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大象的耳朵 教案+反思(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9 大象的耳朵 教案+反思(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7 15:4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 大象的耳朵
《大象的耳朵》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围绕大象的“耳朵”展开。
第1自然段只有一句话,直接写大象的耳朵。“像扇子似的”,说明大象的耳朵很大。“像扇子似的,耷拉着”,这是大象的典型特征之一,是其他小动物所不具备的特征。这段话是故事的开头,也是故事的起因,因为大象耳朵的这一特征,才引发了小兔子、小羊等动物的议论,才导致大象的第一次改变。
第2~7自然段侧重写小兔子、小羊、小鹿、小马和小老鼠说大象的耳朵有毛病。其中,突出的是小兔子和大象的对话。小兔子、小羊等的看法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怎么是耷拉着的呢”,二是“一定是出毛病了”。这些小动物之所以这样议论,潜在的依据是“大象的耳朵跟我的耳朵不一样,我的耳朵是竖着的,而大象的耳朵却是耷拉着的”。这6个自然段是故事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大象做出改变的缘由。
第8~12自然段写大象让自己的耳朵竖起来以及竖起来的后果。大象的想法变了,由开始的“我生来就是这样啊”,变为“他们都这么说,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想法一变,行为就跟着变,“就用两根竹竿把耳朵撑起来”。结果呢?“吵得他又头痛,又心烦”,想法的改变很轻率,改变后的结果不乐观。
第13自然段,写大象的再一次改变。“我还是让耳朵耷拉着吧”,“还是”表示大象终于想通了,“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表示大象把耳朵放下来,继续之前耷拉着的状态。第十三自然段呼应第一自然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
课文配有一幅对开的插图。左页是大象遇到了小兔子。小兔子竖着长耳朵,一脸奇怪的样子。大象的耳朵耷拉着,一副笑容满面的样子。右页是大象遇到小羊、小鹿、小马和小老鼠,他们的耳朵都是竖着的,都是一脸奇怪的表情。特别是小老鼠,表情最夸张了,他还张开了双臂。插图形象地展现了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的方式掌握本课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理解本课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问句。
3.能根据文中的语句,说说大象的耳朵是怎样的,并借助大象的话,说说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
4.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意思。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的方式掌握本课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理解本课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问句。
3.能根据文中的语句,说说大象的耳朵是怎样的,并借助大象的话,说说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意思。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教学本课会认的字时,可以利用组词区分多音字“似”“扇”,运用图片对比或动作识字“耷”“竖”,体会这两个生字的意思,运用偏旁识字“竿”“咦”。
教学本课会写的字时,要引导学生注意结构、比例和关键笔画。利用归类指导写字,如“兔、安、最”都是上下结构,上窄下宽;“慢、根”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扇、遇、痛”都是半包围结构,包围部分撇或捺要写得舒展。
2.阅读教学
本课可以按照“大象为什么要改变想法——怎么改变——改变后导致怎样的后果——大象最后如何改变”的教学思路展开。首先,引导学生借助图片了解大象耳朵的特点,为后文与其他动物耳朵的对比做铺垫。然后,体会大象为什么要改变想法,读好小动物和大象的对话,最后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大象是怎么改变的。
3.表达运用
在教学本课时,重点引导学生读懂本课的对话、问句,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抓住“?”,读出疑问的语气,可以分角色进行朗读,表演读,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感情,读好对话。
课前准备
1.与课文相关的动物的头饰。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的方式掌握本课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理解本课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问句。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谜语激趣,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谜语,提示学生猜测谜底。(大象)
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
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
2.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和大象有关的课文,那就是《大象的耳朵》。(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1)课件出示本课会认的字,指名学生朗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字进行警示。认读“耷”字时,教师可以展示大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大象的耳朵“耷”着的特点,从而体会“耷”的意思;认读“竖”字时,可以通过动作展示,体会“竖”的意思。
“似”“扇”是本课要求掌握的多音字,可以通过字义和组词的方法加以区分。
“似”仅在“似的”一词中读shì,在表示“像;如同”“似乎”等意思时,读sì。
“扇”在“扇动”“扇耳光”等词语中读shān,在“扇子”“扇贝”“一扇门”等词语中读shàn。
(2)齐读生字,强化记忆。
(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强调书写笔顺的正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都是合体字,要引导学生注意结构、比例和关键笔画。上下结构的字“安、最”都是上窄下宽,中间一横比较长。左右结构的字“慢、根”都是左窄右宽,注意竖心旁的笔顺和“木”字作偏旁时的字形变化。半包围结构的字“扇、痛、遇”要注意包围部分撇或捺要写舒展。
“扇”的户字头从上、左包围“羽”,底部“羽”字略低。“羽”字中的两个“习”,顶部都在横中线上。
“慢”左右齐平。竖心旁首笔点在横中线上;右边由三部分组成,“日”居上格、写扁,“又”居下格、稍宽。
“遇”走之从左、下包围里面的部分。里面部分第六笔横折钩的横段在横中线上,第七笔竖从顶部一直贯穿下来,写在竖中线右侧,第八笔是提。
“兔”的斜刀头居上居中;下面的“口”写得扁一点儿;第六笔撇从“口”中穿出;第七笔竖弯钩的竖段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点不能漏掉。
“安”宝盖的点写在竖中线上端;横要写得左低右高,起笔和收笔均超出宝盖的宽度。
“根”的顶部左高右低,底部左右齐平。右边第四笔竖提的竖段在竖中线上,末笔捺从田字格中心起笔,收笔与竖提的提尖持平。
“痛”半包围结构,注意底部齐平;“疒”首笔点写在竖中线上端右侧,末两笔点、提分布在横中线上下两侧;里面部分第一笔是横撇,第四笔横折钩的横段在横中线上。
“最”的日字头居上居中;下面部分“耳”的第一笔长横在横中线上侧,盖住“又”,最后一笔横变为提;“又”在右下格。
(4)认读、理解本课词语。
耳朵 扇子 遇到 兔子 毛病
后来 不安 头痛 最后 人家
4.小组合作,再次读生字。
5.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引导学生读好文中的问句和人物的对话,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
(1)读好文中的4个问句。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疑问从何而来,抓住“咦、了、呢”三个语气词,读出疑问的语气。
句段1:小兔子说:“咦,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来了?”
