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四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夏日绝句
教学目标 理解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理解借古讽今的古诗,需要学生们对历史有一定的理解。正确把握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正确的理解古诗
难点分析 学生们对于历史的了解不多,在一定的层度上比较难理解诗人如何借助历史来抨击现实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仔细梳理历史和作者身份,向学生们讲述清楚当时那段历史,和作者为何写下这首诗的缘由,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以及如何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来讽刺当时王朝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老师之前让大家收集李清照的诗词,大家都有怎么样的收获呢?
李清照被称为“婉约派”的诗人,她写的诗,是不是都是委婉缠绵的呢?
今天学习的这首《夏日绝句》,到底是怎么样的一首古诗呢?让我们一起学习欣赏吧!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长于诗、文、词,兼书法、绘画,且通音律。诗文笔力雄健,情辞慷慨。词则继承婉约派风格,南渡前以造语新丽见称,南渡后以情调悲凉为主。代表作有《声声慢》 《如梦令》 《一剪梅》等。
当时的历史背景:“靖康之耻”后,南宋王朝定都临安。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二、大声朗读,体会情感
展示全诗,老师大声朗读,慷慨激昂
同学们在老师朗读的时候,有没有体会到老师想要表达怎么样的情感呢?谁来试一试?
2、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全班同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三、翻译词句,分句赏析
1、解释词语
人杰:人中的豪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
项羽:秦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后来与刘邦争夺天下,失败自杀。
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作西南、东北流向,古人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2、分上下部分赏析
齐读诗的前两句,在作者眼里活着时候应该做怎样的人?死了以后又该做什么呢?
上半部分: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方才不愧为顶天立地的好男儿。
表达的情感:诗的开头两句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
齐读诗的后两句,思考:作者思念的项羽的原因是什么?
下半部分: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3、理解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结合原诗,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在作者李清照看来这种失败中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在宋廷南渡时尤显可贵。诗人盛赞“不肯过江东”的精神,实因感慨时事,借史实来抒写满腔爱国热情。
四、总结全诗
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夏日绝句》 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 ,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 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全诗仅 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回答问题:《夏日绝句》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答案:借古讽今。李清照诗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朝廷的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
小结 《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人通过表达对生与死的态度,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