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ⅳ13《张衡传》优化教案二拖一(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同步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ⅳ13《张衡传》优化教案二拖一(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同步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06 21:23:58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后汉书·张衡传
南朝·范晔
课文学习目标
 ①总结学习过的历史传记文章的分类与特点。
 ②了解作者的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张衡在科
学技术方面的成就与贡献。
 ③运用学习过的知识解决课文中的文言现象。
 ④学习张衡刻苦钻研的精神。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东汉,班固
 南朝宋人,范晔
 西晋,陈寿
纪传体,通史,上起黄
,纪传体,断代史,上起
,纪传体,断代史,
,纪传体,断代史,上起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
,如《张衡传》。
 北宋,司马光主编,编年体,通史,上起战国,下迄五代,如《赤壁之战》。
帝,下迄汉武帝
《信陵君窃符救赵》《屈原列传》。
《史记》
西汉,司马迁
汉高祖元年,下迄王莽地皇四年。
上起汉光武帝,下迄汉献帝
黄巾起义,下迄晋灭吴统一全国。
《资治通鉴》
如《苏武传》。
了解作者
范晔(398~445年),字蔚宗,南朝宋代顺阳山阴(浙江绍兴)人。他在南朝刘宋时期,曾任尚书史部郎等职。少年好学,博通经史,善为文章。后因密谋拥戴文帝的兄弟刘义康被处死刑,死时才48岁。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成《后汉书》。
张衡(78——139)东汉著名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在文学、艺术、地震学、天文学、地理学、数学、气象学、机械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人。曾两度担任执管天文的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创制世界上最早的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文学作品《二京赋》。
了解传主
浑 天 仪
地动仪
文学成就: 《二京赋》( 《东京赋》《西京赋》)描写洛阳、长安的繁华,讽刺贵族官僚的荒淫无耻,描述了一些民情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危机四伏的深刻忧虑。
属(zhǔ)文:写文章。属,连缀,写。
游于三辅:在三辅一带游学。游,游历游学。
三辅:三个地区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技能。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在三辅一带游学,乘便进入京城洛阳,在太学学习,因此通晓五种经书,熟悉六种学问和技能。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虽……而……”,相当于“虽然……但是……”。
从容:古今异义,古举止稳重;(行动举止)
交接:古:交往接触;今:连接;相接; 举孝廉:(被)举为孝廉,被动句
不行:没有去(应荐)。——不行:古今异义
连辟(bì)公府:屡次(被)公府征召。辟,召。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
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虽然才学高出当时一般人,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总是从容不迫,淡泊宁静,不爱和庸俗的人们往来。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屡次三被公官署召请,(他)也不去应召。
莫:没有谁。 乃:于是,就。
因(之)以讽谏:因,通过,借。以:连词,来
讽谏:讽喻规劝
傅会:文章的组织、布局、修辞。也写作“附会”。
奇:意动用法,以之为奇,认为 …奇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当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侯直到下边的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张衡就仿照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一篇《二京赋》,用来讽喻规劝。精心地构思写作,(经过)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去应召。
机巧:指器械方面制造的巧妙。
致思:用心思。雅闻:常听说。雅,素常。
术学:关于术数方面的学问,指天文、历算等。
再迁:两次升迁。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张衡擅长机械方面制造的技巧,尤其专心研究天
文、气象、岁时节候的推算。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
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官府特地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后两次升迁做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xuán机之正,作浑天仪,著
《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于是他研究、考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精妙透彻地掌握了测天仪器的原理,制造了浑天仪,写了《灵宪》《算罔论》等关于历法、数学方面的论著,论述十分详尽明白。
乃:于是,就。
研核:研究考核。
妙尽璇机之正:精妙地研究透了测天仪器的道理。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顺帝初年,又被调回重当太史令。他不慕高官厚禄,所担任的官职,常常多年得不到提升。从离开太史令职务,五年后又恢复原职。
不慕当世:不趋附当时的权贵。当世,指权臣大官。
徙:迁升,提拔。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顺帝)阳嘉元年,( 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八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
以精铜铸成:以,用,介词。
员径:即圆径。员,通“圆”。
合盖隆起: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介宾后置/状语后置。以,介词,用。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
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
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都柱:粗大的铜柱。都,大。
傍:通“旁”,周围,旁边。
施关发机:设置关键(用来)拨动机件。关,枢纽、关键。发,拨动。
 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设置关键,(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铜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的巧妙,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
寻其方面:方面,方向。 乃:于是,就。
验之以事:用事实来检验。
未之有也:从来没有这件事。之,代词。宾语前置句。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仪器的人因此知道发生了地震。虽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寻找它的方向,就能知道地震的地方。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这样的仪器。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曾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里的学者都责怪地动仪不灵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了地震,于是全都叹服它的奇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咸:都。
无征:没有应验。
驿:这里指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
所从方起:从哪个方向发生。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当时政治越来越腐败,大权落到了宦官手里,张衡于是给皇帝上疏陈述政事,提出关于政事的意见。后来张衡升任侍中,顺帝任用他入宫廷,在自己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出意见。顺帝曾经询问张衡天下所痛恨的人。宦官们害怕他说自己的坏话,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有对皇帝说实话而后出来了。
因:于是,就。 引:让进,延请。
帷幄:这里指皇宫。讽议(于)左右:在皇帝的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出意见。
疾恶:痛恨。 目之:给他递眼色。诡对:不用实话对答。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这些阉人竖子还是担心张衡终究会成为他们的祸害,于是就群起而毁谤张衡。张衡也常考虑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祸福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知道。于是作《思玄赋》来抒发和寄托自己的感情志趣。
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图身之事:图谋自身安全的事。
吉凶倚伏:祸福相因。
幽微难明:幽深微妙,难以看清。
宣寄情志: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意。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被调出京城,去当河间王刘政的相国。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法令制度;(河间地区)又有很多豪门大户,和刘政一道胡作非为,张衡一到任就治理严厉,整顿法制,暗中探知一些奸党分子的姓名,一下子全都抓起来,官民上下都很敬畏,赞颂河间地区政治清明。
出为河间相:出京做河间王的相。。
豪右:豪族大户。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阴知:暗中查知。 禽:通“擒”。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
十二,永和四年卒。
视事:这里指官员到职工作。
乞骸骨: 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征拜:朝廷征召,任命
张衡到职工作三年后,就向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告老还乡,朝廷却把他调回京城,任命为尚书。(张衡)活到六十二岁,永和四年与世长辞。
走进文本学习探究
①这篇课文了叙述了张衡哪几方面的情况?重点叙述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能有多方面的贡献?
