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
一、同音字填空
wēi
(
)峨
(
)武
(
)险
(
)笑
máng
(
)果
农(
)
(
)目
苍(
)
二、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善哉(
zāi
zhāi
)
驰骋(
chěn
chěng
)
微波粼粼(
líng
lín
)
一缕(
lǔ
lǚ
)
入场券(
juàn
quàn
)
戛然而止(
gá
jiá
)
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句子中。
天(
)之音
轻歌(
)舞
余音绕(
)
巧(
)天工
黄钟大(
)
(
)(
)如生
画龙点(
)
笔走龙(
)
(
)花(
)笔
1.歌手唱完了,但她美妙的歌声却
,使人久久沉浸其中。
2.我的作文本来写得不够好,可是刘老师加上
的句子后,我的文章焕然一新。
3.这块玉石被能工巧匠精心雕成了一棵玲珑剔透的大白菜,上面还有一只栩栩如生的小昆虫呢,真是
。
4.舅舅家有一幅书法家写的字,写得特别好,
,很有气势。
四、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恬静(shé)
陶醉(zuì)
霎时间(chà)
B.尴尬(gà)
虚拟(sì)
拾玉镯(zhuó)
C.仆人(pú)
蜀中(shǔ)
舔筷子(tiǎn)
D.外宾(bīng)
谬论(miù)
莱茵河(lái)
2.下列词语搭配有误的一组是(
)
A.提高态度
武艺坚强
B.荚雄气概
驰骋沙场
C.姿态优美
气氛紧张
D.月光清幽
深厚友谊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
B.记者又到学校采访了许多张老师的事迹。
C.这次回到故乡,我又看到了阔别多年的母亲那熟悉的可爱的乡音和那爽朗的笑声。
D.在同学们观看了电影《焦裕禄》后,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五、按要求写句子
1.倾听着如此美妙的《月光曲》,兄妹俩陶醉了。(改成反问句)
2.我不禁忍不住流出泪来。(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3.一场春雨过后,春笋破土而出。(改为拟人句)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人生在世,知音难寻。“锺子期死,伯牙
,终身不复鼓琴,以为
。”
2.月光如水,美丽动人。“
的海面上,
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
。”
3.书写国粹,彰显文明。我国古代的“楷书四大家”分别是
、
、
、
。他们的每一幅书法作品,都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视。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选自江盈科《雪涛小说》)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并壳入口:
(2)或曰:“啖菱须去壳。”:
(3)欲以清热也:
2.翻译下列句子。
(1)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2)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3.读了这篇寓言,你觉得这个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二)皮影戏(节选)
张志刚
说起皮影戏,大家并不陌生。它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在表演的时候,演员们躲在白色(
幕
暮
)布后面,一边操纵着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着各种故事,同时,又配以唢呐、胡琴、鼓、锣等的演奏,皮影戏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在中国很多地方的街头巷尾随处都可见皮影戏的影子,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为什么这种戏曲叫皮影戏呢?据说它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北京一带。当时,这里的人都叫它“驴皮影”,这种叫法一直一代又一代地(
廷
延
)续了下来,后来,由于这种戏曲需要灯光的折射来彰显艺术的风采,人们又称它为“灯戏”。
据有关史料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时期,兴于西汉,壮大于唐宋,盛行于清代,在元代时期,它竟然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
源
渊
)远流长。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今年七月中旬,我带着三个孩子也一起去了一趟金山镇水家岔村下庄,专门为了看这种让人记忆(
尤
犹
)新的皮影戏,看着这熟悉的皮影戏,我不免有些惆怅。当前,受现代生活的冲击,一大批传统文化艺术正逐渐消失,而儿时我们最熟悉的场景也只能成为回忆,成为那些已经逝去的日子的纪念。
多少年以后,在这里看皮影戏的情形再次浮现在我眼前,往事不能忘,真的不能忘!那些看皮影戏的日子,也成了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
1.用“√”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彰显:
(2)街头巷尾:
3.皮影戏是中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拥有很多国内外戏迷,在2011年入选
代表作名录。我还知道
、
、
等也在这份名录中。
4.“为什么这种戏曲叫皮影戏呢?据说它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北京一带。”这句话中,能不能把“据说”一词删去,为什么?
5.你是怎样理解“那些看皮影戏的日子,也成了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这句话的?
八、习作。
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你也许学会了一种知识,也许掌握了一种技能,也许做一件好事,也许战胜了某种困难……使得全家人为你高兴。请你从中选一件事,以“全家为我而高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让别人和你一道分享快乐。
要求: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要让别人知道是怎样的一件事,家人又是怎样为你高兴的。400字左右。
(请另附纸)
答案:
一、同音字填空
巍
威
危
微
芒
忙
盲
茫
二、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善哉(
zāi√
zhāi
)
驰骋(
chěn
chěng√
)
微波粼粼(
líng
lín√
)
一缕(
lǔ
lǚ√
)
入场券(
juàn
quàn√
)
戛然而止(
gá
jiá√
)
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句子中。
籁
曼
梁
夺
吕
栩栩
睛
蛇
生
妙
1.余音绕梁
2.画龙点睛
3.巧夺天工
4.笔走龙蛇
四、选择题。
1.C
2.A
3.A
五、按要求写句子
1.倾听着如此美妙的《月光曲》,兄妹俩怎能不陶醉呢?
2.去掉“不禁”或者“忍不住”。
3.一场春雨过后,春笋从泥土中钻出了脑袋。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破琴绝弦
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微波粼粼
霎时间
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卷起了巨浪。
3.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
赵孟頫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北人食菱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并:连同。
(2)或:有的人。
(3)欲:想要。
2.翻译下列句子。
(1)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2)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3.北人是一个不懂装懂的人。
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二)皮影戏(节选)
1.正确的字“幕、延、源、犹”
2.(1)彰显:鲜明地显示。
(2)街头巷尾:指大街小巷。
3.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书法
篆刻
剪纸
中医针灸
4.不能把“据说”一词删去,“据说”一词表示一种猜测,不太确定,去掉之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北京一带,这与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5.那些看皮影戏的日子,是作者小时候最美好的记忆之一,那些看皮影戏的日子,是最快乐的,最幸福的,最肆无忌惮的,这种简单而有没有任意渲染的快乐,是我的生命中不曾出现过的,也成了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令作者永远怀念,永远铭记!
八、习作。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