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自主学习导学案
初2012级 语文 课型: 自读课 主备人: 张娟华
班级: 姓名: 学习组长:
教师寄语:“在浓重的失 落感中萌发出来的追求与寻找,既给这些诗篇蒙上一片迷悯与感伤的情调,又浸透着不甘湮没与泯灭的内在力的冲击与奔突”(谢冕语)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
【学习方法】
互助学习,商量探究。
【学习过程】
预 习 案
一.预习范围:《星星变奏曲》
二.预习时间:家庭作业10分钟和课前20分钟。
三.预习方法:认真阅读课文,努力背诵课文;查阅资料梳理这首诗;结合案中的预设问题,积极思考,力争解决问题;大胆质疑提出自己费解的问题,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四.预习检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颤动 凝望 安慰
朦胧 静谧 憧憬
2、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 ,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 ,而是 。
五.学生汇报预习成果
六.我的问题
合 作 探 究 案
一. 问题预设:(思考、交流、小组合作,讨论后把答案总结在下面)
1. 细细品味,诗人反复咏叹星星,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歌用 等来象征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 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表达的主题是 。
3.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4.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中“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请说说你的理解。
5.这首抒情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检 测 案
1.江河,原名________,1949年生,北京人。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是新时期_______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2.诗中出现的下列一些物象,哪些象征光明美好的世界?哪些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冻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飘动的旗子、瘦小的星、火。
(1)象征理想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象征冰冷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这句诗?
4.“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有着怎样的联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5.比较课文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形式上的异同点,简述这两节诗是怎样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的?
6.仿照《星星变奏曲》,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作一首诗。如“太阳变奏曲”“童年变奏曲”……,要表现“太阳”“童年”……出现的不同情景以及和不同的事物相结合所呈现的情境、氛围。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于友泽 朦胧
2.(1)星星 诗 蜜蜂 柔软的晚上 湖 萤火虫 睡莲 春天 鸟 白丁香 飘动的旗子 火
(2)冻僵的夜晚 寒冷 僵硬的土地 冰雪 瘦小的星
3.“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这样辉煌灿烂的光明失去了,连“瘦小的星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5.两节诗都采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的句式开头,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不同点在第一节的前十二行由“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肯定句式;第二节变为“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句式。
上下两节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但第一节主要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第二节由对光明的向往转为对现实的否定。随着意象的变换,诗中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变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围绕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