础,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建立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先天性行为就很难形成学习行为,因此,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有关系。
故答案为:(1)先天性;遗传物质(或遗传因素);(2)将母狗的尿液涂抹在小狗仔的身上;(3)有关系,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是建立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先天性行为就很难形成后天学习行为。
(?http:?/??/?www.21cnjy.com?)
第16页,共16页
第23页,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