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ⅳ3《哈姆雷特》优化教案二拖一(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同步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ⅳ3《哈姆雷特》优化教案二拖一(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同步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06 21:23:58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在西方,每家都必备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是___________ ,即一个是宗教的神,一个是艺术的神。
《莎士比亚全集》
“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马克思
“时代的灵魂”, “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本·琼生




莎士比亚作品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奥赛罗》
《李尔王》《麦克白》
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四大喜剧:
《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皆大欢喜》《无事生非》
历史剧:
《亨利四世》《亨利五世》
《亨利六世》《理查二世》
《理查三世》《约翰王》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
《奥》:威尼斯大将奥赛罗与元老之女苔丝狄蒙娜倾心相爱,冲破家庭阻力结为夫妻并一同出征。旗官伊阿古,因个人私怨而设计诬陷其妻有私情。奥轻信中计,亲手将妻子掐死,后真相大白,奥赛罗悔恨交加,拔剑自刎。
《李》:不列颠王李尔将国土全分给了花言巧语的两个大女儿,而将秉性耿直的小女儿远嫁法国。最终遭到虚伪的长女次女百般虐待,流落荒野,疯癫而死。
《麦》: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受女巫诱惑,在野心和夫人的驱使下,杀君自立,后终日被噩梦纠缠,神思恍惚。其妻也发狂自杀而死。最后王子率兵讨伐,麦克白兵败而死。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有一部被认为是:
人文主义的颂歌;一部人类心灵咏唱出的伟大史诗;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人类有史以来杰出的经典戏剧;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莎学研究的最大课题。“生存还是毁灭”、“人是万物的灵长”等独白更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如果将来的某一天世界上所有的剧本都失传了,而《哈姆莱特》没有失传,那么戏剧就还存在。” ---俄·梅耶荷德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因为父王突然死去,怀着沉痛的心情回到祖国;不久,母后又同新王——他的叔父结婚,使他更加难堪。新王声言老王是在花园里被毒蛇咬死的,王子正在疑惑时,老王的鬼魂向他显现,告诉他“毒蛇”就是新王,并嘱咐他为父复仇。哈姆莱特认为他这复仇不只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说自己有重整乾坤,挽狂澜于既倒的责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漏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心烦意乱,忧郁不欢,只好装疯卖傻。
同时,他叔父也怀疑他得知隐秘,派人到处侦察他的行动和心事。甚至利用他的两个老同学和他的情人去侦察他。他趁戏班子进宫演出的机会,改编一出阴谋杀兄的旧戏文《贡札古之死》叫戏班子演出,来试探叔父。戏未演完,叔父做贼心虚,坐立不住,仓皇退席。这样,更证明叔父的罪行属实。叔父觉得事情不妙,隐私可能已被发觉。宫内大臣波洛涅斯献计,让母后叫儿子到私房谈话,自己躲在帷幕后边偷听;王子发现幕后有人,以为是叔父,便一剑把他刺死。
从此,奸王使用借刀杀人法,派他去英国,并让监视他去的两个同学带去密信一封,要英王在王子上岸时就杀掉他;但被哈姆莱特察觉,半路上掉换了密信,反而叫英王杀掉了两个密使;他自己却跳上海盗船,脱险回来。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莉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奸王利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雷二人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临死遗嘱好友霍拉旭传播他的心愿。
贯穿始终的主线:哈姆莱特的复仇
经历
主要情节:家国突变、鬼魂告白、
王子装疯、试探奸王、
比剑
这是一部五幕剧。 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新王克劳狄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新王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恋人奥菲利娅对其试探,而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pái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劳迪斯的恶行,并因复仇误杀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
第四幕:新王为除后患,逼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节选剧情结构(第五幕第二场)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p27 20 “霍拉旭 不要作声!谁来了?” )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从p27 21“奥斯里克”到p29 65一贵族上)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第三部分(从p29 66“贵族”到结束)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剧中人物
哈姆莱特 (丹麦王子)
克劳狄斯 (王子的叔父,弑shì君篡位者 )
乔特鲁德 (王后、哈姆莱特之母)
波洛涅斯 (御前大臣)
雷欧提斯 (波洛涅斯之子 )
奥菲莉娅 (波洛涅斯之女)
霍拉旭 (哈姆雷特之友)
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朝臣、哈姆雷特儿时好友,后背叛王子 )
奥斯里克 (宫廷大臣)
剧中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克劳狄斯 :
哈姆莱特----乔特鲁德:
克劳狄斯----乔特鲁德:
波洛涅斯----哈姆莱特:
奥菲莉娅----哈姆莱特:
雷欧提斯----哈姆莱特:
名为叔侄,实为仇人。
母子,但有母嫁仇敌的隔阂
原为叔嫂后为夫妇,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既是国王帮凶又是恋人父亲。
挚爱哈姆莱特 ,但又因无法沟通而产生误解,更有杀父之仇。
本是朋友,后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可见,哈姆莱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极为矛盾的环境中,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尖锐的矛盾冲突
问题:“比剑决斗”主要有哪些矛盾冲突?
哈姆雷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
哈姆雷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
尖锐的矛盾冲突
克劳狄斯 ——
哈姆雷特 —— 雷欧提斯
实行毒计——实现复仇
报仇雪恨
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强烈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
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并思考问题,准备小组讨论交流。
(1) 课文第三部分(从p29 66到结束)哈姆雷特、雷欧提斯、克劳狄斯三人对话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2) 找出哈姆莱特精彩的对白,分析节选部分哈姆莱特表现出怎样的个性?
(3)关于哈姆莱特,一般认为,忧郁、延宕(犹豫、拖延)是他性格中的两大特征。在世界戏剧人物画廊中有“忧郁王子”、“ 延宕王子”之称,并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但为什么在比“比剑“这一关键问题上他却毫不迟疑地答应了,他可不可以不参加比剑, 他可不可以不死?
