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共38张PPT)+素材+教案+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共38张PPT)+素材+教案+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5 19:41:1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穿井得一人》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吕氏春秋》的有关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重点词语。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重点词语。
2、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列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今天我们学习出自《吕氏春秋》的寓言——《穿井得一人》。
二、有关资料
1、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具有讽刺性或哲理性的假托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给人以启示。篇幅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3、作品简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撰而成。全书共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轮,共一百六十篇。《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三、预习设计
1、请默写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填空
⑴________________,坐看牵牛织女星。
⑵两情若是久长时,________________。
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______________,多不接世。
⑷狼不敢前,___________。
3、根据理解填空
⑴《<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诫子书》中,《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常识填空
⑴寓言是___________的一种体裁。用具有_________或_________的假托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给人以启示。
⑵《穿井得一人》选自《___________》,又称《吕览》,先秦______代表著作。战国末期秦国丞相_______集合门客共同编撰而成。
5、给加点字注音
灌溉(

汲(
)

答案:1、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2、⑴天阶夜色凉如水⑵又岂在朝朝暮暮⑶遂成枯落⑷眈眈相向
3、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⑵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⑴文学作品
讽刺性
哲理性⑵吕氏春秋
杂家
吕不韦
5、gài

四、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五、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
)汲(
),常一人居外。
⑵及(
)其家穿(
)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⑶有闻(
)而(
)传之(
)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⑷国(
)人道(
)之,闻(
)之于(
)宋君。
⑸宋君令(
)人问之于(
)丁氏。丁氏对(
)曰:"得一人之使(
),非得一人于(
)井中也。"
⑹求(
)闻之(
)若此,不若无闻也。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⑵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⑶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⑷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⑸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⑹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答案:1、⑴浇灌、灌溉
从井里取水⑵待,等到
打,挖⑶听说
连词,表承接
代词,这件事⑷国都
讲述
使听道
向⑸派

应答,回答
使唤,指劳力
在⑹找寻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⑴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外面打水浇田,经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⑵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⑶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氏打井挖到一个人。”⑷国都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⑸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丁氏答道:“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⑹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六、知识归纳
1.古今异义。
⑴穿井得一人(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
⑵国人道之(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⑶国人道之(古义:讲述;今义:道理)?
2.一词多义
①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
②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①有闻而传之者:听到。
②闻之于君:使听到。
①闻之于宋君:向。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在。
3、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4、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也”表判断。
翻译: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⑵倒装句: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宋君闻之”)
翻译:国都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②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宋君令人于丁氏问之”)
翻译: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
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非于井中得一人也”)
翻译: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⑶省略句:
(丁氏)告人曰。
翻译:丁氏告诉别人说。
七、合作探究
1、丁氏“吾穿井得一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还可以怎样理解?
丁氏说的话,其实是要表达节省了一个劳动力。但是,丁氏的话很容易让人理解成“得到一个人”。
产生了歧义,结果被别人误解。
2、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传之者”及“国人道之”?
传之者把丁氏的话理解成: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传之者把听到的话,到处传播。以致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来谈论这件事,假话就传成了真话了。
因此,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3、宋君是如何处理这件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宋君是一个认真的人,他不随便轻信传言,命令手下,实地考察求证。宋君具有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4、《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分析的审慎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八、拓展探究
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古代有“三人成虎”、“曾子杀人”的典故,可以看出,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是可怕的。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共有三座反应堆因冷却系统停止工作发生险情。将11500吨放射性污水倒入大海,以释放存储空间,使发生核泄漏事故的福岛第一核电站能够存放浓度更高的污染水。民间盛传补碘可防止核辐射;海水质量将受到核污染,今后生产的海盐不安全,不能食用。在中国少数地区也出现了哄抢食盐的事件。
九、课堂总结
1、结构图解
起因——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发展——丁氏穿井得一人之使
高潮——国人以讹传讹,宋君求真相
结局——丁氏道明真相
结论——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主题归纳
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话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3、写作特色
幽默风趣。
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一个人的劳力)或把“得(需要)(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那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十、课堂检测
㈠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穿井得一人(9分)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及其家穿井(
)
⑵国人道之(

