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苏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学情分析
1.教材所处地位与作用
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作品,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人生如梦”的慨叹,被视为宋词豪放派代表作。继上节课欣赏了柳永词的婉约柔美之后,这堂课转入品味苏轼词风的雄浑豪放,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全面领略宋词两大词派的风格神韵。这首词应作为本课乃至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一、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2.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境遇和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掌握豪放词的基本特点;
(2)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
(3)理解苏轼“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4)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积极乐观的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情愫。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的语言之美,感受作者抒写胸中块垒的豪壮情调,体会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评价作者“人生如梦”的复杂思想情感,引导学生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去体悟作者的心灵世界,提高自主鉴赏评价的能力。
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语言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所学古典诗词也颇多,但大多停留在背诵、默写这一层面上,缺乏体验作者情感,品味诗词语言的方法,也不懂得从意象、意境和技巧等方面鉴赏评价诗词。因此我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适当联系现实生活,感悟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情感与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和评价诗词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
钱理群说过:“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古典诗词是最具有表现力和画面感的文学形式。
1.诵读感悟法;
2.情景教学法;
3.比较鉴赏法;
4.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备
(二)导
(三)读
(四)品
(五)悟
(六)练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文的阅读要求是: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
即课前预习准备。这个环节在课前完成。
(一)备
(1)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走进苏轼,探索背景。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
(3)在粗通词语的基础上读课文,感受文章,初步领会全词的意蕴。
目的是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为学生理解本词打下基础。
(二)导
即导入新课。首先是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首曲,展示“赤壁之战”的精彩片断。
1 .检查预习情况。
2 .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 .教师小结。(用多媒体展示归纳结果)
鼓励学生质疑,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为教师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引导提供前馈信息;小组交流讨论,既可以共同分享学习资源,又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读
“读”是本节课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基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
1.学生试读 ,目的是“明词意,感基调”。
2.听录音范读 ,目的是 “品语言,入意境,展想象,塑形象”。
3.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定一名学生配乐朗读;然后全班同学齐读;再留出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读时一边揣摩作者的感情,一边分析主题。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四)品
“品”是本课的重点,主要通过比较鉴赏法和合作探究法来解决问题,所以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法就老师抛出的问题进行探究讨论。
1.(1)题为“赤壁怀古”,本词描绘了赤壁哪些景观,这些景物有何特点?找出读来让人心潮澎湃的字词。
此题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学会从字词、诗句着眼,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体会古人炼词炼句的功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锤炼语言的能力,逐步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这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也是诗词教学的重点。
(2) 比较一:长江有汹涌的时候,也有平静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写长江壮阔之景,而不写长江平静之景?
通过比较,得出景物特点及写景的目的。
2.(1)周瑜形象的特点?
(2)比较二:赤壁之战中的英雄很多,如孙权、诸葛亮、刘备等,作者为什么只写到周瑜,而不写其他人,把周瑜换成孙权或诸葛亮好不好?
通过比较,理解写周瑜形象的作用,让学生体会用典的自然贴切。
3.如何理解“人生如梦”?这种思想积极还是消极?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代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设计意图: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且通过思想争鸣,可以使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强领悟,共同提高,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4.本词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可引导学生抓住意象特征,比较苏轼和周瑜人生际遇,在比较中把握人物形象,感悟作者仰慕古代英雄,渴望建立功业的心境,体会作者年华已逝,功业无成,感慨万分的复杂心情。
5.比较三:从所写之景,所叙之事,所抒之情三个角度比较《雨霖铃》与《念奴娇》两首词 ,探究豪放词风与婉约词风的不同。
设计意图: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五)悟
(小结与迁移部分)
【问题】我们今天可以从苏轼身上得到哪些启示?
