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圆的周长》课件(32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圆的周长》课件(32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2-08 20:02:41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圆桌和菜板都有点开裂,需要在它们的边缘箍上一圈铁皮。
分别需要多长的铁皮啊?
情境导入
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方法一:绳绕法
方法一:绳绕法
方法一:绳绕法
方法一:绳绕法
方法一:绳绕法
方法一:绳绕法
0cm
10
20
30
40
方法二:滚动法
d=10cm
10
20
30
40
方法二:滚动法
d=10cm
0cm
10
20
30
40
方法二:滚动法
d=10cm
0cm
10
20
30
40
方法二:滚动法
d=10cm
0cm
10
20
30
40
方法二:滚动法
d=10cm
0cm
10
20
30
40
方法二:滚动法
d=10cm
0cm
10
20
30
40
方法二:滚动法
d=10cm
0cm
10
20
30
40
方法二:滚动法
d=10cm
0cm
10
20
30
40
方法二:滚动法
d=10cm
0cm
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约2000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bì)算经》中就有了“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指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
其实,早就有人研究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发现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pai)表示。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π=3.1415926535……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只取它的近似值,例如π≈3.14。
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探索新知
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2×3.14×3=18.84(cm)
3.14×6=18.84(cm)
2×3.14×5=31.4(cm)
做一做
这辆自行车轮子的半径大约是33
cm。
这辆自行车轮子转1圈,大约可以走多远?(结果保留整米数。)
小明家离学校1
km,骑车从家到学校,
轮子大约转了多少圈?
2×3.14×33=207.24(cm)≈
2(m)
1千米=1000米
1000÷2

500(圈)
C=2πr
答:这辆自行车轮子转1圈,大约可以走2
m。
小明骑车从家到学校,轮子大约转了500圈。
一辆自行车轮子的半径大约是33
cm,这辆自行车轮子转1圈,大约可以走多远?(结果保留整米数。)小明家离学校1
km,骑车从家到学校,轮子大约转了多少圈?
数学诊所
(1)经过圆心的线段是直径。
(2)圆的直径越长,圆周率越大。
(3)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
倍。
π
(4)π

3.14
×
×

×
摩天轮的半径是5米,坐着它转动一周,大约在空中转过多少米?
3.14×5×2=31.4(米)
答:大约在空中转过31.4米。
一棵树干周长是125.6厘米。它的直径是多少厘米?
125.6÷3.14=40(厘米)
答:它的直径是40厘米。
把一块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铁片,剪成一个最大的圆形,这个圆的周长是(
)。
圆和正方形谁的周长更大一些?
31.4厘米
10㎝
C圆:3.14×10=31.4(厘米)
C正:10×4=40(厘米)
答:正方形的周长更长。
d=10
厘米
C=3.14×10=31.4厘米
拓展练习
大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1000年。现在人们用计算机算出的圆周率,小数点后面已经达到上亿位。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圆的周长是在学生学习直线图形的周长、面积基础上第一次学习曲线图形的周长。教材关于“圆的周长”这一内容,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创设了一个给圆桌和菜板围上铁箍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认识圆的周长,并用“绕线”“滚动”等常用方法测量圆的周长,然后安排了探究活动:“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通过测量、计算、研究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周长,理解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掌握周长计算公式,学会利用公式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经历操作、探究、猜想等学习活动,体验“化曲为直”这一数学思想,培养思维能力,感受中国传统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2、运用圆周长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1、
授课班级学生基础一般,教学中我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2、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营造良好的合作气氛。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交互运用,引导学生在认知矛盾、实际操作中去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形物体、直尺、线绳、实验表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关于圆的知识你知道了什么?谁来说说:。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学)
在日常生活中圆作经常我有一张圆形的桌子有点开裂,需要在它的边缘箍一圈铁皮。你们能帮我算一算需要的铁皮有多长吗?那么需要铁皮的长度等于什么?出示课题引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感知圆的周长:首先让学生利用学具比划圆的周长,然后利用课件演示圆的周长,出示圆周长的概念。
2.测量圆的周长:首先让学生观察圆的周长与直径,大胆猜一猜在同一个圆里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测量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完成表格。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测量的方法。教师总结并用课件展示测量圆周长的两种方法。3.汇报测量数据,总结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小组汇报测量和计算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4.总结圆周长的计算公式:(1)认识圆周率,出示教材63页关于圆周率的描述,让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概念(2)引导学生根据圆周率的概念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5.尝试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教材64页做一做的第一题.(2)出示教材64页例1,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判断对错,巩固概念
2、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拓展延伸,(1)在正方形内画一内切圆,计算圆的周长,比较圆与正方形的周长。(2)出示课本63页小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全课总结,内化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C/d=π
C=πd
C=2πr
7、教学评价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1、在引入新课时我利用课件显示圆桌和菜板开裂的画面,启发学生思考,根据生活经验怎样才能防止圆桌和菜板开裂呢(在圆桌周围围上铁箍),所需铁箍的长度就是求圆的什么?揭示课题:圆的周长(板书)。这样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然引入新课,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周长,让学生拿出圆形物体比划一下圆的周长,课件出示一个圆让学生用手比划圆的周长,然后课件动画演示圆的周长。这样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课件形象生动演示,给学生提供关于圆周长的表象,为理解圆的周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3、让学生初步感知了“圆的周长”后,问学生:什么是圆的周长?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课件再次出现围绕圆转动一周的动画。让学生总结圆周长的概念。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总结圆的周长水到渠成。
4、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计算它们的比值:首先让学生观察圆的周长与直径,大胆猜一猜在同一个圆里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测量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完成表格。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测量的方法。教师总结并用课件展示测量圆周长的两种方法,汇报测量和计算的数据,总结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这样放手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圆的周长,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发现揭示圆周率的概念,整个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在学生充分理解圆周率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要求圆的周必须知道什么,从而总结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处处围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合作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