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加与减(二)(教案)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9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加与减(二)(教案)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9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2-09 07:45:28

文档简介

20秋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教案)
练习三。(教材第85~86页)
1.
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2.
进一步运用“凑十法”进行加法计算。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重点:熟练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小棒,计数器。
师:同学们,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我们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好好想一想,你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疑问?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可能回答:
?我知道了古人计数的方法:用大的石块表示十位上的数,用小的石块表示个位上的数。
?我学会了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得数超过10的加法,可以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我们也可以用计数器计算加法,因为“满十进一”。
?我计算的时候速度有点慢,有时候还出错。怎么办呢?
?我们能不能也进行整理呢?就像10以内的加法表那样。
……
师:同学们想到的真多,别着急,我们这节课先解决计算的问题,下节课再进行整理加法表,好吗?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这节课要进行的教学内容,避免复习时杂乱无章,尽量做到目标明确、有条不紊。
师:我们结合具体的例题来说说怎么计算才能做到玩准确又迅速,打开教材第85页,看第4题。
学生尝试解答。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1:我是数出来的。6+6,就接着6往后数了6个数,是12;18-5,就是从18倒着往回数5个数,是13。
生2:我是用小棒摆出来的。先摆6根,再摆6根,其中有4根和第一个6根凑成10根,再加上余下的2根就是12根;18-5就是先摆1捆和8根小棒,从8根里面去掉5根,还剩1捆和3根,是13根。
生3:我们可以用计数器拨珠计算。
……
师:同学们说的方法都挺好,知道了方法就是要多练才能算得又准又快。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一个人说算式,其余人算得数,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看谁算对的最多。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重点关注有困难的学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并交流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逐渐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师:这节课同学们对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总结得很全面,下来要有意识地多加练习,相信大家的计算能力会更高。
  练 习 三
         
A类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9+=18 6+=11 8+=12 3+=11 7+14
(考查知识点:20以内的加减法;能力要求:能正确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B类
小玲端来3盘水果。
一共有多少个水果?
(考查知识点:连加;能力要求:能正确运用20以内的加法解决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9 5 4 8 7
B类:8+7+5=20
教材习题
教材第85页“练习三”:
1.
6 14 7 20 16 10 18 19 13 
2.
17 13 12 14 13 12
3.
12 14 16  13 13 15  11 15 17
4.
(画一画略)12 13
5.
12 13 14 10
(从8+3开始)11 12 13 14 15
6.
6+7=13或7+6=13 9+6=15或6+9=15
7.
11 13 13 14  8 1 3 11  15 15 16 12
8.
8+5=13 8+3=11 7+5=12 6+5=11 3+5=8 7-6=1
7+9=16 5+9=14 6+9=15 8+7=15 7+6=13 9+4=13
9.
(答案不唯一)大于4的数 大于7且小于16的数 大于4且小于14的数20秋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教案)
有几瓶牛奶(9加几)。(教材第79~80页)
1.
在观察和操作的基础上,理解“凑十法”,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
在说、摆、放的活动中,理解进位的道理,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地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课件,小棒20根,水果图片等。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设计意图:在带着学生走向新知之前,再现与新知有关的原认知,复习10加几的知识,为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作铺垫。
1.
创设情境。
(1)师:今天智慧老爷爷家可热闹了,什么事儿呢?原来今天是智慧老爷爷的生日,很多小朋友都来为智慧老爷爷庆祝生日。瞧,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也来了,他们给智慧老爷爷送来了牛奶。看一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板书课题)
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列出算式9+5。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叙述,只要能表达出图意就行。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逐步渗透应用题的基本结构,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师:该怎样计算呢?先说给同桌听一听,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还可以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小组内同学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汇报。
学生中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①1、2、3、…、12、13、14依次数。
②从9数到14。
③9和5合起来是14。
④14可以分成9和5。
⑤先捡一瓶放进箱子里,再想10+4=14。
(3)得出最佳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会动脑筋,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那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呢?为什么?
师:几种方法都很好,不过依次数比较麻烦,9和5合起来是多少一下子很难想出来,先看纸箱本来可以装几瓶,这时还是要先把它变成10瓶,再来想10加几,这样比较简单。(演示“凑十”的过程)为什么要拿1瓶放进纸箱里呢?
