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ⅳ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化教案二拖一(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同步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ⅳ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化教案二拖一(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同步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06 21:23:58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有一个婴儿即将出生
……
“为什么我在那儿会那么小、那么无助呢?”
“在所有的天使之中,我已经选中了一个给你,她将会等待你、照顾你。”
“在天堂我除了歌唱和微笑之外什么都不做。这些是我快乐所需要的!”
“你的天使每天将会为你歌唱和微笑。你将会感受到你的天使的爱,你会感到快乐。”
“如果我不懂他们说的语言,当人们对我说话的时候我怎样才会理解呢?”
“你的天使将教会你语言中最美丽和最甜蜜的词语,带着最大的耐心和关怀,你的天使将教会你怎样说话。”
“我听说地球上有坏人,谁会保护我呢?”
“你的天使将会保护你,甚至是冒生命的危险!”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弗罗姆(1900-1980)
作者简介
全书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行为艺术。
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
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
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
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爱的艺术》前言
本文是属于议论文,
  课文主要阐述了怎样的观点?
  ——阐述父爱和母爱的本质,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父爱和母爱共同促成了人的成熟。
1、母爱的优点与缺点各是什么?
2、父爱的优点与缺点各是什么?
3、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有什么特征?说明了什么?
自主研习
1、母爱的优点与缺点各是什么?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2、父爱的优点与缺点各是什么?
3、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对爱情感变化有什么特征?
年龄段 特 征
刚出生阶段(婴儿期)
8岁以下
(幼儿期)
8—10岁
(童年期)
少年时期
(成长期)
成熟时期
(成熟期)
无爱 被爱 有爱 创造爱
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有被爱的意识,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通过努力去唤起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规律:
4、面对父爱与母爱各自的特点,谈一谈你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5、尝试回答问题: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明确:面对母爱,我们应该成为健康、善良、快乐、有安全感的人;而面对父爱,我们应该变得有责任感,坚强,理性,自立,大有作为。
明确: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应该是双向的,相互的。在孩子的幼儿期是接受爱,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应该学会去爱别人,给与爱!这样孩子才会趋向成熟!
文章中谈到两种爱的原则:
“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比被爱更重要。”
后一种爱是成熟的爱,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
前一种爱是不成熟的幼稚的爱,因为受到了别人的爱,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
  
成熟的爱来自于成熟的人生与成熟的灵魂,在文中,作者认为人的心灵世界发展完全的标志是什么?
——与父母分离,在他心中同时拥有父亲和母亲两个世界。他独立了,成为了自己的父母。
【诵读文本,感知文脉】
第一部分(第1~3段): 自恋阶段 被人爱阶段 成长过程 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
爱的原则 幼稚和成熟
第二部分(第4~7段): 情感对象
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 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
第三部分(第8~10段): 总结全文
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再见中外散文名作欣赏强化训练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
一、积累运用(1~5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忖(chǔn)度 孱(chàn)头 弥(mí)补 杳(yǎo)无音信
B.参(cēn)差 戕(qiāng)害 提(dī)防 残羹冷炙(zhì)
C.暂(zǎn)时 离间(jiàn) 脑髓(suí) 冠(guān)冕堂皇
D.刹(shà)那 半晌(xiǎng) 自诩(xǔ) 肉袒(tǎn)负荆
1. B【A.忖(cǔn)度,孱(càn)头;C.暂(zàn)时,脑髓(suǐ);D.刹(chà)那,半晌(shǎ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震憾 通霄达旦 殒身不恤
B.威慑 明辩是非 饱经苍桑
C.点缀 焕然一新 涸辙之鲋
D.暇想 萍水相逢 粗制烂造
2. C【A.憾—撼,霄—宵;B.辩—辨,苍—沧;D.暇—遐,烂—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年轻人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这种约束对于成年人而言通常很难超越。
B.这道题把我难住了,怎么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最后还是经过他的点拨,我才豁然开朗。
C.名牌产品是一座城市的“亮点”,能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这是有目共睹的。
D.本来雌凤蝶一生当中可以产出很多的蝶卵,可是这些卵能够孵化并长大的却如数家珍。
3. D【“如数家珍”:好像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家珍:家藏的珍宝。不形容稀少】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当前国际国内油价水平下,实行燃油税费改革后,各方面的负担会减轻。
B.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C.现代化的企业集体往往具备产品的研发、销售、生产及服务租赁能力。
D.增进交流,消除隔阂,人类文化一定会展现出共同繁荣、异彩纷呈。
4. A【B.后一分句句式杂糅。C.语序不当,“研发、销售、生产”改为“研发、生产、销售”。D.成分残缺,“异彩纷呈”后加“的光辉前景”。】
5.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6. D
自从地球印下人类的足迹以来,地球的容颜逐渐由美变丑了。特别是迈入工业社会化以后,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大量财富的同时,也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污染着自己赖以生存的____________,地球伤痕累累,公害频频发生,_________________,人们感到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的环境中。
A.天空、河流和大地 “三废”的阴影像阴云在世界各地飘荡
B.沃野、蓝天和长河 “三废”的阴影像虎豹在世界各地肆虐
C.土壤、水源和空气 “三废”的阴影像强盗在世界各地横行
D.空气、水源和土壤 “三废”的阴影像幽灵在世界各地游荡
二、课文在线:文脉梳理
无意识 需要
孩子 被人爱 母亲 人的成长
爱别人 父母
无条件(应学会独立) 母亲
父母 人的成熟
有条件(宽容有耐心) 父亲
三、阅读赏析(6~12题):
(一) 阅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1~4段,完成6~8题。
6.第2段“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中“本来面目”的意思是(  )
A.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
B.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
C.一切接触到的事物可感的性质、特征等。
D.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
6. C(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本来面目”带有比喻色彩,从上下文来看,应指婴儿所感受到的一切事物。A、B项都不完全,D项没有抓住“本来面目”的比喻义来说。)
7.对“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B.孩子被母亲爱是因为他们是母亲的孩子,有被母亲爱的资本。
C.长得可爱、孤立无援都可以成为孩子获得母爱的理由。
D.母爱的无条件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缺少生活的自主性。
7.D(关键是对“消极”一词的理解。它只是指母爱的无条件,孩子无需付出就能获得,而不是指“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
8.下列对选文理解的句子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婴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还不能很好地辨认物体,是因为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
B.孩子在生长、发育后,开始有能力区别外部事物的不同,这就使他们能够去爱自己的母亲。
