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专练: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
单选题
1、对于科考取士,山西人司马光主张照顾地区差异,按一定的份额“逐路取人”;江西人欧阳修则认为,应该按考生的绝对成绩“惟材是择”。据此推知,当时(
)
A.
科考人才标准变化
B.
科举制公正性弱化
C.
入仕减少加剧矛盾
D.
文化重心发生转移
2、784年,唐德宗削藩失败后痛下“罪己诏”,公开承担了导致天下大乱的责任,宣布李希烈、田悦等人叛乱是因为自己的失误,故而赦免了这些叛乱的藩镇,表示今后“一切待之如初”。这主要反映了(
)
A.
君主专制制度弊端突显
B.
安史之乱发生的必然性
C.
中央集权开始受到威胁
D.
唐政府统治力严重下降
3、唐太宗曾批当时的厚葬风气,认为礼法已有对丧葬的详细记载,厚奉终实乃徒伤教义,然而许多厚葬风俗如刻碑志,烧纸钱,行佛事都在唐代兴盛并传续后世,历代厚葬之风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央权威受到冲击
B.
传统文化浸润颇深
C.
三教合一影响深远
D.
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4、据史料记载,两宋时期51%以上的进士在任官前出身于平民;明清时期43%的进士在任官前出身于平民,这说明科举制度( )
A.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
促使部分社会阶层发生变动
D.
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5、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
)
A.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B.科举制度不断成熟
C.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6、汉代禄秩等级是从属于职位的,官员若无职位则无等级可言,魏晋南北朝时官阶制却开始向另一种“品位分等”类型过渡了。当时有两种“品位分等”:一种是“门品秩序”,它是士族政治的产物;另一种则是由军阶代表的“官品秩序”,它较富功绩制色彩。后者在北朝却迅速推进,而在南朝则阻力很大。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北朝社会较南朝更为安定
B.南朝官员更有安全感
C.北朝社会较南朝更有活力
D.南朝官员收入更稳定
7、唐朝薛元超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唐代门第最高的五大姓氏)女;不得修国史。”宋代蔡襄则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对上述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A.
科举制的产生瓦解了门阀制度
B.
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社会观念
C.
唐宋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D.
唐宋开放的社会风气已然形成
8、如表是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小姓,是非士族的地主;寒族,是一般的平民;制举,是皇帝临时举行并亲自参与的科举考试)。据此可推知,唐代(
)
类别
士族
小姓
寒族
人数总计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进士
589
71.0
109
13.1
132
15.9
830
明经
81
63.3
18
14.0
29
22.7
128
制举
88
65.7
10
7.4
36
26.9
134
A.
士族阶层拥有科举特权
B.
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
C.
家族地位决定着中举率
D.
国家选才侧重政治素养
9、2020年初,在一批日本援助中国的物资包装上写着两句偈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引发中日两国网民围观。这两句偈语体现了(
)
A.
日本比中国更重视传统文化
B.
佛教文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C.
鉴真大师东渡扶桑影响深远
D.
灾难外交改变中日外交走向
10、中国古代王朝中,有位地方最高长官曾经提到:“本地官员由我自行任免,本地税收不上交中央,本地武装不受中央节制,我的职位可以传子或部将。”下列哪一史实发生在此位官员所处的王朝(
)
A.
吴王刘濞参与七国之乱
B.
首现皇帝亲自主持考试
C.
沈括被任命为延州知州
D.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
11、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以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于世,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造成这种文化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门阀士族特立独行,思想活跃
B.
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发展
C.
魏晋时期佛道盛行,援老入儒
D.
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12、据学者统计,汉武帝时期选用的部分官员的基本情况如表所示。据此可知,汉武帝时期( )
A.
推行外儒内法
B.
适度发展百家思想
C.
思想文化活跃
D.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3、唐代科举考试中实行“公卷通榜制”。所谓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诗文成绩呈送给能文章有学问的政府大僚阅看;通榜是考后出榜前,根据社会及政府先辈的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这一做法(
)
A.
完善了察举制度
B.
反映了社会舆论决定考官选择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可能使科举制公平性受到质疑
14、元朝曾一度不行科举,后虽恢复科举,但汉人、南人考试内容较蒙古人、色目人难度大,考试次数多,汉族考生考取进士的机会微乎其微;在政府机构中“台省要官皆北人为之,汉人、南人万中无一二,其得为者不过州县卑秩,盖亦仅有而绝无者也”。元朝这些做法(
)
A.
使儒士彻底丧失仕进之途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导致社会活力的明显衰退
D.
