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第15课
北伐战争
一.兴起——国共合作的实现
中国共产党人从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中得到什么认识?
1.原因:
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共产党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屡遭失败,迫切需要新的力量补充。孙中山也欢迎中共和他合作。护法运动的失败,使他痛切认识到依靠军阀打军阀是没有出路的。
国民党
统一力量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2.准备:
中共三大
时间
主要内容
1923年6月
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党内合作)
A.政治:
?中共三大召开
?国民党一大召开
中国国民党一大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意义
1924年1月
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广州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A.政治:
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权
民生
民族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联共
扶助农工
联俄
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强调反帝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孙中山与代表步出国民党“一大”会场
国民党一大会址,现在广州市东山区文明路125号
参加会议的165名代表中,共产党员占了14%。
创建黄埔军校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黄埔军校)
时间
地点
领导
作用
1924年5月
广州黄埔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
培养出大批的军事和政治人才
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B.军事:
黄埔军校开学典礼
孙中山(军校总理)
蒋介石(校长)
名中正,字介石,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及军事家,中华民国陆军特级上将。蒋早年赴日本学习军事,并加入中国同盟会。蒋首先是反抗清朝,接着是军阀混战,而后是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入侵。蒋介石曾任大元帅府参谋长、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国民党总裁、国民政府主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缅印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
周恩来(政治部主任)
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周恩来毕业于南开大学,早年留学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地,回国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曾指挥长征,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作出贡献。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外交部部长,1976年病逝。
我们今天要开这个学校,是有什么希望呢?
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所以,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较,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幕典礼上的讲话
建立黄埔军校的原因?
来者命革
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
培养不怕牺牲,一心做救国救民事业,
有理想的革命军人。
黄埔军校从1924年5月至1927年7月,招收了六期学生共2万多人。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一批著名将领和军事人才。
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名将
黄埔一期:左权、陈赓、徐向前(中共)
杜聿明、胡宗南(国民党)
黄埔四期:林彪(中共)
黄埔六期:罗瑞卿(中共)戴笠(国民党)
林彪
左权
徐向前
胡宗南
孙中山逝世
1925年3月12日早上9点10分,孙中山的心跳停止了,59的他走完了他竭力奋斗的一生。这位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开拓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归纳孙中山一生主要革命活动
4.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3.1907年组织广西起义。
8.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9.1913年组织二次革命。
10.1924年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
1.1894年成立兴中会。
5.提出三民主义。
2.1895年组织广州起义。
7.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
6.1911年组织黄花岗起义。
11.1924年创立黄埔军校。
评价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国父。
2016年
二.高潮——北伐胜利进军
1.时间
2.目的
4.主要战场
3.总司令
5.北伐军先锋
6.主要战役
7.成果
8.胜利的原因
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1926年
蒋介石
对象
浙江
福建
河南
上海
北京
江
西
江苏
直隶
广东
广西
湖
南
安
徽
山东
黑
吉
辽
张作霖
吴佩孚
孙传芳
湖北
兵力20万
兵力35万
兵力20万
广东
广西
国民政府
兵力约10万
1925年7月国民政府广州成立,将部队改称国民革命军。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正式北伐。图为誓师大会,台上左一为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广州
长沙
上海
南京
郑州
济南
北京
沈阳
胜利进军
广州
蒋介石
1926.7.北伐开始
吴佩孚
孙传芳
汀泗桥战役
贺胜桥战役
叶挺
①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
武昌战役
②在江西歼灭孙传芳主力。
1927.1.迁都武汉
③一路攻占南京,另一路由福建进入浙江、上海。
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震动全国。
北伐主要战役
各地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农民协会组织和会员数前所未有
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得到很大发展
湖南、湖北农民协会会员剧增
上海工人三次罢工
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原因?