C.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逐渐由自恋的孤独中解脱出来,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
D.爱的对象的发展在人没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了,最早的对象应是自己的母亲。
8. B(文中第二、三段说,孩子生长、发育后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但又说8岁以下的孩子还不会爱。据此可以判断。)
(二)阅读下面的片断,完成9~12题。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9.你如何理解“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请结合课文,作简要回答。
9.“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是一个成熟的人应具备的做人的两种素质。“母亲的良知”就是“对别人的仁爱之心”,即通常所说的“人应关爱他人,善待他人”;“父亲的良知”就是“对问题的理性的判断力”,即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有正确判断是非的愿望和技巧。作者认为,这二者缺一不可,也不能偏废,否则,走向一面,即危害自己,也危害社会。这是一种理想的为人准则,是作者给资本主义社会开出的一张救治良方。在现当代哲学领域,这剂良方闪耀这理性的光辉。
10.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及其表达效果。
10.在文中的大部分篇幅里,作者极力阐述和强调“母爱”对孩子成长的巨大影响和重要作用。作者认为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全能的、自始至终的,所以,母亲对孩子的过失甚至是极大的错误乃至犯罪都会给以原谅、维护、祝福。
  这句话运用假设和夸张的语气来极力凸现“母爱”的博大和无私,突出“母爱”对人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作者为什么说“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试作说明。
11.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作者将导致丑恶现象的原因归结到人缺乏“良知”、缺乏爱心,因而,人“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进而社会弊端丛生。
作者弗罗姆提出这一观点,有其客观依据,有一定的道理。但他没有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上找原因,所以又有其局限性。
12.怎样才能做“一个成熟的人”?请结合选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12.提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他成为自己的父母。
四、课外拓展(13-18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3-15题是2010年安徽高考语文1-3题)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作参照系的现实环境。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
  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读者可以对写作的原 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释。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
  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传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可以说,传统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的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因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对旧传统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这样才能使传统展开为有生命的东西。 (选自张世英《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有删改)
13.从原文看,下列对“原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13.A
  A.原本是传统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的始发言行。
  B.原本指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凝聚群体的东西。
  C.原本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参照系已消失并成为过去的过程。
  D.原本指有自主性的相对独立于原初参照系、说话人、受话人的传统。
14.下列各项,不属于分析“传统远离原本”原因的一项是( )14C
  A.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势必造成传统不断地远离原本。
  B.读者对写作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根据所处参照系对原本作出新解释。
  C.因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始料之所及。
  D.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新参照系的作用而具有更新与抗拒的两面性。
15.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15.D
  A.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B.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
  C.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
D.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
(二)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完成16-17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6.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的修辞手法及含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格,表达了作者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田园的急切心情。
 B.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C.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田园的急切心情。
 D.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格,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急切心情。
16.B(没有拟人的修辞手法,也不是写思念故乡)
17.对整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B.表现了作者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C.一些平平常常的农家事物,在诗人的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
 D.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17.D(全诗是写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后的生活情景,并非从“进入官场”到“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三)18.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吴兴杂诗 [清]阮 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 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
不少于800字。
[注意] 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霹个人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18.【作文点评】这是一道材料作文,而且所给材料是一首哲理诗,在审题上有一定的难度。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江南水乡的生活,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哲理主要体现在“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上,在不同的地方,适合种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由此可以推出在做其它事情上也是如此,要因地制宜,要符合实际情况。对于这道很美的作文题目,如果学生能过了审题这一关,应该能写出高质量的美文。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听韩红的《天亮了》,渲染气氛。问:大家知道这首歌的背后的故事么?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一辆缆车正缓缓驶向山顶平台,到达目的地后,工作人员正准备让车厢里的人走出来。就在这一瞬间,意外地事故发生了,缆车不可思议地迅速往下滑去,惊慌失措的人们尖叫声连成一片。缆车迅速滑行30米后,便箭一般地向山下坠去,一声巨响后重重地撞在110米下的山谷中。 大家说,人们还有生存的希望吗?(没有),可是,一个年仅两岁半的小孩居然活了下来。原来在缆车坠落的那一刹那,小孩的父母不约而同地使劲将儿子高高举起。结果,这个名叫潘子灏的孩子只是嘴唇受了点轻伤,而他的双亲却永远却离开了人世……大家说,是什么让年仅两岁半的孩子活了下来?对,是父母之爱,是爱的力量,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父母的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看看作者的笔下,父母之爱又是怎么样的呢?