⑶有闻而传之者
(
)
⑷闻之于宋君(

2.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宋之丁氏
A.闻之于宋君
B.得一人之使
C.求闻之若此
D.有闻而传之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4.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
答案:
1.(1)到,等到
(2)说,讲
(3)听说
(4)使……听说
2.B
3.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4.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题至4题(14分)
①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注:“庞恭”一作“庞葱”)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去①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
②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信①王信之乎
/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
C.自①寡人自为知
/
②屠自后断其股
(《狼》)
D.至①而谗言先至/
②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A、久之,目似瞑
(《狼》)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C、有闻而传之者
(《穿井得一人》)
D、夫君子之行
(《诫子书》)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⑴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3分)
⑵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3分)
4.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分)
D
解析:A.距离
/离开B.相信
/诚信C.自己
/从D.都是“到”的意思
2.(2分)C
解析:
C.代词
穿井得一人这件事与例句同
(例句
代词,代这种传言)
3.⑴(3分)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采分点:得,得到;使,使唤,劳动力;句子通畅各一分)⑵(3分)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采分点:市,街市或市场;明,明显;然而,但是,可是。
4.(4分)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1分),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意思接近即可)(1分)现实生活中对于传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提高自身素质。(意思接近即可)(2分)
附译文:战国时代,庞恭陪伴魏国太子到邯郸做人质。在临行前,庞恭对魏王说:
“要是现在有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
“不信!”魏王立刻答道。
“如果同时有两个人跑来,热闹的街上有一只大老虎,您相信吗?”庞恭又问。
“我会怀疑。”魏王回答道。
“那么要是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街上有只老虎时,您会相信吗?”庞恭接着问
魏王想了一会儿回答:
“我会相信。”
于是庞恭就劝诫魏王:
“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此事。”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可是,庞恭走前就有人毁谤他。庞恭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课外阅读《吕氏春秋》。
⑴之
⑵闻
⑶于
穿井得一人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不轻信传闻
不轻易传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穿井得一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吕氏春秋》的有关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重点词语。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学习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重点词语。
2、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学习难点】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列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今天我们学习出自《吕氏春秋》的寓言——《穿井得一人》。
二、有关资料
1、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具有讽刺性或哲理性的假托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给人以启示。篇幅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3、作品简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撰而成。全书共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轮,共一百六十篇。《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三、预习设计
1、请默写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填空
⑴________________,坐看牵牛织女星。
⑵两情若是久长时,________________。
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______________,多不接世。
⑷狼不敢前,___________。
3、根据理解填空
⑴《<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诫子书》中,《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常识填空
⑴寓言是___________的一种体裁。用具有_________或_________的假托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给人以启示。
⑵《穿井得一人》选自《___________》,又称《吕览》,先秦______代表著作。战国末期秦国丞相_______集合门客共同编撰而成。
5、给加点字注音
灌溉(

汲(
)

四、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五、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
)汲(
),常一人居外。
⑵及(
)其家穿(
)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⑶有闻(
)而(
)传之(
)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⑷国(
)人道(
)之,闻(
)之于(
)宋君。
⑸宋君令(
)人问之于(
)丁氏。丁氏对(
)曰:"得一人之使(
),非得一人于(
)井中也。"
⑹求(
)闻之(
)若此,不若无闻也。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⑵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⑶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⑷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⑸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⑹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六、知识归纳
1.古今异义。
⑴穿井得一人(古义:
;今义:
。)
⑵国人道之(古义:
;今义:

⑶国人道之(古义:
;今义:
)?
2.一词多义
①闻之于宋君:
②得一人之使:
①有闻而传之者:
②闻之于君:
①闻之于宋君: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
3、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闻,