我们可以把这种想法用思维图表示出来,把5分解成1和4,1和9合起来是10,再想10+4=14。板书:
我们的想法在思维图上一目了然。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感觉到在多种算法中,“凑十法”最简便。
2.
探究算法。
(1)笑笑送完牛奶回到家,妈妈给她买来了9个苹果和4个梨,一共有几个水果?应该怎样列式?(生:9+4)
(2)师:怎样计算9+4呢?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算一算,互相说一说。
指导学生操作。学生汇报“9+4”的计算方法。
3.
试一试:7+9=
设计意图:由于每个学生家庭环境、智力水平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每个学生就可能采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要允许差异的存在。
看黑板,齐读算式。
问:算式有什么特点?第一个加数是几?我们叫它9加几。
师:我们是怎样算9加几的呢?都是把9加几变成10加几来算的。(用箭头将算式和10加几连起来)
边画边说顺口溜: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算得数。学生齐说后同桌拍手说顺口溜。
  9 加 几
A类
1.
算一算,把得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9+8=  9+1=  9+3=  9+5=  9+7=  9+6=  9+4=  9+2=
(考查知识点:理解“凑十法”,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力要求: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
2.
圈一圈,算一算。
9+6=
(考查知识点:在观察和操作的基础上,理解“凑十法”;能力要求:能正确理解“凑十法”。)
B类
完成下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考查知识点:在观察的基础上,理解“凑十法”,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力要求:能准确迅速地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1.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2.
9+6=15
B类:
教材习题
教材第80页“练一练”:
1.
(圈一圈略)11 18 13
2.
9+8=17或8+9=17 4+9=13或9+4=13
3.
9+2=11 9+7=16 9+6=15 9+8=17
2+9=11 7+9=16 6+9=15 8+9=17
我发现了第一节台阶左右两边的式子中加数交换了一下位置,得数不变。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台阶也是左右两边的式子中加数交换了位置,得数不变。
4.
15 17
5.
9 3 12 9+3=12或3+9=12
7 9 16 7+9=16或9+7=1620秋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加与减(二)(教案)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
本单元包括古人计数(11~20各数的认识)、搭积木(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有几瓶牛奶(9加几)、有几棵树(8加几)、有几只小鸟(7,6,5加几)、练习三、做个加法表等内容。
其主要知识点:
1.
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2.
认识个位和十位,了解数位的意义;正确计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
3.
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数法或用个位相减再加十位的方法计算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
4.
利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本单元学习以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掌握了10以内各数的顺序及大小,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对于20以内的数,大多数学生会数,但对于建立数位概念、数的组成却不清楚,所以本节课重点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及个位、十位上各数的意义,难点是建立数位概念。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等差异较大,针对这些情况,在学习活动中,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要特别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他们认真倾听、大胆尝试操作、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及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1.
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写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
2.
认识数位,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3.
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并能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4.
让学生体会计算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1.
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操作活动。
2.
教学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倡算法多样化。
3.
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学到的加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1 古人计数
1课时
2 搭积木
1课时
3 有几瓶牛奶
1课时
4 有几棵树
1课时
5 有几只小鸟
1课时
6 练习三
1课时
7 做个加法表
1课时20秋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教案)
古人计数。(教材第74~76页)
1.
结合现实情境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读、写;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及数位“个位”和“十位”;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
2.
经历计数单位“十”的建构过程和11~20各数的形成过程,建立正确的数概念,培养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通过观察与操作、比较与分析、抽象与概括等数学活动,初步感知替代思想、数形结合、位值制原则等思想方法的价值。
3.
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小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
重点:认识数位“十位”和“个位”,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了解每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难点:知道两位数中各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及对数位的理解。
课件,40~50根小棒,计数器,10个皮球装一盒,10支铅笔装一盒,10颗珠子串为一串等。
师: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靠打猎为生,他们有时候也会将捕到的幼小动物圈养起来。有一天,有几只小山羊跑到了圈外,一位猎人正在琢磨着怎样记录圈外的只数呢!(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情境图)
提问:一共有几只小山羊?
师:我们一眼就看出来了。猎人为了把小山羊的数量记录下来,就用3个小石子来代表3只小山羊。
师:圈外有3只小山羊,圈内还有呢,猎人也进行了记录。看看猎人现在摆出的石子,你能看出这次他捉到了几只小山羊吗?你是怎么数出来的?
