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共4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06 23:0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383年淝水之战
前情回顾
中国历史是富有连续性,它不是一个线性发展的过程,在它的历史上也出现过断裂,出现过波动……于是有了历史发展的波峰和波谷。
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阎步克
导入新课
民族融合加强
江南经济开发
文化继承发展
盛世
南北朝本来是一个病的世代。此所谓病,乃指文化病。若论文化病,北朝受病较南朝浅,因此,新生的希望亦在北朝,不在南朝。
生机
乱象之中藏生机
——钱穆
导入新课
隋唐的极盛与五代的极衰
一、隋朝:1、隋文帝的功绩与失误
统一南北的大功,隋文帝灭陈的大业
隋文帝
581年
589年
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杨坚即隋文帝。
杨坚派次子杨广灭陈,结束南北长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确保政府收入,加强中央集权
【大索貌阅】是隋朝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中一项用以整顿户籍和赋役的措施。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输籍定样】“
高颎请为输籍法,徧下诸州,帝从之,自是奸无所容矣。”
胡三省注:“输籍,凡民间课输,皆籍其数,使州县长吏不得以走弄出没。”
——《资治通鉴·陈长城公至德三年》
隋代以关中作为本位,关中粮食短缺,需依赖关东漕运接济,故杨坚于洛州等地设立常平仓等官仓,贮存关东运来粮食,建广通渠,便利关中漕运。又于民间设义仓,人民捐纳粮食以防凶年。
一、隋朝:1、隋文帝的功绩与失误
《剑桥中国隋唐史》这样评价道:“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的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在长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区发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识,这一切同样了不起。人们在研究其后的伟大的中华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一位8世纪的年代史编者列出了隋朝武力克敌制胜的几个战场:在南方征服了陈朝;在北方成功地打击了突厥;在西方征服了吐谷浑;在边远南方占领了占婆;在东方征服了流求。他应该补充残酷地镇压南方和西南土著及最后极力想迫使高丽投降的记录,但后一个军事行动结果灾难性地失败了。
582年,在突厥大规模地侵袭今陕西和甘肃的部分地区后,文帝像往常那样明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往者魏道衰敝,祸难相寻,周、齐抗衡分割诸夏。突厥之虏,俱通二国。周人东虑,恐齐好之深,齐氏西虞,惧周交之厚。谓虏意轻重,国逐安危。”
——《隋书》卷84,第1865页。
一、隋朝:1、隋文帝的功绩与失误
《隋书》:……于是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陵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考之前王,足以参踪盛烈。但素无术学,不能尽下,无宽仁之度,有刻薄之资,暨乎暮年,此风逾扇。又雅好符瑞,暗于大道,建彼维城,权侔京室,皆同帝制,靡所适从。听哲妇之言,惑邪臣之说,溺宠废嫡,托付失所。灭父子之道,开昆弟之隙,纵其寻斧,剪伐本枝。坟土未干,子孙继踵屠戮,松槚才列,天下已非隋有。惜哉!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其不祀忽诸,未为不幸也。
一、隋朝:1、隋文帝的功绩与失误
一、隋朝:2、隋炀帝的功业与下场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罪在当时、功用千秋,大运河的开凿
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大运河
材料一:
《汴水》
胡曾
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
材料二: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1)隋炀帝时期大运河的开凿,过度役使民力,是导致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之一;
(2)运河的开通,同时又是唐代得以巩固大一统局面的重要前提。
如何评价隋炀帝开通大运河?
