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海门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06 15:2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海门高级中学1035050010820400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高一历史试卷
1.下表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2.在研究西周某一政治制度时, 学者董恩林指出:周代受封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
的最重要的权力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在分封各诸侯“并国”“开地”的过程
中,周王的天下一统局面才得以形成和扩展,达到空前广表的程度。作者意在强调 ( )
A.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B. 西周的国家政权开始逐渐趋向严密
C.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的政治特权D. 礼乐制度保证了周王具有至尊权威
2895600800103.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结构图。空白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
A.华夏族与周边民族关系紧张
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
C.北方战乱大量汉族士人南迁
D.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入主中原
4.历史学家吕思勉说:“先秦诸子中……虽亦有其高远的哲学,然其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
A.先秦诸子学说对政治的依附
B.社会转型对学术文化的客观要求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5.《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部纪传体通史。下列史实不能在《史记》中查到的是 ( )
A.光武中兴 B.武王伐纣 C.陈胜吴广起义 D.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6.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 )
A.偶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 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 思想
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
7.“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后重新整理了 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 )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8.唐太宗是中国古代少有明君,当时被称为“天可汗"。主要因为 ( )
A.消灭割据势力,为唐朝统一作出巨大贡献 B.知人善任,虚怀纳谅
C.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D.打击突厥,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9.隋唐时期,在首都长安之外,隋炀帝和唐高宗都经营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为东都。这一现象反映了 ( )
A.权力平衡的需要 B.边患局势的变化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城市人口的增加
10.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与下图所示路线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①张骞通西域 ②玄奘西游 ③鉴真东渡 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中国古代某历史时期,其突出特征是“强化的中央集权,叠层的政治架构,活跃的商业经济,成长的市民阶层,繁荣的海外贸易,南移完成的经济重心”。这一时期是 (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12.《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这场“商业革命”的内容不包括 ( )
A.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B.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C.以地域为基础的商帮及会馆兴起D.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13.辽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但各民族人民互迁、杂居现象也更为普遍,中华民族交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以下选项是其重要见证的有 ( )
①元朝把黄河流域的女真族和契丹族也称为“汉入” ②回族的形成
③汉语成为各族人民通用的交流工具 ④民族矛盾的消失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14.“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宋朝的这一政治体制旨在 ( )
A.防范武将专权 B.有效分权制衡 c.加强君主专制 D. 优化基层管理
15.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 ( )
A.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随意性
B.临时委派的做法杜绝了地方割据的出现
C.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
D.王朝政府注重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16.下列文学作品中,将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 成为-种综合性艺术,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成熟。它是 ( )
A.千古吟咏的唐诗 B.意境悠扬的宋词
C.感天动地的元杂剧 D.风靡全国的昆曲
17.《国史十六讲》提到,在皇帝和皇太后的全力支持下,张居正把内宫(皇帝)与外朝(政府)的事权集于一身,成为明朝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经常对下属说:“我非相,乃摄也”。意思是他并非一般的丞相, 而是“摄政”一代帝执政。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理解准确的是 ( )
A.内阁首辅是名副其实的丞相 B.内阁此时已经取得了法定的地位
C.张居正提升了内阁首辅之权 D.内阁权力加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
18.明清时期,农业继续发展,棉、麻、桑等作物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人口猛增,经营规模进一步变窄, 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这一现象导致 ( )
A.农产品日趋商品化 B.农业发展停滞
C.农业难以实现转型 D、人地矛盾突出
19.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
朝代
制度
后果