4、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⑵倒装句: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②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⑶省略句:
七、合作探究
1、丁氏“吾穿井得一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还可以怎样理解?
2、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传之者”及“国人道之”?
3、宋君是如何处理这件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4、《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八、拓展探究
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九、课堂总结
1、结构图解
2、主题归纳
3、写作特色
十、课堂检测
㈠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穿井得一人(9分)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及其家穿井(
)
⑵国人道之(

⑶有闻而传之者
(
)
⑷闻之于宋君(

2.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宋之丁氏
A.闻之于宋君
B.得一人之使
C.求闻之若此
D.有闻而传之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4.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
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题至4题(14分)
①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注:“庞恭”一作“庞葱”)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去①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
②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信①王信之乎
/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
C.自①寡人自为知
/
②屠自后断其股
(《狼》)
D.至①而谗言先至/
②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A、久之,目似瞑
(《狼》)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C、有闻而传之者
(《穿井得一人》)
D、夫君子之行
(《诫子书》)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⑴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3分)
⑵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3分)
4.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课外阅读《吕氏春秋》。
⑴之
⑵闻
⑶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8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上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列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今天我们学习出自《吕氏春秋》的寓言——《穿井得一人》。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吕氏春秋》的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重点词语。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重点词语。
2、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1、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具有讽刺性或哲理性的假托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给人以启示。篇幅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3、作品简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撰而成。全书共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轮,共一百六十篇。《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1、请默写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填空
⑴________________,坐看牵牛织女星。
⑵两情若是久长时,________________。
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__________,多不接世。
⑷狼不敢前,___________。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天阶夜色凉如水
又岂在朝朝暮暮
遂成枯落
眈眈相向
3、根据理解填空
⑴《<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诫子书》中,《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文学常识填空
⑴寓言是___________的一种体裁。用具有________或________的假托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给人以启示。
⑵《穿井得一人》选自《___________》,又称《吕览》,先秦______代表著作。战国末期秦国丞相_______集合门客共同编撰而成。
5、给加点字注音
灌溉(

汲(
)

文学作品
讽刺性
哲理性
吕氏春秋
杂家
吕不韦

gài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
汲,常一人居外。
浇灌、灌溉
从井里取水
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外面打水浇田,经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待,等到
打,挖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有闻
而传
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听说
连词,表承接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氏打井挖到一个人。”
国人
道之,
闻之
于宋君。
国都
讲述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氏打井挖到一个人。”
代词,这件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道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
非得一人于
井中也。"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丁氏答道:“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闻之
若此,不若无闻也。
找寻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应答,回答
使唤,指劳力

1、古今异义
⑴穿井得一人(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⑵国人道之(古义:______;今义:_______)
⑶国人道之(古义:______;今义:_______)?
2、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挖掘、开凿
破、透
国都
国家
讲述
道理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①闻之于宋君:
②得一人之使:
①有闻而传之者:
②闻之于君:
①闻之于宋君: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 
⑴之
⑵闻
⑶于
代词,这件事。
助词,的。
听到。
使听到。
向。
在。 
3、一词多义
4、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⑵省略句:
(丁氏)告人曰。
“……也”表判断。
翻译: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翻译:丁氏告诉别人说。
⑶倒装句: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②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宋君闻之”)
翻译:国都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宋君令人于丁氏问之”)
翻译: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
(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非于井中得一人也”)
翻译: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1、丁氏“吾穿井得一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还可以怎样理解?
丁氏说的话,其实是要表达节省了一个劳动力。但是,丁氏的话很容易让人理解成“得到一个人”。
产生了歧义,结果被别人误解。
2、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传之者”及“国人道之”?
传之者把丁氏的话理解成: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传之者把听到的话,到处传播。以致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来谈论这件事,假话就传成了真话了。
因此,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3、宋君是如何处理这件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宋君是一个认真的人,他不随便轻信传言,命令手下,实地考察求证。宋君具有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这件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4、《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分析的审慎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古代有“三人成虎”、“曾子杀人”的典故,可以看出,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是可怕的。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共有三座反应堆因冷却系统停止工作发生险情。将11500吨放射性污水倒入大海,以释放存储空间,使发生核泄漏事故的福岛第一核电站能够存放浓度更高的污染水。民间盛传补碘可防止核辐射;海水质量将受到核污染,今后生产的海盐不安全,不能食用。在中国少数地区也出现了哄抢食盐的事件。
1、结构图解
起因——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发展——丁氏穿井得一人之使
高潮——国人以讹传讹,宋君求真相
结局——丁氏道明真相
结论——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不轻信传闻
不轻易传播
2、主题归纳
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话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3、写作特色
幽默风趣。
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一个人的劳力)或把“得(需要)(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那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人们不可轻信传言。作特色
㈠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穿井得一人(9分)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及其家穿井(
)
⑵国人道之(