①北伐作战方针正确
②国共两党齐心协力
③北伐将士浴血奋战
⑤工农群众大力支援
④军阀之间各自为战
二.高潮——北伐胜利进军
1.时间
2.目的
4.主要战场
3.总司令
5.北伐军先锋
6.主要战役
7.成果
8.胜利的原因
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1926年
蒋介石
对象
湖南、湖北
叶挺独立团
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
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三.结果——国民革命的失败
1.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分共会议
蒋介石发布查禁工人集会的命令,并逮捕、射杀革命进步人士。
4月
13日中午,宝山路上群众请愿大游行遭到血腥镇压。
上海街头被杀害的革命群众
上海街头的电线杆上,挂着被杀害者的头颅。
三.结果——国民革命的失败
2.南京国民政府
时
间
地
点
建立者
统一全国
1927年
南京
蒋介石
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了一全国。
蒋介石
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为什么又说国民大革命失败了?
北伐只是大革命进程中的一个阶段。
国民大革命运动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有农民运动、工人起义和北伐战争等,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运动中的高潮事件。
中共认识到要取得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必须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建立一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展武装斗争。
2.
3
4
5
6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内容
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二、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主要进程等基本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二)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收集北伐战争相关知识,使其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掌握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总结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大革命时期英雄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热情。通过了解北伐战争失败的史实,使学生们了解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培养学生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强意志。
三、教材分析
从单元教学的角度看,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合作到国共对立中的第一课。第一次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最终破裂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开端到发展再到兴盛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本课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经过无数次的挫折之后,才独立自主地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在单元教学中,上承中共的诞生——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924年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北伐;下启中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北伐后期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于是共产党开始武装起义并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所以在中国革命史的学习中本课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已有一年多时间,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生的理性思维不够成熟,又存在着看问题欠周到和重表象等特点,需要老师在授课时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此外,八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因此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所以教学采用直观生动的方式比较适宜。
五、重点难点
重点:北伐胜利进军(组织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读图,指导学生回答,以突出重点)。
难点:国共合作的原因、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的失败(结合北伐战争形势图及教师提供拓展资料,组织学生讨论,以突破难点。)
六、教学过程
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刚刚我们听到的歌曲是《国民革命军军歌》我们一起找出中心词: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等。可见国民革命运动的目的就是打倒列强,除军阀。而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国共合作的实现,结束于1927年的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呢?它取得了哪些成果?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北伐战争》。
师:首在正式开讲以前,老师先给同学们明确一个概念,一般我们历史上把1924-1927这一时期称作国民大革命。在这一时期,国共两党进行合作,一起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而北伐战争又是整个国民大革命的高潮。
新课教授
(一)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
材料一: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广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中国革命之需要。……“依中国社会的现状……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
——中共三大宣言
材料二:“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盖今日革命,非学俄国不可……我党今后之革命,非议俄为师,断无成就。”
——孙文
师:北伐战争这一高潮的出现,是建立在国共两党能够合作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首先来分析国共两党能够达成合作的原因。
大家先看屏幕,屏幕上老师给大家列举了两段文字材料,请大家根据两段材料和70页第一段正文,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别从国共两党自身出发来分析两党能够进行合作的原因。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特别注意材料中老师用红色标注的部分。
1.中共三大
师:好,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先请中共代表团的同学来回答一下,你们为何要合作。
生:回答
师:回答得非常好,刚刚这位同学提到了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失败,从这次失败中我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所以,刚刚成立的共产党需要寻找盟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革命力量,而恰恰当时中国的政党中,国民党还是一个比较革命的政党。于是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我党于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共三大。
会议决定:(学生回答)。合作的方式:(学生回答)。
这就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为国民革命的到来做了准备。
2.孙中山认识到必须改组国民党
师:而在国民党方面为何也会选择合作呢?我们请国民党代表团的同学来回答一下。
师:回答的非常好,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后,为了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先后领导过“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等等一系列重要斗争,但屡战屡败,孙中山意识到必须重新建立一个团结的领导核心,输入新鲜的血液,这时他正好看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在以俄为师的感悟下孙中山接触到了李大钊等我党早期领导人。经过深思熟虑,于是决心联合共产党,对国民党进行改组。改变脱离群众、依靠军阀进行革命的倾向,走新的革命道路。
3.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
师:而在这次合作中,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客观条件就是共产国际在其中的促进作用。
(二)合作实现
师:所以在这么多原因的共同促进下,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实现。标志就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大家迅速阅读70页第二段正文了解国民党一大的基本内容
生:回答(时间、地点、主持者、中共的与会代表,主要内容等)。
师:在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中我们看到了新三民主义这一说法,那么新三民主义是什么主义呢我们通过新旧三民主义的对比来分析一下,(幻灯片)我们可以看出新三民主义中更加明确地将反帝反封提出来,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什么?反帝反封建。我们可以看出国民党的新三民主义与我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此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而国民党一大也就成为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
(三)合作成果
1.黄埔军校
师:在国共合作实现之后,直接的成果就是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官学校。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书,自已归纳黄埔军校成立的时间、地点、名称、领导人、目的及作用分别是什么?
