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凝神造像——中国传统雕塑 课件(26张ppt)+教案+学习任务单+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凝神造像——中国传统雕塑 课件(26张ppt)+教案+学习任务单+练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0-12-05 21:18:13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凝神造像——中国传统雕塑
高一年级
美术
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侧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首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六处遗产之一。
中国传统雕塑承载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文化观念?
“俑”是什么?
一、陵墓雕塑
1.秦始皇陵兵马俑
“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
1.秦始皇陵兵马俑
1.秦始皇陵兵马俑
骑兵俑
跪射俑
车兵俑
1.秦始皇陵兵马俑

1.秦始皇陵兵马俑

文官俑
百戏俑
兵马俑
为什么秦始皇陵把兵马俑设在封土以东1.5公里的地方?这种布局反映了古人怎样的观点?
2.霍去病墓雕塑
霍去病,汉武帝时期的著名将领,立下赫赫战功。他死时年仅23岁,汉武帝在他的陵墓,茂陵东侧为霍去病修建了一座陵墓
霍去病墓封土(西汉)
陕西
照片摄于1914年
2.霍去病墓雕塑
内容
手法
2.霍去病墓雕塑
马踏匈奴
(西汉)
石雕
陕西兴平道霍去病墓
昭陵六骏
(石雕)唐代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唐太宗昭陵
飒露紫、拳毛騧
现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馆。其余四骏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特勒骠
飒露紫
青骓
什伐赤
拳毛?
白蹄乌
三彩骆驼载乐俑
(彩釉陶)唐代
陕西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
一、陵墓雕塑
二、宗教雕塑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
二、宗教雕塑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雲曜五窟
第20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奉先寺
卢舍那大佛
雲曜五窟大佛与卢舍那大佛异同
同:皇室出资开凿
依山而建
异:朝代不同
雕塑风格不同
菩萨像(彩塑)
敦煌莫高窟45窟
佛像(泥塑)
麦积山石窟147窟
一、陵墓雕塑
事死如事生
二、宗教雕塑
虔诚的宗教信仰
探究与发现
请谈一谈兵马俑与敦煌卧佛雕塑,从造型特点、风格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写一篇讲解导览词。
评价内容
水平0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分析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如何反映古代中国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的
不能解读
只知道秦始皇陵兵马俑数量庞大、气势恢宏
能知道秦始皇陵兵马俑是按照当时军阵队列塑造的,是守护皇陵的军队
能从历史的角度以及秦始皇陵的布局,来谈谈古代中国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
分析中国古代石窟艺术是如何反映古人虔诚的宗教信仰的
不能理解
选择几幅云冈、龙门或敦煌等石窟雕像的图片,只知道这些石窟造像与佛教有关
选择几幅四大石窟雕像的图片,能知道这些石窟造像与佛教有关,并寄托了人们对神明和信仰世界的美好想象
选择几幅四大石窟雕像的图片,从石窟的艺术特点等方面,来谈古人如何通过这些雕像来反映他们的信仰的
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和表达的情况
不能参与
讨论时很少发表意见
讨论时能发表意见,且显示能理解本课的内容
讨论时能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能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
同学们
再见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凝神造像——中国传统雕塑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必修(美术鉴赏)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

7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课后练习
探究与发现
中国古代丧葬观
(
兵马俑陪葬坑
)
为什么秦始皇把兵马俑陪葬坑设在城墙封土以东1.5公里的地方?这种布局反映了古人怎样的观点?与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有什么关系?
2、讲解导览词
请谈一谈兵马俑与敦煌卧佛雕塑,从造型特点、风格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写一篇讲解导览词。
思想与文
传统雕塑的特点之
建筑遗址
2.便殿遗址
3.园寺吏舍遗址
4.官遗址
陵是
5.陪葬墓区
6.陪葬墓

7.上焦村马厩坑


8.兵马俑陪葬坑


(秦俑博物馆)

