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二、主观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5题、26题、27题为必做题,28、29、30题为选做题,请任选一道作答,共52分)
25.(16分)【答案】
(1)此段历史叙述中,历史事实:三家分晋,历史解释:司马光的评论。(4分)
(2)立场:司马光的评论体现了他站在儒家思想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立场进行解释。(2分)
原因:因为三家分晋是战国开始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标志着周王室权威的彻底丧失,意味着分封制、礼乐制度的崩溃。司马光所处的北宋刚刚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混战、纲常沦丧的乱世。为了巩固统治,北宋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推行重文轻武、完善科举,宋代儒家思想得到重振、理学兴起。司马光出于维护统治和儒家立场写作《资治通鉴》,对三家分晋这一事实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以供统治者借鉴。(6分)
(3)特点:这一叙述体现了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受时代与解释者的立场影响。(4分)
26.(12分)【答案】
(1)变化:由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到认识战争是Ⅱ陋的、对国家亳无意义。(4分)
原因:战争持续的时间比预期的长,代价巨大:相持阶段(堑壕战)军事上难有明显进展,结局难料;对战争意义和目的的反思。(6分)
(2)角度: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主义性质的战争,但就某一国家而言,还应从侵略与被侵略的角度来分析。(2分)
27.(12分)
示例一
论题: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论证:16-18世纪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在英咽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进一步传播了自由平等观念;17世纪末,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18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综上,正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英国最先进入了工业文明,成为近代较早崛起的资本主义强国。
示例二
论题;各地区的有机联系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_50
论证:二战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如欧洲联盟成立后,欧盟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軍要力量;21世纪初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球贸易体系进一步发展。
综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地区间不断加强合作,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
评分说明:示例仅供评卷参考,考生答案只要论题正确、论证合理均可给分。
(1)论题部分2分。论题应该是个较抽象的观点。观点符合题意,能反映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
(2)论证部分8分。要求能围绕论题进行论证。至少提供两组论证,每組论证,史实2分,论证2
分。史实与观点间没有逻辑关系,不给分。
(3)结论部分2分,结论与论题、论证一致,不能照抄论题。
(4)论题与论证不统,如果论证的逻辑与题意相符,可在论证部分酌情给分。
【答案】(12分)
(1)原因: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影响;艾哈徳的改革措施;德国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劳动力素质较高;战后旺盛的国内需求;马歇尔计划的支持;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非军事化的战后政策。(8分,答出其中任意四点即可得满分。)
(2)评价:调整了生产关系;促进德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德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冲击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4分,答出其中任意四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29、【答案】(12分)
(1)变化:认为战争是政治统治的工具(或继续)到否定一切战争,和平至上。(4分)
原因:第一次世界世界大战的爆发摧毁了旧的战争观;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有识之士和民众观念的变化。(每点2分,最多4分)
(2)评价?客观上推动了一战后暂时和平的出现;刻意避战导致了英美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简单地否定战争并不能永久地保住和平,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4分,答出其中任意四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30.【答案】(12分)
(1)主要建树及意义:大兴屯田,就地解决驻军的粮料供应,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增强了西域的防守能力,为后世所效法;与匈奴争夺并大破车师,扩大了西汉政府在西域的影响力;降日逐王,使西域最终结柬匈奴的统治,归属于汉朝;出任西域第一任都护、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保护了过往的客商,为完成统一西域大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加强了西域与内地中原地区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8分)
(2)原因:西汉国力的强盛;张张骞凿空西域打下的基础;汉宣帝的支持;郑吉的勇武与谋略;(4分,答出其中任意四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华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综合测试(二)
历史
满分100分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请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題和答卷上。
2.选择題在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在答卷各閼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卡的整浩。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都统多尔济奏称:“今准夷荡平,回部向化,请令内地商人各随所愿,裹带茶叶、布匹等项,前往青海贸易,使柴达木等远处貧困蒙古得以牲只售换,于边疆生计,大有裨益。”经军机大臣议复,乾隆同意实行。这则材料体现出清朝前期(
)
A.西北地区商业获得较大发展
B.边疆地区力图扩大地方权力
C.新疆开始归属中央政府管理
D.通过加强经济交流稳定边疆
2.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敖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解決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下表反映了(