促使元杂剧衰落
15、据《唐六典》记载,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其中皇帝的专用文种有由皇帝亲自处理的,如册封之制书;有奏请皇帝批准后由宰相处理的,如敕旨;也有由宰相独立处理的,如堂帖;还有由翰林院处理的,如批答。这体现了唐代(
)
A.
中枢决策机构行政效率较高
B.
国家政务分工明确
C.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有所缓和
D.
文官集团权力上升
16、至春秋时期,家臣制进一步发展完善。异姓家臣的任用冲击了世卿世禄制,家臣的选任逐渐突出贤能的重要性,家臣的职能由管理卿大夫家事扩展到执掌国家政权,家臣权力上升且家臣身份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家臣制变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A.
利于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B.
强化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C.
推动了宗法制的发展完善
D.
社会阶层固化趋势逐步增强
17、东汉以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相继内迁中原地区,逐渐建立起许多政权,即“五胡”十六国。唐代所修的《晋书》记载,匈奴、鲜卑、氐、羌均为黄帝后裔。对此最准确的解读是( )
A.
民族融合推动文化认同
B.
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C.
战乱频仍导致国家分裂
D.
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
18、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州、郡察举之权在地方官,而州大中正则为中央官之兼职。故士庶求出身者,于察举制度下必须归于地方,而在中正制度下则须奔集中央。此制本因人才不在乡里而立。但既立此制,则有使人才永不反归乡里之势。”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
A.
较察举制是一个巨大进步
B.
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博弈
C.
使人才的选拔脱离了地方
D
使选官用人之权操之皇上
19、唐玄宗时以“中书务剧,文书多壅滞”,置立学士院,专掌内廷命令,一些重要诏书都由翰林学士起草,直接从禁中发出,叫做“内制”,而中书省起草的文件,则称“外制”,翰林学士也因此有了“内相”之名。这一举措( )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扩大了官僚队伍
C.改变了中书职能
D.提升了决策水平
20、有学者认为:八股文作为功令文字对于广大读书人而言,就是对其思想的一种无形的控制,影响是全面的。从实际效果而言,以此跃龙门进入举人、进士行列者,大部分并非庸才。对这一选官制度理解有误的是(
)
A.
便于控制读书人思想
B.
基本满足社会需求
C.
能够选拔出才智之士
D.
利于创新人才培养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初年,数次修律,“律以正刑定罪”。高宗即位之初,即颁布《永徽律》十二篇,又命长孙无忌等为律文作疏证解释,制析内涵,成《律疏》30卷,与律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后将二者合并刊行,即《唐律疏议》,为现存最早而完整的中国古代法典。十二篇篇目包括名例律(总则)卫禁律、职制律、户婚律、脱库律、贼盗律、斗讼律和拾遭补阙的杂律等。
这一分类法源于北齐,影响直至明初。名例律首列为“十恶"。即常赦所不赦的十项大罪,具体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代法典尚有令、格、式三种形式,均起源较早,“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正邪,式以轨物程事",至隋唐始并行而收互相补克之效。如唐太宗时领行令30卷,1590条,后经数次更定,互开元年间整理为27篇,1546条。贞观时对唐朝建国以来累颂制敕进行删订,编为《貞观格》。
以后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整理,于是又有《永徽格》.《开元格》等等。高宗永微以下,又将格分为两部分,“留司格"存本部门行用,“赦颁格”发至州县。
——据《新唐书》等
(1)根据材料,概括唐初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初法律制度改革的意义。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官阶和俸禄均以“衡”的单位“石”来表示。到了汉代逐渐将官阶与俸禄分成两种方法表示,官秩(“秩”为官员等级标准,“禄”为官员的报酬)以“石”表示,如万石、二千石等;官俸则用“量”的单位“斛”来计算,如最高秩万石月俸三百五十斛等。
在隋唐时期官员俸禄形式主要有米、田两种。隋代官员的俸禄分京官、外官两种支付标准。京官按品级,外官按州、郡、县的等级计户食禄。除俸禄外还有职分田,以品为差,由一顷至五顷不等。
至于宋代则因货币的广泛流通,俸禄多以钱币计算。百官除正俸外,还有服装、禄粟、茶酒厨料、薪炭、盐、随从、衣粮、马料、纸笔、差费、职钱、公使钱及恩赏等各种补贴,地方官则配有大量职田。而元代官员俸禄以实物和货币两种形式支付,地方官俸禄中无实物部分,但却享有职田收入,作为俸禄的补贴。
到了明代则实行折色俸禄制,即以米为单位折算成钞、钱、布、银发给百官,并以货币为主。而清代官员俸禄是银米兼支,但以银为主。京官有俸银、禄米,外官有养廉银。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俸禄制变化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俸禄制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试卷第2页,总2页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文化重心的转移,北宋时期南北方知识分子对于科考取士的录取提出了“逐路取人”和按“绝对成绩”“惟材是择”两个不同的方案,体现了在南北文化教育差异下的不同利益要求,D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考试内容变化,不能体现人才标准的不同,两种不同的录取方案,不是质疑科举制的公正性,也不是科举录取人士在减少引发的不同意见,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2、【答案】D
【解析】据材料
“唐德宗削藩失败后痛下‘罪己诏’……赦免了这些叛乱的藩镇”等可知,材料是体现“削藩”加强中央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失败后痛下“罪己诏”,公开承担了导致天下大乱的责任,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削藩”加强中央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失败后,没有反映君主专制弊端,