(一个一个地数或两个两个地数)
师:刚才猎人用石子分别记录了圈内和圈外的小山羊的只数,如果要一次记录小山羊的总只数,猎人就有点为难了,快来帮帮他吧。
(一个一个地数)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故事情境,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摆出11个石子时,一眼看出是多少非常困难,这时让学生先估一估,再认真数一数。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感受到当物体的数量较大时,不能一眼看出是多少,一个一个地数又比较麻烦,为后面引出新的计数方法作铺垫。
1.
圈一圈。体会10个一是1个十。
师:猎人只会用自己的十个手指头数数,这么多石子他有点儿数不过来了,请你帮帮他。我们现在手上没有石子,只有小棒,用小棒代替石子(小山羊)可以吗?
师:怎么摆小棒,就能让猎人一下数出来呢?
生:先数出10根小棒放一边,再数剩下的1个。
(如果学生没有想出此办法,可由教师给出。)
教师说明:这时候来了一个聪明人,他数出10根小棒放在一堆,还捆成了一捆。(课件动画演示)
提问:他捆了几根小棒?为什么这么捆?
生:因为猎人只会用10个手指数数,只能数到10,把10个放一起,剩下的再从1开始数。
师:你太聪明了!这样能帮助猎人很快地数出了小山羊的数量。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怎样帮助只会用手指数数的猎人数出石子的数量”引发学生思考,学生能够想到每个人有10个手指,用手指数数只能数到10,进而想到把10根小棒放一起。这时通过聪明人的方法引发部分学生共鸣:可以把10根小棒放在一起,并通过圈一圈突出10根小棒是一个整体。这一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在数数时可以把10个作为一个整体,感受以这样数数的方便,初步感受十进制。
2.
捆一捆。
师:把这10根小棒一根一根地放在手里,边放边数。不多不少正好10根,这10根小棒叫作10个一。(板书:)这10个兄弟现在就是一家人了,我们用皮筋把它们捆成1捆,这1捆小棒就是1个十。(板书:1个十)够10根捆1捆,10个一是1个十。(板书:10个一是1个十)
(观看课件动画演示:10个一是1个十)
师:我们刚才数出了10根小棒,把它们捆成了1捆,10个一是1个十,多一根、少一根都不行。
设计意图:通过“捆一捆”这个操作,让学生体会到10个一是一个整体,接受并认可“10个一是1个十”。通过这个活动也使学生再次感受了十进制,明确了在操作中够10根小棒就可以捆成1捆,为以后计算进位加法中的“满十进一”作铺垫。
3.
学习11~20各数的组成。
(1)介绍计数器。(出示:计数器)
上面都有什么呀?通常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个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1个十。同理,个位上有几个珠子就表示几个一,十位上有几个珠子就表示几个十。
(2)11的组成。
师:请同学们摆出11根小棒,想一想怎样摆又快又清楚。
全班交流汇报。(出示课件:教材第74页第四个情境图)
师:1捆表示1个十,1根表示1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板书: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
(3)19的组成。
请大家快速摆出19根小棒。提问:你是怎么摆的?又添上了几根?几个十、几个一合起来是19?19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第五个情境图)
(4)20的组成。
提问:老师再添上1根是……
(老师指平台上的1捆)提问:这不只有1个十吗?你们怎么说是20呢?
师:又够10根了,又要捆1捆。提问:现在是几个十了?
教师说明:2个十合起来是20。(板书:2个十合起来是20)
(5)拓展延伸。
提问:3个十是多少?6个十呢?以后我们会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11的组成是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确什么是数的组成,并能用规范语言说出11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同时边摆边拨边在计数器上表示,经历了“摆一摆—数一数—拨一拨—说一说—写一写”的过程;然后一根一根地添小棒到19根,让学生直接摆出19根小棒,为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作铺垫;最后通过老师添小棒这一动作引导学生思考“另一个十在哪儿”,让学生体会够10根又要捆一捆,再次深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为教学20的组成作铺垫。
4.