三个方面:
文学、科学、政治。
张衡在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政治家、尤其是一位有突出贡献
的科学家。在科学理论方面著有《灵宪》、《算罔论》等。
在技术方面发明了浑天仪,尤其是能精确测定地震方位的候
风地动仪,这一伟大成就比欧洲早1700年。
张衡之所以能在多方面取得成绩,他的勤奋好学、刻苦
钻研、不慕名利、反对骄奢、不趋炎附势、勇于斗争的高贵
品质,是他取得成功的精神基础。这些精神直到今天也很值
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②张衡有那些可贵的品格?
  一是“从容淡静”“不慕名利”。
他不慕名利,先是“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累召不应”,以后做了官,哪怕是“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也无所谓,由此反复说明了张衡的高洁。不仅如此,他还“不好结交俗人”,不满当时“王侯以下”的“逾奢”的风气,经十年苦心构思写成《二京赋》用以讽谏;一任河间相,立即“治威严,整法度”,将图谋不轨的“奸党”“一时收擒”,都反映了他对当时的奢靡庸俗风尚的不满和对不轨行动的斗争。这些都是他从容淡静、不尚虚浮的品德 。
②张衡有那些可贵的品格?
  二是无“骄尚之情”。
他年少时便“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全面发
展,甚至“才高于世”,却始终无骄尚之情,这确实
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不尚虚浮而又谦逊踏实的
品格,他才能全副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上,两次担
任太史令,有机会观察天象博览群书,之后,浑天
仪、《灵宪》、《算罔论》、候风地动仪才得以相
继问世。
张 衡



少善属文
通五经,贯六艺
《二京赋》
无骄尚之情
从容淡静
善机巧
《灵宪》 《算罔论》
浑天仪
候风地动仪
治威严、整法度
文学
科学
政治
性情




上疏陈事、讽议左右

艺术手法探究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一、记叙语言非常质朴通俗。
例如:“不行”“不就”“不应”“不慕”等句用语非常质朴通俗,毫无雕饰痕迹,却鲜明地展现了张衡不追逐名利的高尚道德。
  二、说明语言十分准确简洁。
例如:第四自然段仅用170多个字就将候风地动仪的有关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课件用语之简洁;用酒樽描摹仪器的外形,用“中、傍、外、下”等指明部位,足见其用语之准确。
1、举孝廉不行
2、连辟公府不就
3、公车特征拜郎中
4、累召不应
——汉代由地方官(太守)向朝廷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官府征召有才能的人做官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召见,召聘






5、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6、再迁为太史令
——离开,指从京都赴外任职
——指官职调动。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7、再转复为太史令
8、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指官职调动
——指官职调动
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补 充:
1、游于三辅
2、视事三年
3、上书乞骸骨
——汉代都城长安附近三个行政区
——指官员到职工作,即治事
——大臣辞职,意即使骸骨归葬乡土






4、遂通五经,贯六艺
5、时国王骄奢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受封的土地,此指汉代所封的同姓王国
6、衡下车
7、又多豪右
——官吏初到任。“下车伊始”。
——豪族大户。右,右族,即豪族。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左边是贫民居住,称“闾左”
我国史书体例:
编年体:
《春秋》 、 《左传》、 《吕览》 、 《资治通鉴》
国别体:《国语》 、 《战国策》
纪传体: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汉书》(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东汉,班固
,南朝刘宋,范晔
,西晋,陈寿
,纪传体,通史,
,纪传体,断代史,
,纪传体,断代史,
,纪传体,断代史,
,北宋,司马光主编,编年体,通史,上起战国,下迄五代。
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
《史记》
,西汉,司马迁
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迄王莽地皇四年。
上起汉光武帝,下迄汉献帝。
上起黄巾起义,下迄晋灭吴统一全国。
《资治通鉴》
——前四史
员径八尺 (“员”通“圆”)
傍行八道 (“傍”通“旁”,旁边)
收禽   (“禽”通“擒”)
酒尊   (“尊”通“樽”)
尊则振龙 (“振”通“震”)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时天下承平日久(名词作状语,当时)
通假字
文言语法现象归纳
举孝廉不行(古义:不去应荐。今义:不可以)
寻其方面(古:方向。今:事物的几点之一)
不好交接俗人(古:结交。今:接管、移交)
衡下车(古:官吏初到任。今:从车上下来)
特征(古:特地征召。今:特点)
拜(古:授予官职。今:一种礼节)
郎中(古:官职名。今:医生的别称)
公车特征拜郎中
古今异义
1、衡不慕当世
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3、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4、行道之人弗受
5、夫仁义智辩非所以持国也
6、赵王畏秦,欲毋行
7、愿将军勿虑
8、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副词,不
—— 没有,不曾
—— 没有
—— 副词,不
—— 不是
—— 不
—— 别,不要
—— 副词,不要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巩固训练: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词语:
⑴三辅____ ⑵京师 ____ ⑶五经 ____ ⑷六艺____ ⑸孝廉 ____ ⑹公府 ____
后汉书.张衡传
2、下列画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衡下车
B、举孝廉不行
C、公车特征拜郎中
D、因以讽谏
D
3、下列文字属于张衡“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
⑴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⑵常从容淡静 ⑶举孝廉不行 ⑷连辟公府不就 ⑸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⑹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⑺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A、⑴⑵⑶ B、⑷⑸⑺
C、⑵⑷⑺ D、⑶⑸⑹
C
4、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法其所以为法
B、险以远,则至者少
C、客之美我者
D、闻寡人之耳者
( )
C
5、对这段文字叙述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始介绍张衡的姓名、籍贯,这是纪传体史书的通例,接着介绍他的经历、广博的学识、非凡的才学,这是科学发明创造的重要前提。
B、张衡虽然才华横溢,却没有骄矜之情,这一点难能可贵,也是他取得超凡学术成就的思想基础。
C、张衡淡泊名利,不好交接俗人,对他们敬而远之,这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对他的仕途和学术研究都没有影响的。
D、张衡作《二京赋》,从其目的而言可见他有忧国忧民之心,从其写作所用时间而言可见他有严谨的创作态度。
C
举孝廉不行
连辟公府不就
公车特征拜郎中
累召不应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再迁为太史令
再转复为太史令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汉代由地方官(太守)向朝廷举荐
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官府征召有才能的人做官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
拜,封官,任命
召见,召聘
离开,指从京都赴外任职
指官职调动
指官职调动
指官职调动升迁
字词积累
游于三辅
视事三年
上书乞骸骨
遂通五经,贯六艺
时国王骄奢
汉代都城长安附近三个行政区
指官员到职工作,即治事
大臣辞职,意即使骸骨归葬乡土
受封的土地,此指汉代所封的同姓王国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张衡传》检测性练习
文学家的张衡
张衡勤敏好学,博识多能,“约己博艺,无坚不钻”。