政治
改革官制
颁大业律
迁都洛阳
军事
攻灭吐谷浑
征讨占城
征讨契丹,大宴突厥
征讨流求
三征高句丽
经济
开凿大运河
文化
科举进士科
藏书事业
外交
巡视西域各国
新罗、倭国、赤土国
南征林邑、北过突厥,好大喜功的雄心帝王
三征高丽、盗贼蜂起,隋朝灭亡的前奏余音
一、隋朝:2、隋炀帝的功业与下场
《隋书》:……盛冠服以饰其奸,除谏官以掩其过。淫荒无道……锄诛骨肉,屠剿忠良,受赏者莫见其功,为戮者不知其罪。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频出朔方,三驾辽左,旌旗万里,征税百端,……大则跨州连郡,称帝称王,小则千百为群,攻城剽邑,流血成川泽,死人如乱麻,炊者不及析骸,食者不遑易子。普天之下,莫匪仇雠,左右之人,皆为敌国。终然不悟,同彼望夷,遂以万乘之尊,死于一夫之手。亿兆靡感恩之士,九牧无勤王之师。子弟同就诛夷,骸骨弃而莫掩……
江都变起、死于匹夫,隋朝炀帝的最后岁月
一、隋朝:2、隋炀帝的功业与下场
二、唐朝:1、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唐高祖是中国一切史书中最受贬低的一位君主。
第一是因为事实上他的统治时期很短,而且是夹在中国历史上两个最突出的人物的统治期的中间:他前面的统治者是大坏蛋隋炀帝,他后面的则是被后世史家视为政治完人的唐太宗。
第二,是因为他建立唐王朝的功绩被他的接班人精心地掩盖了。他策划了太原起事,并胜利地引导唐军进抵隋都。他对李密和东突厥人的外交攻势使得唐军能夺取大兴城,并且使得唐军能组织和加强在陕西的力量而无虞敌军的阻碍。也正是唐高祖其人建立了初唐的制度和政治格局。武德之治,从任何现实标准来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其结果来看,唐王朝已经打下了坚实的行政、经济和军事基础。总而言之,唐高祖为他儿子的辉煌统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剑桥中国隋唐史》
思考:唐太宗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子,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统治时期,人才济济——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重视人民的力量
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通典》卷第七食货七:正伦奏……末年离乱,至武德有二百馀万户。
政治
任用人才
完善制度
从谏如流
整饬吏治
经济
均田制
租庸调制
宽待商业
丝绸之路
《旧唐书》地理志记载贞观十三年户口大簿分州县的人口数字,翁俊雄著《唐初期政区与人口》一书,对其进行了详细加总,算出户3,003,202,口12,311,698。平均每户4口人。但是,该统计也并不完全准确,因为《旧唐书》脱漏了洛州等要州的人口数字。
轻刑订律
薄赋尚俭
奠定国基
确立制度
政风沿袭
任人唯才
二、唐朝:1、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民族交融与外交关系
626年(武德九年九月)“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
627年(贞观元年)“朕以天下为家。”
644年(贞观十八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647年(贞观廿一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尽管“天可汗”这个新头衔主要是象征性的,但并非无足轻重,而且它证明了太宗的帝国理想既包含中国人也包含游牧民族,他认为这是自己特有的贡献。于是,他声明夷狄与中国人享有共同的天性,统治者的仁慈保护必须包括两者。都护府散布于中国边境:安西(西突厥、西域和吐蕃)、北庭(突厥诸部)、单于(统治东突厥)、安北(回鹘和其他的铁勒游牧民族)、安东(朝鲜、契丹、奚和)和安南(现在为越南的外族人)等六大都护府。与严重胡化且听命于非汉族军事长官的唐代边境军队一起,这些都护府形成了唐边境防卫和治理的基础。
——潘一红,《天子与天可汗》,第197—202页。
二、唐朝:1、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突厥,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游牧部落,6世纪中叶建立政权,后分裂为东、西突厥。
东、西突厥的灭亡
贞观三年(629)冬,暴雪天灾,唐太宗派李靖、李勣统军
分道掩袭,在被突厥役属的铁勒部薛延陀、回纥等部族配合下,于次年二月击破突厥,擒获颉利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
后,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东突厥汗国灭亡后,诸部族皆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开辟“参天可汗道”,置邮驿以通往来。
战争
二、唐朝:1、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唐太宗设安西
都护府
设置机构
在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方面,汉代是一个发现、探索与军事扩张的时期,而南北朝时期则与之相反。南北朝时期,异族大举进入中国北部地区,以佛教为代表的异域文化也随之而来,从而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隋唐则融合以上两个时期的特点,在向外拓展的同时也接纳了大量外族人民与他们的文化。
二、唐朝:1、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陇西行
陈陶
自从贵主和亲后,
一半胡风似汉家。
文成公主入藏壁画
二、唐朝:1、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二、唐朝:2、武周之治与开元盛世
永徽之治
贞观遗风
开元盛世
“贞观遗风”
高宗死后不久,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当权期间,尽管政局纷纭,但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贞观初年
贞观年间
大败东突厥,被尊为“天可汗”
打压西突厥,设立安西都护府
唐高宗时期
武则天时期
灭西突厥
设立北庭都护府
唐与突厥关系小结
设置机构
统治第一个时期:从玄宗712年登基直到720年左右,在人事和政策方面大体上是武后时代的延续;
统治第二个时期:从720年到736年,以关中大族在朝廷中的再起和官僚体制之外的专使的首次出现为特征。
统治第三个时期:从736年到756年“安史之乱”爆发,除了传统史书描述的皇帝不理朝政,先后两位宰相独掌大权,派系兴起之外,还有军队完全职业化,军事长官获得高位,唐朝的对外政策逐渐转为防御。
二、唐朝:2、武周之治与开元盛世
奇珍异宝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波斯的商邸珠宝,石国的宝石瑟瑟,西域的胡姬酒肆,在长安城随处可见。西方的宝刀良马、香料药材每天都在运往长安,长安的丝绸瓷器、技术和茶叶也在源源不断地输往西方。
唐玄宗
政治清明
经济繁荣
开元盛世
社会稳定
根据材料回答,开元盛世还有什么特点?
