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词四首
学习导航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学习目标
1. 了解相关词人及其代表作;把握词作大意,熟读成诵。
2. 理解各首词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从语言的角度品析各首词的意境,学习欣赏各首词运用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3. 领会词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文梳理
【整体感知】——结构图解
(1)《渔家傲·秋思》: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苦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也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宋王朝腐朽软弱、不修武备、消极御敌的愤懑不平。
【整体感知】——内容主旨
(2)《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时的壮观场面,表达了词人为朝廷效命的坚定决心,并委婉地表达出期盼朝廷重用自己的愿望。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追忆了词人当年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达了其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4)《满江红》(小住京华):这首词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词人意欲挣脱家庭束缚,与传统决裂的决心,以及空有一腔抱负却知音难遇的惆怅,表达了词人济世救民的凌云志向。
《渔家傲·秋思》
格调苍凉,慷慨悲壮。词的上阕主要写边塞秋景的萧瑟。在词人的笔下,既有所见之景——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又有所闻之声——“边声”、号角声。这些所见、所闻被词人连缀在一起,组成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下阕从人物的行为和心情写起,“浊酒一杯”写行为,“家万里”自然是写思乡,但一杯浊酒如何消得了乡愁?接着词人用“悠悠”的羌笛声与满地的浓霜来渲染悲凉气氛,表达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思乡却不能归,因为“燕然未勒”。将士壮志难酬、归乡无计,词的情调自然是无比的凄凉悲壮。
【整体感知】——写作特色
《江城子·密州出猎》
(1)语言质朴,风格豪放。本词在叙事上有点有面,既把纷繁场面叙写得层次分明,又有力地突出了主题。用语刚劲有力,简洁质朴;用典自然,意境浑厚;抒情、议论畅快淋漓。
(2)善用典故,内涵丰富。“亲射虎,看孙郎”,是以孙权自比,表现了词人的豪情、勇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给自己机会去建功立业。这样把典故用在人物描写上,既有正面的描写,也有侧面的烘托渲染,把词中主人公的威武英姿和满怀豪情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结构巧妙奇特。这首词前九句一气贯注,密不可分,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往事消逝,回到现实,感情一落千丈,从豪壮激昂跌落为深沉痛苦的悲叹。这就形成了前九句是一层意思,末句为一层意思的奇特结构。而前九句的追忆往事,都是为了衬托最后画龙点睛的那一句。这种奇特的结构形式是词人的独特创造,强烈地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让人读后不能不为词人的不幸而义愤填膺、扼腕长叹。
(2)虚实有机结合。本词第一句为实写,由“看剑”引起回忆;然后用大量篇幅追忆当年抗金义军的军旅生活,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豪情,而军营、犒军军乐、阅兵、战马、弓弦,则是在追忆中以虚拟之笔绘成的多彩画面。然而现实中并未“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故以“可怜白发生”来点明实情,猛然回到现实,将词人的忠君之念、对个人功名的向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表现得含蓄而又直率。
《满江红》(小住京华)
(1)善用典故。这首词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善于用典。如:①“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的诗句。②“四面歌残终破楚”,词人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喻指八国联军攻破北京一事。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2)基调高昂,语言刚健。如“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再如“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
1. 《渔家傲·秋思》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
【解疑释难】
《渔家傲·秋思》描述了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塞外风景。“异”在:“衡阳雁去”,秋天边塞的大雁向衡阳飞去,表明天气极寒冷,与作者的家乡吴地大不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2.《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词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本篇词作的词眼乃一“狂”字。上片写出猎,“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举止神态、服饰装扮乃狂狷之相;千骑飞动,席卷平冈,乃狂狷之势;倾城而动,围观侍从,乃狂狷之源;自比孙郎,射杀老虎,乃狂狷之举。下片由实而虚,写“老夫”的“少年英气”,一解“狂狷”的意思。原来“狂”不是“霸”,而是英雄的壮志豪情。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词人以“醉里挑灯看剑”开篇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句中有两物“灯”与“剑”,有两个动作“挑”与“看”,而总体冠以“醉里”二字,使笔触由对人物外在形象的刻画深入到对内心感情的描述。剑是英雄沙场立功的武器,此时“醉里挑灯”这一“看”,蕴含着深沉而丰富的感慨。酒后沉醉,万千惆怅充斥心头,难遣难消。这一句先声夺人,把读者的情感紧紧摄住。
4.《满江红》(小住京华)中作者说“心却比,男儿烈”,与“何处觅知音”的感慨,有何关联?
虽身为女子,但作者却有匡扶天下、救民于水火的凌云壮志。离家出走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觅知音?试想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的叛逆行为,究竟能得到多少人的理解和支持?所以她陷入了迷惘,更多的是担心和忧虑。下一步该怎么办?这是摆在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她的前途和事业。这真实地反映出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时的思想状况。
1.根据要求默写。
(1)塞下秋来风景异,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酒酣胸胆尚开张。 , !持节云中,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了却君王天下事,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小住京华, 。 ,
。(秋瑾《满江红》)
达标训练
【基础过关】——默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
长烟落日孤城闭
鬓微霜
又何妨
何日遣冯唐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
秋容如拭
2.理解型默写。
(1)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用相关的景物却描写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 ,
。
(2)《渔家傲·秋思》中,宋朝皇帝不重边功,只知求和,因而使守边将士困顿于边塞,出现了“ , ”的悲壮凄怆的场景,令人扼腕叹息。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3)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句子是:
。 , !
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的句子是:
。 , !
(4)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古人自比,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
, ?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5)初中所选的不少古诗词中都渗透着作者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如理想在辛弃疾心中就是 “ , ”的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理想在文天祥心中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生取义的凛然誓言。
(6)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作为军营主帅的作者梦寐以求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词句是:“ ,
”;表现作者壮志未酬、理想破灭的悲愤的词句是:“ !”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7)秋瑾的《满江红》中“ , ,
, ”一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8)秋瑾的《满江红》中“ ”一句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句子,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身不得 男儿列
心却比 男儿烈
为篱下黄花开遍
1.(泰安中考)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回答问题。
(1)下列对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词人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 “浊酒一杯”怎能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燕然未勒”是借用东汉大将窦宪燕然勒石记功而还的典故,这里用来表现将士们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决心。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悲怆的情调中,鲜明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的控诉和批判。
D.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深沉,语言质朴凝练,读来真切感人。
【能力提升】——古诗词阅读
C
【解析】这首词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而结尾三句“羌管”发出的是凄切之声,加上秋霜,加重的是征人的愁思,“将军白发征夫泪”则采用互文的手法,悲怆含蓄地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是全词的主旨所在。所以C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2)下列诗句中与“羌管悠悠霜满地”使用的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B.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
C.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D
【解析】都运用了以景衬情的写作手法。“羌管悠悠霜满地”借悠悠的笛声和满地的秋霜渲染出“塞下”悲凉而哀伤的气氛,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D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既实写白露时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娄底中考)阅读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本词上阕描绘了怎样的场面?其中“狂”字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上阕描绘了太守出猎的壮阔场面。“狂”字统率全词,既是全词的线索,也是全词抒情的依据。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用典的手法,把拉开的雕弓比作满月,用“天狼”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西宁中考)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回答问题。
(1)虚实结合是这首词最突出的写法。词中除了“醉里挑灯看剑”外,请你找出另外一句实写的句子。
“可怜白发生!”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和愤慨(一腔悲愤)之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