生:(看书并回答,答略)
师:在黄埔军校的领导层中大家特别注意政治主任是谁?对,就是意气风发,当时年仅二十六岁的周恩来,
师:请同学们注意:周恩来是以什么身份加入黄埔军校的?
生:以共产党身份加入的。
师:很好。可见黄埔军校的性质是一所国共合作之下的军官学校。
师:那么,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呢?请大家看当时孙中山办黄埔的办学宗旨:(展示)“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生:(回答)
师:说的没错,孙中山先生认识到过去自己进行革命斗争过程中,所依靠的对象只是旧军阀,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这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请同学们一起来看黄埔军校的门上的这幅对联: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
师:从办学宗旨和校门口的对联可以看出:黄埔军校是比较注重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的,也正是因为重视思想教育,使得黄埔军校里边毕业的学生不仅有着比较高的战争素养,同时也具备比较坚定的这种政治素养。由此我们归纳出黄埔军校创立的作用是?
生:(回答)
师:为国民党为共产党都培养了大批的优秀的这种军事政治人才。1955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授衔的十大元帅之中就有四人在黄埔军校学习或任职过,分别是聂荣臻、叶剑英、林彪(黄埔四期的毕业生)、徐向前(黄埔一期),将军以上的就有31人,因此黄埔军校被称为“将军的摇篮”。
2.北伐战争
师:有了人才,有了军队,再加上有武器、粮食等方面的准备,北伐战争的枪声终于打响了。这场战争将国民革命推向高潮。
师:大家阅读课本你能从中获取到关于北伐战争的哪些信息?(教师可适当做些提示,如:北伐战争的总司令是谁?北伐正式开始于什么时候?出发的地点是?(掌握广东国民政府所在地与北洋军阀控制地区二者的方位,以便更好的理解“北伐”
名称的由来。)北伐的目的、主要对象、北伐中的主要战役有哪些?)
生:回答简略
师: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战前双方的形势。
?
师:吴佩孚占领了中国中部的湖南、湖北、河南、和直隶(陕西和河北)的一部地区兵力有20万;孙传芳占领了中国东南部的江苏、江西、安徽、浙江和福建一带,兵力也是20万,号称为五省联帅;而被称为东北王的张作霖则占领了东北部的黑龙江、吉林、辽宁、热河、北京和天津地区,兵力有35万。而北伐军只控制中国南部的广东和广西两省和湖南一部分,兵力仅十万。我们可以从中知道三派军阀和国民革命军的力量对比是怎样的呢?
生:(敌强我弱)
师:而敢以10万人去讨伐数倍于自己的旧军阀也体现了当时北伐军革命大无畏精神,更体现了北伐军摧毁旧社会拯救民族于水火的的民族担当。
师:当然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也要讲策略,同学们你们说国民革命军该如何打?是不是停下来继续招募更多的革命军,然后再打?还是有其它战略方针呢?那应该先打哪个?强的还是弱的?
生:弱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师:大家还要注意地理位置,谁离广东国民政府最近?
