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概括典型事件,品读母亲的优秀品质。
2、学习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师生读读讲讲,师点拨,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品味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感恩生活,感恩母亲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概括典型事件,品读母亲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闫维民《母亲》、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播放闫维民《母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朱德的艰苦朴素、坚忍不拔、平易近人等优秀品质,与他母亲的熏陶和教育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回忆我的母亲》感悟她的优秀品质。
二、合作探究(一)
1、通过初读文本,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母亲那些事情?
明确:
一、母亲耕种和做家务;
二、母亲面对生活的艰难;
三、母亲支持我读书和革命。
2、同学们是如何概括这些具体事例的?请做简要分析。教师点拨: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中心句、总括句、过渡句)等快速梳理文章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过渡):今天我们大家共同探讨研读文本的新方法:“扣词”赏析文本,从中体会母亲的优秀品质。
三、合作探究(二)
1、通过刚才概括的这些事例,分析朱德母亲身上具有哪些品质?(小组合作探讨)
方法引导:浏览跳读全文,看看可以扣住文中那些反复出现的词语,感悟母亲形象,体会母亲的优秀品质。启发明确:扣住含“不”语句赏析母亲形象,边找边注意圈点勾画相关语句。
明确:文中含有“不”字描写母亲的语句:
①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②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③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④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⑤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⑥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⑦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
⑧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过渡:众人拾柴火焰高,同学们在很短时间内找到这么多语句,充分显示了我们班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2、扣词赏析
刻画母亲形象(正面描写)
①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②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③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④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小组合作,先写出自己体会的母亲优秀品质,小组内合作交流。
明确:前3句在贫穷的家境中写出母亲的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等优秀品质。第4句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表现母亲的爱憎分明,坚韧顽强,深明大义等优质品质。过渡:母亲的这些优秀品质至今还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点明了母亲对我的影响深远,文中还有相关的语句吗?引导学生再读文本,找相关语句。
明确:课文第5段,第7段和第8段段末的总括性语句,第14段,第15段,第16段。先分析第5段和第7、8段总括性语句。
3、赏析语句
丰满母亲形象(侧面描写)
①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我就悄悄把书一放,跳水或放牛去了。
②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的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引导学生:读第①有什么感悟?抓住关键词语:四五岁、八九岁、自然、悄悄明确:身教大于言传,耳濡目染中对我性格形成的影响。引导学生:读第②有什么感悟?抓住关键词语:诉说、启发、追求光明的思想、寻找新的生活明确:言传,对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影响。可以说在母亲的幼时启发,少年鼓励支持读书,青年支持参加革命起决定性作用。关于朱德丰功伟绩的背景衔接(对朱德的认可就对其母亲最大的歌颂和赞扬)过渡:让我们带着感恩的心,齐读第14和第15段,感恩这位伟大的母亲。
四、合作探究(三)
1、文本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的情感?指导反复朗读:重读“不”体会情感。明确:对母亲的爱,心痛,敬重,热爱。
2、作者想如何报答母亲深恩?指导:品味设问句,回忆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结尾:由下山扩展到生活中面对困难的启发,由报答母亲到报答民族和人民。明确:升华文章主旨。
五、联系生活
感恩母亲请仿照课文第14、15自然段,以“母亲不......(具体事例),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开头,联系自身生活实际,抒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六、作业(二选其一)
1、把课堂写的感恩母亲的肺腑之言分享给母亲,共享温馨时光,感受母子挚情
2、比较阅读胡适《我的母亲》和老舍《我的母亲》,看看不同作者笔下母亲的形象。
七、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