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语文要素
阅读:
1.默读课文,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
写作:
写自己读书的目的,理由表述清楚。
人文主题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伟大理想。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按照本课预习卡的要求进行预习。
课时目标
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读文释题
1.教师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读书?
2.学生思考后,自由回答。
预设:为父母、为了以后有好的生活、为了考大学……
3.教师由问题引出课题。
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是这样回答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就是后来的周恩来总理。
4.学生读课题,借助工具书解题。
5.介绍周恩来,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材料。
二、朗读课文,检测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强调读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碰到新词语,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
(3)思考: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三件事。
2.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互读生字词,识记字形。
(2)课件出示词语:
崛起 模范 魏校长 清晰 淮安 疑惑 训斥
3.书写指导:“肃、赞、疑”。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书空,感受字的笔顺。
(3)师生共评后,学生修改。
三、整体读文,归纳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几件事,分别在哪些自然段,并做上标记。
2.再读课文,完成学习单。
(1)学生再读课文,独立完成学习单。
三件事,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用序号标出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第一件,新学年开始,学校,魏校长、周恩来,立志振兴中华,③第二件,十二岁那年,奉天,伯父、周恩来,耳闻“中华不振”,①第三件,一个星期天,外国人占
据的地方,中国妇女、周恩来、中国警察,目睹“中华不振”,② (2)同桌交流,修正学习单。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教学充分体现出归纳能力的运用与提升。一件事主要内容的归纳是本册教科书四单元的教学点,所以归纳每件事的主要内容,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教师根据学情进行难点上的指导。将几件事连起来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新增知识点,采用了教师引导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在分步实践中掌握。
3.利用学习单,归纳每件事的主要内容。全班交流反馈,教师依据学情引导。
预设1:归纳第一件事的主要内容,抓住重点,将所有同学的回答一一罗列出来。
引导:在第一件事中,很多同学都回答了魏校长的问题,但是,作者重点是要写周恩来的回答,在归纳主要内容时其他同学的回答可以忽略。
预设2:归纳第二件事的主要内容,由于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太多,不知道该选哪个。
引导:在第二件事的概括中,出现了“十二岁那年”“在奉天上学的时候”“来到东北”“奉天”这些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应该要“舍大取小”,即选择相对比较具体的时间、地点:“十二岁那年”和“奉天”。
预设3:归纳第三件事的主要内容,不能抓住主要人物。
引导:尝试划去次要的人物(同学、围观的中国人),保留主要人物。再理清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说清楚主要人物做了什么或想了什么。
4.教师引导串联主要内容:如何将三件事连接起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可以采用文中提到的时间来串联,也可以用上“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
(1)同桌尝试连接三件事。
(2)抽生反馈后小结:归纳多件事课文的主要内容,先弄清楚每件事讲了什么,再想清楚几件事的关系,最后用适当的词语将多件事连起来,这样就能清楚地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四、布置作业
订正预习卡。
课时目标
1.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
2.把自己读书的目的写出来,写清楚理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提问:谁能总结一下概括包含多件事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课件:①说清每件事的主要内容。②弄清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③用恰当的连接词串联。
3.明确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借助课下收集的相关资料,来探寻周恩来总理立下这样志向的原因,同时也思考一下我们读书的目的。
二、借助资料,探寻立志原因
1.提问:文章中有一个词语连续出现了三次,它告诉了我们周恩来立志的最关键因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11~17自然段,把它找出来。(板书:中华不振)
2.教师出示表格。学生默读第11~17自然段,根据表格提示,筛选相关信息,填写下表。
体会“中华不振”,探寻立志原因人物,表现,周恩来的想法伯父,叹气,没再说了。
妇女,哭诉,指望巡警帮忙,反招训斥。
中国巡警,(不帮忙)训斥妇女。
围观群众,握紧拳头,只能劝慰。 3.汇报交流。
(1)借助自己收集的资料,你觉得人们会有这样的表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交流,你认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寻找课文中表层信息的能力是具备的,如何去探寻信息背后的关联是有难度的,所以教师设计了一张能集合表层信息的表格,以周恩来会怎样思考作为辅助学生形成关联思维的问题,帮助学生寻找周恩来立下志愿的原因。课后的诗歌其实是在暗示学生不仅要立志,更要有行动力,诗歌的内容简单把握即可。
4.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自1840年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国门以来,中国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外来侵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土大片沦丧,主权旁落殆尽,四亿同胞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
在这样的社会境遇中,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少年周恩来目睹了一幕幕这样的景象,但他并没有像一般人那样仅仅是义愤填膺,仅仅是哀叹“中华不振”,他认识到只有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拯救中国的道路。
5.结合《大江歌罢掉头东》这首诗理解:
(1)介绍诗歌背景:周恩来少年时立下志向读书救国,后来他想方设法东渡日本求学,这首诗是他17岁去日本留学前写下的。
(2)出示诗歌及注释,学生理解诗意。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注释】
第一句:“掉头东”,表明义无反顾的抉择,表达了周恩来负笈东渡寻求真理的决心。
第二句:他到日本求学的目标,即细密地研究多门科学以拯救濒临绝境的中国。
第三句:像达摩面壁十年一样苦苦追求,专心致学,探求救国真理。
第四句:如果最后无法达成自己的目标,就算投海也是英雄。
(3)教师小结:周恩来在沈阳立下了读书救国的志向,并转化为行动,值得我们学习。
三、写出自己的读书目的和理由
1.引导:少年周恩来生活的时代,中国积贫积弱,所以他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目前中国正走向民族复兴,已经变得强大起来了,你们读书又是为了什么呢?
设计意图:
课后谈自己的志向既要让学生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同时也要体现通过课文学习实现价值引领。本环节设计了两种表述的方式供学生借鉴,帮助学生清楚地表述读书的志向。
2.独立思考3分钟后,全班交流。
预设1:“找到好工作,挣大钱”等功利的读书志向。教师引导:为了更好的生活无可厚非,但是更高远的目标也许会让你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实现更高远的人生目标。
预设2:只能简单说明自己的志向。教师引导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理由。
3.学生选择其中一种表达方式写清楚自己的读书志向和理由。
我的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举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曾经看到(举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我的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
4.全班交流。
四、总结
1.小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周恩来把自己的全部生命奉献给了祖国,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2.出示周恩来总理生平中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提示: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周恩来传》,了解我们的好总理奋斗的、光辉的一生。
五、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随堂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情。在教学时,教师从课题入手,紧扣“中华不振”这一核心词语,抓住重点内容,进行多层次朗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的原因,理解少年周恩来心灵深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再拓展文本,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