设计意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宏观的概括加深对苏轼身处逆境却仍然旷达洒脱、积极乐观的情怀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情愫。
这首千古绝唱以它排山倒海的气势,和大开大合的历史纵深感,倾倒过无数的爱国志士骚人墨客。直到今日它依旧余音绕梁。捧读这篇力透纸背的传世经典。我们看到了把酒临风的苏东坡,听到了他穿越时空的感叹。一面是流淌着的现实,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江水滔滔,壁立千仞;一面是逝去的历史,烽烟滚滚,战旗猎猎……字字声声都是对锦绣河山的赞美、对历史豪杰的钦佩和报国壮志的抒发。世人欣赏苏东坡的文采之美,更赞叹他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的这一人生境界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表现的酣畅淋漓。
(六)练
(本板块是拓展、迁移,课外完成)
1.背诵这首词。(“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词的积累是提高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2.比较阅读杜牧的诗歌《赤壁》。
3.阅读余秋雨《东坡突围》一文。
设计意图:目的是落实重点,强化难点,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鉴赏和评价能力。
五、板书设计
本词写作者由眼前的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写古人来抒发自我的情怀。板书内容既要展现作者所见之景、所怀之人,又要体现作者所抒之情。由此我设计板书如下:
上阕:(写景) (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 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 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 (伤今) 所忆:(周郎) 雄姿英发 所慨: (作者)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 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 人生如梦《苏轼词二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导学案
编者:若飞 审者:康源 2009.4.13
【学习目标】
1.领略苏轼豪放雄健的词风。
2.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3.欣赏苏词的语言特点,感受婉约与豪放的不同魅力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用文学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2.难点:体会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
【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2、《定风波》的象征手法
作者借记叙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述了自己洒脱旷达的个性,更以此表现对自己遭受政治打击而无所畏惧的愤懑和故作旷达的思想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隐喻遭贬后泰然自若的情绪;“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隐喻作者历经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因而晚境或尚平坦有望的社会人生感受;“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宠辱偕忘的超然心境。
【学习过程】
一、诗词重在朗读,有感情朗读全词。[朗读指导:《定风波》寓理于事,借景抒情,应读得舒缓自然,读出词人乐观、恬淡的心境。]
正音(A级)
吟啸( )料峭( )蓑衣( )萧瑟( )遂晴( )
二、深入文本,品读文句。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2.“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4.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三、背诵并默写《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课堂测试】
默写
莫听穿林打叶声,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 , 。
2、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词小序中的“狼狈”是说在雨中感到窘迫、难堪,“不觉”指不在乎。
B.首句中的“莫听”意思是不用管;“吟啸”的意思是放声长啸。
C.“一蓑烟雨”一句是说自己对披蓑衣、冒风雨的生活,向来处之泰然。
D.“山头斜照”一句是说云开雨霁,落日有情,脉脉斜辉,映照我身。