(4)《哈姆雷特》与《窦娥冤》阅读比较
①《哈姆雷特》与《窦娥冤》都将正面人物的“冤”作为聚焦,从而把悲情演绎到极致。两剧都通过“冤”揭示人性的扭曲,而以正面人物的毁灭让人们看到感天动地的抗争。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请谈谈你的感想。
② 窦娥冤和哈姆雷特都相信天命,请比较分析在这种命运观影响下的两位中西悲剧主人公所呈现出来的性格差异
根据汉字写拼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戕害 蟊贼 鞭鞘 剑鞘
山鹬 繁文rù 节 rù 单 guǐ 计
guǐ 辩 枭首 忏悔 棕榈树
篡夺 嗣位 淆乱 阿谀
一艘 国玺 给予
三着 着凉 着落 走着
破zhàn 船dìng 钢dìng 光着dìng
扎营 挣扎 扎染
qiāng
máo
shāo
qiào





xiāo
chàn

cuàn

xiáo
ēyú
sōu


zhāo
zháo
zhuó
zhe




zhā
zhá

解词
1.戕qiāng害:严重损害。
2.枭xiāo首 :把人头砍下悬挂示众。
3.嗣sì位 :继承王位。
4.拾人牙慧:拾取人家的只言片语当作自己的话。
5.前例可援:前面有例子可引用。援,引用。
6.孟浪:鲁莽草率。
7.繁文缛节:繁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比喻其它繁琐多余的事项。
(1)奥斯里克来征询哈姆莱特的意见的事表现出哈姆莱特:正直,直率;诙谐幽默,喜欢嘲弄人;很多话一针见血。
(2)哈姆莱特和霍拉旭讲述他破坏掉克劳狄斯借刀杀人的阴谋的事表现了哈姆莱特:敏感机智,有勇有谋,敢爱敢恨。
(3)哈姆莱特掉入比剑圈套,最后敌对双方同归于尽的事情表现了他:草率、冒失。
总的来看,哈姆莱特忧郁厌世、相信天命,做事无计划性,总是被事件推动着走,不能事先做周密的安排和准备。
“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人的个性也是各具特色的。因此,成功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就应当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动态而不应一味是静态的,是丰富多彩而不是简单划一的。” 中国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曾指出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有两种对立因素的对照。他以《水浒》为例。指出李逵这一形象,既“鲁莽”,又“奸猾”,既“粗野”,又不乏“精细”.
世界文学理论上有一个著名的命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名 家 观 点
“从天性上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精力充沛,灵魂伟大,他在软弱时也是伟大而强有力的,因为一个精神强大的人,即使跌倒,也比一个软弱的人奋起的时候高明。”
-----别林斯基
哈姆雷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
----苏联·阿尼克斯特
名 家 观 点
“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每个责任对它都是神圣的,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他是怎样地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谷,总是触景生情,总是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却他面前的目标。” -----歌德
名 家 观 点
“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雨果
讨 论
在你的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品评人物的方法
听其言,观其行,
外貌心理和神情。
人物关系要理清,
勿忘体察作者情。
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并思考问题,准备小组讨论交流。
(3)关于哈姆莱特,一般认为,忧郁、延宕(犹豫、拖延)是他性格中的两大特征。在世界戏剧人物画廊中有“忧郁王子”、“ 延宕王子”之称,并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但为什么在比“比剑“这关键问题上他却毫不迟疑地答应了,他可不可以不参加比剑, 可不可以不死?
(4)《哈姆雷特》与《窦娥冤》阅读比较
①《哈姆雷特》与《窦娥冤》都将正面人物的“冤”作为聚焦,从而把悲情演绎到极致。两剧都通过“冤”揭示人性的扭曲,而以正面人物的毁灭让人们看到感天动地的抗争。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请谈谈你的感想。
② 窦娥冤和哈姆雷特都相信天命,请比较分析在这种命运观影响下的两位中西悲剧主人公所呈现出来的性格差异
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生动而富于形象性、哲理性。《哈姆雷特》充分展示了莎士比亚的语言特点。
《哈姆雷特》经典语言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波洛涅斯)
在有骨气的人看来,送礼的人要是变了心,礼物虽贵也会失去价值。(奥菲利亚娅)
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 (哈姆莱特)
不要借钱给别人,也不要向别人借钱;借钱给别人会让你人财两失(不但丢了本钱,而且还失去了朋友),向别人借钱会让你挥霍无度。 Neither a borrower nor a lender be; For loan oft loses both itself and friend, And borrowing dulls the edge of husbandry
啊,但愿这一个太坚实的肉体会融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白杀的律法!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冶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想不到居然会有这种事情!刚死了两个月!不,两个月还不满!这样好的一个国王,比起当前这个来,简直是天神和丑怪;这样爱我的母亲,甚至于不愿让天风吹痛了她的脸。天地呀!我必须记着吗?嘿,她会偎倚在他的身旁,好像吃了美味的食物,格外促进了食欲一般;可是,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不能再想下去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她就,她就--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她就嫁给我的叔父,我的父亲的弟弟,可是他一点不像我的父亲,正像我一点不像赫剌克勒斯一样。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啊,罪恶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那不是好事,也不会有好结果;可是碎了吧,我的心,因为我必须噤住我的嘴!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 to sleep;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 Devoutly to be wish\'d. To die, to sleep; To sleep: perchance to dream: ay, there\'s the rub; For in that sleep of death what dreams may come When we have shuffled off this mortal coil, Must give us pause: there\'s the respect That makes calamity of so long life; For who would bear the whips and scorns of time, The oppressor\'s wrong, the proud man\'s contumely, The pangs of despised love, the law\'s delay, The insolence of office and the spurns That patient merit of the unworthy takes, When he himself might his quietus make With a bare bodkin who would fardels bear, To grunt and sweat under a weary life, But that the dread of something after death, The undiscover\'d country from whose bourn No traveller returns, puzzles the will And makes us rather bear those ills we have Than fly to others that we know not of Thus conscience does make cowards of us all; And thus the native hue of resolution Is sicklied o\'er with the pale cast of thought, And enterprises of great pith and moment With this regard their currents turn awry, And lose the name of action.