生:(回答)
师:非常正确。先打离广东国民政府比较近的军阀,然后再打离的远的军阀。所以北伐军根据双方的力量对比和敌人内部矛盾的情况,制定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作战方针,先进攻力量最为薄弱的吴佩孚主力;然后挥师向东,消灭孙传芳,最后北上进攻实力最强的张作霖。在这个作战方针指导下,北伐军是如何进军的?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
生:(回答)
师:(联系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让一个学生指出北伐战争的路线。再让一个学生介绍一下叶挺独立团)第一条路线:北伐军从广东出发,经过湖南、湖北,在湖北打了汀泗桥和贺胜桥战役,沉重打击了敌军。在武昌消灭了吴佩孚主力。这里特别要提一下北伐名将叶挺,作为北伐的先锋,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中,有85%官兵为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他们作战勇敢,不畏牺牲,正是他们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
师:刚刚的这位同学对叶挺独立团的介绍,仿佛让我们真的置身于那个舍生忘死、激情澎湃的时刻,大战欲来,明天是生还是死,对于铁军战士们来说一切未知,但是舍一人一家之团圆,救民族于危亡,谋中国千家万家之幸福前程。这些战士虽不舍,但这信念却从未动摇过,这就是习主席教导我们时刻铭记的家国情怀。
师:灭了吴佩孚主力后,北伐军接着向东进攻,在江西消灭了孙传芳主力,继续攻打到南京。另一路北伐军由福建打进浙江,一直打到上海。1927年4月,挥师北上攻打张作霖的军队。不到半年,北伐军就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扫荡了大江南北的军阀势力。把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了长江流域。
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师:而在北伐胜利进军的同时,工农运动也在蓬勃发展,在共产党领导下,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广大农村,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在城市里,上海工人先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前两次因准备不足而失败,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并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图片)
师:刚刚我们说到短短半年时间北伐就取得巨大成功那这是为什么呢?”在思考这个问题前,大家可以先思考一下,一般我们分析战争胜利的原因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考虑?
师:(1)战争的正义性;(2)军队的作战方针是否正确;(3)各方面配合是否得力,官兵作战情况;(4)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援、外援等。
学生讨论并回答
(四)结果: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
师:北伐胜利进军,国民革命一时是风起民拥,但是国民革命的发展是否就一帆风顺,他最终能否取得胜利?
生:没有胜利!
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发生了什么呢?生: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
师:大家先来看一段视频,了解下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师:因为北伐的节节胜利,特别是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一方面展现了人民群众和共产党的巨大力量,但同时也让大资产阶级、大地主感到深深的恐惧,于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蒋介石和汪精卫利用自己手里掌握的大量武装,用欺骗屠杀的手段对革命群众动了手,对中国共产党动了手,这就是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一时之间,大批的优秀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的群众躺在了血泊之中,我党早期的优秀领导骨干李大钊、汪寿华等同志也惨遭杀害,而之前一直以国民党左派面目伪装自己的汪精卫等人甚至公开叫嚣:“宁可错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也随之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
(五)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师:蒋介石叛变革命后,距离他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仅仅过了6天后,他就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是个怎样的政府。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本找出该政府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性质是什么?
生:(自主学习)
师:通过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的对内对外政策,我们认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完成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改变了吗?
生:没有。
师:正因为北伐的民主任务未完成,中国的社会性质也没最终改变,所以我们说国民革命最终是失败了。
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使当时的中国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即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张作霖的北洋军阀政府。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合并后的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北伐,张作霖败退到东北,后被日本侵略者炸死,少帅张学良不顾日本侵略者的反对,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归顺了南京国民政府。至此,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师:我们看到旧军阀在北伐中被打垮,但是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北伐并没能最终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以我们才说国民革命最终失败了。要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最终胜利,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才最终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最终任务。所以我们以前常说的“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他不是一句空口喊出来的苍白口号,而是在中国近代革命史当中,共产党人用无数同志的血与泪书写出来的。大革命虽然让我们党的革命事业暂时受挫,但是年轻的共产党人觉醒了,懂得了枪杆子的重要性。于是,党中央才把当成废纸的毛泽东关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报告摆到了会议桌上,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人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共领导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国革命迎来了新的篇章。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主要采用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从课前准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到合作探究渗透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本节课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进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八、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课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老师精讲少讲,学生则尽可能的多活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浓厚,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大幅度提高,创设了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置的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动,让每位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学生人人学有所得。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本节课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九、观课记录
1、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好,新课标精神以及现在教学要求建立的师生平等、充满和谐的课堂文化等都体现得淋漓尽致。王老师的个人素质高,语言魅力强,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到位,课堂教学效果好。
2、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而情景教学史论结合是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
3、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4、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5、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6、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
7、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8、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9、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好。.
10、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
11、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12、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13、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14、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15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15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16.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