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故事二则 扁鹊治病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7.故事二则 扁鹊治病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7 19:3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27.故事二则之扁鹊治病
人物介绍
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医学家。学医于长桑君,不仅精于内科,而且精通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相传他创造了“望闻问切”的四大诊法,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
扁鹊所创的“望闻问切”四大诊法,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还被中医沿用。
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自读课文
字词学习
拜见
王侯
皮肤
药剂
骨髓
纪昌
目标
bài
hóu


suǐ

biāo
多音字

biǎn
piān
扁豆
扁舟
小伙伴们驾着一叶扁(piān)舟,将刚摘下的扁(biǎn)豆送到了集市。
多音字


千钧一发

发生
在这千钧一发(fà)之际,援兵终于到了,战况发(fā)生了转变。







词语释义
敬辞,拜会;会见(从客人方面说)。
【拜见】
【高明】
(见解、技能)高超。
【一声不响】
不发出一点声响。形容沉默不语或寂静无声。
用不上力量;没有能力或能力达不到。
【无能为力】
【理睬】
对别人言行给以注意并表示态度。
反义词
高明——
严重——
开始——
进步——
成功——
聚精会神——
拙劣
轻微
落后
结束
失败
心不在焉
近义词
拜见——
高明——
理睬——
浑身——
满意——
模糊——
一声不响——
无能为力——
拜访
高超
全身
搭理
满足
含糊
一言不发
束手无策
新知讲解
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写了扁鹊三次帮蔡桓侯指出病因,劝他赶快医治。但是蔡桓侯坚信自己没有生病,反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耽误了病情,小病变成了大病,最后病死了。
文章总共分成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知讲解
第一部分(1—2):扁鹊看出蔡桓侯的病,蔡桓侯不
以为然。
第二部分(3—5):写蔡桓侯病情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6):写蔡桓侯病死。
新知讲解
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时间的句子。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侯。
过了十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侯……
十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侯说……
又过了十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侯……
五天之后,蔡桓侯浑身疼痛……
新知讲解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侯。
扁鹊在蔡桓侯身边站了一会儿,说:“据我看来,您皮
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点出扁鹊的身份是医生。
病在皮肤上。
只是看了一会儿,就知道蔡桓侯有病,可见扁鹊的医术高明。
新知讲解
听了扁鹊的话,蔡桓侯是怎么回答的?
蔡桓侯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扁鹊走后,
蔡桓侯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
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你从蔡桓侯的言行中体会到什么?
傲慢
自以为是
新知讲解
过了十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候,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是不治还会加深。”蔡桓候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扁鹊又退了出去。
病在皮肉之间。
这个时候可以治疗好吗?
能够治疗好。
蔡桓候什么反应?
很不高兴,没有理睬扁鹊
新知讲解
十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候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扁鹊连忙退了出去。
病在肠胃里。
蔡桓候什么反应?
非常不高兴。
这个时候可以治疗好吗?
能够治疗好。
新知讲解
读扁鹊的三次劝说,体会扁鹊作为医生的心情变化。
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一次比一次焦急
新知讲解
第一次
不相信
不高兴、不理睬
非常不高兴
第二次
第三次
病在皮肤
病在皮肉
病在肠胃
固执己见
面对扁鹊的三次劝说,蔡桓侯是怎么做的?
蔡桓侯根本就不相信扁鹊,可扁鹊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劝说蔡桓公治病呢,说明了什么?
新知讲解
说明了扁鹊医德高尚。
从病发展到皮肉之间再到肠胃里,可以看出蔡桓公是个怎样的人?
可以看出蔡桓公讳疾忌医,听不见别人的意见。
讳疾忌医:意思是指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和错误,不愿改正。
新知讲解
拒绝治疗的结果:
又过了十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侯,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
病入骨髓。
这个时候可以治疗好吗?
无能为力。
蔡桓候什么反应?
派人去询问。
新知讲解
五天之后,蔡桓侯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扁鹊早知道蔡桓侯要来请他,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不久,蔡桓侯病死了。
对于蔡桓侯的死,你想说什么呢?
如果你能听从扁鹊的劝告早点治疗,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了,我们要学会防微杜渐,要学会采纳别人的劝告,不能固执己见。
新知讲解
从《扁鹊治病》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要听从别人正确的建议和劝告,从小处着手,防微杜渐,把问题处理在萌芽中。
主题归纳
《扁鹊治病》通过写扁鹊几次要给蔡桓公治病,均被蔡桓公拒绝,最后蔡桓公病死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防微杜渐,学会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板书设计




扁鹊:医德高尚、医术高明
蔡桓公:讳疾忌医、固执己见
防微杜渐、
听取别人正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