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07 18:3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一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形象,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3.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学习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形象,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2.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学法指导:朗读品味法
学习时间:2课时
预习案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粗字注音。
栖息( ) 草茸茸( ) 阴( )凉
荡漾( ) 喧响( )
2.(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
(2)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
3. 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合作探究案
朗读《蝈蝈与蛐蛐》回答下列问题
1. 点明本诗主旨的诗句是哪句?
2. 这首诗是怎样描写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的?又是怎样把二者联系起来的?
3. 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4.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检测案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粗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树篱( ) ②消逝( ) ③栖息( )
④草丛( ) ⑤草茸茸( ) ⑥yōu( )暗
⑦夜yīnɡ( ) ⑧光mánɡ( ) ⑨jì( )静⑩沉jìn( )
2.文学常识填空。
①《蝈蝈与蛐蛐》是________国浪漫主义诗人________的诗作。
②《夜》是________(国家名)诗人________的诗作。
二、课外探究
阅读下面戴望舒的《偶成》诗,完成1~2题。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选自《戴望舒诗选》)
1.如果从揭示中心的角度为这首小诗换一个标题,下面四个短语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春天重到
B.凝冰解冻
C.迢遥的梦
D.花儿重开
2.这首诗虽短,其语言却极具表现力。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内容,谈谈体会
导学案二
预习案
一、预习导学:
1、读准下列字的音:
昏晕 树篱 栖息 静谧 遐想 喧响
2、《蝈蝈与蛐蛐》的作者是 国 主义诗人 。
3、《夜》的作者是 国诗人 。
合作探究案
一、有感情的朗读《夜》回答下列问题
1.此诗着力表现了夜的什么特点?
2.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此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4.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二、对比探究
1、《夜》这首诗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 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检测案
一、积累与运用
1.查词典,解释下面几组近义词,并分别造句。
①消逝、消失
解词:消逝:
消失:
造句:消逝:
消失:
②沉寂、寂静
解词:沉寂:
寂静:
造句:沉寂:
寂静:
二、课内阅读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4.在诗人的笔下,夜景具有怎样的特点?
5.诗的第一小节从________和________的角度描绘夜色。
6.节选的最后一节诗中写到了月光下的哪些景物?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