数数游戏。
(1)一个一个地数,从1数到20。
(2)一个一个地数,从8数到12。
(3)一个一个地数,从19倒着数到14。
(4)两个两个地数,从2数到20。
(5)五个五个地数,从5数到20。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复习20以内的数,并练习正数、倒数、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等数数的方法。
5.
试一试。
(1)读一读。
拿出直尺,照上面的数字数一数。
从10读到20,从20读回到10。
教师:尺子上越往右数越大,越往左数越小。
(2)比一比:谁大?谁小?
①点名。(学生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卡片上的号码为0~20中任意一个数。)
教师点名:比14小的数起立;比14小1的数起立;比15大的数起立。
②猜数。
师:老师手中的数,在10和20之间,离10比较近。提问:你们猜猜是多少?猜15行吗?能是18、19吗?
教师:再给大家一个信息,我这个数比10大2。
设计意图:通过看尺子图重点认识11~20各数的顺序,同时感受尺子上越往右数越大,渗透数轴的直观模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20以内数的大小。在点名、猜数的游戏中,通过给定的条件和信息,逐步缩小范围,逼近目标。在游戏中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8.
重回故事,首尾呼应。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知识,猎人也受到了启发,他又想到了一个新办法。你看,他这样表示12只兔子。
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你能看懂它的意思吗?1块大石头表示什么意思?你能用这样的方式表示13吗?
这节课你们有没有收获?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收获,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11~20各数的认识
A类
看图写数。
  (    )  (    )  (    )
(考查知识点:认识20以内的数;能力要求:会读写20以内的数。)
B类
写一写,画一画。
(考查知识点:读写并在计数器上表示20以内的数;能力要求:会读写并在计数器上表示20以内的数。)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14 16 12
B类:
教材习题
教材第75页“练一练”:
1.
14 15 13 16
2.
3.
12 13 14 17 19 20
4.
< > > <
5.
13 17
6.
13 16 10 13 15 20
7.
15 14 13 12  14 12 10
8、9.
略20秋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教案)
做个加法表。(教材第87页)
1.
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的过程。
2.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加法表中,能够发现加法表中的简单规律。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重点: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的过程。
难点:能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加法表中,能够发现加法表中的简单规律。
课件。
师:我们以前学完10以内的加减法后,进行了10以内加减法的整理,并有条理地整理在了表格里。上一节课还有同学提到要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整理成表格,这节课我们完成这项任务,你们有信心吗?
师:在动手之前,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在整理10以内加法表的时候,是怎么整理的?
生1:把得数相同的算式按其中一个加数的大小顺序整理成一列。
生2:横排都含有一个相同的加数,另一个加数是按顺序排列的。
设计意图: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为新课的学习作准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10以内加法表的方法,意在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师:整理的方法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现在就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尝试完成加法表的填写。(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加法表)
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表格,教师深入小组重点指导分工不明确、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
展示交流小组活动的结果。
师:观察加法表,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可能回答:
?横着看,第1排的得数都是11,第2排的得数都是12,第3排的得数都是13……
?竖着看,左边第1列都是9加几,第2列都是8加几,第3列都是7加几……
?从右上往左下看,第二个加数相同,第一个加数增加1,得数也增加1。
师:同学们总结得真不错,从中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一定会有所发现。
设计意图:借助以前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自己整理、自己找规律,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进而促使学生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用前面整理10以内加法表的经验,自己做了个新的加法表,很了不起,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就应该这样用我们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试一试,也许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做个加法表
11
9+2
8+3
7+4
6+5
5+6
4+7
3+8
2+9
12
9+3
8+4
7+5
6+6
5+7
4+8
3+9
13
9+4
8+5
7+6
6+7
5+8
4+9
14
9+5
8+6
7+7
6+8
5+9
15
9+6
8+7
7+8
6+9
16
9+7
8+8
7+9
17
9+8
8+9
18
9+9
A类
画一画,算一算。
在□的左边画5个△,在□的右边画7个○。
      □            ?
△、□和○一共有多少个?
(考查知识点:20以内加法的计算;能力要求: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
B类
在○里填上数,使各行三个数相加的和是9。
(考查知识点: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能力要求:能灵活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5+1+7=13
B类:20秋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教案)
有几棵树(8加几)。(教材第81~82页)
1.
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出计算8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加几。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和对知识迁移推类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加几。
难点:对“凑十法”的进一步理解;根据8加几进位加法的规律,正确熟练地口算8加几。
课件,口算练习卡,小棒。
1.
