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1-11-07 16:0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3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阐明昆虫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2)能概述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独立完成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
(2)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种环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增强爱护动物的情感。
(2)通过探究各类动物与各自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生物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尝试独立完成“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 昆虫是种类最___的一类动物,已知的种类超过________种,分布_____________.
2. 昆虫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运动器官是________和_______,前者使昆虫能_______和_________,后者使昆虫能_______,体表有______,有_____和______和作用.里在, 附着有发达的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 “观察与思考活动,阐明昆虫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4.昆虫的身体分为三部分,运动器官--_____和______,都着生在_______.胸部有_______的作用.
5.节肢动物 的共同特征是:身体由许多____________构成,体表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分节.
6.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环境可以跨越多个环境,概述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两栖动物的特征是:幼体生活在_______中,用______呼吸,称为______.蝌蚪要经过____________才成为幼蛙..此后营____________生活,用__________呼吸,同时用________辅助呼吸.
二、课堂学习研讨:
学习任务一:结合教材p28页,观察昆虫的翅,与鸟类的翼结构不同,但就适于飞行来看有哪些共同特点
学习任务二:举例说明翅对昆虫的生活和分布有什么意义?
三、知识拓展:
1、蝗虫有一对复眼三个单眼,捉二十只大小相近的蝗虫,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一组将它的单眼用墨汁涂黑,另一组不做任何处理,将两组蝗虫分别放在两个稍大些的纸盒内,纸盒的四周密不透光,只有一侧开一个小洞,洞的大小使蝗虫能顺利通过,观察并比较两组从洞中爬出来的快慢.请问本实验是要证明( )
A 蝗虫的复眼具有感光的功能 B 蝗虫的单眼有感光的功能
C 蝗虫的复眼具有视觉功能 D 蝗虫的复眼不具有视觉功能
2、将两个大小相同体质一样的工蜂放在一个大瓶子(使其能中瓶中飞行)和一个小瓶子(如指形瓶)中,用纱布包好瓶口,(能通气但蜜蜂不能爬出来),试问:这两个瓶中的蜜蜂哪只先死 为什么
四:自测练习:
1. 蝗虫能等于陆地生活其形态结构特点有
①用气管呼吸 ②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 ③ 有外骨骼 防止水分蒸发
④ 视觉发达,有一对复眼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俗话说 旱易生蝗,是指大旱年间易发生蝗灾,与此自然现象有直接关系的蝗虫的身体结构和生活方式是
A 有肺,飞行 B 有气囔 跳跃 C 有气管气囔飞行 D 有气管,跳跃
3.常见的与蝗虫的翅型一样的昆虫是
A 蟋蟀 B 蝉 C 蜻蜓 D 蜜蜂
4.对昆虫的翅和鸟的翼在等于飞行方面的主要共同特点,不正确的是
A 都有用于飞行 的扇面结构 B 翅和翼的运动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
C 翅和翼相对于自身的大小 来说都具有轻.薄.表面积大的特点,有利于通过扇动空气产生飞行的动力 D 昆虫的翅和鸟的翼的起源和结构是相同的
5.昆虫有_______对足,能爬行,大多数昆虫都有______,能飞行,身体分为_____________三部分,身体外面有________.
6. 能正确表示生物与其气体交换部位连线的是( )
①蚯蚓---体壁②蝗虫—气门③鱼---鳃④家鸽—气囊、肺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④ D ①③
7.仔细观察蝗虫的胸部和腹部。可以在左右两侧找到排列很整齐
的一行小孔,这就是气门,气门与蝗虫体内的气管连通着,
气门是气体进出蝗虫身体的门户。请依据给出的实验材料,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气门是气体进出蝗虫身体的门户。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材料用具:①甲乙两只活蝗虫②两只试管③清水④玻璃条⑤细线
(4)实验设计:
(5)预期的实验结果:甲一段时间后正常生活;乙一段时间后死亡
(6)得出的结论:               
五、收获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