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07 10:3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共和与曲折: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课程标准与学习内容:
教学目录:
一、初探共和:
源起与流变
二、再探共和:
成果与反思
三、延伸与思考......
一、初探共和:源起与流变
源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1)《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清政府力图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3)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训练新兵、奖励实业、废除科举、兴办新学、派留学生出国、改革官制等。1906年,清政府下诏“仿行宪政”。1911年,清政府组织第一届责任内阁,13名大臣中,满族贵族9人,其中7人为皇族,被称为“皇族内阁”。
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并非一场持续、计划周详的政变……正是1901年后王朝的改革,极具讽刺意味地加快了精英阶层的政治觉醒的过程。与其说这些改革有利于孙中山等激进分子的活动,不如说它们更多地加速了王朝的覆灭。
——[美]魏斐德《中华帝制的衰落》
 
凡识时务者皆能知之……潮流万派,皆趋共和。
——立宪派代表张謇
流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兴中会成立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2)同盟会成立
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鉴于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所以确定先从官制入手次第更张,俟数年后,规模粗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 ——章开沅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学习聚焦]
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在革命运动高涨之际,立宪运动也造成很大声势。
孙中山首先举起了反清革命的旗帜。
(1)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颁布了第一个要求以共和国取代封建君主制的革命纲领,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始。
(2)同盟会:1905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3)三民主义的提出
①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②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从此,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开始了。
(4)孙中山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1911年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推翻清政府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推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
材料一 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
材料二 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材料三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社会改变经济组织,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孙中山:1906年《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3.清末“预备立宪”
(1)在革命运动推动下,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立宪运动造成很大声势。
(2)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3)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成果:1.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四川保路运动
(1)1911年,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保路运动。
(2)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清政府抽调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二、再探共和:成果与反思
2.武昌起义
(1)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力量雄厚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随后,其他各军的士兵纷纷响应,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2)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3.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4.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等自由,有请愿、选举、被选举等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材料二 1912~1919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再加上扩建企业,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材料一 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参议院有权议决一切法律、预算、决算、税法、币制及度量衡准则,募集公债,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材料一反映出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形式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体现了在政府的组织形式上实行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特点。
(2)由材料二看,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构建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实行责任内阁制,约束、限制临时大总统权力。
论从史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
(1)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
(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3)规定国内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4)规定内阁总理的产生与职权,体现出责任内阁制的原则。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和弹劾权,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国民拥有一系列权利和自由的规定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在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体现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宪法的性质,它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要求,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进程。
(1)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2)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1)制定:
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内容: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3)意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民国之政治,比之满清尤为不及……把持国事者,均系军阀武人,争权夺利,祸国误民,有国家共和之名,无国家共和之实。
——《孙中山全集》第七卷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为止,民族资本主义在万元以上的厂矿约七百家,资本总额一亿三千余万元。1912年到1919年建成厂矿四百七十余个,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万元以上。
——龚方铎等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历史功绩
(1)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2)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3)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局限性
(1)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大多数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是辛亥革命历史局限性的基本体现,也是留给后人的根本教训。
反思 :1.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
(1)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奉清政府命率军南下攻陷汉口、汉阳,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和议。
(2)在内外交困和重重压力之下,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举袁做大总统。
(3)袁世凯随后又以南方革命党的共和要求,对已束手无策的清政府施压。1912年,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清王朝结束。
(4)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这样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
世凯的手中。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右面是1912年在《民立画报》上刊载的一幅讽刺袁世凯的漫画:《袁世凯骑木马》。
反思 :2.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 :
1.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不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因此不能够识别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敌人,放过了主要民族敌人帝国主义,革命党人不仅不敢触动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而且幻想得到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同情与支持,对封建势力,没有触动封建土地制度和彻底摧毁旧的国家机器。
2.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也不能够充分发动和依靠农民阶级这个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资产阶级革命派强调“有秩序的革命”,视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为“越轨”行为,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孤立了自己。
3.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真正建立和掌握自己的革命武装,他们缺乏通过长期的武装斗争去夺取政权的决心与勇气。
4.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内部组织松散,内部派系纷杂。
反思 :3.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成功”的革命
(1)它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作了明确的规定,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3)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压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对此后的民族解放事业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
“失败”的革命
(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
章开沅认为:“应该了解孙中山辛亥革命之前的100年,特别是辛亥革命怎么来的,孙中山的纲领怎么来的,它都是有依据的。同时还要盘点辛亥革命后的100年。还要研究从现在开始,往后的100年。”——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论从史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1)政治上: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
(2)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思想上:辛亥革命带来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4)社会生活上: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三、延伸与思考......
谢谢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