张衡的文学作品主要是辞赋和诗。他的散体大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最为有名。这两篇赋合称为“二京赋”,是他早年入京后有感于“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后汉书·张衡传》)而作,题材体制均模拟班固《两都赋》,但结构更为宏阔,思想艺术上也显示出某些特色,主旨是规讽统治阶级,有些议论颇为深刻切直,如告戒统治者切莫“剿民以乐,忘民怨之为仇”,要懂得“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的道理。“二京赋”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危机的深刻忧虑和对人民力量的理解。在描写方面,《二京赋》描述了以前同类大赋中从未记载的若干新事物,如对都市商贾、侠士、辩士的活动以及杂技和角抵、百戏演出情况等的反映,个别片断描写生动,如《东京赋》中“濯龙芳林”以下一段,仿照《子虚赋》,按东、西、南、北方位铺写景物,语句清新,颇富文采。《西京赋》中写平乐广场观“角抵之妙戏”一段,记述各种技艺的表演,宛如目睹,成为中国古代极珍贵的杂技艺术史料。
张衡的赋还有《思玄赋》和《归田赋 ( http: / / www.ndcnc. / datalib / 2003 / Author / DL / DL-176424 / md_get_ref nodePath=Author / Authorsareusuy / Authorsareusuy / text&text=%E5%BD%92%E7%94%B0%E8%B5%8B" \t "_blank )》。《思玄赋》主要抒写政治上忧愤不满的心情。《归田赋》是一篇抒情小赋,是他感到不得志、欲归隐田园时所写。开头写他欲离京归田的原因,中间设想他退隐田园后欣然自乐的生活,末尾则以老庄“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作结。这篇赋表现了作者对宦官外戚交相干政、朝政日非的不满和绝望,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信心与决心。语言清新,情味悠长,颇有骈偶成分,对魏晋抒情赋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张衡的诗今存数首,《同声歌 ( http: / / www.ndcnc. / datalib / 2003 / Author / DL / DL-176424 / md_get_ref nodePath=Author / Authorsareusuy / Authorsareusuy / text&text=%E5%90%8C%E5%A3%B0%E6%AD%8C" \t "_blank )》是完整的五言诗,写得情真词丽,标志着东汉时代早期文人五言诗的进步。张衡的《四愁诗 ( http: / / www.ndcnc. / datalib / 2003 / Author / DL / DL-176424 / md_get_ref nodePath=Author / Authorsareusuy / Authorsareusuy / text&text=%E5%9B%9B%E6%84%81%E8%AF%97" \t "_blank )》最为有名,以比兴的手法写他自己“思以道术相报,贻于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四愁诗》序)的苦闷。诗分四章,写他的“所思”在“太(泰)山”“桂林”“汉阳”“雁门”等远方,但均“路远莫致”,令其不胜忧烦。作品以情诗的形式寄托政治怀抱和失意的忧伤,意绪缠绵,兴致幽深,感人至深。全诗通篇七言,虽然每首第一句尚有“兮”字,但已是文学史上较早的七言诗,对后世七言诗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从文化角度看张衡
从科学的角度说,张衡是我国东汉 ( http: / / baike. / view / 20375.htm" \t "_blank )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科学家,除了地动仪,张衡还制造出了指南车 ( http: / / baike. / view / 132929.htm" \t "_blank )、自动记程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著有天文学著作《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 ( http: / / baike. / view / 52708.htm" \t "_blank )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 ( http: / / baike. / view / 2021.htm" \t "_blank )评价他“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后世尊称张衡为科圣。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张衡在文化上的贡献,因为科学与文化的统一从来就是中国文化的特性。
张衡亦未脱谶纬之学。《后汉书·张衡列传第四十九》记张衡曾对崔瑷说“作者之数,必显一世,常然之符也。汉四百岁,《玄》其兴矣”,很能说明张衡之学与谶纬之学的关系。汉章帝 ( http: / / baike. / view / 19306.htm" \t "_blank )之孙汉安帝,在位十九年,承接明章治世,但到底看重的还是张衡的“善术学”“研核阴阳”。张衡认为,光武帝善于谶纬之学,并将此作为传统延续下来,谶纬才得以发扬光大,但是一些自称儒者的人却为了谋求出身,争先学习,只是以一些皮毛妖言惑众以牟取名利。然而,张衡自身还是终究未脱谶纬之学的。张衡发明地动仪,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为了证实谶纬学的预测,这一点从他所处的文化思想背景以及个人著述中都可找到明证。地动仪的作用也间接服务了谶纬学。
张衡服膺的是至善文化,他景仰于“君为尧、舜,而民处唐、虞”的时代。于是,他提醒世人务必效仿“前哲首务”以为社会服务,务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朝有所闻,则夕行”。如果能够做到实干、重礼仪、以天地之变为自警,即“实干周邦,服衮而朝,介圭作瑞”,那么,对于个人而言也就“厥迹不朽,垂烈后昆,不亦丕欤!”。高尚的德行是不朽的,英雄的行为是后人的榜样。如果人的一生能够做到了这两点,人生也就没有虚度。
张衡认为,朴素的本质需要优美的形式给予表达,合理的事实需要大家认同才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器具经过雕饰之后更为精致,高档的服装使人自觉荣耀。因此,他积极培养自己的德行实践于至善的大道,真诚地服膺仁义的信念,钻研科学知识,攻难克坚,从不满足于现状。因为他坚信前面的道路无论多么遥远,但都是充满光明的。
张衡离我们远去了;但张衡又回来了,回到永恒的历史之中。
——文章摘自《用文化的视角看名人》系列散文
一.基础巩固
1.请逐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 )通( )
(2)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 )通( )
(3)子墨衰绖(dié),梁弘御戎 ( )通( )
(4)秦伯素服郊此,乡师而哭 ( )通( )
(5)府吏见丁宁 ( )通( )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B.《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二京赋》的作者是班固。二都与两京都指长安和洛阳。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3、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宁许以负秦曲
E.(汲黯)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
4.区别下列各句中“公”的不同意义。
(1)公私之积,犹可哀痛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邪曲之害公也
(3)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4)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使于东门之外
(5)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6)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5.指出下列多义词的用法。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士大夫之卒
卒 骑千余,卒数千万
卒廷见相如
衡少善属文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属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以兵属蒙恬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乃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以 乃入见,问:“何以战?”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因入京师,观太学
因 相如因持璧却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其阴,济水东流
阴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遂乃研核阴阳
观太学
大王见臣列观
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玄都观里桃千树
启窗而观
公车特征拜郎中
征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挟天子以征四方
岁征民间
6.请你认真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其意义。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于是皆服其妙
阿品远官河南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7.请逐一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举孝廉不行 古义: 今义:
公车特征拜郎中 古义: 今义:
衡下车,治威严 古义: 今义:
再迁为太史令 古义: 今义: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古义: 今义: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古义: 今义: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古义: 今义: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古义: 今义: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古义: 今义:
一时收禽,上下肃然 古义: 今义: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 古义: 今义:
8.请逐一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3)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君何以知燕王
(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8)求人可使报秦者
(9)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10)甚矣,汲黯戆(zhuàng)也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4题。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11.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1)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2)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3)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4)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B.(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C.(1)与(2)不同,(3)与(4)相同
D.(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12.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 )
①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④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⑤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励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已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张衡传》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1)禽通擒(2)尊通樽(3)衰通缞(4)乡通向(5)丁通叮;宁通咛
2、D
3、C
4、(1)与私相对,这里属于国家的;(2)公正,这里指公正的人;(3)公开;(4)秦穆公;(5)对人的尊称;(6)称丈夫的父亲。
5、卒:死亡、类、步兵、终于; 乃:你、是、却; 以:用、凭借、在、而 ;
属:写作、类、管属、委托; 因:接着、于是、凭借; 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阴暗、暗地里、古代指星象、占卜、相宅、相墓的方术,也指阴阳生。 观:建筑物的一种、景象、道教的庙宇、看; 征:征召、证据、征讨、征收。
6、奇:意动,以之为奇; 妙:名词,绝妙; 官:名词作动词,作官; 妙:形容词作动词,研究透了; 怪:形容词作动词,责备、怨。
7、不行:古义:没有去(应荐); 今义:不可以,不好。
特征:古义:特地指名征召; 今义: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
下车:古义:指官吏初到任。
再:古义:两次; 今义:又一次。
从容:古义:行动举止; 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篆文:古义:篆书和文字; 今义:汉字形体的一种。
周密:古义:严密,没有一点缝隙; 今义:周到而细密。
激扬:古义:清脆响亮; 今义:激动昂扬。
方面:古义:(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 今义:相对的或并列的几个人或事物中的一部分。
肃然:古义:敬畏恭顺; 今义: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都:古义:大,粗大; 今义:表示总括。
8、(1)状语后置(2)否定句 宾语前置(3)省略句(4)判断句(5)定语后置(6)疑问句宾语前置(7)被动句(8)定语后置(9)省略句(10)主谓倒装句
9.C.解释:樵:柴,名词。
10.A.解释:A前句中的“故”为“特地”之义,副词;后句中的“故”为“故意”之义,副词。B句中的两个“每”都为“每当……时候”之义,副词。C句中的两个“因”都为“经、有”之义,介词。D句中的两个“及”都为“到”之义,介词。
11.A.解释:A项中句①“大人清白”与句②“名誉著闻”,从句式上看均为一般性的形容词谓语句,“清白”“著闻”分别充任“大人”“名誉”的谓语,二者没有不同。句③句④则不同。句③中加点的“其都督”以判断句的身份充任“知”这一动词的宾语,这个判断句与现代汉语不同,没有使用“是”字一类的判断词。句④中的“其都督”是指胡质帐下的都督,“其”指称“胡质”。
12.B.解释:A项中“随旅进道”是难点,“旅”指旅客,“进”字的基本意义是“前进”,文中与“道”相联系,应该理解为“上路”。因此,A项是正确的。B项中的难点在“先其将归”。在阅读材料上下文中的意思是“在他将要回去之前”,指胡质帐下都督想赶在胡威回家之前去预先迎候他。C项中的难点一是“阴”表示暗中;二是“资装”表示“准备盘缠”;三是“要”字,原义是“中途拦截”,指半道上截住某人。本题则选用了更能表示帐下都督心理的“迎候”一词。这一选项是本题中最难的选项。D项中“因”当“于是,就”讲,“向”当“先前”讲,“遣”当“送走”讲。
13.A.解释:题干中点明本题所需筛选信息的共同点——“其父子清慎如此”(概括性论断)。“清:公正廉洁;慎:谨慎,慎重”。第1句“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是在胡威询问绢的由来时胡质做的回答,表明这是正当所得,所以能表现胡质的清慎。第2句“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灶”,其内容是写胡威在归家途中辛劳地自行打理生活,也可以看做是清慎的表现。第3句是胡质帐下都督的行为,所以无关。第4种承接的内容是胡质不愿无功接受帐下都督的照顾,于是拿出自己的路资即绢,送给对方并把他打发走了,因此,这句符合题干的要求。第5句“质其都督一百,除吏名”,胡质因不喜欢帐下都督的阿谀奉承,于是将其痛责并开除官职,也符合“清慎”的要。第6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是作者的评价,指的是胡质父子二人声誉好,做到很大的官,并非“清慎”的内容。由此可见,只有A项是完全符合题意的。
14.C.解释:解答这道题的四个切入点是:胡威、胡质、帐下都督、晋武帝。C项为:“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这一选项的问题在于是谁将途中之事告诉了胡质,是帐下都督,还是胡威?根据文意,帐下都督是不愿将此事告知胡质的,所以他的许多做法均瞒往胡质。而胡威清慎的本性使他“后因他信,具以白质”,并导致胡质对帐下都督的处罚。因此C项的概括与分析是不正确的。
4、指出下列多义词的用法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士大夫之卒
卒 骑千余,卒数千万
卒廷见相如
衡少善属文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以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以兵属蒙恬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乃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以 乃入见,问:“何以战?”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因入京师,观太学
因 相如因持璧却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其阴,济水东流
阴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遂乃研核阴阳
观太学
大王见臣列观
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玄都观里桃千树
启窗而观
公车特征拜郎中
征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挟天子以征四方
岁征民间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 )通( )
(2)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 )通( )
(3)子墨衰绖(dié),梁弘御戎 ( )通( )
(4)秦伯素服郊此,乡师而哭 ( )通( )
(5)府吏见丁宁 ( )通( )
3.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宁许以负秦曲
E.(汲黯)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