导入语:一年四个季节,你们知道一年四季指的是哪四个季节吗?(春、夏、秋、冬)
2.
春天来了,田野里一片绿油油的景象。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这一天人们都要种很多的树来绿化我们的环境。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去植树,好吗?
师:在河流的左边我们种8棵树,谁把小树图片贴到河流的左边?(指名把老师剪好的小树图片贴到老师在黑板上画好的河流的左边);右边种6棵小树,谁贴到河流的右边?
师:看到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请快速转动小脑筋,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
生1:左边比右边多几棵?
生2:右边比左边少几棵?
生3:一共有多少棵树?
学生会很快算出前两个问题。教师重点引导第3个问题。
谁能给这个问题列个算式呢?(生:8+6,师板书8+6)哦,你们都知道他的得数了,可是老师却不懂怎么计算这个得数,我想要你们来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好吗?(板书课题:8加几)。
1.
学生独立探究。
师:想一想一共有几棵树,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能列式:8+6或6+8)
师:到底有多少棵树呢?请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如果需要,可以利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
2.
小组交流方法。
师:你一定想出了自己的好方法,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吗?下面请小组长组织,先在组内商量计算的方法,再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学生在组内讨论的时候,可以选一名或几名代表,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及时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的讨论。)
3.
全班汇报结果。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讨论的情况?谁要补充?他的方法怎么样?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1)从8接着数,即8,9,10,11,12,13,14。
(2)把6分成2和4,8加2得10,10加4得14。
(3)把8分成4和4,6加4得10,10加4得14。
(4)9加6得15,8比9少1,15减1得14。
(5)10加6得16,8比10少2,16减2得14。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8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教师敢于放手,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学习,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别在组内、全班交流,层次感强,有实效性。评价时,不仅肯定学生的解题方法,而且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那么多的方法来计算,我们利用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8加6得14,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请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听。
(同桌相互交流)
师:小淘气就采用了其中“8加2得10,10加4得14”的计算方法,你们找到自己喜欢的方法了吗?做题时,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
设计意图:对多种方法的选择与理解不加限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理解知识,实现有个性化的学习。
老师教给同学们一首儿歌:8加几,不用怕,借2个,凑成十,计算起来对又快。
1.
夏天百花争艳,蝴蝶飞舞。(出示课件)
(1)师导入:春天里我们栽下树;夏天里,鸟语花香,蝴蝶在花间飞舞。(出示蝴蝶图)花丛中有8只蝴蝶,又飞来了5只,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一共有多少只蝴蝶)
一共有多少只蝴蝶?怎么列算式呢?(8+7)
(2)我发现了树上有小鸟,请你看看这幅图编个数学故事,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3)指名说自己的数学故事以及列算式。(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
(原来鸟巢上有8只小鸟,又飞来了8只,一共有几只小鸟?列式为8+8=16。)
我们班的小朋友表现真不错,老师可开心啦!
2.
秋天收获希望。
夏天悄悄过去,迎来了丰收的秋天。看,果园里的苹果熟了,请打开你桌面的口算卡片,算出答案之后请举手摘苹果。
师:只有播种才有收获。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生动、有趣,在愉悦的气氛中,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8加几的进位加法,同学们想出了许许多多的方法,不管用哪种方法,只要能算得又快又对,就都可以用。那么,老师想问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生1:我学会了儿歌。
生2:我学会了8加几的计算方法。
生3:我学会了“凑十法”。
生4:我知道了春、夏、秋、冬。
师:请同学们把你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8 加 几
A类
1.
圈一圈,算一算。
(考查知识点: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加几;能力要求:能够正确理解“凑十法”的含义,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加几。)
2.
算一算。
8+5=  6+8=  0+8=  3+9=  8+10=
(考查知识点:正确熟练地口算8加几;能力要求:能够正确熟练地口算8加几。)
B类
购买食品。
师:小淘气和大家一起逛了一会儿公园,他想请大家一起到公园的小店里吃点东西,你能帮他选择两种食品并算出价钱吗?(出示课件:糖果6元、面包3元、果汁4元、汉堡8元、巧克力7元、鸡腿9元、可乐5元)
(1)帮小淘气选择一个汉堡和另一种食品,并计算价钱。(学生选择后练习8加几的计算)
(2)自己任意选择两种食品并算出价钱。(学生自主选择进行任意两个数的计算)
(考查知识点:掌握8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力要求:能准确地利用所学的加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1.