A错误;安史之乱发生在755—76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B错误;安史之乱的发生已经说明中央集权已经受到严重威胁,C说法错误。
3、【答案】D
【解析】唐代流行厚葬之风,主要是因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社会经济实力雄厚,故选D;唐太宗反对厚葬,民间流行厚葬不能得出唐朝中央权威受到冲击,唐中央权威受到冲击是安史之乱后,而非唐太宗时期,排除A;厚葬之风与传统文化关系不大,并且行佛事不属于传统文化,排除B;材料并未体现三教合一,排除C。
4、【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中两宋、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人有半数左右是来自平民、贫寒家庭,科举制让部分平民获得进入仕途的机会,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故答案为C项。A项,从题干中平民入仕比例无法得出实质,排除;B项,科举制度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观念,但从题干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D项,科举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排除。
5、【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宋朝科举制的发展为庶民参政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打破了贵族对政治的垄断。从此之后,贵族与庶民两大阶级的界限逐渐模糊。这种政治变化影响到了国家的文化环境。材料中祭祀礼仪的变化也体现了这一特点,B正确;理学强调慎终追远,材料反映祭祖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与理学的发展无关,A错误;文化氛围相对宽松,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这种“融合”现象无必然联系,C错误;商品经济相对发达与祭祖礼仪的变化无关,D错误。
6、【答案】C
【解析】从材料“由军阶代表的‘官品秩序’,它较富功绩制色彩。……在北朝却迅速推进,而在南朝则阻力很大”中可以看出,“官品秩序”高低取决功绩,这有利于调动官员的积极性,说明北朝社会较南朝更有活力,故C项符合题意;南北朝时南方较北方安定,故A项错误;“门品秩序”即等级高低取决于出身,对于那些出身差的官员要想升迁很困难,甚至随时会丢掉现有官职,所以,在南朝普通官员的安全感很差,收入当然也难以稳定,实际上第二种“官品秩序”更有益于增强普通官员的安全感与稳定性,因为在官职之外,再冠以“品位”,无疑等于为其地位又加上了一道保险,B、D项排除。
7、【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唐代以“不娶五姓(唐代门第最高的五大姓氏)女”为恨,到宋代“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这说明社会婚姻观念由唐代重视出身门第到宋代重视资财,这是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社会观念发生了改变,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出现后,唐朝依然存在“不以进士擢第”的现象,门阀制度并未立即瓦解;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婚姻观念的变化,并未体现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D选项不能说明唐宋时期社会观念的不同。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答案】B
【解析】表格中无论是进士科、明经科还是制举考试,小姓、寒族人员都可以参加,这说明当时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故B项正确;尽管表格中士族阶层中举的人数最多,但不能说明拥有科举特权,故A项错误;C项错在“决定”,说法绝对,故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治素养,故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偈语是佛经中的唱词,是佛法之本,中日两国网民围观此偈语体现了佛教文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故选B;A项说法无从体现,排除;此偈语不是鉴真大师所做,和鉴真大师无关,排除C;中日外交走向没有因为灾难而发生波动变化,排除D。故选B。
10、【答案】B
【解析】从题目材料“自行任免”、“不上交中央”、“不受中央节制”、“传子或部将”可知,这种情况发生在唐朝,即唐朝的藩镇割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故B正确;A是汉代;C是宋代;D是元代。
11、【答案】D
【解析】文化的时代特色源自于社会时代的变迁,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国家分裂造成了上述文化现象,D正确。A项思想活跃是文化现象,不是原因,A错误。魏晋时期江南开发,经济发展,但商业受时代的影响,发展情况并不乐观,B错误。魏晋时期,玄学兴起并发展,儒家思想融合了道家思想,“援老入儒”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
12、【答案】B
【解析】材料显示官员中有来源于法家、阴阳家等学派的人物,体现出汉代儒家思想吸收其他学派主张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朝适度发展百家思想的现象,故B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西汉时期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排除C。D不合题干主旨,排除。故选:B。
13、【答案】D
【解析】材料内容可知公卷通榜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给一些人提供作弊机会,可能使科举制公平性受到质疑,故选D;唐朝实行科举制,A不符合唐朝史实,排除;B项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无法体现,排除。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通榜是考后出榜前,根据社会及政府先辈的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1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元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并渗透到科举考试和各级政府机构的人员构成,这使社会流动性减弱,活力衰退,C项正确;A项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题干并未强调元代考试制度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排除;D项,元代考试制度使大量汉族知识分子难以进入仕途,客观上有利于元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排除。