4.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3)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君何以知燕王
(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8)求人可使报秦者
(9)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10)甚矣,汲黯戆(zhuàng)也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B.《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二京赋》的作者是班固。二都与两京都指长安和洛阳。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1题。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8.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2)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3)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4)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B.(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C.(1)与(2)不同,(3)与(4)相同
D.(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9.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
①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④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⑤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励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已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参考译文】
胡质的儿子胡威,字伯虎。自小就有志向,严格地坚守清廉。胡质担任荆州刺史时,胡威从京城洛阳前去探望父亲。由于家中贫困,没有车马和童仆,自己单身骑驴前往,拜见父路上的开销。胡威这才接受这匹绢,辞别父亲回京。胡威每到一处客站,就自己放驴,取柴做饭,吃完后再与旅伴一道上路,前往途中、回京路上都是如此。胡质帐下的都督,与胡威从不相识,在胡威未出发回京前,就请假回家,暗中置下路上所需物品,在百余里外等候胡威,邀胡威作为旅伴,事事都帮助胡威,而且少食少喝,一起行走几百里。胡威心中疑惑,就引他说话得到实情,即知他是父亲帐下的都督,就取出父亲所赐给的那匹绢偿付给都督,向他道谢后与他分手。后经别的使者,详细地把这件事告诉胡质,胡质责打都督一百杖,除去了他的吏名。胡质父子如此清廉谨慎。因此名誉广为人知,历位宰牧。晋武帝召见胡威,同他谈论边事,谈话涉及到日常生活。晋武帝感叹他父亲的清廉,对胡威说:“你与你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不如父亲。”晋武帝说“你凭什么认为不如你父亲?”胡威回答说:“我父亲的清廉行为唯恐别人知道,我的清廉行为唯恐别人不知道,因此我远不如我父亲。”胡威做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去世,被追赠镇东将军。

参考答案:
1.A.zhǔ ;zhì B.chǐ ;xuán C.yì ;xiàng D.hái ;chán chú
2.(1)禽通擒(2)尊通樽(3)衰通缞(4)乡通向(5)丁通叮;宁通咛
3.C.
4.(1)状语后置(2)否定句 宾语前置(3)省略句(4)判断句(5)定语后置(6)疑问句宾语前置(7)被动句(8)定语后置(9)省略句(10)主谓倒装句
5.D.
6.C.解释:樵:柴,名词。
7.A.解释:A前句中的“故”为“特地”之义,副词;后句中的“故”为“故意”之义,副词。B句中的两个“每”都为“每当……时候”之义,副词。C句中的两个“因”都为“经、有”之义,介词。D句中的两个“及”都为“到”之义,介词。
8.A.解释:A项中句①“大人清白”与句②“名誉著闻”,从句式上看均为一般性的形容词谓语句,“清白”“著闻”分别充任“大人”“名誉”的谓语,二者没有不同。句③句④则不同。句③中加点的“其都督”以判断句的身份充任“知”这一动词的宾语,这个判断句与现代汉语不同,没有使用“是”字一类的判断词。句④中的“其都督”是指胡质帐下的都督,“其”指称“胡质”。
9.B.解释:A项中“随旅进道”是难点,“旅”指旅客,“进”字的基本意义是“前进”,文中与“道”相联系,应该理解为“上路”。因此,A项是正确的。B项中的难点在“先其将归”。在阅读材料上下文中的意思是“在他将要回去之前”,指胡质帐下都督想赶在胡威回家之前去预先迎候他。C项中的难点一是“阴”表示暗中;二是“资装”表示“准备盘缠”;三是“要”字,原义是“中途拦截”,指半道上截住某人。本题则选用了更能表示帐下都督心理的“迎候”一词。这一选项是本题中最难的选项。D项中“因”当“于是,就”讲,“向”当“先前”讲,“遣”当“送走”讲。
10.A.解释:题干中点明本题所需筛选信息的共同点——“其父子清慎如此”(概括性论断)。“清:公正廉洁;慎:谨慎,慎重”。第1句“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是在胡威询问绢的由来时胡质做的回答,表明这是正当所得,所以能表现胡质的清慎。第2句“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灶”,其内容是写胡威在归家途中辛劳地自行打理生活,也可以看做是清慎的表现。第3句是胡质帐下都督的行为,所以无关。第4种承接的内容是胡质不愿无功接受帐下都督的照顾,于是拿出自己的路资即绢,送给对方并把他打发走了,因此,这句符合题干的要求。第5句“质其都督一百,除吏名”,胡质因不喜欢帐下都督的阿谀奉承,于是将其痛责并开除官职,也符合“清慎”的要。第6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是作者的评价,指的是胡质父子二人声誉好,做到很大的官,并非“清慎”的内容。由此可见,只有A项是完全符合题意的。
11.C.解释:解答这道题的四个切入点是:胡威、胡质、帐下都督、晋武帝。C项为:“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这一选项的问题在于是谁将途中之事告诉了胡质,是帐下都督,还是胡威?根据文意,帐下都督是不愿将此事告知胡质的,所以他的许多做法均瞒往胡质。而胡威清慎的本性使他“后因他信,具以白质”,并导致胡质对帐下都督的处罚。因此C项的概括与分析是不正确的。
《张衡传》同步检测
张衡传原文译文及知识点总结
范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译文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接着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他)总是举止稳重、神态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汉)顺帝初年,(张衡)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尊。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利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与河间王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整体把握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而且详略突出,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其间贯穿了作者对张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一位博学多才、从容淡泊的文人学者形象如在眼前。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段。记述张衡的学业、品德和文学上的成就。开头两句按历史人物传记的格式,记述张衡的姓名、籍贯与家世。接着介绍其在文学上的造诣。“少善属文”说明他具有先天的禀赋,而“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说明他注重社会实践。也正是因为他在青少年时代就打下了如此深厚扎实的基础,并不断自我提高,所以才能“通五经,贯六艺”。在叙述了其“才”后紧接着叙述其德。“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具有谦虚稳重、超尘拔俗的品格,而面对统治者的招罗,作者连用“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表现他的不慕荣利的高洁品德。而《二京赋》进一步证实其文学才能及精研精神。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2~4段,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重点介绍候风地动仪的结构和功用。第2、3段从整体上概括了张衡在科学上的成就,包括科学发明和理论著作两部分。在介绍其特长时与其职官联系起来,侧面反映了二者互为因果的关系。第四段着重介绍了能代表其成就的候风地动仪。介绍地动仪虽不足二百字,但详尽记述制造时间、质地、大小、形状、内外结构、装饰、功用等,文字精简平实。如介绍构造特点时用“中”“傍”“外”“下”四个方位词为序,便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简要而清楚地写出其构造特点。以“似酒尊”描写其形状非常形象具体,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夸张描写和“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的热烈赞叹着力描写了仪器的准确无误。最后附述了生动有趣的事件验证其功效,使文章于平实中透出情致。
