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和复习
4 比和比例
——数与代数
一、回顾整理
比和比例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比
比 例
意 义
各部分名称
基本性质
表示两个数相除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比号前面的数是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是比的后项。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一、回顾整理
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比
除法
分数
联 系
区 别
前项
后项
比号
比值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除法是一种运算
分数是一种数
各部分名称
例 子
5÷8
5∶8
一、回顾整理
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
联系: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之间蕴含着相同的道理: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值不变。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值不变。
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一、回顾整理
求比值和化简比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方法
结果
求比值
化简比
用前项除以后项
一个数(整数、分数或小数)
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也可以用求比值的方法,用前项除以后项得出一个分数值
一个比
意义
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
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一、回顾整理
正比例和反比例
正比例: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
反比例: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最关键的是要根据数量关系式来判断。
如果是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关系,如: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就成正比例关系。
如果是乘积一定,就成反比例关系,如:路程一定,时间和速度成反比例关系。
一、回顾整理
比例尺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比例尺的意义
比例尺中的关系式
比例尺的分类
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
比例尺
按表现形式分
按将实际距离放大还是缩小分
数值比例尺
线段比例尺
放大比例尺
缩小比例尺
(1)列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列出数量关系(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3)列式计算:算术法或比例法;
(4)检验作答
二、知识应用
6、在同一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直线距离是20 cm,甲、丙两地的直线距离是12 cm。如果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1600 km,那么甲、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解:设甲、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x cm。
12∶x=1∶8000000
x=96000000
96000000 cm=960 km
答:甲、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960 km。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1600 km=160000000 cm
20∶160000000=1∶8000000
练
习
十
七
二、知识应用
7、六年级(2)班乘车去农家果园采摘草莓,汽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1小时到达果园,在果园活动了2小时,然后乘车以相同速度返回。观察下面两幅图象,它们有什么不同?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行驶路程/km
时间/时
0
1
2
6
5
4
3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离校距离/km
时间/时
0
1
2
6
5
4
3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行驶路程/km
离校距离/km
不同点:虽然两幅图象的横轴都表示时间,但第一幅图的纵轴表示行驶路程,而第二幅图的纵轴表示离校距离。前者侧重描述汽车一共行驶的千米数,后者侧重描述汽车离开学校的距离。
练
习
十
七
三、巩固反馈
1、填空。
5∶3
37.5
64
(1)某班有15名女生和25名男生,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最简整数比是( )
(2)( ) ( )=( )%
(3)如果7a=2b(a、b都不为0),那么a∶b=( )∶( )。
2
9
7
三、巩固反馈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关系,成什么比例关系?
(1)用煤的天数一定,每天的用煤量和总用煤量。
成正比例关系
(2)一本书的页数一定,已看的页数与未看的页数。
不成比例关系
(3)三角形的面积一定,三角形的底和高。
成反比例关系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对比和比例又有什么新的体会和收获?
作业:
五、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