分析课文:
理性认识父母之爱
首先思考预习题一:在作者的笔下,父母之爱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积极面和消极面?
(幻灯片) 展示:
母爱的特点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的特点: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好,大家的预习效果很不错。
有谁能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母爱和父爱?老师很想知道,在母爱和父爱之间,你更喜欢哪一种爱呢?为什么?你认为作者更喜欢哪一种爱呢?
请注意,作者在这里提到的父爱和母爱都是理想典型,也就是说,是作者理想中的父爱和母爱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父爱和母爱真的就是这些区别吗?
幻灯片展示:关于作者提出的父爱与母爱的区别,你认同吗?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
有下列几点可供参考:
1、母爱也是有一定条件的。母亲之所以爱孩子,是因为孩子给她带来了慰藉和希望,这种慰藉和希望在很多场合是潜意识的,或是下意识的。母亲并不一定明确意识到这一条件性,但是没有明确意识到并不等于客观上不存在。无论多么伟大的母亲,都会因为孩子的离去而感到空虚,也都会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意识。这种空虚正是由于她期待孩子的慰藉造成的,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意识正是母亲寄希望于孩子的反映。
2、父爱和母爱一样,也有一定的无私性。
3、母爱比较细腻,父爱比较粗犷;母爱比较着眼于眼前,父爱比较着重于未来:母爱以情感来感染和引导孩子,父爱以理智和行动来教育孩子。
父爱和母爱比起来,总来得深沉一些。在座各位,对父爱有深切感受的请举手。
我注意到有些同学没有举手,其实我像你们这么大时,对父爱也没有什么感受。他那么严厉,对不对就高声大嗓,有什么爱可言呢?我还记得,有一次,跟着哥哥到外面玩,经过一户人家时,被一条疯狗给咬伤了,我又痛又怕,坐在地上号啕大哭。从家里匆匆赶来的父亲一上来就是几巴掌,然后就抱着我狂奔到诊所。我当时感到很委屈,我已经够可怜了,你不安慰我倒也罢了,为什么还要打我呢?当我做了妈妈后,我明白了,那几巴掌里,包含着父亲多少的担心与着急啊!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父亲,是童年时代高高扬起的巴掌;父亲,是年少轻狂永未退让的斥责;父亲,是灰心失落时无言的支撑;父亲,是儿女远行时散落一地的烟头;父亲,是电话那端不肯挂断的沉默;父亲永远是缠绵的情歌之外被遗忘的字眼;父亲却一直是惊涛骇浪里义无反顾的牺牲!正是因为父爱,才让我们站在了离温暖最近的地方。
如果说父亲是我们身上穿的盔甲,在保护我们的同时,偶尔也会伤害我们,那么母亲就象棉质衣服,总是那么的贴心舒适。有人说,“上帝不能亲自到每个人家里,于是便创造了妈妈。”说得多好啊 !
这里,老师准备了一组图片,用心地体会父母的爱吧。
是的,父母用汗水、用爱,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家。我们一天天长大,父母一天天老去,大家有没有想过怎样去爱自己的父母呢?也许有同学从来就没有想过,不过不要紧,在今天,在此时,就从认真上好这堂课开始吧。
好,一起来看预习题第二题。阅读1—3段,填写下列表格
出示幻灯片: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爱的能力的发展
刚出生阶段 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 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 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
从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出,爱不是与生俱来的。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自己的快乐完全建立在别人能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之间,有谁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满足他的要求,在那一段时间内他就会跟那个人比较好。是不是?符合弗洛姆说的哪一种爱的原则呢?