9.铜车马陪葬坑

10.曲尺形马厩坑




11.文官俑陪葬坑
12.石甲胄陪葬坑
Jo
13.百戏俑陪葬坑
14.动物坑
15.青铜水禽陪葬坑
16.郑庄石料加工场
17.刑徒墓地
18.防洪堤


◇秦始皇陵区遗迹平面示意图
更“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凝神造像——中国古代传统雕塑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必修(美术鉴赏)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
7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欣赏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代表兵马俑作品,及霍去病墓动物雕塑,说出的主要艺术特征分别是什么,培养图像识读的能力;赏析兵马俑的布局、职能和细节刻画,进一步体会兵马俑的高度写实风格,提高审美判断核心素养;通过兵马俑、文官俑、百戏俑的陪葬坑的不同位置,总结其反映的古代丧葬观念,提高文化理解的能力;对比霍去病墓动物雕塑,总结秦及汉代雕塑艺术的差异。引导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究问题,培养美术表现的能力。尝试结合民族长相、服装、文化差异,总结云冈石窟及龙门石窟的艺术特征,从雕塑这一侧面说明佛教的发展特征。联系敦煌石窟与麦积山石窟的时代文化特征,总结佛教文化中时代审美与佛教造像的风格发展变化,培养审美判断核心素养。
参与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作品的过程,体会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结合实例,欣赏并接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成就,体会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进一步建立中华文化在学生内心的自豪感,为中华文化艺术而骄傲,提高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能力。
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雕塑,包括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艺术特征,对其中的优秀代表作品加以分析和鉴赏。
教学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理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分别反映了怎样的中华民族文化观。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课题
《凝神造像——中国古代传统雕塑》
问题导入
请欣赏这一组雕塑作品,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
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侧。1987年,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授
问题情境:中国传统雕塑承载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文化观念?
一、陵墓雕塑
1、秦始皇陵兵马俑
1)什么是“俑”?
2)已静写动的艺术手法
3)兵马俑的布局
4)兵马俑的细节刻画
5)文官俑百戏俑
思考题:为什么把兵马俑陪葬坑设在封土以东1.5公里的地方?而这又与我国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有什么关系呢?
2、霍去病墓雕塑
1)霍去病墓的墓冢
2)四件石雕的艺术手法
3)马踏匈奴
3、唐代随葬品
1)昭陵六骏
2)三彩骆驼载乐俑
二、宗教雕塑
四大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
云冈石窟
面相
衣着
2)龙门石窟
面相
衣着
敦煌石窟
麦积山石窟
总结:传统雕塑反映了怎样的人文观?
陵墓雕塑体现了中国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
宗教雕塑则体现了虔诚的宗教信仰。
赏析作品,欣赏兵马俑雕塑,分析其中的艺术特色,体会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
1)人殉制的废止
2)无数直立静止的重复
3)不同职责士兵俑的位置
4)高度写实的细节
5)文官俑百戏俑
赏析作品,体会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特点
石雕用圆雕与浮雕结合线雕的手法,简练传神。用写意手法,突出对象的神韵
寓意的手法,象征这位年轻的将军,寄托了对英雄的歌颂和哀思
欣赏不同朝代陵墓雕塑。体会陵墓雕塑寄托的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愿景。而宗教雕塑则是人民对于神明和信仰世界的美好想象。
欣赏四大石窟宗教雕塑代表作,体会艺术特点,体会古人虔诚的宗教观念
对比两座石窟大佛造像的异同:
同:皇室出资开凿,依山而建;
异:朝代不同,雕塑风格不同
雲曜五窟反映了犍陀罗雕塑风格,属于早期佛教雕塑特点;卢舍那大佛相貌更像中国人,反映了佛教本土化的趋势。
敦煌第45窟彩塑菩萨像,突破了理想中慈悲为怀、垂怜众生的菩萨形象,更富有婷婷婀娜的姿态之美。
反映了南朝时期追求清秀脱俗的时代审美
总结回顾,回答问题
小结
探究与发现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了解了中国传统雕塑了吗?
评价
课堂提升
中国传统雕塑是我国传统人文观的反映,这些雕塑作品的布局、造型和色彩无不折射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是默默无闻的中国古代工匠们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是构成华夏文明的珍贵遗产,更是让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伟大奇迹。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与尊重。
课后,大家可以通过搜索信息、查阅资料的方式。谈一谈兵马俑与敦煌卧佛雕塑从造型特点、风格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写一篇讲解导览词。给自己的家人同学进行讲解。
进行自评与互评
能够体会到中国传统雕塑的基本特点,欣赏和例会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所蕴含的人文观,进一步建立中华文化在内心的自豪感,为中华文化艺术而骄傲。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凝神造像——中国传统雕塑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必修(美术鉴赏)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

7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欣赏中国传统陵墓雕塑与宗教雕塑,了解它们各自的艺术特点,与表现手法;欣赏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成就;进一步建立中华文化在学生内心的自豪感,为中华文化艺术而骄傲。
课前学习任务
搜集中国传统雕塑信息,能说出3至5件传统雕塑作品。
尝试说出它们的造型特点,所用材料。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思考题:为什么秦始皇把兵马俑陪葬坑设在城墙封土以东1.5公里的地方?这种布局反映了古人怎样的观点?与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有什么关系?
【学习任务二】
思考题:请谈一谈兵马俑与敦煌卧佛雕塑,从造型特点、风格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写一篇讲解导览词。
推荐的学习资源
1.兵马俑纪录片:https://v.qq.com/x/page/m0129pn9opy.html
《国宝背后的故事——兵马俑》
2.龙门石窟纪录片https://v.qq.com/x/cover/mzc002004ikq197.html《中国石窟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