  第三部分即文章的第5、6段,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才干。文章仅选取两件事作为切入点,一是《思玄赋》的由来,表现了张衡心思细密、小心谨慎的形象。一是出任河间相时与奸党斗争一事。“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表现其政治智慧,“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表现其卓然政绩。这样,笔墨寥寥却写出了一位真实可感、形神丰满的廉吏。
  语言凝练平实是本文的突出特点,作者写作时绝少用形容词,尽量抓住史实,描绘时惜墨如金,无一句赘言。但平实精谨中有精彩之处,如候风地动仪一段描写生动形象,说明作者胸中自有丘壑,所以能繁简得体,伸缩自如。也唯其如此,才能将张衡一生中在诸多领域中的大事交代得清楚详明,有条不紊。
问题探究
  1.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现在什么地方?
  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2)“从容淡静”,不慕世俗的虚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不慕当世”;(3)品行端正,忧国忧民,作《二京赋》讽谏王侯,整治法度收拿奸党。其“才”高于世,表现在:一是“善属文”,写作著名的《二京赋》;二是“善机巧,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三是“善术学”,著有《灵宪》《算罔论》;四是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断,不畏权贵,“称为政理”。
  2.文和《屈原列传》相比,有哪些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和《屈原列传》相比,两篇传记最大的共同点都是按时间顺序,截取重点片段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一生,选材有详有略,重点突出。最大的区别是在表达方式上,《屈原列传》为了表现屈原的高洁的“志”“行”和寄寓作者的情怀,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方法,文笔充满感情,有抒情散文的特点,主观性较强。而《张衡传》以表现张衡的杰出贡献,简要概括其一生为主要目的,所以用说明性文字对张衡的文学创作和科技发明进行介绍,其中着重对候风地动仪的介绍,而对其品德为人的描写都散见于字里行间,贯穿于文章中,很少直接抒情。笔调沉静,文字质朴。
  3.人物传记的写作有何特点?在本文有何体现?
  传记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之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征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由于传记不同于史料,所以人物必须“活跃”,有可感性。传记的基本特点是翔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传记的种类有:自传、传、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本文属评传,既记叙人物的事迹,又评介与探讨人物的思想状况、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传记不可能把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下来,只能记一生中的主要事件,同时显示他的品格特点。本文写了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上的突出贡献,强调了他在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其间穿插了对其为人品格的评价。全文重点突出,详略分明。
  4.本文在写作方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写法和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1)本文是人物传记,介绍人物以时间为经,以事迹为纬。张衡一生经历了东汉章帝、和帝、安帝和顺帝四个时期。时间虽较长,文章叙述的时间线索却很清楚。从表达方式上说,以记叙为主。在第4段写候风地动仪,又以说明为主,辅以记叙。
  (2)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为重点详写。在介绍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又突出了候风地动仪的研究制造,介绍特别详尽,对其他创造的介绍则较简略。这样详略得宜的安排,使文章重点突出,人物特点鲜明。
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
2、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
二、古今异义
1、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2、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3、 公车特征拜郎中
4、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5、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6、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7、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8、 衡下车,治威严
9、 一时收禽,上下肃然
10、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
三、词类活用
1、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四、特殊句式
1、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2、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3、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五、一词多义
1、 观
观太学
大王见臣列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玄都观里桃千树
启窗而观
2、 征
公车特征拜郎中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挟天子以征四方
岁征民间
3、 乃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十年乃成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
4、 因
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
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传记文章的特点,学习本文记人叙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
2 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
3 文言词句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运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张衡传》主要扣住两点,一是详略得当,二是语言简炼、形象、具体;
2、通过课文学习,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技巧;
3、在学生对课文获得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开展思维活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情感价值观
了解张衡的品格和他在科学、文学、政治各方面的贡献,学习他刻苦求学、科学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本文详略的剪裁;人物传记的写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区别虚词乃、于的用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讲读课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用图片导入:先用多媒体显示下面的图片,然后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幅图片,说说图片中的仪器叫什么?是干什么用的?发明这个仪器的是哪朝科学家叫什么?(待同学们回答后,教师继续)
二、作者范晔及《后汉书》:
该文选自《后汉书》。作者范晔(398~445),南朝宋史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曾任尚书吏部郎、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后来因为刘义康谋反案的牵连,被处死。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
