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四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四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07 23:1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
2020年秋季高三期中联考试卷
考试科目:历史 满分:100 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者: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春秋》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聘了六次,向齐、晋等国朝聘30次,滕、薛等国朝聘鲁国超过30次。相反,周桓王在位23年间曾五聘于鲁。这些现象突出反映了
A. 鲁国在封国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B. 周王室的影响力已不复存在
C. 朝聘成为维护礼乐秩序的手段 D. 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2. 《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民族史撰写体例体现了
A. 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 B. 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
C. 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 D. 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
3. 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
A. 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B. 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C. 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 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
4. 魏晋时期的政权大都加强对秦岭巴蜀地区栈道的修造和管理,巴山上的斜谷道不仅着眼于关中与汉中,更着眼于入蜀的通道,使“益州为之充韧”。栈道的修造
A. 构建了通畅的交通网络 B. 消除了地方的割据基础
C. 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产物 D. 使中原与巴蜀联系加强
5. 五代僧人所著《祖堂集》记载:南朝梁武帝一心向佛,度人造寺,写经造像,达摩泛海来华,武帝问达摩“何为真功德”,达摩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武帝不解,变容不言。后达摩离开南朝,入魏邦。对这一记载最佳解读是
A. 《祖堂集》是研究南北朝佛教第一手史料 B. 佛教的迅速传播得益于南北朝政权对峙
C. 《祖堂集》的记载契合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D 佛教教义与统治思想冲突致其传播受阻
6. 宋初,内侍侯莫陈犯事,宰相赵普要诛杀之,宋太宗想庇护,认为“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由于赵普坚持履法,结果“帝不得已,命诛之。”材料反映了宋初
A. 宰相助国君理性治国 B. 宰相掌国家最高行政权
C. 政治上实行集体决策 D. 朝廷内部权力再分配
7.元代行省区划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这一局面( )
A.继承了秦汉以来的地方行政区划原则 B.强化了地方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
C.促进了各族人民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 D.为行省在全国的定型奠定了基础
4164965829310
8. 如图是朱元璋颁旨绘制的《大明混如图》,该图将中国描绘的异常庞大,而将印度半岛、印度洋、阿拉伯半岛、波斯湾及非洲大陆描绘的比实际更小。此图着重描绘了明朝各级治所、山脉,河流、湖泊泽池、边地岛屿以及古遗址、古河道等,共计一千余处。这
A. 推动了明初朝贡贸易的发展 B. 阻断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C.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完全控制 D. 制约了明朝的长远发展






9.从下图分析得出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是

A.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 B.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C.自然灾害严重的结果????????? D.土地兼并加剧的恶果
10. 《申报》对1873年冬发生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给予了连篇累牍的报道,在案件延续的三年中,发表新闻和评论60多篇,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响应,引起了慈禧太后的重视,促成了冤案的平反。这表明《申报》
A. 及时传播大量时事信息 B. 深受统治阶层的重视
C. 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D. 推动清末司法近代化
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内“世界意识”已经普遍盛行,甚至出现用以“万国”、 “全球”、“世界”等说法替代“普天之下”意义上的“天下观”,以“外国”、“异邦”等说法替代传统“四夷观”,这一时期“世界意识”的增强
A. 维护了官方的正统意识 B. 丰富了“中体西用”的内涵
C. 根源于民族危机的加深 D. 开启了外交理念的近代化
12. 晚清一位留美幼童回忆被招选时的情景,说:“有一天,一位官员来到村里,问哪一家父母愿意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国外接受西方教育,由政府负责一切费用。后来当地有人散布流言,说西方野蛮人会把他们的儿子活活地剥皮,再把狗皮接种到他们身上,当怪物展览赚钱,有些报名的人撤销了申请”。这主要说明当时
A. 旧有陋俗仍有一定社会土壤 B. 政府一直重视儿童留学教育
C. 天朝上国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D.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有限
13. 1924年国民党改组之后,设置了领导农民运动的专门机构并规定其职能和任务。从1924年7月至1925年5月,国民党还在中国共产党的协助下开办了四期农民讲习所,为广东提供了一批开展农民运动所急需的指导和宣传人才。国民党的上述做法旨在
A. 践行“扶助农工”的政策 B. 提高农民的革命意识
C. 加强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 D. 推动国民大革命开展
14. 1926年,张太雷在纪念巴黎公社55周年大会的演讲中,引述了列宁总结的巴黎公社教训,包括“无产阶级应该专政”“以实力、武力,压迫反革命势力”“无产阶级的政府另有他的方式,就是公社、苏维埃制度”。这回应了当时
A. 国民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B. 国民革命的动力问题
C. 国共两党合作方式问题 D. 社会改造的方式问题
15. 1940年,中国共产党北方局推行农业统一累进税制,结果是地主与富农阶级的负担比较过去征“救国公粮”政策时提高了,地主最高增加2.9%,富农最高增加3.2%。其他各阶层的负担降低了,中农一般维持过去状态,贫农降低0.8%,雇农降低2.7%。统一累进税制的实施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16. 下表是1961-1965年中国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关系变化统计
由表可知,1960年代上半期我国
A.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一定成效 B. 国家经济实现了工业化
C. 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D. 工业水平已居世界前列
17. 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 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 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 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 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18. 被誉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第一人”的陈光说:“十年改革,改来改去企业还是躺在政府的怀抱里。从今天开始,咱两家的关系变了,变成你注册我登记,你赚钱我收税,你发财我高兴,你违法我查处,你破产我同情”。他的这段话旨在
A. 强调国企改革应加快推进政企分开 B. 主张改革要发挥政府监管职能
C. 推动改革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D. 促进国有资产稳定健康的发展
19. 据记载:在每年的狄奧尼索斯戏剧节上,雅典城邦都要把同盟各邦所缴纳的贡物摆在狄奥尼索斯剧场的舞台中央,向全体公民展示。这种展示有利于
A. 城邦凝聚力的增强 B. 战争题材戏剧的发展
C. 人文主义思想传播 D. 公民参政素质的提高
20.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对其他国家工业的实际促进比对西班牙和葡萄牙本国工业的促进还要多。仅就亚麻布一项而言,据说,这些殖民地的年消费量可达300万英镑以上,当然,我不敢保证这一数据的准确。但是,这一巨大的消费量几乎全由法国、佛兰德斯、荷兰和德国提供。”材料中所述历史现象主要反映出
A. 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B. 西、葡两国错失早期殖民扩张带来的工业发展机遇
C. 西、葡两国同英法荷德等国展开争夺市场的激烈竞争
D. 殖民地与宗主国形成“原料供给——市场占有”关系
21. 17世纪英国革命中克伦威尔建立护国主政体,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将邦联制改造成联邦制,19世纪初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
A. 新旧交替时代“君权神授”观念影响深远 B. 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斗争的曲折艰难
C. 高效的军事体制有利于维护新生政权的统治 D. 确立制度与稳定秩序是巩固革命成果的必需
22. 1940年6月,英国同日本签订《英日天津协定》等条约,规定中国银行存放在英租界的白银由英、日共管;关闭滇缅公路三个月,“禁止武器、弹药并铁道材料之通过缅甸输送,禁止缅甸输出之货物,在 香港也禁止输出。”这体现了
A. 英国支持日本南进战略 B. 英日结盟封锁中国
C. 中英盟国关系岀现裂痕 D. 英国对日绥靖政策
23. 下表是1960-1980年世界范围产业结构发展概况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第三产业的兴旺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B. 战后世界的工业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C. 世界各国农业生产普遍呈现出衰退趋势 D. 发达国家经济出现第二个“黄金时期”
24. 对如表解读最准确的是