不要放纵你的爱情,不要让欲望的利箭把你射中。 And keep you in the rear of your affection, Out of the shot and danger of desire. 朝露一样晶莹的青春,常常会受到罡gāng风的吹打。 in the morn and liquid dew of youth Contagious blastments are most imminent. 戒惧是最安全的方策。 best safety lies in fear. 即使没有旁人的诱惑,少年的血气也要向他自己叛变。 Youth to itself rebels, though none else near.
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Give thy thoughts no tongue. 对人要和气,可是不要过分狎昵xiá nì。相知有素的朋友,应该用钢圈箍在你的灵魂上. Be thou familiar, but by no means vulgar. Those friends thou hast, and their adoption tried, Grapple them to thy soul with hoops of steel .
留心避免和人家争吵;可是万一争端已起,就应该让对方知道你不是可以轻侮的。
Beware Of entrance to a quarrel, but being in, Bear\'t that the opposed may beware of thee. 倾听每一个人的意见,可是只对极少数人发表你的意见;接受每一个人的批评,可是保留你自己的判断。 Give every man thy ear, but few thy voice; Take each man\'s censure, but reserve thy judgment.
罪恶的行为总有一天会发现,虽然地上所有的泥土把它们遮掩。 Foul deeds will rise,Though all the earth o\‘erwhelm them, to men\’s eyes.
. 尤其要紧的,你必须对你自己忠实.
This above all: to thine ownself be true.
你的话已经锁在我的记忆里,那钥匙你替我保管着吧。 \'Tis in my memory lock\'d, And you yourself shall keep the key of it.
天性不能由自己选择. nature cannot choose his origin.
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 你可以疑心太阳会移转; 你可以疑心真理是谎话; 可是我的爱永没有改变。 Doubt thou the stars are fire; Doubt that the sun doth move;Doubt truth to be a liar; But never doubt I love.
即使把我关在一个果壳里,我也会把自己当作一个拥有着无限空间的君王。 I could be bounded in a nut shell and count myself a king of infinite space. 一个梦的本身便是一个影子。
情人的叹息不会没有酬报. the lover shall not sigh gratis.
一个老年人是第二次做婴孩。 an old man is twice a child.
最柔弱的人最容易受幻想的激动。 Conceit in weakest bodies strongest works.我们所要做的事,应该一想到就做;因为人的想法是会变的,有多少舌头、多少手、多少意外,就会有多少犹豫、多少迟延。 we would do We should do when we would; for this \'would\' changes And hath abatements and delays as many As there are tongues, are hands, are accidents; 有时候一时孟浪,往往反而可以做出一些为我们的深谋密虑所做不成功的事。 Our indiscretion sometimes serves us well, When our deep plots do pall.
魔鬼有这一种本领;对于柔弱忧郁的灵魂,他最容易发挥他的力量;也许他看准了我的柔弱和忧郁,才来向我作祟,要把我引诱到沉沦的路上。
The devil Abuses me to damn me, perhaps Out of my weakness and my melancholy,As he is very potent with such spirits
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敬的行动,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内心,这样的例子是太多了。 And pious action we do sugar o\'er 'Tis too much proved--that with devotion\'s visage 国王的一声叹息,总是随着全国的呻吟。 Never alone Did the king sigh, but with a general groan.
我要把一面镜子放在你面前,让你看一看你自己的灵魂。
You go not till I set you up a glass Where you may see the inmost part of you.
两个强敌猛烈争斗的时候,不自量力的微弱之辈,却去插身在他们的刀剑中间,这样的事情是最危险不过的。 \‘Tis dangerous when the baser nature comes Between the pass and fell incensed points Of mighty opposites. 注定在今天,就不会是明天,不是明天,就是今天;逃过了今天,明天还是逃不了,随时准备着就是了。
If it be now, \'tis not to come; if it be not to come, it will be now; if it be not now, yet it will come: the readiness is all.
一颗高贵的心现在碎裂了! Now cracks a noble heart.
我虽然准备接受我的幸运,我的心里却充满了悲哀
人不过一个行走的影子。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看到这些强烈的词句你怎样想?它们是这样出人意料,不是迟缓地吃力地一个跟着一个而来,而是流畅地大量地成千上万蜂拥而来,犹如泉水中涌出无数水泡,簇拥在一起,纷纭杂沓,层出不穷,使人来不及看到它们的扩展,也来不及看到它们的消失。”
——法·泰纳《莎士比亚论》
布置作业
1、有条件的话课外可阅读《哈姆莱特》全剧,也可选择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阅读。
2、“说不尽的哈姆莱特”留给后人无限的话题,课文虽为节选,我们仍有许多课堂上探究讨论时未涉及的地方。课后请同学们自行设题写一篇读后感。
3.“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哈姆莱特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哲学的基本命题。因为发生在他身上的这些事引发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他的人生中诸事顺逆的时候,他是不会考虑到这个问题的,那时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的光亮面,那时的生活无疑是美好的,而突如其来的这场悲剧迫使他正视生活阴暗的一面和人性丑陋的一面。人生充满了磨难,我们前进的道路充满了荆棘坎坷,当你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会作出怎样的回答?
《哈姆雷特》的影响
这是上海人艺演出的京剧《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哈姆莱特
教学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其创作经历。
2.理解戏剧情节的发展。
3.分析哈姆莱特的艺术形象。
4.体味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形象。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
教学难点: 体味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这堂课就从这一句英语开始说起。谁能把它翻译一下
相信大家对这句话并不陌生。他就是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一段经典台词:“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这不仅是忧郁王子哈姆雷特关心的问题,这也是作家莎士比亚关心的问题。为什么呢?
我们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时候了解到要读懂一首诗,就要了解它的作者。这叫知人论世。现在,对于外国文学作品,这条经验也一样适用,那么我们就先来了解莎士比亚。
二、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和一百多首十四行诗。是“英国戏剧之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被赋予了“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
提问:大家还知道莎士比亚哪一些著名的剧作啊?