3、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词的上阅写雨中情形.诗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词末句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阕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诗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从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诗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关系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诗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统一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3、《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两首词中的抒情形象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共通之处?
【拓展阅读】
《中国千古名篇音乐朗诵会》解说辞
第二部:光焰万丈
星河耿耿,银汉迢迢。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的长河,千回百转,千淘万漉,使一颗明珠浮出了水面,它的异彩流光,穿过时空,照亮了中国文学长廊,它就是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近千年、并让世界为之回首的唐宋文学。
徜徉在这座文学珍宝馆,我们目不暇接,我们留连忘返。在这里,我们与中国文学史上的众多名流巨匠擦肩而过:迎面走来的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笑傲红尘的李白,眼望“国破山河在”老泪纵横的杜甫;这一边有听一曲琶琶泪洒青衫的白居易,那一边有登楼远望心忧天下的范中淹;苏东坡月下把酒,声声向苍天发问,辛弃疾挑灯看剑,夜夜梦里沙场秋点兵;柳永为“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吟咏歌唱,李清照则为“梧桐更兼细雨”黯然神伤。
唐宋诗词歌赋是一座巍巍丰碑,它计数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唐宋文学又是一顶灿灿王冠,缀满了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这里,你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也能找到“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能听到“磨损胸中万古刀”的愤懑呐喊,也能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有独上西楼的长相思,有草长莺飞的梦江南,有春光乍泄的蝶恋花,有斗霜傲雪的一剪梅。捧出这部宝典,我们能感觉到它的份量:刻写历史,它刀刀见血,鞭笞黑暗,它字字带泪,思索人生,它笔笔入理,憧憬光明,它声声不倦。含英咀华,我们也能体味到它的博大:它是历史的凝固,也是现实的观照,是文人的妙笔,也是哲人的沉思;是千里茑啼的锦绣江山卷,也是宫庭王朝的血雨腥风图;它的大漠孤烟,它的塞外鼓角,它的新坟旧鬼,它的金风玉露,共同托起的是中国文学界史上的一座珠穆朗玛。
今天晚上,在这个古来圣贤千百次吟咏过的新年之夜,让我们共同举起唐宋名篇这樽美酒,邀明月至花前,引诗情到九重,在一声声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中,开启一次美的旅程。
《琵琶行》 作曲:顾冠仁 朗颂:孙道临
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清脆美妙,白居易的《琵琶行》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弹奏了一千多年。它和它的姊妹篇《长恨歌》一道,成为奉献给千秋万代艺术精品,人道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一曲《琵琶行》,司马青衫湿。这是同情的泪,表现了诗人对被压在最下层的艺伎的理解和同情。这也是伤感的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灵呼应,使白居易不能不联想起他自己遭贬流落的命运。然而,这首传世绝唱的奇妙在于,作者对自己命运经历的描绘,在诗中却是淡入淡出,只把一怀愁绪倾泄在琵琶曲的美妙和歌女的凄凉身世中。《琵琶行》所以能响彻千年,大概正是这种悲剧美的力量。
《春江花月夜》 伴奏:古曲 朗颂:姚锡娟
嫩绿的春色,宛转的江流,半开的花蕾,银色的月光,静谧的夜晚,大自然设计了这些良辰美景,愉悦人类的心灵,陶冶人类的情*。其中的哪一道景色都足以叫人浮想连翩,心旷神怡。然而,盛唐之初,一位诗坛俊杰张若虚却神奇地把这五种景色凝结在一首诗作之中,成为响彻历史长廊的盛唐之音,诗中之诗。
即使是在千年之后,我们如今来吟咏这篇美文,依旧是齿颊生香。它分明是一幅朦胧而空灵的水墨丹青,月夜里的江花,江花下的春水,春水边的游子,游子心中的怨妇,诗情画意、儿女情长与历史沧桑浑然一体,水乳交溶。它又分明是一首清丽而委婉的江南丝竹,以哀而不伤的浅吟低唱,赞美自然,歌唱爱情,感叹人生。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但愿我们美好的人生路上,永远有这样一片皎洁的月光。
《无 题》 作曲:陈晓勇 朗颂:肖雄
聚散离合,人生一大主题,也是一樽混合着酸甜苦辣的鸡尾酒。端起这杯酒,我们为朋友接风洗尘,端起这杯酒,我们送亲人上路远行。离别,思念,等待,这是聚少离多的人们无法逃避的三步曲。李商隐把一个“别”字写得惊天地、泣鬼神,不仅震撼了天下旷夫怨妇的内心世界,“春蚕到死”、“蜡炬成灰”也成了人们对感情、事业至死不渝、孜孜追求的誓言。
《雨霖铃》 作曲:何少英 朗颂:吕中
