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05 21:3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的
发展与挫折
第五单元 冷战和苏美对峙的世界
二战后社会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缔造者
列 宁
斯大林模式的缔造者
斯大林
目录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时间
国家
欧洲
1944年7月
1945年11月
1946年1月
1946年2月
1946年9月
1947年12月
1948年5月
1949年10月
波兰人民共和国
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
匈牙利共和国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民主共共和国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亚洲
1945年9月
1948年9月
1949年10月
越南民主共和国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苏 联
波 兰
罗马尼亚
匈牙利
保加利亚
民德
南斯拉夫
大 西 洋
捷克斯洛伐克
阿尔巴尼亚
“东欧” ,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这些国家在二战后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成员 。
为了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苏联除了在军事上成立华约外,经济上和政治上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1、经济:
1949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经互会旗帜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经互会

“马歇尔计划”
在欧洲的分布
材料1、经互会成立初期,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比较正常,经济发展较快。1951~1983年,经互会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了7.6倍。
材料2、苏联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的轨道。到50年代初,东欧各国基本上都确立了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体制和趋向于苏联的社会结构。
评价: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2、政治:
取消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苏联模式全方位改造。
实质: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3、中国加入:
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1950年,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
思考:近现代化探索中,中国向外国学习的历程?
学习日本---学习欧美---学习苏联---走自己的路
1953年斯大林逝世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1926--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只有1.5%
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个核大国之时,每年皮鞋产量仅163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经济上管得过死,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 缺少民主,后来日 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 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二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
二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1956年,苏共二十大《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1)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二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发动垦荒运动;
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2)经济上:
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推广种植玉米
赫鲁晓夫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甚大,强行要求在苏联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
1953年全苏的玉米播种面积只有350万公顷,赫鲁晓夫却要求1960年扩大为2800万公顷,八年中要增加七倍。由于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
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计划遭到了集体农庄庄员的消极抵制,最终彻底破产。
推广种植玉米
评价: 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经济政治体制。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人类世界第一个太空人-
尤里.加加林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执政,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重心在军事方面,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评价:改革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国民经济畸形发展,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美苏两国力量对比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现役武装部队
1968
350
340
1978
210
440
坦克
1968
8500
32400
1978
10500
50000
战术飞机
1968
5100
4000
1978
4500
4600
水面战舰
1968
360
320
1978
172
240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洲际导弹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潜射导弹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战略轰炸机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核弹头
1968
4300
1300
1978
11000
4500
常规武装力量 
战略核武器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军备上赶上美国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始改革。
②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内容:①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结果: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三、苏联解体
1.原因:
(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表现:
①1991年8月19日发动政变, 试图挽救苏联失败。戈尔巴乔夫辞职,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八一九事件)
②1991年底,苏联解体。
3.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4.影响:
冷战和两极格局的结束
三、苏联解体
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和其他几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并通过电视台和电台向全国宣布苏联进入“紧急状态”,企图夺取苏联最高权力,但在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及其支持者和西方国家的反对下,政变不到三天即宣告失败,此次事变之后,叶利钦迅速掌握了俄罗斯境内所有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
在“8·19事件”中俄国军队掉转炮口,支持叶利钦。
三、苏联解体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三、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
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三、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晚
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辞职
三、东欧剧变
背景:①60年代,东欧国家出现问题,改革但成效不大
②西方的和平演变
③80年代,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政局动荡。
表现:
①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②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实质:社会制度改变
第五单元 冷战和苏美对峙的世界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