)
A.契約精神是古今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B.契约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拓展丰富
C.契约精神自古以来就是西方的主流思想
D.契约是关于固家和国家权力起源的学说
4.16世纪,英格兰教育家马尔卡斯特说,“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虽仰墓拉丁语,但更崇拜母语”时期,马丁?路徳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据此推断,
这一时期的欧洲(
)
A.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B.民族意识逐步形成
C.文艺复兴渐入高潮
D.宗教改革纵深发展
5.17世纪,英格兰社会精英人上对宗教的兴趣取向比例从7%降至2%,而对于科学的兴趣取向则由1.8%增长至5%以上。这现象的实质是(
)
A.科学发展推动人们思想解放
B.民主革命影响了全社会价值取向
C.人文精神取代宗救神学地位
D.启蒙思想加速了科技革命的到来
6.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政治上难以驾驭,它们各白的民选议会总是与伦敦派米的总督和其他官员不和。材料揭示了北美(
)
A.对英国的封建殖民統治日益不满
B.历史传统茣定联邦制基础
C.各殖民地形成了统一建国的目标
D.拒绝接受英国先进的制度
7.早在18世纪,英国商人就运用包括市场调査,信贷,折扣计划,报纸和杂志广告,不满意退款的承诺等今天被认为是现代营销的策略去获取利润,于是消费社会的出现成为了可能。18世纪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
)
A.根植于英国人独有的消费欲望
B.取决于英国人营铛策略的创新
C.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D.促进社会各阶层实际收入增长
8.1856年英国棉纺织业资本家爱德华?斯特拉特被封为贝尔珀男爵,成为“第一个工业贵族”。当时被封为贵族的金融家、大商人不过数人,而且都是贵族的亲戚,一些银行家、工业家在得到爵位前后,总是尽力购置地产,以求名实相符。这表明英国(
)
A.费族的成分发生了异变
B.工业革命颠覆了传统观念
C.世袭贵族退出政治舞台
D.工商业资产阶级开始掌权
9.经济学家李斯特曾说:“一个人当他记经攀登上了高峰以后,就会把他逐步登高时使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別人跟随上来。亚当?斯密学说的秘密,英国执政者世界分工论的秘密,也就在这里。”这主要说明李斯特(
)
A.旨在批判南由主义经济理论
B.主张自由贸易推动经济发展
C.否定自由主义存在的合理性
D.认为工业革命深化世界分工
10.“汽车大王福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勘”“钢铁大王卡内基”等英国企业家覃出于(
)
A.资木主义原始积累时期
B.早期资产阶级命时期
C.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D.垄断资木主义时期
11.1791年至1870年,法国宪法更替频繁,共颁布过13部成文宪法,1875年宪法颁布以后,尽管多党制下的内阁变换不断,但宪法频繁变更的现象已经改变。这是由于
A.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B.资产阶级民主力量发展
C.国际工人运动暂时处于低潮
D.1875年宪法保障了人权
12.1889年7月14日是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纪念日,22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召开大会并通过决议:“只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剥夺资本家阶级的生产资料并把它变为公有财产之后,劳动和人类才能获得解放。”这反映出(
)
A.法国大革命精神是大会指导思想
B.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C.无产阶级确立了夺取政权的目标
D.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13.罗马共和国从无雅典那样的公益捐助制度,也不曾给公民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罗马的官职从无薪给,且是选举而非抽笠产生。由此可知
A.罗马共和国缺乏民主基础
B.公民成为共和国的支柱
C.公民对政治的参与受限制
D.精英统治利于社会进步
14.现有学者指出,早在18世纪启蒙思想家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宣扬自由、平等、产权等理念的时候,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奴隶贸易在西方都是合法的。该学者旨在说明
A.西方的价值观是普世价值观
B.启蒙思想家支持政府的政策
C.启蒙思想与政治实践相背离
D.西方推行双重标准源远流长
15.古代罗马法规定:如果主人的严酷看起来是无法忍受的,将强迫主人出卖他们的奴隶。此项规定主要反映了罗马法旨在
A.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
B.强调天赋人权
C.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促进社会公平
16.17~18世纪的英国,教育由国教教会管理,学校课程的设置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1870年颁布《福尔特法案》,成立免费学校,实行强制性的世俗教育和初等教育,标志著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确立,到1900年,基本实现了初等教育普及。这说明近代英国
A.经济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变革
B.思想解放的历程较为缀慢
c.宗教束缚限制了教育的发展
D.最早实现初等教育的普及
17.读下图,实线代表私人部门就业者的失业率,虚线代表全国就业者整体失业率。
出现如图所示失业率差距是因为
A.《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
B.金融体系的整顿
C.《农业调整法》的贯彻落实
D.以工代赈的推行
18.1889年7月14日是法国大草命100周年纪念日,22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召开大会并通过决议:“只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剽夺资本家阶级的生产资料并把它变为公有财产之后,劳动和人类才能获得解放。”这反映出(
)
A.法国大革命精神是大会指导思想
B.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C.无产阶级确立了夺取政权的目标
D.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19.田黎公社委员会存在了62天,在有记录的58次会议上,先后更换了28位主席,有时天更换两次主席。这一做法体现了当时(
)
A.外部形势极其紧张
B.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C.领导体制存在缺陷
D.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20.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徳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徳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21.历史上欧洲版图的变化往往与大规模战争有关。与欧洲国家数量骤然增加有关的战争是(
)
A.拿破仑战争