明确:悲剧:麦克白,李尔王,哈姆莱特,奥瑟罗,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裘力斯·凯撒,安东尼与克莉奥佩屈拉(埃及艳后),科利奥兰纳斯,特洛埃围城记,雅典的泰门等。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错中错,终成眷属,皆大欢喜,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一报还一报,暴风雨,驯悍记,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们,爱的徒劳,维洛那二绅士,泰尔亲王佩力克尔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约翰王,里查二世,里查三世。
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这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大发展,欧洲的封建社会正往资本主义社会过度。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随之产生的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面对这样一个热情而又混乱的时代,时值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社会过渡时期的问题十分突出。《哈姆莱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和混乱社会的一种审美观照。
三、全剧剧情。
让学生根据所知复述基本剧情。
明确:《哈姆雷特》描述丹麦王驾崩,守夜卫兵看见老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雷特王子。而叔父克劳迪服丧未满,即娶其兄嫂继承王位。王子与幽魂对话,获知叔父谋害父王之真相,王子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一出老王被毒杀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母后以为王子疯了。王子在质问母亲的时候误杀了大臣,也是自己恋人的父亲波洛涅斯。奥菲莉亚遭情人失踪及丧父之痛投河自杀,引起兄长雷奥提斯心头之恨,与克劳迪王共谋比剑时涂剧毒于剑锋,酒内下毒,加害王子,不料被皇后误饮,雷奥提斯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王子报了父仇,自己亦壮烈牺牲。
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借助于台词来把握戏剧情节是我们学习戏剧的主要方式。但由于人物对话多,有时读完后情节不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脑中,而分析人物间关系可帮助我们熟悉剧情,把握人物的心理及命运走向。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剧本出场人物提示和课前自读,说说本剧中的人物关系。
明确:哈姆莱特和克罗迪斯名为叔侄,实为仇人;哈姆莱特和葛忒露德虽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敌的隔阂。克里迪斯和葛忒露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二人间又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另一个家庭波洛涅斯一家同样既有自身的矛盾又与哈姆莱特一家关系错综复杂。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帮凶又是哈姆莱特挚爱的女友的父亲。奥菲利娅挚爱哈姆莱特又与父亲有骨肉亲情。雷欧提斯本是哈姆莱特朋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由此可见,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极为矛盾的环境中,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哈姆雷特 Prince Hamlet —— 丹麦王子。为父王的鬼魂所困扰,要对杀父凶手复仇。经历了痛苦的挣扎之后他达成了目的,整个王宫也陷入了死亡的恐怖之中。他最后也中了致命的毒剑死去。
克劳地 Claudius —— 丹麦现任国王。他是哈姆雷特的叔父,在哥哥死后继任了王位。老王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他正是谋杀自己的凶手。他罪有应得,最后死在侄子复仇的毒剑下。
鬼魂 King Hamlet (Ghost) —— 哈姆雷特的父亲死后化成的鬼魂。他被弟弟毒死时,哈姆雷特正在国外。
葛簇特 Gertrude—— 丹麦王后,王子的亲生母亲。老王死后她改嫁克劳地,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这种关系被视为乱伦,所以引起了哈姆雷特的仇恨。她替哈姆雷特误喝下了克劳地预设的毒酒,当场身亡。
波隆尼尔 Polonius—— 克劳地的御前大臣。他是个出了名的老顽固,阻挠哈姆雷特与欧菲莉亚之间的爱情。哈姆雷特总是假装呆头呆脑来戏弄他。他躲在一块挂毯后,偷听哈姆雷特与王后的谈话时,被王子一剑刺死。
雷欧提 Laertes—— 波隆尼尔的儿子。为了父亲和妹妹的死用剑杀死了哈姆雷特。他也死在哈姆雷特的毒剑下,尽管当时哈姆雷特没有意识到剑是带毒的。
奥菲莉娅 Ophelia—— 波隆尼尔的女儿。她与哈姆雷特双双陷入爱河,但种种阻力警告王子,政治地位使他们无望结合。作为哈姆雷特疯狂复仇计划的一部分,她被他无情抛弃,加上父亲的死让她陷入精神错乱,最终失足落水溺毙。
赫瑞修 Horatio—— 哈姆雷特大学里的密友。他没有直接卷入王室之间的阴谋,所以他成了哈姆雷特的传声筒,莎翁用他来烘托剧情。他也是唯一一个活到全剧结束的主要角色。虽然他曾扬言要自杀。
罗生克兰和盖登思邓 Rosencrantz & Guildernstern—— 都是哈姆雷特大学中的老同学。他们被克劳地招来照看哈姆雷特。虽然两人在剧中的作用不大,但王子很快就猜疑两人是间谍。当国王下密令要处死远在英国的哈姆雷特时,他把名字偷换了。于是两人在幕后莫名其妙地死去。
福丁布拉 Fortinbras—— 挪威王子。在剧中只有短短的过场戏。但他的重要性在于,全剧的最后台词由他说出,似乎象征着一个更为光明的未来,阐述了剧作主题。
课文节选的片段,就是戏剧的结尾,哈姆莱特比剑,复仇的片段。
四、分析讨论。
1、 熟悉情节。(观看片段或学生分角色表演)
2、 分析探究。
讨论一:
为什么复仇在哈姆莱特眼里会变得那么复杂?他犹豫什么?他顾忌什么?
明确:哈姆莱特的犹豫不只是因为找不到复仇的方法,而是因为他所进行的关于人类生命本体的哲学探讨,涉及到了人的生存、死亡与灵魂等形而上的问题。他的复仇对象制约了他的行动,他的思想制约了他的行动,她对母亲的爱制约了他的行动。
讨论二:
有学者指出,如果在第一幕哈姆雷特王子就干掉了克劳狄斯的话,《哈姆雷特》一剧也就该闭幕了。也就是说,哈姆雷特的犹豫在剧中并非是可有可无的,或不是哈姆雷特可以选择的。哈姆雷特的犹豫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那么,哈姆雷特的犹豫与他的悲剧的关系实质是什么呢?