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那一腔离恨,谁能一语道破?请领略一回词坛妙手柳永的《雨霖铃》。阵阵寒蝉,悠悠斜阳,浩浩烟波,泪眼对泪眼,无言对无言,好一幅凄侧委婉、柔肠百结的挥泪图。一片残柳,一弯晓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好一曲深情脉脉、离恨悠悠的丝竹调。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可这一份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我们要永远珍重在心头。
《望海潮》 作曲:莫凡 朗颂:陈铎
江南胜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钱塘大潮,西湖美景,更叫人心醉神迷。而一经柳永《望海潮》的点染,连远在千里之外的异邦,也起了“投鞭渡江”、入主江南之心。
展开《望海潮》,满眼一派商肆繁盛的承平气象。商贾云集的古杭州,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沉浸在“夜夜歌声,户户管弦”的歌舞升平之中。然而,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美的景致,美的画面,美的笔调,美的神韵,美的音律,柳永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美,脱俗的美。
《念奴娇》 作曲:瞿小松 朗颂:苏叔阳
如果没有苏轼,中国的词坛不知要失色多少,《念奴娇大江东去》可以作证。这首千古绝唱,以它排山倒海的气势和大开大阖的历史纵深感,倾倒过无数的爱国志士、骚人墨客,直到今日,它依旧余音绕梁。
捧读这篇力透纸背的传世经典,我们看到了把酒临风的苏东坡,听到了他穿越时空的感叹。一面是流淌着的现实: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江水涛涛,壁立千仞;一面是逝去的历史:烽烟滚滚,战旗猎猎,曹*周瑜诸葛亮,一一从眼前闪过。字字声声,都是对锦绣河山的赞美,对历史豪杰的钦佩和报国壮志的抒发。
这首激越雄浑的英雄交响曲,鼓荡过前人的心扉,也点燃了今人爱国报国的热情,这是一颗要永远保留的火种。
《定风波》 作曲:瞿小松 朗颂:苏叔阳
世人激赏苏东坡的文采之美,更赞叹他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的这一人生境界在《定风波》中表现得酣畅淋漓。
途中遇雨,触动了他敏感的心灵。仕途多舛,宦海沉浮,与眼前这场猝不及防的山雨何其相似,苏轼一样等闲视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眼前虽然风狂雨骤,电闪雷鸣,不过是历史的一瞬,人生的插曲。身居庙堂,要上报国家,下为黎民;身处江湖,则要甘守清贫,耐住寂寞,追求难能可贵的心灵宁静。
乐观,积极,达观,超脱,笑对人生,这似乎就是苏东坡暗示给我们的画外音。
《水调歌头》 作曲:陈其钢 集体朗颂
高天上一轮明月,阅尽了古今变迁,人世纷扰,悲欢离合。因此,借月咏怀之作,世代不绝。苏轼的《水调歌头》一出,技冠群芳,成为领衔之作。
明月如明镜,映照环宇,也映照心灵。苏东坡心寄明月,把自然、神话和人生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他振起想象的双翅,巡视天宫,叩问上苍,俯瞰人间。在唏嘘感慨之中,不由得发出了“不如归去”的喟叹。但这种归隐决不是对现实的逃逸和回避,苏轼旷达的胸怀和人文关怀情愫使他禁不住发出期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千百年来,我们吟咏着它,在花前月下与亲朋相聚;吟咏着它,在异地它乡思念故乡亲人。一曲《水调歌头》,承载着世间诉不尽的豪情与离恨。
《满江红》 作曲:刘长远 朗颂:童自荣
高楼独上,栏杆拍遍,仰天长啸。岳将军一曲《满江红》诠释了爱国主义的真谛。
展读这篇气吞山河的盖世雄文,一股碧血丹心的豪杰气迎面而来。山河破碎,生民涂炭,使岳飞怒指匈奴胡虏;收拾金瓯,重扶社稷,又使岳飞顿生凌云之志。爱国,在这里字字掷地有声:怒发冲冠是爱国,仰天长啸是爱国,饮匈奴血是爱国,啖胡虏肉是爱国。这一面神圣面庄严的旗帜,使通篇笔笔有情,字字生辉,一腔忠愤,喷涌而出。
读《满江红》,思岳将军,继承光大这笔珍贵的精神遗产,我们责无旁贷。
《声声慢》 作曲:王西麟 朗颂:吕中
讲离愁,讲孤寂,讲悲秋,李清照的《声声慢》当推榜首。
孤独与思念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是人本能的思维联想。能把这种心理感受透彻明白地传达出来,激起他人的精神共振,自然是文字妙手。在此,李清照可谓大家。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柄青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声声慢》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节奏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昏黄孤灯。无疑,这是一种凄厉的美。
《破阵子》 作曲:何少英 朗颂:濮存昕
一曲《破阵子》,一股英雄气。辛弃疾以他掷地有声的笔触,简捷而雄健地勾勒出一幅豪杰长啸的素描。
矢志报国而又壮志难酬,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最大冲突。一柄寒光四射的利剑,在灯下看了又看;催征的鼓角,嘶鸣的战马,夜夜进入难圆的英雄梦。腐朽的王朝无情地粉碎了他的英雄畅想,在空荡荡的历史长廊,只留下诗人“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苍白呐喊。
《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多么艳丽的色彩,多么清新的画面,可它演绎给我们的却是一出哀婉凄楚的爱情悲剧。
封建礼教摧毁了陆游的纯真爱情,但它无法阻止陆游对爱情的想往和歌唱。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无力回天,只能把一怀愁绪、一腔悲愤倾泄在于事无补的词中。一首《钗头凤》挽回不了陆游的爱情世界,但它成了千古绝唱,吟颂它,我们不是可以清晰地听到追求爱情自由的呐喊声吗?