《后汉书》是纪传体东汉史,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南北朝时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原定编著百篇,仅完成帝纪十篇、列传八十篇,十志未及完成而因密谋拥护文帝弟刘义康做皇帝而死于狱中。后人将梁代所注的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三十卷补入,遂成一百三十卷的今本《后汉书》。范晔的《后汉书》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均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此书内容充实,对考核史实有参考价值。文笔简练生动,议论部分具有强烈的抒彩,文气流畅,既具史学识见,又有较高文学价值。刘知几称赞《后汉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史通 补注》),王应麟则说“史裁如范,千古能有几人?”《后汉书》为“前四史”之一。
三、解题。
传,传记,记叙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
传记要突出传的特点,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叙述其为人及对社会的影响。传记基本特点:详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
传记种类:自传、传、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本文属评传(既记叙人物事迹,有评介与探讨人物思想状况、所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
四、梳理 积累
1.一词多义。
(1)观
观太学(观摩学习)
大王见臣列观(殿堂)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玄都观里桃千树(道士庙)
启窗而观(看)
(2)征
公车特征拜郎中(征召)
咸怪其无征(证明)
挟天子以征四方(征伐)
岁征民间(征收)
(3)因
因入京师(因而)
因以讽谏(就)
因其势而利导之(乘、顺着)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通过、经由)
(4)乃
十年乃成(才)
遂乃研核阴阳(就)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却)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
(5)辟
连辟公府不就(征召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
唇吻翕辟(开,打开)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开辟,开设)
辟邪说(排除,驳斥)
疆土之新辟者(开垦)
(6)制
其牙机巧制(制作,构造)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控制)
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2.古今异义。
寻其方面(古:方向;今:相处或并列的几点之一)
衡下车(古:官吏初到任;今:从车上走下来)
3.词类活用。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特)
4.通假字。
员径八尺(“员”通“圆”)
傍行八道(“傍”通“旁”)
一时收禽(逮捕。禽,通“擒”,捕捉)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2)被动句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3)宾语前置句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4)介词结构后置句
果地震陇西
(5)省略句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再转为太史令
(6)状语后置句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6.文化常识。
(1)文史专名
①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②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学问和技能)
五经十《乐》。(说经的经文和传文)
③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④经、传:“经”批儒家的经典著作;“传”指注释、解说儒家经典著作的文字。
⑤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⑥史汉:《史记》《汉书》。
⑦《汉书》:纪传体、断代史。
⑧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例如:《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
⑨通史;断代史。(例如:《史记》《汉书》)
⑩《两都赋》和《二京赋》:《两都赋》的作者是班固,《二京赋》的作者是张衡。两都、二京:两个都城,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
(2)官职专名及相关用语
孝廉:被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
公府:官署。指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掌管军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程)为三公,是当时最高的官。
大将军:位比三公。邓骘位在三公之上。
公车:官署,总领天下征召事务。设公车令。
郎中:官名。
太史令:兼管天文和国史。
河间王(刘政)的相,类似太守。
国王:指河间王。国,诸侯国。
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
举:推荐。(被)举荐任官。(“举孝廉不行”)
行:去应荐。
辟:征召,召来授官。(被)召。(“连辟公府不就”)
就:就职,任职。
召:召请来授官。(“累召不应”)
应:应职,接受官职。
拜:任命,授给官职。(“拜为上卿”)
迁:调动官职。(“再迁为太史令”)左迁,降职贬官。
转:调动官职。(“再转复为太史令”)
徙:调动官职。(“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出:离京去外地为官。(“出为河间相”)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下国伊始”“衡下车”)
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视事三年”)
除:拜官。除去旧职任新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乞骸骨:请求辞职,告老还乡。(“上书乞骸骨”)
(3)其他
①年号纪年
永元中 阳嘉元年 永和初 元丰七年 元和十年
②地名
三辅(京城附近的三个地区)
京师(京城)
③学校
太学(最高学俯)(“今诸生学于太学”)
观、游(指游学,考察学习)
庠、序(学校)(“俾入邑痒”)
国子监(明清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称监生)(“老监生”)
教授、博士、直讲、助教(教学人员)(“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④姓名(“名”和“字”有对应关系)
张衡字平子 屈原名平
韩愈字退之 苏轼字子瞻
苏辙字子由 诸葛亮字孔明
刘备字玄德 关羽字云长
张飞字翼德 赵云字子龙
辛弃疾字幼安 班固字孟坚
五、作业:
巩固上述文言知识,并认真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 课文特点探究:
1、本课文详细介绍了张衡一生多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文章的基本思路清晰。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可先让学生思考品味,然后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段。记述张衡的学业、品德和文学上的成就。开头两句按历史人物传记的格式,记述张衡的姓名、籍贯与家世。接着介绍其在文学上的造诣。“少善属文”说明他具有先天的禀赋,而“游于三辅,因人京师,观太学”说明他注重社会实践。也正是因为他在青少年时代就打下了如此深厚扎实的基础,并不断自我提高,所以才能“通五经,贯六艺”。在叙述了其“才”后紧接着叙述其德。“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具有谦虚稳重、超尘拔俗的品格,而面对统治者的招罗,作者连用“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表现他的不慕荣利的高洁品德。而《二京赋》进一步证实其文学才能及精研精神。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2~4段,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重点介绍候风地动仪的结构和功用。第2、3段从整体上概括了张衡在科学上的成就,包括科学发明和理论著作两部分。在介绍其特长时与其职官联系起来,侧面反映了二者互为因果的关系。第四段着重介绍了能代表其成就的候风地动仪。介绍地动仪虽不足二百字,但详尽记述制造时间、质地、大小、形状、内外结构、装饰、功用等,文字精简平实。如介绍构造特点时用“中”“傍”“外”“下”四个方位词为序,便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简要而清楚地写出其构造特点。以“似酒尊”描写其形状非常形象具体,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夸张描写和“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的热烈赞叹着力描写了仪器的准确无误。最后附述了生动有趣的事件验证其功效,使文章于平实中透出情致。