明确:在剧中,“延宕”既造成了哈姆雷特在克劳狄斯祷告时错失为父复仇的良机,同时延宕又是《哈姆雷特》一剧不同价值冲突得以充分展开的过程。如此,延宕既是哈姆雷特悲剧性事件中的因果契机,同时又是各种价值要求实现自身的过程。舍勒提出,只有我们精神视线毫不分离地将行动、焦点既落在事物的因果性上也落在价值的内在要求上时,才会发现悲剧性。如果把哈姆雷特的悲剧看成是纯粹的因果事件,是无法发现其中的悲剧性的,因为,“事物的因果过程对其间出现的价值不加考虑”。这就如在与莱阿替斯的比剑中,哈姆雷特的死是中毒的必然结果,这一事件在纯粹性上是不包含价值因素的。而把哈姆雷特的悲剧视为纯粹是人文主义者与封建主义者的斗争,则已经包含了将哈姆雷特视为人文主义者这一不知是否正确的结论当作了不加置疑的理论先见来运用,它往往造成以对封建主义的道德谴责代替对悲剧性的分析。哈姆雷特悲剧的“悲剧结”在于哈姆雷特悲剧事件中的因果性与哈姆雷特所代表的价值内在要求的关联中。两者的联结点就是哈姆雷特的延宕。延宕可谓是哈姆雷特悲剧的“悲剧结”。
讨论三: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这段经典台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考?
明确:这段独白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哈姆莱特对生死问题的思考,第二层次是他对思想和行动之间关系的思索。这之前,他已决定复仇,但他毕竟置身于种种矛盾旋涡中,难以立即付诸行动,这段独白正是他思想转变期激烈的矛盾斗争的产物。面对邪恶,是坚强还是软弱,是拼死作战还是消极忍受,在哈姆莱特看来,这是生死选择,或挺身反抗或自杀了之。而即使选择拿起武器挺身反抗,也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哈姆莱特历数资产阶级社会种种不平等和非正义现象,表现“活”也并不容易,但由于惧怕不可知的死后世界,人们并不情愿结束自己的生命,顾虑使人们变成懦夫。这是哈姆莱特在经历了一场灵魂的对决后转而思索决心和行动的关系,告诫自己过于“审慎”就会使“赤热”的决心蒙上“灰色”,复仇的大业也会“逆流而退”。
五、经典台词。
1、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原文] 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I.2)
2、人不过一个行走的影子。
3、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六、总结。
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哈姆莱特是丹麦的王子,他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那时,他把世界看成是光彩夺目的美好天地,他认为,“负载万物的大地”,是“一座美好的框架”,“覆盖众生的苍穹”,是“一顶壮丽的帐幕”,是“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特别为文学史家所称道的是哈姆莱特关于人的一段精彩议论: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这种议论,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对社会所寄托的理想,说明哈姆莱特曾经是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正是这种乐观思想,使他将父亲看成一个十全十美的理想君王,将母亲看成圣母一样纯洁的女性。父亲是理想的化身,母亲是爱的象征,父亲和母亲的结合便是理想与爱的结合,能使这种结合得以实现和存在的世界自然是“美好的花园”。那时的哈姆莱特是“快乐的王子”。但是,剧本一开始,世界便已“颠倒混乱”,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严酷现实,哈姆莱特像一夜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精神颓唐,痛苦与忧虑使他成了一个“忧郁王子”。在昔日的理想被击碎的情况下,他一方面激愤地诅咒这个“冷酷的人间”,一方面又深入地思考与研究生活于其间的人。他对世界的看法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严酷的现实,已击碎了他昔日的梦幻;梦幻的破灭,意味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的破灭,他成了一个面对重重矛盾精神无所寄托的“流浪儿”。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了他行为上的犹豫,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说的“延宕的王子”。
《哈姆莱特》是一部悲壮的悲剧,通过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给我们展示血淋淋的残杀、阴谋和死亡的悲剧,使死亡贯穿于作品的始终,但此作给人的悲剧并不在死亡而在于哈姆莱特这样美好的人物的毁灭和他原来那种美好理想的破灭,这正应了鲁迅先生的发那句话“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由于本剧的框架实在太好了,所以有许多人都沿用了此剧框架,如《喜马拉雅王子》,《狮子王》,《夜宴》等。2008年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训练题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一、正误判断
l·《哈姆莱特》取材于12世纪的丹麦史实,莎士比亚把历史改编搬上舞台,绝不仅仅是为了再现一段中世纪的封建复仇故事,而是以精湛的艺术形式,博大的思想内容,深刻反映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末期的社会面貌,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 ( )