句段2:小羊也说:“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着的呢?”
句段3:
大象也不安起来,他自言自语地说:“他们都这么说,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
句段4:怎么才能让耳朵竖起来呢?
(2)读好对话,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给表演角色的同学戴上相应的动物头饰),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练习自由读。
(4)指名读,同组评价,全班评价。
6.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课件进行总结)
大象的耳朵是耷拉下来的,许多小动物说自己的耳朵是竖着的,于是大象想办法让耳朵竖起来,后来,他认识到耳朵耷拉下来的作用,明白了“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道理。
7.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也了解了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下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的主要内容,看看围绕大象的耳朵,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根据文中的语句,说说大象的耳朵是怎样的,并借助大象的话,说说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意思。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请学生概述上节课所学的内容,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3.过渡:(出示课件,展示大象的形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述的是大象的故事,那么具体是什么故事呢,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下。
板块二 文本解读,重点突破
1.学生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
(1)引导学生观察大象的耳朵的形状。(像扇子耷拉着)
(2)找出描写大象耳朵的词语并圈出来。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第2~7自然段,理解小动物们认为大象耳朵有毛病的原因。
(1)学生分组练习动物之间的对话。
(2)引导学生思考:小兔子和小羊见到大象,都认为大象出了什么问题?
(3)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相机展示课件给出提示。
小兔子和小羊都认为大象的耳朵出了问题。
(4)学生自主交流:小鹿、小马和小老鼠等见到大象时,他们会说什么呢?他们的意见和小兔子、小羊会一样吗?(会)
(5)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动物们为什么认为大象的耳朵出了问题?
(6)给学生一定的思考、讨论时间,教师再用课件展示兔子、小羊和大象的耳朵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到兔子、小羊的耳朵是竖直的,而大象的耳朵是耷拉着,从而得出他们的耳朵不同的结论。
因为大象的耳朵和其他动物的耳朵不一样。
3.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第8~12自然段,强调读准字音。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大象的行为。
(2)谈话思考:大象的耳朵一直耷拉着,这和小兔、小羊大有不同,于是小动物们一致认为大象的耳朵出了问题,那么大象听了这些话之后,他的心态是怎样的呢?找出课文中的词语总结。
不安
(3)那么大象是怎么做的呢?课件出示表格。
(4)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候,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5)教师课件出示表格,学生自主对照,检查是否有遗漏的要点。
大象的耳朵
大象的做法 结果 大象的感受
撑起来 有小虫子飞进大象的耳朵里 吵得大象头痛又心烦
放下来 虫子不能飞进去了 舒适
(6)观察表格,对比大象耳朵竖起来和耷拉下来的两种姿态和结果。
(7)讨论思考:大象应不应该把耳朵竖起来?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大象不应该把耳朵竖起来。
大象的耳朵眼大,容易进虫子,大象的大耳朵可以有效地阻止虫子进入,所以大象的耳朵需要耷拉下来。
(8)再读第8~12自然段,想一想,大象的耳朵到底有没有问题。
大象的耳朵没有问题,耷拉下来是有道理的。
4.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句段:我还是让耳朵耷拉着吧。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1)引导学生交流思考: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想一想,句中的“人家”是谁?“我”为什么不用和“人家”一样?
“人家”指的是文中耳朵长得和大象不一样的其他小动物。
“我”指大象,“我”的耳朵耷拉下来是正确的,因此“我”不用和他们一样。
(2)结合你的生活实际,你听说过或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吗?
(3)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我们应该向大象学习什么?
(4)学生自主交流。
5.小结: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应该认清自己与别人的区别,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自己的正确判断,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盲目地改变自己,只要自己是对的,我们就应该坚持。
板块三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大象的耳朵
2.总结:小动物们都说大象的耳朵耷拉着是出毛病了,大象便想办法让自己的耳朵竖了起来,结果却给他带来了烦恼,最后大象放下耳朵,明白了自己的耳朵的与众不同。读了这篇课文,我们要知道,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遇到事情不要人云亦云,要有主见。
练习设计
完成《教材1+1·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1.重视生字词教学。生字词教学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们自读、自主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外,教师还可以运用检查朗读、读词语等方式让学生识记字词;在教学多音字的时候,注意结合字义和具体实例,加深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程度。
2.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语文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在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对关键句子的理解,让学生会表达,能讲述,敢表达,爱表达。将课文与生活结合起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真正渗透语文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