明确: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用作者的话说,这是一种幼稚的爱。下面请大家看幻灯,你能选出哪些是成熟的爱,哪些是幼稚的爱呢?
会爱上你,因为我寂寞
因为你有钱,所以我爱你 幼稚的爱
爱人者,人恒爱之 成熟的爱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刚才我们从感性上把握了这两个爱的原则,下面我们从理性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这两个原则区别到底在哪里呢?(讨论)(预习题三)
明确:—— 前一种爱是不成熟的幼稚的爱,以自己为中心,强调先获得再付出。因为得到了别人的爱,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 后一种爱是成熟的爱,强调先付出再获得,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可见,幼稚的爱是单向的、简单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成熟的爱是双向的、相互的、更加复杂的,也更加美好的。
大家更认可哪一种爱呢?(后一种,成熟的爱)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中间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人:他像10岁以下的孩子一样,因为被父母爱,因为需要父母给他提供衣食住行,才去爱父母;甚至是连自己正在被爱的感觉都没有,对父母的爱无动于衷,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幻灯片展示:大家请看一组材料:我坐在单车的后座上,迟疑着现在要不要回家。这个家一直只有我和妈,也包括我们的战争。直到前一个星期,加入了战争新成员,我爸。对于他,最多的只是陌生和敌意,我开始讨厌回家,从学校到家有一段的路程,可每天回家都感觉好快,于是就停在家门口徘徊,鼓起勇气,进了家门,我无法对他们展露我的笑容,只是用愁眉苦脸来面对他们,是的,我的回忆里,孤单和快乐的片段中找不出他们的一点影子,躺在床上,想想刚才发生的事,知道他们其实是关心我的,也是爱我的,但我对他们只是感到愧疚,我的泪沾湿了被子。——《无题》
放图片
2007年6月12日,16岁的王某因为父母限制其上网,举刀杀死母亲,砍伤父亲。据王某交代,他被警察按在地上时没有任何的害怕,连恐惧都没有,而且自己对于杀死的妈妈没有丝毫的痛心感觉。
讨论:这两个孩子理解父母的爱吗?造成这种不理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这两个孩子都不能正确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父母打工,是为了给我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条件。我们作儿女的,应该用心体会父母的爱。
另一方面,我们的父母在爱我们的同时,也许会采取一些不当的方式。孩子离家出走、通宵上网甚至伤害父母,我想,父母也应该有一定责任。父母爱我们,他们遵循的是哪一种爱的原则?(成熟的爱的原则),由此可见,有了爱的理论,还不会爱,也不是真正的成熟的爱,那么,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呢?请大家齐自由朗读8--10段。
好,我们先以父母为例,来探讨一下成熟的爱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母爱应该给孩子安全感,应该希望孩子独立;父爱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应该使孩子更加自信,成为自己的主人。
大家看出点什么没有?给孩子安全感,希望孩子独立,更象是哪一种爱拥有的?(父爱),那宽容、耐心呢?(母爱)弗罗姆认为理想典型的父爱与母爱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只有做父亲或者母亲的人能够有意识的综合这两种爱的力量,才能够真正培养好自己的孩子。讲到这里,有谁能说说,成熟的爱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呢?(父爱与母爱的综合)成熟的爱来自成熟的人生和成熟的灵魂,
对于孩子,应该怎样奠定自己灵魂健康且达到成熟的基础呢?
明确:可能是这一句: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解释一下。也就是说,人从对母亲的依赖转到对父亲的依附,最终与他们分离,在自己心中拥有父亲和母亲这两个世界,就奠定了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不再依赖父母,与父母分离,在他心中同时拥有父亲和母亲两个世界。他独立了,成为自己的父母。只有这样,人才能拥有成熟的爱,才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的人。
可能是这句。作者说,“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如何理解?
明确:“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是一个成熟的人应具备的做人的两种素质,。“母亲的良知”就是“对人的仁爱之心”;“父亲的良知”就是“对问题的理性的判断力”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学习、继承父亲和母亲的优点,并让它们有所发展。
那是不是只要拥有了父爱与母爱的良知,就是一个成熟的人了呢?
明确:不是。只有把父爱和母爱的优点相融合,并在综合的过程中懂得这两种情感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作成熟的人,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成熟的爱!
爱是一种能力,我们应该而且也能够学习这种能力 。父母对我们的爱需要学习,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中,他的爱才会走向成熟;我们更需要学习怎样去爱,不仅是爱父母,还要推广到爱他人。只有当你有爱父母、爱他人的能力时,当你的心理年龄与你的生理年龄一致时,才可以说你是一个灵魂健康和成熟的人。
祝愿大家早日作一个灵魂健康和成熟的人,它不难,就从对父母的一个关切的眼神、对老师一声亲切的问候,对同学热心的帮助开始吧。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