2·哈姆莱特的悲剧本质上是性格与环境的冲突,他高尚、纯洁、敏感多思的人文气质无法与强大的恶势力抗衡,更无法承担起重整乾坤的重任,这也是他一再延宕履行复仇使命的原因之一。 ( )
3·《哈姆莱特》的场景富于变化,人物众多,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有宫廷、深闺、墓地、原野、海上等,人物有王公大臣、卫士、戏子、掘墓人、造反民众、海盗等,从而展现了上层宫廷生活和底层民众生活。 ( )
4·《哈姆莱特》在语言上充分展现了莎翁语言大师的风采,既有个性化的人物对白,又有深入人物内心的心理独白,还有充满妙趣和才智的双关语。 ( )
5·《哈姆莱特》的情节生动而丰富,哈姆莱特为父复仇是主线,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的复仇是副线,三条线索互相交织又彼此衬托。
6·《哈姆莱特》的情节丰富,除复仇外,还有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的不幸爱情,哈姆莱特与霍拉旭的牢固友谊,以及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一家的父子关系和兄球隋谊等。 ( )
7·《哈姆莱特》之所以成功地塑造了人物性格,一是借助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二是使用对比衬托的艺术手法凸显人物性格。 ( )
8·《哈姆莱特》的内容深广,包含背叛、复仇、乱伦、命运等传统悲剧元素,拥有爱情、善恶等人文主义戏剧话题,因而给不同时代的阅读提供了丰富的文本和广阔的延伸空间。 ( )
9·哈姆莱特知晓父亲被害的经过后,为保护自己不遭叔父的加害,以便寻找机会为父亲报仇,假装发疯,这一招果然骗过了狡猾的克劳狄斯。 ( )
10·《哈姆莱特》包蕴着多个难解之谜,比如哈姆莱特多次延宕复仇的原因,王后乔特鲁德勾何会被引诱,奥菲利娅怎样发的疯……而这些难以确凿回答的疑问恰恰表现了莎翁对人性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的独特认识。 ( )
11·《哈姆莱特》中王后乔特鲁德柔弱的个性使她屈从命运的安排,成为无心的同谋犯,但她最后明知是杯毒酒还是替哈姆莱特喝下了,表现了她对儿子始终不渝的母爱。 ( )
12.在《哈姆莱特》中,莎翁把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结合在一起,如在奥菲利娅落水而亡的悲惨场面后,紧接着掘坟墓者插科打诨的场面。这种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的奇妙混合,创造了奇特的悲剧效果。 ( )
13.《哈姆莱特》中,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体现了哈姆莱特在复仇使命的重压下而犹豫不决的怯懦性格。 ( )
14.《哈姆莱特》的戏剧冲突是以交替的原则向前发展的,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两股力量交替占领上风展开较量,这种振荡变动的结果伴随着希望和恐惧的情感交替,使观众深深地为戏剧情节所吸引。 ( )
15.《哈姆莱特》中的两位女性——王后乔特鲁德和奥菲利娅,一个神经失常后溺水而亡,一个误饮毒酒死去。前者引起人们深切的同情,后者则引发人们对人性弱点的思考。 ( )
16.《哈姆莱特》中的鬼魂一角对剧情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的出现改变了哈姆莱特的命运,没有他就没有哈姆莱特,剧作伊始就以他悲伤而庄严、惨苦而坚定的形象奠定了全剧悲剧的氛围。 ( )
17.《哈姆莱特》中,国王克劳狄斯在观看完《贡扎古之死》后惊愕无比,他认识到了自己的罪恶跪下忏悔,而这忏悔的一幕被哈姆莱特看见,得以暂时保全了性命。 ( )
18.《哈姆莱特》中,国王克劳狄斯发觉自己的罪行暴露,便让王后去责问哈姆莱特,并派遣大臣波洛涅斯去偷听母子二人的谈话,结果波洛涅斯被哈姆莱特误杀。 ( )
19.《哈姆莱特》中,装疯的哈姆莱特为了迷惑国王,用恶毒的言语诋毁奥菲利娅,逼疯了奥菲利娅,可以说这个纯洁的少女实际上死在了爱人的手里。这正是奥菲利娅令人同情的根本原因。 ( )
20.哈姆莱特出身高贵,举止优雅,才学渊博,深得民众的爱戴。因此,国王克劳狄斯把他视为统治的最大障碍,处心积虑地要置他于死地。 ( )
二、问题简答
1.《哈姆莱特》的情节发展与国王克劳狄斯的阴谋密不可分,请写出国王克劳狄斯的三个阴谋并指出其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2.哈姆莱特延宕复仇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请结合作品文本写出两点理由。
3.请结合剧作简述《哈姆莱特》这一悲剧发生的社会环境,并指出环境对于哈姆莱特形象塑造的作用。
4.《哈姆莱特》中共有三个复仇者: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小福丁布拉斯,请简述他们复仇的差别。
5.《哈姆莱特》在人物的塑造上运用了人物间的对比衬托手法,从而使人物的个性更为鲜明,请举出这样的两个例子,并作简述。
6.《哈姆莱特》结尾处霍拉旭说道:“你们可以听到奸淫残杀、反常悖理的行为、冥冥之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以及陷人自害的结局。”请明确以上这段话中具体所指。
7.请举出剧中主人公哈姆莱特的两句经典台词,并作简要赏析。
8.请简述先王的魂灵在《哈姆莱特》一剧中对其他人物塑造和剧情发展所起的作用。
9.关于哈姆莱特延宕这一性格特征,歌德有这样的一句描述,“这是一株橡树给栽在一个只应开放姣红嫩绿的昂贵的花瓶里”,请谈谈你对歌德观点的认识。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训练题参考答案
