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伯牙鼓琴 课件+教案(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伯牙鼓琴 课件+教案(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9 04:27:27

内容文字预览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词句意思。
3.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能结合"资料袋",通过小组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出示课题《伯牙鼓琴》,齐读课题。
2.初知题意。这个题目用现在的话怎么说?“鼓”的意思。
伯牙是谁?谁能介绍下?(伯牙(前387年—前299年),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认一认古琴。
伯牙的故事流传甚广,好多古籍都有记载。……我们今天学的就选自《吕氏春秋.本味》
3.这是一篇文言文。回想以往学习的小古文,我们有哪些常用的方法来学习?出示学习方法(1.反复诵读,读好停顿和节奏;2.借助注释等理解古文的意思;3.领会古文的中心思想;4.背诵)
二、朗读课文
1.
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注意停顿,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可小组交流。
3.检测自读情况:
出示相关字词,请学生读,注意多音字。关注需要掌握的“哉、巍、弦”三字
出示节奏标记,引导读正确。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三、理解课文大意
1.
大家都会读了,接下来我们开始第二步的学习,研究古文的意思了。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大概了解了课文讲了什么?
出示填空:文中的伯牙是一位
,钟子期是一位

文中故事的起因是____________,故事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
你想到了哪些问题?为了很好地解决问题,我们先来理解古文的意思。
2.讲解提示:古文中常有一些语气词,一般没有实际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文中的了、呢、啊等词,看一看,本文中的有哪几个。(出示)解释时可忽略或用常用的语气词来替换。
3.古文用词讲究,言简意赅,一般每个字就是一个词,下面的这些字的意思你能解释出来吗?来,我们来挑战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借助注释)
锺子期曰(联系已学的知识)
巍巍乎若太山(你知道啊成语中有“若”字,也是“好像”的意思:欣喜若狂
门庭若市
举重若轻,旁若无人
口若悬河
大智若愚)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4.这些都难不倒大家,看来古文的意思大家可以说说了。依次出示句子,请学生说说它的意思: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提示注意"之"字,这里指什么?代词它,也就是伯牙鼓琴。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提示“善哉乎鼓琴”解释时倒过来说意思更顺畅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借助上一句学生容易说,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复)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重点字,足,值得
同桌合作,边起来说说文章的意思,指名说说。
看来,大家对这篇文章的意思都理解了,理解了意思再读,相信我们会读的更有味道。不同字体显示,男女生合作再读体会句式特点:一个伯牙,一个子期,一个弹,一个听,一个倾诉,一个评论。
四、领会本文的中心思想
1.伯牙最后做了什么,他为何这么做?出示最后一句,读,说说为什么。
伯牙心中,钟子期仅仅是他的一个忠实的粉丝吗?出示填空:
伯牙心中,钟子期是他的

阅读资料袋,从中找到答案。……就你的理解,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为知音?请学生谈谈。
2.师引导体会,为什么说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你从文章哪些句子能读出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你怎么看出锺子期是伯牙知音的呢?(因为伯牙弹出高山的曲子,子期就听出他弹的是高山;伯牙弹的流水的曲子,子期就听出他弹的是流水,鐘子期是能真正听懂伯牙音乐的人)
那如果伯牙弹的别的,相信子期也能听出来——
伯牙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乎若清风。”
伯牙志在明月,锺子期曰:“
,_____乎若明月。”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是说,伯牙所弹,锺子期都能听懂,都能说到伯牙的心坎上,所以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这就是心心相印,心有灵犀,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作为著名的琴师,无数人听过,赞叹过,然而懂他的只有锺子期,伯牙遇到锺子期,心情会怎么样?
他们约定一年后再会。斗转星移,一年后,伯牙满怀期待,如期赴约,然而,天意弄人。可他看到的却是一座孤坟!
是啊,伯牙悲痛欲绝,吟诗一首:(诗句)你看到伯牙的表情了吗?(痛苦),看到他的动作了吗?(破琴绝弦)你听到他对子期说的话了吗?破琴绝弦感叹再无知音(板书:破琴绝弦祭知音)想着这样的表情,我们一起读文字。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遇知音的故事令人感动,也出现在了许多古诗词中,读一读。
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锺期久已没(mò),世上无知音。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五、巩固背诵
全文仅83个字,却述说了一个发生两千多年前的另人荡气回肠的故事,高山流水是琴技的高超展示,也是知音间的深厚情谊,伯牙绝弦竟是因为痛失知音,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让我们怀着最虔诚的心,齐读这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动人故事。
背诵本文。
但愿你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也遇到一位值得你珍惜一生的知音朋友。(共22张PPT)
伯牙
公元前387-前299年,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最早见于公元前i四世纪郑国人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中记载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在《本味篇》中也做了类似的记载。
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1.反复诵读,读好停顿和节奏;2.借助注释等理解古文的意思;3.领会古文的中心思想;
4.背诵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鼓琴
zāi
wēi
shǎo
xián


少选

shāngshāng
wèi



足复为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鼓琴
伯牙是一位_________
,锺子期是一位_________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故事的起因是________________,
故事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
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鼓琴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我来挑战
锺子期曰
巍巍乎若太山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欣喜若狂
门庭若市
举重若轻
旁若无人
口若悬河
大智若愚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伯牙鼓琴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鼓琴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心中,锺子期是一位_________

知音
伯牙鼓琴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伯牙鼓琴
伯牙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乎若清风。”
伯牙志在明月,锺子期又曰:“

乎若明月。”
徐徐
善哉乎鼓琴
皎皎
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摔碎瑶琴凤尾寒,
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锺期一见
,山水千秋闻。
——孟浩然《示孟郊》
锺期久已没[mò]
,世上无知音。
——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王安石《伯牙》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薛涛《寄张元夫》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鼓琴
1.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2.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用现代汉语改写这个故事。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