⑶有闻而传之者
(
)
⑷闻之于宋君(

到,等到
说,讲
听说
使……听说
2.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宋之丁氏
A.闻之于宋君
B.得一人之使
C.求闻之若此
D.有闻而传之者
B
助词,的
代词,这件事
助词,的
助词,介入主谓
代词,这件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4.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
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题至4题(14分)
①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注:“庞恭”一作“庞葱”)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①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②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①王信之乎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①寡人自为知
②屠自后断其股
①而谗言先至
②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A.去
B.信
C.自
D.至
距离
离开
相信
诚信
自己



D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A、久之,目似瞑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有闻而传之者
D、夫君子之行
C
代词,传言
助词,补足音节
助词,介入主谓
代词,传言
助词,的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⑵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4.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4分)
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1分),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意思接近即可)(1分)现实生活中对于传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提高自身素质。(意思接近即可)(2分)
1、把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课外阅读《吕氏春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穿井得一人》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吕氏春秋》的有关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重点词语。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学习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重点词语。
2、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学习难点】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列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今天我们学习出自《吕氏春秋》的寓言——《穿井得一人》。
二、有关资料
1、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具有讽刺性或哲理性的假托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给人以启示。篇幅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3、作品简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撰而成。全书共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轮,共一百六十篇。《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三、预习设计
1、请默写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填空
⑴________________,坐看牵牛织女星。
⑵两情若是久长时,________________。
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______________,多不接世。
⑷狼不敢前,___________。
3、根据理解填空
⑴《<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诫子书》中,《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常识填空
⑴寓言是___________的一种体裁。用具有_________或_________的假托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给人以启示。
⑵《穿井得一人》选自《___________》,又称《吕览》,先秦______代表著作。战国末期秦国丞相_______集合门客共同编撰而成。
5、给加点字注音
灌溉(

汲(
)

四、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五、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
)汲(
),常一人居外。
⑵及(
)其家穿(
)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⑶有闻(
)而(
)传之(
)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⑷国(
)人道(
)之,闻(
)之于(
)宋君。
⑸宋君令(
)人问之于(
)丁氏。丁氏对(
)曰:"得一人之使(
),非得一人于(
)井中也。"
⑹求(
)闻之(
)若此,不若无闻也。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⑵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⑶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⑷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⑸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⑹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六、知识归纳
1.古今异义。
⑴穿井得一人(古义:
;今义:
。)
⑵国人道之(古义:
;今义:

⑶国人道之(古义:
;今义:
)?
2.一词多义
①闻之于宋君:
②得一人之使:
①有闻而传之者:
②闻之于君:
①闻之于宋君: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
3、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闻,

4、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⑵倒装句: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②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⑶省略句:
七、合作探究
1、丁氏“吾穿井得一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还可以怎样理解?
2、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传之者”及“国人道之”?
3、宋君是如何处理这件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4、《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八、拓展探究
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九、课堂总结
1、结构图解
2、主题归纳
3、写作特色
十、课堂检测
㈠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穿井得一人(9分)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及其家穿井(
)
⑵国人道之(

