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震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学科(浙教版)七年级下第四章《第五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的第三课时。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形式之一,是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本节安排在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再进一步理解地震的成因,易发生地震与火山的地区分布情况极其相似等知识。这种循序渐进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学生在思维中形成概念的过程,从而为认识知识创设了良好的心境。学好本节课,可以为《第6节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的成因
(2)知道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并能够对照地图说出全球地震的分布特点。
(3)了解地震的危害,掌握一些抗震自救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
(2)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总结归纳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通过类比地震与竹筷断裂的成因,培养学生用模拟实验和类比的方法理解抽象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物质是处于不断运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对学生进行地震灾害的教育,培养学生防灾、减灾意识。
三、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前,地震现象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并不会陌生,学生平时在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中已经接触过有关地震的报道和一些地震。对于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形式之一,是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安排在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再进一步理解火山、地震的成因,容易发生地震的地区分布与火山分布的情况极其相似等知识。这一部分知识,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讨论、读图归纳出这些系统性的知识,因为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知识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地震的成因、分布及其掌握一些抗震自救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地震的成因
五、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收集地震的资料片
3、用一次性筷子模拟地震的产生原因
六、教学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地震的知识。
教师:首先,让我们伴随着音乐来观看一组图片。
教师展示一组汶川大地震的图片。
教师提问:图片所描述的是怎样的一个场景呢?
课堂预设:a、地震后的场景
b、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的场景
(设计意图:采用惊心触目的汶川大地震后的图片引入新课,引起学生探究地震发生的原因和如何抗震自救的兴趣)
2、新课展开
【地震的成因】
教师提问:绝大多数地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目的拓展学生思维)
课堂预设:a、板块的挤压
b、地壳运动 (对学生的回答不作评价)
教师:为了了解地震产生的原因,让我们先来做一个活动。
[学生活动竹筷断裂实验(课前预发给每位学生一双竹筷)]
教师:首先将一双竹筷分开。
教师提问:在分开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觉?
课堂预设:
教师:取其中一根筷子,双手分别握住竹筷的两端。双手均匀用力使竹筷弯曲,直至竹筷断裂。
教师提问:竹筷断裂时,你有什么感觉?
课堂预设:
让学生体会地震与力的关系
教师: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捕捉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用模拟实验来理解抽象的知识的方法。)
【感受地震的危害性】
教师设问:竹筷弯曲变形中,是否在聚集能量呢?
课堂预设:a、是
b、在聚集势能
c、没有 → 追问: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是否具有能量呢?
教师提问:竹筷断裂成两半后,所聚集的能量还在吗?
课堂预设:a、消失了 → 追问:哪里去了 预设:释放了
b、还在 → 追问:在哪里?
教师进一步追问:地球发生地震时,是否也在释放能量呢?
课堂预设:是的(并且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教师:地球在地震过程中会释放巨大的能量,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教师提问:据你了解,地震会造成哪些危害呢?
[师生讨论交流(2分钟)]
课堂预设:a、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b、建筑物的倒塌
c、滑坡和山体崩落
d、水电中断
教师:我们来看一段有关地震危害介绍的视频
教师播放视频:地震危害的介绍(1分钟)
←在讨论环节中一些危害性没有讲到时,教师补充地震的危害性:
a、桥梁断落、铁轨变形、水坝开裂
b、地面裂缝和塌陷
c、引起海啸、破坏核电站引起核泄漏
教师呈现近年来世界发生的一些重大地震灾害伤亡数据
教师:这是近年来世界发生的一些重大地震灾害一些伤亡情况
教师:2004.11.26 苏门答腊岛地震导致30万人死亡或失踪
2008.05.12中国四川汶川死亡人数8万多人伤亡人数达10多万人。
教师:5.12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地震。我们来看一则当时汶川大地震的报道。
【地震相关的概念】
教师展示新闻报道的内容
教师提问:文章中提到的哪些名词是我们未学过的呢?
课堂预设:震级、烈度、震中、震源、震源深度、震中距、余震
教师:科学家按照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分为不同的等级,地震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3倍。
教师:地震的烈度是指地震造成地面和建筑物破坏的程度。
教师:震源是指地震发生的源地。
震中是指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距离。
震源深度是指震源距离地表的垂直距离。
震中距是指各点离震中的距离。
教师呈现地震结构图:
教师提问:图中A、B、C、D、E分别表示什么?
课堂预设:A、震中距;B、震中距;C、震中;D、震源深度;E、震源
教师提问:地震所造成的破坏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课堂预设:a、震中距 → 震中距越小,破坏性就越大
b、震级 → 震级越大,破坏性就越大
教师:震级越大,震中距越小,破坏性越大。
【了解世界和中国易发地震地区的分布】
教师提问:地球上各地区发生地震的几率都相同吗?
课堂预设:不相同
教师追问:地球上哪些地区特别容易发生地震呢?
课堂预设:????
呈现《世界地震分布图》
课堂预设: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区。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学生可能从地图中读不出来,教师进行引导)
教师:世界上最容易发生地震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教师: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我们来看看中国地震带分布情况。
播放视频:中国地震分布区域
呈现《中国地震分布图》
教师提问:瑞安是否处于地震带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看地图,学会归纳。)
【学习观的教育】
教师提问:既然我们仙降不处于地震带中,也就是意味着我们这里发生地震的机率是非常小的。
那么,我们了解和学习地震知识有必要吗?
{过渡语}
教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少地震所造成的危害呢?(
[学生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3分钟)]
教师:地震发生前、发生时以及发生后,我们都应该做哪些工作呢?
【地震的预报】
①民间预报地震的方法
②候风地动仪和现代地震仪
③探讨地震能否预报
【地震的防范】
①活动1: 假如你正在上课,这个时候发生强烈地震,你该怎么办?
②活动2: 通过游戏了解抗震自救的基本方法
教师播放游戏课件,让学生在模拟的不同的场景中选出较合理的防震措施(可以选择不同场景分别在野外、商场、家庭、影院、户外),每个场景只给学生十秒中时间考虑,让其快速做出选择。
(设计意图:利用FLASH动画游戏课件、现场演练的场景,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取知识,使学生掌握避震的方法,增强生存本领。使学生在玩中学,起到了润物无声的作用。)
③总结抗震自救的基本方法及心态:
“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惊慌出意外,就地躲避好”,一般在空间小的地方,如卫生间、厨房、房角处躲避,而不是跳楼。
【灾后自救与互救】
让学生了解一些自救与互救的知识
3、课堂小结
七、作业设计
1、作业本
2、课外探究:
课后利用互联网收集世界各地在过去一年中有关地震的文字报道和图片报道,将这些地震的发生地点在世界地震分布图上标出来,看是否位于容易发生地震的地区。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和实践的机会。)
八、板书设计
地 震
一、地震
1、定义
2、危害性
3、结构: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
4、世界地震带的分布:
a、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
b、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二、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1、地震的预报
2、地震时的自救
3、灾后的自救与互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