一、正误判断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3.【错误原因】哈姆莱特被遣送去英国的时候,经历了一段海上的生活,当他发现了克劳狄斯给英国国王的书信后,偷改了书信内容,盖上父亲的印信,遇到海盗后搭上海盗船回到了丹麦。这段经历是与海上、海盗有关,但这些是哈姆莱特归来后告诉霍拉旭的,因此剧作的场景不应该包括海上,人物也不包括海盗。此外,雷欧提斯从法国回来寻仇,带领对国王不满的民众攻人了王宫,但是全剧未对民众生活的面貌进行描写,整个剧作都是以宫廷为主要场景的,尽管剧作中涉及了丹麦的社会现实,有“丹麦是一所牢狱”的精辟揭示,但并未展现底层的民众生活。选项错在对剧作场景和人物的理解。
9·【错误原因】如果哈姆莱特不是深爱父亲,而是接受所谓命运的安排,那克劳狄斯不会加害于他,因为克劳狄斯已经立哈姆莱特为自己的王位继承人。哈姆莱特装疯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微弱,却要承担重整乾坤的责任,他不仅是为父报仇·也是要将丹麦从父亲死后的混乱中拯救出来。正如他所说:“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因此是沉重的使命让他精神负荷超重。同时,他得知父亲的悲惨遭遇之后,再也无法保持理智和冷静,也无法平静地面对杀父的凶手和背叛了父亲的母亲,因此,装疯也是哈姆莱特情感的选择。这一招并没有骗过狡猾的克劳狄斯,他还是对哈姆莱特起了疑心,不仅让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以女儿奥菲利娅试探哈姆莱特,还找来哈姆莱特昔日的同学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监视哈姆莱特。选项错在对哈姆莱特装疯目的及效果的表述。
11·【错误原因】剧中的王后个性柔弱,没有任何证据能表明她参与了克劳狄斯的罪恶,从鬼魂对真的态度来看,王后只是受到了克劳狄斯的引诱,成为他篡位的战利品。当哈姆莱特为父亲的死而郁郁寡欢时,她却劝哈姆莱特要顺应自然,这更表明了她的软弱。当哈姆莱特指摘母亲不贞,并透露了克劳狄斯的罪行后,王后痛苦流涕地忏悔,并掩盖了哈姆莱特杀死波洛涅斯的真相,以发疯为借口替哈姆莱特开脱,这说明她是有良知是真爱儿子的,但她柔弱的性格显然无力与强大的命运抗衡。当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决斗时,她为哈姆莱特担心,并不顾国王的阻止喝下酒替儿子加油。从她当时替儿子擦汗的动作来看,她是担心哈姆莱特赢不了剑术高明的雷欧提斯,替皿子打气。那杯酒是否是毒酒,王后不知,但她坚持喝下毒酒而死去,恰恰表现了作者对这个人物的仁慈,让看似替儿子舍命的一挡,结束了她随波逐流的生命,让命运完成了对她的最终审判。不然,她将如何面对儿子的死亡呢 选项错在夸大了她的母爱,这样的表述忽略了她性格中致命的弱点,反而极不真实。
13·【错误原因】这句独白的下半句是:“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可见,生存与毁灭的思考,实质上是默默忍受命运还是奋然反抗命运的抉择。联系剧情来看,确实与哈姆莱特思考复仇与否的抉择有关;但这种思考是否就是犹豫不决的怯懦呢 根据剧作,哈姆莱特的这种思考是源自于得知父亲死后还要受到地狱的折磨。因为人死后如果没有灵魂和另外一个世界的话,那一切就将停止,也就没有什么可惧怕的了;然而事实是,人死后或许还要承受神秘之国的痛苦,而这种痛苦可能比现世的凌辱、欺凌!鞭挞、讥嘲更深重。因此,生与死的抉择就变得艰难。所以,这句独白其实是作为思想者的哈姆莱特对生与死的严肃思索,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困惑,而不是因惧怕复仇死亡而表现出的怯懦。这是与性格无关,与思想有关的人生困惑。选项错在将一个具有深广意义的命题简单化为一个行动与性格的命题。
17·【错误原因】《贡扎古之死》还没有演完,刚演到贡扎古的侄儿琉西安纳斯以毒药注入贡扎古的耳朵里时,克劳狄斯就已惊愕地站起,并终止了演出,匆匆离开了。他为自己的罪行败露而惴惴不安,认为他的“罪恶的戾气已经上达于天”,但是他“还占有着那些引起”他的“犯罪动机的目的物”,不肯把非分攫取的利益交出,所以他不能忏悔,他只能向天使们祷告,祈求将一切转祸为福。可是善良的哈姆莱特以为叔父忏悔了,暂时放过了他。而哈姆莱特刚走,他就站起,说:“我的言语高高飞起,我的思想滞留地下;没有思想的言语永远不会上升天界。”他深知他的罪恶和愿望是不会终止的。选项错在“看完”和“忏悔”的表述上。
18·【错误原因】克劳狄斯让王后和哈姆莱特谈谈,目的是表明自己被侄儿无故猜疑,是惺惺作态罢了。他早已准备好让哈姆莱特的两位同学送哈姆莱特去英国,然后借英国人之手杀死威胁自己地位的侄儿。波洛涅斯是自作聪明,主动提出去偷听王后母子二人的谈话,然后回来报告国王。波洛涅斯一贯阿谀逢迎,自以为是,实则愚蠢昏朽,他的死是无能者卷入漩涡的必然。正如哈姆莱特发现错杀了波洛涅斯时所说的:“你这倒运的、粗心的、爱管闲事的傻瓜,再会!也是你命不该活,现在你可知道爱管闲事的危险了。,’选项错在对克劳狄斯和波洛涅斯性格的不当理解,“派遣”表述不合剧情。
19.【错误原因】哈姆莱特装疯确实是报仇的需要,但他并未用恶毒的语言诋毁奥菲利娅。当时,哈姆莱特沉浸在得知真相的痛苦之中,他为母亲的不贞而痛苦,因此他对奥菲利娅所说的贞洁与美丽的论断,以及让奥菲利娅进尼姑庵保有贞洁的那段言辞激烈的话,实际上是对母后背叛父亲的谴责。奥菲利娅一直是他深爱的姑娘,但爱情在复仇的烈火面前已经没有了空间。所以他对奥菲利娅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这确实令奥菲利娅痛苦不已。奥菲利娅说:“我是一切妇女中最伤心和不幸的,我曾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我好苦,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了今朝的泥土!”可见,奥菲利娅并没有因为哈姆莱特的挖苦、过激的言辞而伤心得失去理智。是哈姆莱特杀死了她的父亲,年少的未成熟的心灵无法抵御命运如此残酷的打击,这才是奥菲利娅发疯的根本原因。奥菲利娅之所以令人不由地生出同情,那是因为这个柔弱、沉静、少语的北国少女是那么年轻,却必须承受人世间深重的苦难,她的不幸和无助,她无处寻求庇护的迷失。选项错在对奥菲利娅发疯原因的分析上。