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22.一本史学著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3.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A.凡尔赛一一华盛顿体系一一华盛顿会议一一《四国条约》
B.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一十月革命一一社会主义思潮
C.罗斯福新政一—《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险法》
D.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一徳国突袭波兰一—徳国投降
24.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二、主观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5题、26题、27题为必做题,28、29、30题为选做题,请任选一道作答,共S2分)
【必做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寡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
请阅读下面一段历史叙述: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初,(周天子)命晋大夫魏斯、赵藉、韩虔为诸候(三家分晋)。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奖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钢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_50
一一节选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开篇》
(1)请指出这段历史叙述中的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4分)
(2)分析司马光进行历史解释的立场及原因。(8分)
(3)概括历史解释的特点。(4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为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
(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変化及其原因。(10分)
(2)你认为还应该从哪-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2分)
27.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社会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马克思把社会的要素比喻为“器官”,以说明要对总体的从属性,因为机体固然是由器官构成的,但器官离开机体,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和应有的功能。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也写道:“世界历史是个整体,而各个民族是它的‘器官’”。
摘编自罗文东《构建世界历史体系的方法和原则》
围绕材料,结合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笃出论题,阐述须史
论结合)
【选做题】请在28、29、30三道题中任选一道作答
28.【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草回眸】(12分)
材料
路徳维希·艾哈德在战后的徳国推出货币和经济改革,建立壮会市场经济秩序。社会市场经济基本理念是:保持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保护自由竟争,限制垄断,同时实行若干社会保障和补偿制度,减少过于不公平的分配状况。1948年6月20日,德国西部的占领区开始实施货币改革,新的德国马克取代了旧的马克,通过新旧货币的兑換,短时间内市场上的货币量减少了93.5%。恢复市场秩序成为可能。货币改革后,几乎一夜之间,西德的商品市场趋于稳定。商人对于市场的信心也回来了。1950年时,物价己经开始下降,工业生产迅速恢复到战前的水平。1955年,德国工业总产值超过英法两国,跃居世界第二。1951年至1965年间,德国的GDP平均增长率达到6.6%,德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长率高、价格稳定、失业稳步减少的特点,“徳国制造”享誉全球,人们称这一时期的德国经济为“经济奇迹”。
——摘编自马丽华《浅析徳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及启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徳国'经济奇迹"出现的原因。(8分)
(2)根据材科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艾哈德领导的经济改革。(4分)
29.【历史一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分)
材料20世紀初,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与道德无关,无所谓正义与否的观点,被欧洲各国率为经典。然而,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这种战争观的滑铁户战后被残酷战争震惊了的精英们,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不管其原因如何,…是对人美的一种犯罪。”由法国和美国发起,15个国家(1933年已达63个)签暑的《非战公约》,核心内客就是宣布在国家关系中“度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强调“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固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这种战争观在国际危机频发的20世纪30年代风行一时,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裁减军备或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并避免战争。
—一摘编自梁占军《二战与20世纪国际战争观的演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一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一战后战争观的变化进行简要评价。(4分)
30.[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
材料
郑吉,会稽人(今浙江),自幼尚武,少有大志,喜习外国事。以卒伍从军,数出西域,勇敢,有谋略。公元前68年,侍郎郑吉到西域后,一改过去从关内派兵远征的办法,而是迅速扩大渠犁屯田,增加西域驻军。公元前76年,秋收之后,郑吉再次发兵攻车师王鸟黄于石城,车师王降。公元前60年,匈奴虚闾单于死。右贤王屠耆堂纂夺了单于位,大カ剪除异己。本应继位的日逐王先贤挥身感危险,欲降汉,派使达于郑吉。郑吉表示非常欢迎,迅速派屯田士卒1500人并发龟兹等国5万人迎日逐王降,并妥善安置。匈奴从此退出西域。宣帝甚喜,封日逐王为归徳侯,任郑吉为都护,管西城南北二道。西汉政府自张雾首通西域,至神爵二年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经过七十余年,之后,統轄了六十八年,共计一百余年之久,西汉自在西域设躍都护府后,丝路南北两道皆畅通无阻。郑吉在西域先后ニ十余年,大兴屯田破车师,降日逐王,出任西城第一任都护,平息乌孙内乱,为完成统一西城大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摘編自予征《第一任西域都护郑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吉在西域的主要建树及意义。(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郑吉取得成就的原因。(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