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07 10:4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9课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新中国成立
改革开放
课文结构:
第一目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第二目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三目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
派为推
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总和
反帝反封建
20世纪中国三大巨变
一.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1.背景:
材料一:“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举行新政,力图自强”——李鸿章
材料三:
1905年-1911年,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1901-1905年,清政府推出新政举措: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
鼓励工商,发展实业改革军制,扩编新军。
五大臣出洋考察
编练新军
皇族内阁
“假维新,伪变法”
“假维新中的真改革”
1)清政府推行清末新政的失败
一.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1.背景:1);2)民主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材料一:?幼年的孙中山很聪慧,博闻强识。崇拜英雄,四处学习。后来在哥哥的帮助下到檀香山、香港和广东等地学习,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在校学习期间,萌发了“改良祖国,拯救同群”的愿望。
材料二: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但是遭到李鸿章的冷遇。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医人”
"医国”
改良
革命
孙中山的两次转变

兴中会——民主革命兴起
时间:
地点:性质:
1894年
美国檀香山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一.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1.背景:1);2)民主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夏威夷群岛
檀香山
文学会
日知会
华兴会
共进会
兴中会总会
光复会
全国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分布
一.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1.背景:1);2)民主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同盟会——民主革命的新发展
时间:
地点:
纲领:
报刊:
领导:
性质:
意义:
1905年
日本东京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报》
孙中山(总理)、黄兴、宋教仁
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标志中国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东京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
推翻君主制
建立
民主共和国
改革土地制度
性质: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是当时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
一.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1.背景:1);2)民主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同盟会——民主革命的新发展
三民主义
前提
核心
补充
一.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1.背景:1);2)民主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同盟会——民主革命的新发展
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墓
(广州起义)
浙皖起义
黄花岗起义
镇南关起义
萍浏醴起义
革命派发动一系列起义
……
失败
清政府开展“预备立宪”,成立“皇族内阁”
部分立宪派支持革命
张謇(“状元实业家”)
一.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
保路运动浮雕
说明了
革命潜伏失败危机
湖北军政府都督
黎元洪
铁血十八星旗
一.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导火线
2.过程
1911年10月10月,武昌起义,建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中华民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1912,2月12日,宣统退位,清朝统治结束,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孙中山
溥仪
(宣统帝)
袁世凯
一.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导火线
2.过程:
“双十节”(中华民国国庆节)
清朝统治
(1636-1912)
皇太极—溥仪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二: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材料三: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材料四: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主权在民
确认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法则,否定封建等级观念。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思想
实行责任内阁制
一.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导火线
2.过程
3.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
宋教仁
中国“宪政之父”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
成功
?
失败?
材料一:1913年对3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范仲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
材料二:
《袁世凯骑木马》
材料四:
材料四: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
《剪发辫》
性质:
进步性:
①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共和政体(政治)
②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思想)
③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风俗文化)
④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济)
①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②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局限性:
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894年
兴中会
民主革命兴起
1905年
同盟会
民主革命新阶段
1911年?武昌起义
民主革命高潮
知识结构
辛亥革命
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清政府“新政”
和“预备立宪”自救运动的失败。
背景:
过程:
结果:
意义:
意义——政治、经济、思想、风俗文化
局限性——两“没有”三“缺乏”
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1.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
清帝退位(1912.2.12)
记忆知识点:
1.
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1901_1911年,清政府推行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自救失败,从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开展了一系列的武装斗争。
2.
1894年,
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的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确定“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为民主革命纲领。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推翻清王朝,史称“辛亥革命”。
3.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退位,辛亥革命成果落入北洋军阀袁世凯手中,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为防止袁世凯专权,临时参议院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4.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清政府,结束君主专制,建立共和政体,推动思想、文化、经济等方面发展;但是辛亥革命缺乏科学纲领、严密组织、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拓展: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