20.【错误原因】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的矛盾冲突分三个阶段,在哈姆莱特不知道父亲死亡真相时,他只是对叔父娶了母亲而郁郁寡欢,不能与克劳狄斯和谐相处,正如哈姆莱特自己所言:“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在哈姆莱特知道父亲死亡真相后,精神状态大变,引起了克劳狄斯的怀疑,克劳狄斯说:“大人物的疯狂是不能听其自然的。”他借口向英国追索延宕未纳的贡物,要派哈姆莱特去英国。然而,主动出击的哈姆莱特上演了一场“戏中戏”,克劳狄斯知道自己罪行败露后,便要置之死地,慑于哈姆莱特在国人中的声誉,这才处心积虑地设置了国书阴谋。选项忽视了剧中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对人物冲突一概而论,错在“因此”的逻辑联系。
二、问题简答
1.国王克劳狄斯的三个阴谋是:第一,克劳狄斯趁兄长哈姆莱特午睡时,偷偷将毒药灌进他的耳中,谎称是毒蛇咬死了老哈姆莱特,夺走了兄长的生命、王冠和王后。第二,克劳狄斯觉察罪行败露,借哈姆莱特错杀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之事,假惺惺地送其去英国避难,却在国书中威逼英国国王见到哈姆莱特后立刻将其枭首。第三,安排剑术高超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让雷欧提斯偷偷换上利剑,并且准备好毒酒庆祝哈姆莱特胜利,双管齐下,确保杀死哈姆莱特。第一个阴谋是冲突的开端,第二个阴谋是冲突的激化,第三个阴谋是冲突的高潮。
2.第一、哈姆莱特生怕所看见的幽灵是魔鬼的化身,魔鬼看准了他的柔弱和忧郁,才把他引诱到沉沦的路上,所以他需要先得到比鬼魂更切实的罪行证据。第二、哈姆莱特已证实了克劳狄斯的罪行,但克劳狄斯正在祈祷,这个时候杀死他,哈姆莱特认为他可以进入天堂,这样简直是以恩报怨。因为老哈姆莱特在满心俗念、罪孽正重时被杀,无法升入天堂。因此,要等待克劳狄斯做邪恶之事时哈姆莱特再杀死他,让他的灵魂永堕地狱。第三、哈姆莱特有三分怯懦一分智慧组成的过于慎重的考虑;思考得太多,则无法在行动上表现出来。
3.宫廷内混乱不堪:老王尸骨未寒,新王便迫不及待地娶了寡嫂;宫廷里国王通宵达旦地酗酒作乐。社会上群情激愤,暴动一触即发:人们猜测王国里有不可告人的坏事,和挪威小福丁布拉斯的交战难以避免;雷欧提斯为报父仇从法国赶回,登高一呼,暴乱的群众杀进了王宫。平民力量日渐威胁贵族:人人都变得越来越精明,连“庄稼汉的脚趾头都已经挨近朝廷贵人的脚后跟了”。总之,“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年代”,“整个社会像一所很大的牢狱”。这一环境令哈姆莱特的复仇行为某种程度上成为拯救国家的伟大行为,哈姆莱特就从一个为父报仇的个人英雄成为重整乾坤的国家英雄。
4.哈姆莱特复仇既是为父亲也是为整个王国,是正义和邪恶的较量,是人性的善与恶的交锋,其中夹杂着一个思想者、年轻人的爱与恨的痛苦与困惑,最具有人生价值。雷欧提斯复仇是为了父亲,为了复仇他煽动民众,为了复仇他不择手段,复仇炽烈的怒火也毁灭了自我,最没有价值。小福丁布拉斯为了父亲的荣誉和土地复仇,当受到强有力的阻碍时,他便停止了复仇行动。他的复仇最具有功利性,也最不坚定,但也最理智。
5.霍拉旭和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两人的对比。他们都是哈姆莱特的朋友,但前者忠于友情,坚持正义,是哈姆莱特在危难时可以依靠、托付的朋友。后者为了自己的尊荣,趋炎附势,背叛朋友,为虎作伥。剧作以后者映衬前者,塑造了忠诚、坚定、富有正义感的霍拉旭的形象。奥菲利娅与王后乔特鲁德的对比。同为爱情和命运的不幸者,前者纯真、善良,坚守着心中的爱和善;后者向命运屈服,随波逐流,耽于享乐和荣华,成为恶的猎物。前者的善与单纯与后者的复杂、混沌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国王克劳狄斯与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对比。克劳狄斯表面诚恳仁慈,心底阴暗狠毒;波洛涅斯看似睿智,实则无能。两人性格遥相呼应,更凸显了克劳狄斯的虚伪和毒辣。
6.奸淫残杀:克劳狄斯谋杀老哈姆莱特,窃取王位,诱奸王后。反常悖理的行为:王子哈姆莱特装疯。冥冥之中的判决:哈姆莱特以《贡扎古之死》让克劳狄斯暴露罪行。意外的屠戮:哈姆莱特错杀波洛涅斯。借手杀人的狡计:克劳狄斯想借英国国王之手和雷欧提斯之手杀死哈姆莱特。陷人自害的结局:雷欧提斯以毒剑杀死哈姆莱特,不料自己也死于毒剑。
7.“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莱特对母亲在厄运面前表现出的屈从的揶揄,涵盖了女性在命运面前常常表现出的脆弱的性格弱点,这成为世人对女性的共性认识。“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哈姆莱特对生死的严肃思考,后成为人们面对两难抉择尤其是生死抉择的共同心声。“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哈姆莱特对人的礼赞,成为人文主义最经典的宣言。
8.先王的魂灵出现在第一幕和第三幕中,他的陈述揭示了克劳狄斯的真实面目,刻画了克劳狄斯的贪婪和残忍;也为王后解除了参与阴谋的嫌疑,揭示了王后这一角色内心和人性的复杂性。他是整个剧情发展的推动力,是哈姆莱特复仇使命的赋予者,是催促哈姆莱特不断克服犹豫完成使命的力量。因为当他完成这些作用、之后,就退出了舞台。
9.橡树是指像哈姆莱特承担不起、几乎连渺茫的希望都没有、但又决不可推卸的复仇重任,昂贵的花瓶是指哈姆莱特,一个纯洁、高尚、有道德、有才识、有决心、但更多以思想代替行为的纤弱心灵。可见,歌德认为哈姆莱特之所以延宕是本身无法承受艰难的复仇重任,延宕就是哈姆莱特作为思想者面对残酷现实的尴尬,是性格与环境的无法调和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