郡县制
汉初
郡国并行.
七国之乱
汉武帝
推恩令、剌史

节度使
藩镇割据

文官任知州,设转运使统管财政

行省(宣政院、巡检司)
A.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B.文人治国风骨不断凸显
C.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发展 D.集权制度建设探索前行
20.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后人评价更加真实客观 B.评价是否可信取决于阶级立场
C.历史评价具有主观色彩 D.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1.时代背景是组成中国哲学史的一个元素,中国哲学史中历史哲人的哲学便是由它反映而出。一个时代内的经济结构、社会组织、政治制度、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等等都能影响于那一个时代内的哲人的哲学, 所以哲学是那个时代的反映。据此推断以下正确的是 ( )
A.春秋战国大分裂大动荡一佛教思想中国化
B.汉朝初年社会凋敝一罢黜百家独尊傜术
C.唐宋时期三教合流一理学产生
D.明末清初政权更迭一阳明心学产生
22.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等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观念。这些观念 ( )
A.代表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促使传统儒学进入反思和批判阶段
C.突破了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D.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成功转型
23.清朝皇帝册封蒙古王公、西藏喇嘛和新疆少数民族的首领,每年在承德接见他们,形成满洲大汗的游牧朝廷;关内十八省,则是满族皇帝统治的中国。这反映出清代 ( )
A.尚停留在原始部落联盟状态 B.中央无力控制少数民族地区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D.“满汉矛盾”的尖锐与激化
24.如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时间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年(乾隆十八年)
1.84
约4902
4.00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
2.86
约5071
2.66
1812年(嘉庆十七年)
3.34
约5260
2.36
1851年(咸丰元年)
4.32
约5042
1.75
A.?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B.?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
C.?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D.?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25.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明清之际,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抨击孤秦陋宋。材料意在说明 ( )
A.儒家思想传统道德的继承发扬 B.儒家思想强化了君主专制
C.时代巨变下儒学家的担当精神 D.儒学的启蒙作用效果显著
二、阅读材料 (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当今中国版图范围内,先秦时期共有战争661次(此从周平王东迁算起),平均每年约1.2次;秦汉时期有战争682次,平均每年1.6次;魏晋南北朝时战事最多,共有1677次,平均每年有4.6次;而隋唐五代时期,战事亦不少,共1411次;至宋辽金夏,战争只有620次;而元明时期,战争次数亦达千次以上。
——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时空分布》
材料二 自永嘉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约九十万,占当时户政人口的六分之一,以江苏为最多,山东、安徽、四川、陕南、湖北等次之。……换言之,亦即晋永嘉以来,北方平均八人之中,有一人迁徙至南方。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哪一时期战争最为频繁?说明这一时期战乱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口南渡现象出现的原因,说明人口南渡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不同方式,并为这组图片设计一个主题。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会阶层的变动是社会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材料一 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子》。三代(夏、商、周)之时,民之秀者乃收之乡序,升之司徒,而谓之士。
——顾炎武《日知录》
然战国者,攻伐最剧烈之时代也,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故士之好武者正复不少。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
——摘编自顾颉刚《武士与文士之蜕化》
材料二?在政治史方面,唐宋转型却带来了与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根本不同的变化,这种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是以社会流动、商业成长和文化变化为代表的。当平民在政府中取代士族,由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了。其结果就是中国早期的现代性以不断增长的独裁为标志。高度的中央集权和文官化,使王朝免于内部的篡夺,但还是促进了独裁统治,因为靠出身而不是靠才学获得皇位的君主,开始成为不变的政治权威和群臣效忠的对象。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
——摘编自(美)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变化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转型在政治方面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北宋时期推动“平民社会”出现的历史原因。
29、16.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的学术思 想,起源是很早的。然其大发展,则在春秋战国之世。诸家的学术,当分两方面观之:其(一)古代本有一种和宗教混合的哲学。其宇宙观和人生观,为各家所同本。其(二)则在社会及政治方面,自大同时代,降至小康,再降而入于乱世,都有很大的变迁。所以仁人君子,各思出其所学以救世。其中最有关系的,要推儒、墨、道、法四家。大抵儒家是想先恢复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尧、舜、禹三代为法。道家则主张径复大同之治。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墨家舍周而法夏。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针对诸侯分裂 势力,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国家统一、政治集权上升到天地之道的高度,促使汉武帝下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国封土过大的社会顽疾。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
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
——摘编自李奎良《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为“救世"提出的治国主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有关社会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影响。(4分)
(3)概述材料二与材料一所述思想之间的关系。(2 分)
期中参考答案
01——05 AABBA 06——10 DBDCA 11——15 CCACD
16——20CDCDC 21——25 CBCDC
26、( 1)制度:察举制.
作用:崇贤使民俗会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
(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
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
(3)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27、
(1)时期:魏晋南北朝。原因:少数民族内迁,互相争夺统治权。
(2)原因:北方战乱。作用: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
(3)方式:和亲、设立机构、战争、册封。主题: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等。
28、(1)变化状况:士人地位不断上升,成为四民之首;士人分化为文士与武士,其社会性格相应发生变化,武士的社会作用相对突出。
原因:社会剧烈变动,分封制走向崩溃,礼乐制度遭受冲击,争霸兼并战争的进行;私学教育发展,“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新兴地主掌权倚重士人、礼贤下士,养士之风兴盛;推行军功制,奖励耕战;小农经济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
(2)特点:皇权失去制衡,专制独裁加强(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平民社会取代贵族社会。
历史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科举制进一步发展,社会阶层流动加快;科技进步(如印刷术),教育(如书院)的发展,市民文化繁荣;士族门阀的衰落。
29、答案:(1)主张:個家,德治、“仁政”、礼法并施;墨家,兼爱、非攻;道家,无为而治;法家,法治。(4分)
(2)指导思想:“大一统”思想。(2分)影响:为汉武帝所采纳,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巩固;使偶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分)
(3)关系:董仲舒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先秦诸子思想,其在儒学的基础上,吸取了道家、法家等思想中有利于君主专制的成分。(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