第三部分即文章的第5、6、7段,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才干。文章仅选取两件事作为切入点,一是《思玄赋》的由来,表现了张衡心思细密、小心谨慎的形象。一是出任河间相时与奸党斗争一事。“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表现其政治智慧,“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表现其卓然政绩。这样,笔墨寥寥却写出了一位真实可感、形神丰满的廉吏。
张衡“才”高于世,表现在:一、“善属文”,作《二京赋》;二、“善机巧”,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三、“善术学”,著《灵宪》、《算罔论》;四、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断,不畏权贵,称为政理。
张衡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伟大学者。他最杰出的贡献是研制成功史无前例的候风地动仪。课文重点记叙的是张衡在自然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因而对候风地动仪作了详细的介绍。
课文语言质朴简练。如“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短短二十三字,就写出了张衡的学历、水平和特长。“……不行,……不就,……不应。”充分表现了张衡不慕名利的品德。“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节奏感很强的语言,表现了张衡的态度果断,措施得力。
和《屈原列传》相比,两篇传记最大的共同点都是按时间顺序,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一生,选材有详有略,重点突出。最大的区别是在表达方式上,《屈原列传》为了揭示屈原的“志”、“行”和寄寓作者的情怀,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方法,而《张衡传》为了表现张衡的杰出贡献,用说明性文字对张衡的发明候风地动仪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2、写作特点:让学生根据上述分析,自己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1)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写法。
本文是人物传记,介绍人物以时间为经,以事迹为纬。张衡一生经历了东汉章帝、和帝、安帝和顺帝四个时期。时间虽较长,文章叙述的时间线索却很清楚。从表达方式上说,以记叙为主。在第4段写候风地动仪,又以说明为主,辅以记叙。
(2)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为重点详写。在介绍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又突出了候风地动仪的研究制造,介绍特别详尽,对其他创造的介绍则较简略。这样详略得宜的安排,使文章重点突出,人物特点鲜明。
(3)语言凝练平实而又不乏情致。具体表现为:
第一,记叙语言非常质朴通俗。例如,“不行”、“不就”、“不应”、“不慕”等句用语非常质朴通俗,毫无雕饰,却鲜明地表现出了张衡不追名逐利的高尚品德。第二,说明语言十分准确简洁。例如,第4段中仅用140多字就将候风地动仪的有关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可见用语简洁;用酒樽描摹仪器的外形,用“中”、“傍”、“外”、“下”等指明部位,足见其用语之准确。
二、学生合作探究
1.张衡凭什么名垂青史?
明确:文理兼通,基础宽厚,质朴谦逊,不慕名利,潜心治学,态度严谨,德才兼备,这些优秀的品质是张衡取得巨大科学成就、名垂青史的根本原因。
2.作为传记,它的一般写法是怎样的?本文又是怎样写的?
提示:按照传记的体例,开头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柳敬亭传》都是。本文也是开头介绍姓名、籍贯,结尾写到他死的年代。所以本文是完全按照一般传记体例的写法来写的。
3.传记是记述一个人的生平的,是否意味着事无巨细都要写进文章去呢?本文是怎样处理人物材料的?
提示:传记记述一个人的生平,但并不等于也不可能把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进文章去,而只能记述人物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同时显示出这个人的品格特点。本文先介绍了张衡的品格和他卓越的文学才能;重点写他一生中最突出的辉煌的科学成就,而在科学成就中尤其重要的是他首创的候风地动仪,最后介绍了他政治上的才干。文章这样处理材料,就使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4.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现在什么地方?
提示: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2)“从容淡静”,不慕世俗的虚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不慕当世”;(3)品行端正,忧国忧民,作《二京赋》讽谏王侯,整治法度收拿奸党。其“才”高于世,表现在:一是“善属文”,写作著名的《二京赋》;二是“善机巧,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三是“善术学”,著有《灵宪》《算罔论》;四是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断,不畏权贵,“称为政理”。
5.本文和《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相比,有哪些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提示:《张衡传》以表现张衡的杰出贡献,简要概括其一生为主要目的,所以用说明性文字对张衡的文学创作和科技发明进行介绍,其中着重对候风地动仪的介绍,而对其品德为人的描写都散见于字里行间,贯穿于文章中,很少直接抒情。笔调沉静,文字质朴。
三、课堂链接:现代传记文的阅读
精仪揭天地 科圣著千秋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曾任尚书和河间相等职。他“天资睿哲,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奇技伟艺,磊落焕炳。”他“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
在地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地动仪”(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在天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浑天仪”(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著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画出了完备的星象图,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的科学论断。在文学方面,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名著《东京赋》和《西京赋》,合称《二京赋》,描写了东汉时期长安和洛阳的繁华景象,讽刺了官僚贵族荒淫无耻的寄生生活。《南都赋》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南阳郡的社会面貌、人民生活和民间风俗。此外还著有《定情赋》、《同声歌》、《思玄赋》、《归田赋》、《四愁诗》等30余篇。在地理学方面,他绘制有完备的地形图,并研制出了“记里鼓车”、“指南针”等。在数学方面,他著有《算罔论》,并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66和3.1622之间。这和今天大家知道的圆周率虽稍有误差,但在1800多年前就能有这样精确的计算,不能不使人们感到惊叹。他的这一成果比欧洲早1300多年;在气象学方面,他制造出了“候风仪”,是一种预测风力、风向的仪器,比西方的风信鸡早1000多年;在机械学方面,他制造的“独飞木雕”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还制造有土圭(日影器)、活动日历等;在艺术方面,他居东汉时期著名的六大画家之首。张衡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也是留给整个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
张衡不愧是世界上光彩夺目的科学和文学的双子星。1956年10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题词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1、该文概括了张衡哪些方面的成就?
地震学方面
艺术方面
文学方面
地理学方面
数学方面
气象学方面
机械学方面
天文学方面
2、“张衡不愧是世界上光彩夺目的科学和文学的双子星”和 “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怎样理解?和上文是什么关系?
科学和文学是对上述多种方面的再概括,“如此全面”又是总概括。这两句是对全文的总结,和上文属于分——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