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师大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3单元《茉莉花》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西南师大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3单元《茉莉花》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0-12-07 10:1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茉莉花》教案
【教学内容】
歌曲《茉莉花》
【教材分析】
江苏民歌《茉莉花》属小调类民歌,?2/4拍,单乐段歌曲。歌曲为五声徵调式,启、承、转、合性结构,具有小调体裁的典型特征。第一乐句由两个乐节组成,二者旋律相同,歌词重叠;第二乐句承接上句并引出新的乐思;第三乐句为“转”、“合”功能,一气呵成。整首歌曲的旋律以级进为主,间以小跳,婉转流畅,给人以抒情秀美之感;歌词细腻含蓄的表达方式,使歌曲更具江南风格色彩。
《茉莉花》在我国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茉莉花》最早发源于江苏扬州,大概是明朝时期,原来的歌名是《鲜花调》。这首民歌轻盈活泼,淳朴优美,婉转流畅,短小精致,易唱易记,表达了人们爱花、惜花、护花,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情感,既积极健康,又储蓄柔美。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歌唱方法的引导和指导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兴趣和情绪的引导,才能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用柔美连贯的声音,细腻的情感来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2、知识与技能:通过学唱《茉莉花》,感受起承转合的小调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江南闽粤音乐风格的感受,使学生了解和喜欢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重点】
用柔美自然的声音、科学的发声方法和细腻的情感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附点八分音符的正确演唱和细腻的情感表现
婉转的曲调。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学生的身理特点,在本课中,我采用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欣赏法)和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听唱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茉莉花》伴奏旋律,学生进入教室。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百花齐放的观赏欲。 感受氛围。
创设课堂氛围,引出歌唱准备练习。

新课教学 歌唱准备:
带领学生来到“花园”开展“赏花会”
“闻花香”----检查气息的控制和均匀。
2/4 2.3 1216 |16 5 0‖
. . ... .. .. .
2/4 2.3 1216|5613 2161|5 - ‖
首播范唱,布置并引导学生完成聆听任务:感受歌曲音乐要素,包括:(拍号:2/4,结构:单乐段,情绪:优美抒情,婉转悠扬,充满江南水乡的风韵)
带领学生视唱歌谱。
再播范唱,学习歌词和旋律:茉莉花有哪些特点(香、白、美)。师生分角色唱答,仔细观察,发现并解决问题
师范唱,学习歌词和旋律:作者看见这一朵朵洁白如雪的茉莉花想要干嘛?结果怎么样了?师生分角色唱答,仔细观察,发现并解决问题
6. 完整演唱歌曲。教师注意聆听是否还有需要纠正的地方,如果有及时解决。
7.处理歌曲并分角色演唱
呼吸练习
发声练习
整体聆听,完成聆听任务。
视唱歌谱
再听歌曲,熟悉歌词和旋律。
完整演唱
深情演唱
为歌唱做准备进行呼吸练习和发声练习,同时对歌曲的难点部分进行预习,减轻学生在学歌中的障碍。
建立歌曲整体形象,感受歌曲基本要素。
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培养学生视谱能力。
反复聆听,自然熟悉歌词和旋律,同时以唱答模式解决难点。
反复聆听,熟悉旋律和歌词,同时以唱答模式解决难点
充分体验音乐表演的魅力

拓展 介绍《茉莉花》的历史。
这首《茉莉花》在我国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茉莉花》最早发源于江苏扬州,大概是明朝时期,原来的歌名是《鲜花调》。
2、展示各种版本,各种场合的《茉莉花》包括:奥运开幕首唱、宋祖英维也纳开场、歌剧《图兰朵》等) 了解《茉莉花》的由来。
感受音乐在不同场合下的魅力。
扩展学生音乐视野,增强学生爱国热情
小结 小结本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升华感情。
谈本节课的启示。 升华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