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05 15:5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苻坚
淝水之战
前秦统一北方
前秦是哪个民族于何时建立的?
谁领导前秦走向富强,并统一了北方?
王猛
时间:
交战双方:
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结果:
383年
前秦与东晋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以少胜多的战役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想一想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淝水之战前秦失败东晋胜利的原因
④战线过长,力量分散。
③苻坚指挥不当,使用错误的战术。
②骄傲轻敌。
①强征各族人民当兵。
(1)前秦:
(2)东晋:
①使用正确的战术。
②士气高昂。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等。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淝水之战的影响
1、北魏的建立:
4世纪后期
439年
建都在平城(今山西大同)
鲜卑族
2、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
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孝文帝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孝文帝
迁都洛阳




(1)北方少数民族柔然强大,威胁平成
(2)平成经常发生旱灾
(3)平成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制度。
(4)平成作为北魏都城已近百年,保守贵族势力集中,不利于改革。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为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孝文帝迁都洛阳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学汉语
汉化政策
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
——穿汉服
《孝文帝出行图》。画面中所有的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反映了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北魏的衣冠制度。
汉化政策
——改汉姓
鲜卑姓
汉 姓
拓跋
拔拔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长孙




汉化政策
——联汉姻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汉化政策
①迁都洛阳:494年从平城迁都到洛阳。
②说汉话: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③穿汉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④改汉姓:改鲜卑族为汉姓。
⑤联汉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规则联姻。
孝文帝改革措施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改革的作用
淝水之战
孝文帝
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
族交融
迁都洛阳
前秦衰败
北魏统一
小结
和商鞅变法一起考
魏晋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就座方式
“席地而坐”
胡床
汉人胡食
胡人汉服
汉人胡服
民族的融合
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生产生活:各民族相互学习
政治制度:学习汉族君主专制
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社会习俗: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
民族心理: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各民族相互交融的方式
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 精神文化。
③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