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四年级(上)
教材版本
人教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一单元 1《观潮》——学习场面描写
教学目标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潮方法。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留心周围事物,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通过阅读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
2.指导学生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历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曾描绘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和观潮的风俗。
作者看到的钱塘江大潮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先来读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作者登上海塘大堤,为我们描绘了潮来前宽阔、平静的江面上人山人海的画面。接着描述了潮来时白浪翻滚的雄伟壮观景象,最后描述了潮去后的情景。在不同的画面切换中作者写得井然有序,把写景和记事浑然交融,可见作者构思精巧,场面描写很有特色。
方位顺序: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看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眼前、江边、远处”显示了作者观察大潮的方位顺序,让我们知道了场面描写可以按照变换方位顺序来写。
时间顺序: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这两处显示了时间的变化,让我们知道了场面描写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这种描写方法让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也让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由远及近顺序的空间顺序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
“远处、向我们移来、再近些、越来越近”显示了作者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描述了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
作者通过由远及近的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老师想悄悄地告诉你:场面描写要有一定的顺序。所选用的时间顺序要有条理,标准要前后统一,不能混乱。
老师还想告诉你:场面描写要变化观察的角度。可以用眼睛看。例如: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还可以用耳朵听,例如: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样变换观察的角度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就能更生动地表现一种景物的特点,把这种场面描写得栩栩如生。
老师更想告诉你:场面描写要点面结合、主次分明。
场面描写要勾画出整幅场景,这是“面”,也要描绘局部细节,这就是“点”,点与面必须同时具备,相互作用,才能使场面描写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例如:《观潮》一课,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这是“面”。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重点描写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这就是“点”。重点部分详细、具体,做到了有点有面。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下面请你们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要点面结合、主次分明。
小结
同学们,你们学会观察的顺序了吗?你会描写场面描写了吗?场面描写要有一定顺序,有一定的条理地,要点面结合、主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