⑶有闻而传之者
(
)
⑷闻之于宋君(

2.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宋之丁氏
A.闻之于宋君
B.得一人之使
C.求闻之若此
D.有闻而传之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4.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
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题至4题(14分)
①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注:“庞恭”一作“庞葱”)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去①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
②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信①王信之乎
/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
C.自①寡人自为知
/
②屠自后断其股
(《狼》)
D.至①而谗言先至/
②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A、久之,目似瞑
(《狼》)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C、有闻而传之者
(《穿井得一人》)
D、夫君子之行
(《诫子书》)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⑴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3分)
⑵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3分)
4.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课外阅读《吕氏春秋》。
参考答案
三、1、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2、⑴天阶夜色凉如水⑵又岂在朝朝暮暮⑶遂成枯落⑷眈眈相向
3、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⑵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⑴文学作品
讽刺性
哲理性⑵吕氏春秋
杂家
吕不韦
5、gài

五、1、⑴浇灌、灌溉
从井里取水⑵待,等到
打,挖⑶听说
连词,表承接
代词,这件事⑷国都
讲述
使听道
向⑸派

应答,回答
使唤,指劳力
在⑹找寻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⑴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外面打水浇田,经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⑵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⑶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氏打井挖到一个人。”⑷国都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⑸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丁氏答道:“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⑹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六、1.⑴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⑵国都;今义:国家⑶古义:讲述;今义:道理
2.
①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
②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①有闻而传之者:听到。
②闻之于君:使听到。
①闻之于宋君:向。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在。
3、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4、⑴“……也”表判断。
翻译: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⑵①(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宋君闻之”)
翻译:国都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②(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宋君令人于丁氏问之”)
翻译: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
③(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非于井中得一人也”)
翻译: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⑶(丁氏)告人曰。
翻译:丁氏告诉别人说。
七、1、丁氏说的话,其实是要表达节省了一个劳动力。但是,丁氏的话很容易让人理解成“得到一个人”。
产生了歧义,结果被别人误解。
2、
传之者把丁氏的话理解成: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传之者把听到的话,到处传播。以致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来谈论这件事,假话就传成了真话了。
因此,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3、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宋君是一个认真的人,他不随便轻信传言,命令手下,实地考察求证。宋君具有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4、答: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分析的审慎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八、
古代有“三人成虎”、“曾子杀人”的典故,可以看出,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是可怕的。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共有三座反应堆因冷却系统停止工作发生险情。将11500吨放射性污水倒入大海,以释放存储空间,使发生核泄漏事故的福岛第一核电站能够存放浓度更高的污染水。民间盛传补碘可防止核辐射;海水质量将受到核污染,今后生产的海盐不安全,不能食用。在中国少数地区也出现了哄抢食盐的事件。
九、1、
起因——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发展——丁氏穿井得一人之使
高潮——国人以讹传讹,宋君求真相
结局——丁氏道明真相
结论——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话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3、幽默风趣。
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一个人的劳力)或把“得(需要)(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那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十、㈠1.(1)到,等到
(2)说,讲
(3)听说
(4)使……听说
2.B
3.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4.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1.(2分)
D
解析:A.距离
/离开B.相信
/诚信C.自己
/从D.都是“到”的意思
2.(2分)C
解析:
C.代词
穿井得一人这件事与例句同
(例句
代词,代这种传言)
3.⑴(3分)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采分点:得,得到;使,使唤,劳动力;句子通畅各一分)⑵(3分)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采分点:市,街市或市场;明,明显;然而,但是,可是。
4.(4分)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1分),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意思接近即可)(1分)现实生活中对于传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提高自身素质。(意思接近即可)(2分)
附译文:战国时代,庞恭陪伴魏国太子到邯郸做人质。在临行前,庞恭对魏王说:
“要是现在有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
“不信!”魏王立刻答道。
“如果同时有两个人跑来,热闹的街上有一只大老虎,您相信吗?”庞恭又问。
“我会怀疑。”魏王回答道。
“那么要是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街上有只老虎时,您会相信吗?”庞恭接着问
魏王想了一会儿回答:
“我会相信。”
于是庞恭就劝诫魏王:
“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此事。”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可是,庞恭走前就有人毁谤他。庞恭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⑴之
⑵闻
⑶于
⑴之
⑵闻
⑶于
穿井得一人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不轻信传闻
不轻易传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