2.
13 14 8 12 18
B类:(1)8+6=14 8+3=11 8+4=12 8+8=16 8+7=15 8+9=17 8+5=13
(2)答案不唯一,如:
买面包和果汁3+4=7;买汉堡和鸡腿8+9=17……
教材习题
教材第82页“练一练”:
1.
(摆一摆略)13 14
2.
(圈一圈略)8+7=15 4+8=12或8+4=12
3.
8+8=16
4.
11 18 18 14 12 18 8 17
5.
6.
6+9=15 买第一盒和第三盒合适。20秋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教案)
搭积木(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材第77~78页)
1.
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2.
学习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重点:掌握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即只计算个位,十位不动。
小正方体木块,计数器,挂图。
1.
师:看,老师带来了什么?
生:积木。
师:想不想玩?
生:想。
师:老师给同学们每桌两人20块积木,尽情地玩。
设计意图:教学时先让学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玩积木,两人20块积木,学生最想玩的是积木增减游戏,可以用石头剪子布或其他方法,让学生尽情地玩,一边玩一边说“再放几块”或“拿走几块”。
2.
师:看,老师摆的这一摞是几块?
生:10块。
师:对,这一摞表示10。现在请你们摆出13块。再增加2块,现在有几块?
我们可以写成13+2=?13表示先摆的,2表示后摆的,这里的问号就表示摆好以后有几块。
师:现在一共有几块?
生:15块。
师:写出式子就是13+2=15(块)。那么,在计数器上该怎样表示出来呢?
教师演示,然后学生操作。
3.
同学们先摆18块,然后拿走2块,该怎样列式呢?
生:18-2
师:看一看还剩多少块积木。
生:16块。
师:把式子完整地说出来?
生:18-2=16
设计意图:在开始玩时,学生是没目的的,只是简单的仿造,遇到困难后学生才发现其中也有数学问题。第二次玩积木是学生对加减法认识的巩固,但其计算能力及技巧是原有知识的再现,而其中的同伴进步是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1.
现在请同桌合作,边摆边写出式子。
小组动手操作。
2.
开展交流。
设计意图:由于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摆法,写出的算式也各不相同,所以让学生拿着记录的算式进行交流,就会呈现各种各样的算式,这也便于师生共同进行小结。
3.
现在请同学们看算式、摆木块。
(1)14+5=     (2)17-6=    ?
师:谁先说一说14+5=?是怎么算的?
生1:先拨14颗珠子,再拔5颗,数一数是19颗珠子,列式为14+5=19。
生2:我先把10个小正方体木块摞成一摞,表示10块;再摞4块,就是在5块上面摞4块,是9块,加上一摞(10块)是19块。
生3:1个十和4个一,加5个一,等于1个十和9个一,也就是19。
师:谁再说一说17—6=?是怎么算的?
生1:先拨17颗珠子,再拔去6颗,数一数还剩11颗珠子,列式为17-6=11。
生2:我先把10个小正方体木块摞成一摞,表示10块;再摞7块,并从7块上面拿走6块,剩1块,加上一摞(10块)是11块。
生3:1个十和7个一,减6个一,等于1个十和1个一,也就是11。
师:同学们真聪明!
4.
比一比谁算得快。
19-7=   13+5=   16-3=   15+3=   14+4=
12+6=
5+13
16-4=
15+4=
17-5=
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5.
游戏:碰碰车。(教材第78页第5题)
设计意图:看算式摆学具是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符号运算与实物之间的联系。如果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摆出小木块,那么说明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小木块的数学模型,也就是说学生看到算式就会想到摆小木块的过程。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今天的计算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只是个位相加减,十位不变。
  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13+2=       18-2=
3+2=5
8-2=6
10+5=15
10+6=16
13+2=15
18-2=16
A类
口算:18-5=  16+2=  16-3=  15+1=  19-7=
(考查知识点:计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能力要求:能够正确计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B类
看图列式计算。
(              )
(              )
(考查知识点:体会加减法的含义,计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能力要求:能够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并正确计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13 18 13 16 12
B类:15-3=12 10+4=14
教材习题
教材第78页“练一练”:
1.