《把酒长亭说》 作曲:何少英 朗颂:濮存昕
亲朋相聚,把酒话桑麻,把酒论英雄,把酒说天下,都是不同的人生境界,辛弃疾的《把酒长亭说》就是一番心忧天下的大气象。
本来是朋友小酌,但辛弃疾端起的这杯酒里,却不仅盛满了惜别之情和有约不来的微怨,更多的是关注危亡的时局、破碎的山河。他借眼前鹊踏松枝、雪落破帽、疏梅孤雁、残山剩水的一片萧瑟冬景,感叹大势将去、报国无门的忧愤。
托物咏怀,微言大义,借古喻今,大气磅礴,辛词的这些鲜明特色在《把酒长亭说》里得以充分的展示。
《岳阳楼记》 作曲:王西麟 朗颂:童自荣
文以人传,人以文传,一篇《岳阳楼记》使范仲淹不朽。
自古以来,为楼写记多难脱俗,一篇《岳阳楼记》却如春风拂面。四百字短文,叙事、写景、论理融为一炉,交相辉映,了无痕迹。叙事,扼要清晰;写景,变幻莫测;论理,警策世人。岳阳楼的几落几起,洞庭湖的波息波兴,与人世间的王朝更替、宦海风涛、人生旅途何其相似。范仲淹虽身处逆境,却心怀天下,他登临巍巍岳阳楼,放眼八百里洞庭,道出了震憾古今的心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爱莲说》 作曲:吴玉霞 朗颂:盖丽丽
为一种非人类的东西赋予人的品格和情感,最能见出人的境界和格调。北宋的哲学家周敦颐写下的《爱莲说》以其超凡脱俗的风骨赢得了世人不绝的赞叹。
作者激赏莲花,在于其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这种对花中君子的赞美,正是对人类精神境界的追求和想往。在高洁的精神王国,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烟云,哪怕象牡丹般的绚烂,最终仍要归于平淡,人格、气节、精神的完善与丰富,才是自身修养的最高追求。
《阿房宫赋》 作曲:朗颂:陈铎
一篇《阿房宫赋》把封建王朝的奢糜腐朽撕破给世世代代看。
其实,杜牧在《阿房宫赋》里不过是揭露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逶迤三百里的雕梁画栋正是劳苦大众的累累白骨;余音袅袅的朝歌夜弦正是穷困百姓啼饥号寒的变奏;金碧辉煌的阿房宫正是秦皇自掘的坟墓。
前车之鉴,留予后人。一篇《阿房宫》,即是挽歌,又是警策。
《陋室铭》 作曲:陈晓勇 朗颂:肖雄
身居陋室,心忧天下,自古以来就是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风亮节。刘禹锡凭借《陋室铭》这篇传世之作发表了他响亮的人生宣言。
在这篇只有八十一个字的短文里,我们可以清晰地解读出这样达观而又充满哲理的人生态度:生活的清贫绝不妨碍精神的富有,拥有高尚的情*与宽广的胸襟,就拥有了丰富多采的精神广场,清贫的物质世界顿时会对你绽开异样的色彩,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缕清风,一阵蛙鸣,都有了几分圣洁的意味。达到了这层境界,我们尽可以坦然反问: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桂枝香》 作曲:朗颂:郑振瑶
晚秋,残阳,孤帆,旧地,最能激起一怀愁绪。为亲人忧,为前程忧,为金钱忧,为国家忧,为天下忧,忧之不同,境界自现。王安石在金陵胜地登高远眺,千古得失,时事风烟,一起奔来心底。耳听滔滔江流,亡国之声《后庭花》音犹在耳;凝望古都遗迹,“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警策之语历历如新。
赏秋色,伤晚景,叹兴替,抒胸臆,好一首千古无双的《桂枝香》!
《鹊桥仙》作曲: 朗颂:盖丽丽
天上人间,人间天上,秦观凭借对牛郎织女美丽传说的点化,把我们引领到一片圣洁美好的柔情之地。
仰观灿灿的星河,巡视无尽的苍穹,人们在永无休止地寻找着精神寄托,爱情追求。人们一遍遍讲述七夕相会的神话,一次次追求,又一次次失败,再一次次奋斗。经历了千年万代的红尘磨难,人们懂得了在失败的悲剧中品味欢乐,也懂得了在欢乐的喜剧中寻求永久。秦少游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道出了个中真谛。
《苏轼词二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导学案
1.明确:雨骤风狂。
2.明确:闲适、坦然的心态。
3.明确: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4.明确:(1)阳光总在风雨后;(2)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3)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5)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5.明确:(1)“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2)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 反复诵读诗词,体会诗词含蓄蕴藉的特点。
二、 品析诗词的语言,读懂诗词饱含的深情。
三、 学习领会借古抒怀,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四、 学习作者豪迈、乐观、旷达的胸襟,正确地看待人生得失。
重难点、关键点:
一、 体味诗词含蓄蕴藉的特点。
二、 借景抒情,借古抒怀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多媒体助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阅读感知:
1、范读课文(多媒体视频录音)
2、教师示范朗读,引领学生进入阅读情境。
3、学生细细品味,自由阅读。
三、根据作者身世、境遇,揣摩词的意境
学生交流、汇报作者有关情况,教师补充,帮助学生知人论世,进入作品情境。
四、赏析景物,缘景明情
1、 引导学生赏析课文描绘之景,探究词人描绘什么景色,以及写景的目的。
2、 景物与人的关系。探究写古人古事,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五、 学习《定风波》
学生依照上面方法,自主学习探究。
1、 学生依据节奏,自主阅读
2、 根据阅读提示,领会作者寄托的感情。
3、 总结该词的写作特点。
六、 总结本课的收获。
引导学生按生活、学习两方面总结。
七、作业:1、根据生活经历或所见之景写一篇短文。
2、课外将本文与其他“怀古”类诗词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