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继续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入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原因。
2、写自己的读书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教学重难点】
1、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清楚。
2、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等。
【课前交流】
【教学过程】
一、顺势谈话,导入课题。
二、复习旧知,检查学情。
(一)出示检查预习单:
1、我会读。词语“疑惑不解、左顾右盼、若有所思、崛起等。
个性理解读、感悟共读。
2、我会写。检查在田字格书写的字词。
(二)自主学习,突出新知。
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1、复习《梳理事件要素表》。
2、指名回答,其余补充。
按课文顺序(即倒叙)
按时间顺序(即事情发展顺序)
(3)分析事件关系,概括主要内容。
因果关系
(第一件事是结果,第二、三件事
是原因。)
因为……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
说清每件事的主要内容
弄清事件之间的关系
用恰当的连接词串联
主要内容:
(5)
用这个方法适合把厚书读薄《大地的儿子》《周恩来传》(推荐阅读)。
深入交流,合作探究,理解“中华不振”。
少年周恩来之所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中华不振“,文中具体是怎么写的?
(一)第二件:读11-14自然段。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间接语言和直接语言)
中华不振(板书)(语言、神态)
第三件(15-17自然段):正是因为伯父的话让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所以他决心到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去看个究竟。他看到了什么?读进去,想开去。读16自然段。(课件展示这一段话)抓住“哭诉”、“训斥”、“劝慰”和语言相关的词语进行想象表达。想象受欺凌的妇女分别向肇事的外国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哭诉什么,外国人可能怎么说的做的,中国巡警怎么训斥的,围观的中国人又是怎么劝慰的。想象过程中注意运用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还要注意一些特殊句式,如反问句、感叹句等,使想象表达的语言更生动,更鲜明,更具体。
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段话,想一想,为什么说这位妇女是不幸的?
(通过想象情境表达,分析人物形象,深入体会“中华不振”。)
1、她失去了亲人。(可怜)
她的遭遇让人同情。请你带着同情之心读第1、2句话(红)。(生读)指导朗读。
2、她的亲人被轧死了,肇事者的外国人呢?可能在一旁得意洋洋,不以为然,也可能一走了之,不管不问。在中国的土地上如此横行霸道,实在(可恨)!
想象这位同胞哭着说什么呢?(对外国人、巡警、围观的人说)带着这种感受再读第1、2、句话。(女生齐读)
3、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想象中国巡警是怎么训斥的?(板书:受尽欺凌)(可恶)
再读1、2句话?(生读)巡警不帮助她,别的人呢?
4、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但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妇女。想象围观的中国人是怎么劝慰的?(可悲)
(1)仔细品味围观人们的动作和“紧握着拳头、都、只能”,你又知道了什么?(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但是敢不敢惩处呢?)
(2)比较句子,体会语气。(反问句)
让我们再看一看这位不幸的妇女吧!(齐读这段话)
5、合作读,体会中华不振。
(三)补充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概况。
1、补充资料:(视频)
2、品味升华,思考“中华不振”:
同学们,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岂止这一件两件呀?让我们再来看看同学们收集的这些图片:
(1)(课件展示)解说:
这一幕,才让少年周恩来真正体会到:
(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
(2)怎么才能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在周恩来心中越烧越旺,他在想些什么呢?
(四)第三件事。(1-10自然段)
12岁那年燃烧的那团烈火,决定了周恩来一生的道路。“为什么而读书”?魏校长和同学们的对话(直接语言)
1、
其他同学:为吃饭而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挣钱而读书。
2、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魏校长: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啊!
四、结合诗歌,体会“振兴中华“之志。
1、出示诗歌,理解诗意。
2、联系旧知,帮助理解。
3、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五、写出自己的读书目的和理由。
1.引导思考。
2、小组讨论。
3、选择表达,写清理由。
出示学习单:
4、全班交流。
5、总结。
六、70周年阅兵视频,配习主席讲话。
七、板书设计: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语言
读
受尽欺凌
心理
想(共27张PPT)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检
查
单
崛起
清晰
模范
疑惑不解
振兴
训斥
严肃
左顾右盼
效仿
淮安
魏校长
若有所思
我会读
我会写
胸
怀
严
肃
赞
叹
训
斥
振
兴
中
华
左
右
顾
盼
我会查
查找资料,了解周恩来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再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检
查
单
梳理事件要素表
新学年
开始了
修身课上
魏校长(问)
周恩来(回答)
十二岁那年
奉天
伯父(告诉)
周恩来(疑惑不解)
一个星期天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中国妇女(受欺负、哭诉)
中国巡警(不惩处、训斥)
围观的中国人(只能劝慰)
周恩来(看见、体会)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在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立志振兴中华!
十二岁的周恩来耳闻“中华不振”,对此疑惑不解。
少年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
1
2
3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默读11—17自然段并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比较句子,体会语气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情境表达
过生日,你收到了梦寐以求的礼物,你有点儿不敢相信地说......
过马路时,红灯亮起,小明依然往前走,你很生气地说......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中华不振!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英、法、德、意等帝国主义列强趁机侵略中国。当时的中国政府软弱无能、贫穷落后,致使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不但侵略我们的国家,霸占我们的国土,还迫使我们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国内局势非常混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明明在自己的国家,却常被外国人欺辱,大家敢怒而不敢言。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帝国主义军队进入中国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强占租界
圈占土地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为所欲为
横行霸道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耀武扬威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直到逝世。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注释】
第一句:“掉头东”,“掉”指船桨,表明义无反顾地抉择,表达了周恩来负笈东渡寻求真理的
决心。
第二句:他到日本求学的目标,即细密地研究多门科学以拯救濒临绝境的中国。
第三句:像达摩面壁十年一样苦苦追求,专心致习,探求救国真理。
第四句:如果最后无法达成自己的目标,就算投海也是英雄。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我们应该为什么而读书?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小练笔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学习单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山区教师,因为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山区的孩子们没有老师又渴望知识,这种情形让我觉得很心疼。我希望自己长大后能为他们带去知识,也为我们的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学习单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民族之复兴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