10+3=13 13-3=10或13-10=3 12+5=17 17-5=12或17-12=5
2.
11+7=18 12+6=18 10+8=18 7+11=8 6+12=18 8+10=18
3.
13+5=18 19-6=13
4.
12 18 13 18 18 18 12 19
5.
12+6=18 12+3=15 12+4=16 6+3=9 6+4=10 3+4=7
18-3=15 18-2=16 18-5=13 3-2=1 5-3=2 5-2=320秋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教案)
有几只小鸟(7,6,5加几)。(教材第83~84页)
1.
运用前两节课学的9加几和8加几的计算方法,自己探究出7加几、6加几、5加几的计算方法。
2.
正确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3.
理解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课件,口算卡片。
1.
学生开火车练习9加几、8加几的计算。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开小火车,看看哪位同学算得又对又快。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说得数。
设计意图:通过开火车的游戏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检查学生对9加几、8加几的掌握情况。
2.
师:说一说下面两道题是怎样算的。
9+5=   8+6=
鼓励学生说出两种“凑十”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凑十法”的复习,为本课的自主学习作铺垫。
1.
师:刚才同学们开火车算得又对又快,又说了“凑十法”的计算方法,同学们真的很棒!
师:今天的天气真好,淘气和朋友一起去儿童公园玩,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一片绿油油的大草地,花儿在向我们点头,鸟儿在向我们微笑,坐下来休息一下吧!你能从这幅图里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怎样解决?
生:大树上有7只小鸟,又飞来了6只,天空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教师板书列式:7+6)
2.
现在请你用最快的方法计算出7+6。可以摆小棒,用计数器,还可以口算。
3.
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摆法和做法跟同学们说一说呢?学生边摆边说,教师完成分解计算。
生1:因为7加3等于10,所以我把6分成3和3,7加3得10,10再加3得13。
生2:因为6加4等于10,所以我把7分成4和3,6加4得10,10再加3等于13。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设计意图:使学生再次感受两种“凑十法”的合理性。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思维方式。
4.
现在请同学们独立算出6+5。
交流时,对学生出现的不同的正确的“凑十法”都要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学习6加5的计算已经不会有问题。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
小结:看来凑十法不仅能算9加几、8加几,还能算7,6,5加几。
6.
找朋友游戏。
6张卡片分别标有12,6+5,11,7+5,5+7,5+6。请同学们帮他们找到朋友,你发现了什么?
生1:6+5=11,5+6=11,6+5=5+6,这两个算式和11是好朋友。
生2:7+5=12,5+7=12,这两个算式和12是好朋友。
生3: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师:嗯,不错,你们有一双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眼睛,发现“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学生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使学生所学得以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达到练习的目的。
7.
拍手儿歌。
吃完了水果,要动动我们的小手和小嘴了,一起来读读这首拍手歌。
看到9想到1,
把数分成1和几;
看到8想到2,
把数分成2和几;
看到7想到3,
把数分成3和几;
看到6想到4,
把数分成4和几。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爱玩、喜欢顺口溜的特点设计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地复习了“凑十”的过程。
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呢?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学生可能会说我学会了“凑十法”;学会了“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
  7,6,5加几
A类
1.
算一算。
6+5=  6+6=  13+7=  9+7=  7+5=  7+8=  6+9=
(考查知识点:正确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力要求:能够正确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
先填数,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8+5=(  )   9+6=(  )   7+4=(  )
5+8=(  )
6+9=(  )
4+7=(  )
(考查知识点:正确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理解“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能力要求:能够正确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并“理解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B类
填一填。
18=9+(  ) 13=7+(  ) (  )=6+(  ) 14=(  )+(  )
(考查知识点: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能力要求:能够正确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1.
11 12 20 16 12 15 15
2.
13 13 15 15 11 11
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B类:9 6 7=6+1 14=1+13(后两题答案不唯一)
教材习题
教材第84页“练一练”:
1.
(圈一圈略)7+7=14 8+5=13或5+8=13
2.
7+6=13
3.
11 20 12 15 12 16 15 12
4.

5.
7+4=11 8+3=11 9+2=11或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