15、【答案】A
【解析】根据《唐六典》记载,唐朝对各种正式公文有了明确分类和处理规范,可知唐代中央决策机构处理公文的标准化和程序化,能大大提高行政效率,A选项正确。材料无关国家“政务”分工,也没有相关“皇权”和“相权”争夺矛盾的信息,更不是“文官权利地位”的上升,BCD三个选项错误。
16、【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管理卿大夫家事扩展到执掌国家政权”“异姓家臣的任用”“家臣的选任逐渐突出贤能的重要性”等信息可以看出,家臣势力逐渐增强,说明春秋时期血缘宗法制受到严重冲击,其结果是家臣制逐渐发展成为后世帝国时期的官僚政治,故答案为A项;家臣制冲击了宗法制度,也冲击着西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国一体”的观念,排除B、C项;“家臣身份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家臣的选任逐渐突出贤能的重要性”反映出社会流动性增强,排除D项。
17、【答案】A
【解析】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在内迁过程中,逐渐与汉族等民族进一步融合,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才会在后世被认为是黄帝后裔。这也体现出了民族融合推动了文化上的认同,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区域开发,排除B项;材料与国家分裂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到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几个民族,不能说是各民族,排除D项。
18、【答案】B
【解析】中正官由“中央官兼职”,这体现了中央与地方争夺官员选拔权,人才集中于中央,甚至永远“不反归乡里”,又使得地方势力难以坐大,所以,这两个方面均有削弱地方,强化中央之意。故答案为B项。A项,九品中正制是顺应选官制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并不能说明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就是历史的进步,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下的中正官是由各州郡分别推选的大、中、小中正组成的,“脱离了地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九品中正制下的选官权力仍然受到世家大族的控制,因此D项排除。
19、【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唐玄宗时期,设立翰林学士专掌内廷命令,与中书省形成内外制约的局面,这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主旨是翰林学士对中书省的制约,不是说明翰林学士的设立扩大了官僚队伍,故B项错误。翰林学士的设立只是对中书省权力的制约,并没有改变中书省的职能,故C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故选:A。
20、【答案】D
【解析】八股取士制度控制了读书人的思想,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选项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材料主旨认为八股文可以控制读书人的思想,而且可以选拔出才智之士,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可以满足社会需要,因此选项A、B、C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21、【答案】(1)特点:以礼入法,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以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为核心;法律体系相对完整(具备律、令、格、式四种形式,内容周详,解释准确,形成法典);对前代法律兼收并蓄;趋时更善
(2)意义:使唐朝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为唐朝的发展与强盛提供了保障一步推动了儒家伦理的法制化、社会化;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信息“常赦所不赦的十项大罪,具体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以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为核心;由材料信息“唐代法典尚有令、格、式三种形式”得出:法律体系相对完整;由材料信息“这一分类法源于北齐”得出:对前代法律兼收并蓄;由材料信息“贞观时对唐朝建国以来累颂制敕进行删订,编为《貞观格》。以后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整理,于是又有《永徽格》、《开元格》”得出:趋时更善。
(2)“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使唐朝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为唐朝的发展与强盛提供了保障、进一步推动了儒家伦理的法制化和社会化、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2、【答案】(1)形式上从实物到货币;内容构成上由单一到多种。
(2)变化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
影响:有利于对官吏的控制和限制其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中国古代俸禄总体偏低是形成贪腐之风的重要原因之一。
【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在隋唐时期官员俸禄形式主要有米、田两种”“到了明代则实行折色俸禄制,即以米为单位折算成钞、钱、布、银发给百官,并以货币为主”“百官除正俸外,还有服装、禄粟、茶酒厨料、薪炭、盐、随从、衣粮、马料、纸笔、差费、职钱、公使钱及恩赏等各种补贴”““禄”为官员的报酬”中可以分析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至于宋代则因货币的广泛流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俸禄制变化的原因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俸禄制度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