开放先进
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二、唐朝:2、武周之治与开元盛世
唐朝边疆民族形势图
读课本33页第3段和34页,小组合作概括出唐朝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措施。
唐朝民族政策
突厥
回纥
吐蕃
靺鞨


西突厥
东突厥




据材料结合所学,归纳隋唐盛世的原因。
材料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先是有若干单一的民族内部统一的出现,如夏、商、周等族的最初形成。然后有地区性的多民族的统一,如战国七雄。然后有全国性多民族的统一,如秦、汉、隋、唐、元、明、清。隋唐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开明君主的知人善用
统治集团的居安思危
法律制度的坚实保障
基本国策的稳固延续
各族百姓的共同创造
贞观之治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开元盛世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统治推向历史上的全盛时期
二、唐朝:3、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节度使最大的影响不在于控制赋税,而是由军人开启的地方权力和招募官员的新模式。从唐朝后半期开始,贯穿五代(907—960),到宋朝开国为止,最重要的发展变化是军事职业生涯成为晋升到地方统治层的主要途径。因此,以前由地主阶层行使的权力落入了军人之手。军队也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政治和社会群体,反对文人学士的传统价值观。职业兵转变成为世袭群体加强了这一变化。“安史之乱”前的几十年里,节度使大量招募长期服役的士兵,这些人很快成为职业兵。至少在河北和山东,士兵已经是世代相袭,子承父业相继入伍。
从五胡乱华开始,河北、中原有大量胡人。至隋唐时期,河北仍然是汉人、契丹人、奚人、突厥人等多民族杂居,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叫做“河北胡化”。
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二、唐朝:3、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自主探究: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①内轻外重,节度使掌控地方军政大权。
②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朝政趋于腐败。
安禄山
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
史思明
制度缺陷
朝政腐败
起兵→攻破洛阳、长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各地起兵勤王→收复长安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经济繁
安史之乱
乱世之殇
安史之乱
后藩镇形势图
经济繁
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政府任命一批安史降将为节度使,内地军将、地方长官也被委任为节度使,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
——《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上》
安史之乱(755-763)
“安史之乱”平定后,星罗棋布的藩镇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某些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唐代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朔,而河朔割据又集中在三镇。
在安史之乱后到黄巢之乱前,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绝大部分藩镇不割据,只有极个别藩镇割据,即使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而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唐末黄巢之乱,才出现普遍的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灭亡。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二、唐朝:3、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二、唐朝:4、元和君臣的削藩大计
宪宗的新军事政策在其819年胜利后遵循一个类似的模式,即藩镇节度使将只能指挥其所在州的部队,包括自己的亲兵和胡人部队,藩镇其他州的次要的军队和戍镇由各州长官指挥。这是自南北朝以来第一次州刺史享有军事权力。州的加强,以及节度使对行政官员委任权的废止,削弱了藩镇节度使对本镇军事动员的能力。
与宪宗重振帝国权威和削弱藩镇势力相关的是宦官权力的不断扩大,因为专制的皇帝逐渐依靠宦官推行他的政策和强加自己的意愿给朝廷与地方官员。宦官指挥着对皇权中兴至关重要的神策军,也担任监军替皇帝监视他的将领们。
元和天子暴病终,削藩大计一场空
置易帝王掌中轻,血雨腥风宦党争
三、从黄巢起义到五代季世
财政问题、乡村动荡、民众叛乱、社会不安、反抗增长
南方戍军起义爆发、社会问题和盗匪活动的增加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三、从黄巢起义到五代季世
朱温
参加起义
背叛起义
镇压起义
抢占地盘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后唐:李存勖
后梁:朱全忠
后晋:石敬瑭
后汉:刘知远
后周:郭威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
三、从黄巢起义到五代季世
五代十国——合久必分的产物
朝代
都城
年代
开国皇帝
五代
后梁
汴州(今开封)
907-923
朱温
后唐
洛阳
923-936
李存勖
后晋
汴州(今开封)
936-946
石敬瑭
后汉
汴州(今开封)
947-950
刘知远
后周
汴州(今开封)
950-960
郭威
十国
吴国
广陵(今扬州)
892-937
杨行密
南唐
金陵(今南京)
937-975
李昇
前蜀
成都
891-925
王建
后蜀
成都
937-965
孟知祥
闽国
长乐(今福州)
893-945
王审知
楚国(南楚)
长沙府(今长沙)
896-951
马殷
南汉
兴王府(今广州)
905-971
刘隐
荆南(南平)
江陵(今荆州)
907-963
高季兴
吴越
杭州
893-978
钱镠
北汉
太远
951-979
李崇
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
1.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
2.中华民族大家庭内,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有利于落后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有效管辖。
3.从世界来看,我国得以成为当时亚洲东部最强盛的大帝国。
隋唐结束了魏晋以来分裂局面,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请说说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的历史意义?
【思维提升】
本课小结
盛世景象
乱世之殇
谢谢欣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