A. 欧盟全面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B. 欧盟加快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
C. 欧盟致力于发展多边外交关系 D. 体现出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其中25题12分,26题18分;27题12分,28题10分,共52分。)
25.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一可贵。如某种伪材料,若径认为其所依托之时代及作者之真产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其作伪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 --陈寅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
材料二 由于集体农庄制度的巩固,农村中的贫穷和生活无保障的现象已经消灭。三年以前,每个劳动日只能分到一两公斤粮食,而现在( 1935年),产粮区的的大多数集体农庄庄员每个劳动日已能分到五至十二公斤粮食,许多人甚至能分到二十公斤,此外还能分到其他产品和现金。已有几百万集体农庄农户,在产粮区每年分到五百至一千五百普特粮食……集体农庄富裕起来了。建筑新粮仓和仓库已成为集体农庄农户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因为原有的储藏室的设计只考虑到每年分到少量产品,对于现在集体农庄庄员的新的需要是十分之一也不能满足的。
--摘自《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经斯大林亲自修订,1938年出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史料真伪与史料价值的关系。(6分)
(2)请运用材料一关于史料辨析的思想对材料二的史料价值进行评析。(6分)
26. (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家庭首先是物质性实体,其次是社会性实体,房子和家中的物品是私人生活的物质基础。随着家庭空间的扩大和日益功能化,人们对住宅的态度和感觉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卧室的增加是一种隐蔽和亲密意识发展的标志。当家人和被邀请的客人想聚在一起聊天,弹奏音乐的时候,厅的扩大,就使得这种更加丰富的休闲时光变得可能。书房也作为富人和知识分子寻求阅读与思考的空间出现了。只有最富裕的人,才住在拥有多个专门房间的大宅里,他们的吃饭和睡觉都有专门的家具和饰品。 -据[美]玛格丽特·L·金《欧洲文艺复兴》整理
材料二20世纪初,“革命”观念冲击了时人对家庭的思考,1904年年初我就号召闺阁中的女子“革命!革命!家庭先革命!”秋瑾不仅提倡“革命当自家庭始”,而且身体力行——她随后与丈夫离婚,东渡日本,实际参与政治革命。章太炎指出;“今信仰国家者”“惟信仰国家为文明”。在“国”的地位急剧上升的时代,爱国心的层级大为提升,而爱一己一家一乡的观念则渐被视为偏私。
—摘编自赵妍杰《为国破家:近代中国家庭革命论反思》
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家庭的主要变化及其反映的社会特征。(8分)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欧洲和中国家庭的特征有何明显不同,并说明中国家庭特征形成的原因(10分)
27.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摘编自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12分)
28. (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时,美国已经再次卷入一场对冷战有重大影响的新的冲突——越南战争。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以共产主义扩张的多米诺理论来看待这一冲突。多米诺理论认为,假如共产主义者在越南赢得胜利,那么所有其他摆脱了殖民统治的亚洲国家都将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向共产主义一方。尽管美国军队在武器和装备上占据巨大优势,但他们还是没能制服越南北方人的抵抗,战争的破坏性越来越大,且越发残忍,使得美国的公共舆论反对美国继续进行战争。1973年,尼克松总统与越南北方达成协议,使得美国能够撒出自己的军队……尽管越南北方的共产主义取得了胜利,但是多米诺骨牌理论被证明是没有根据的。在尼克松总统时期,美国与中国关系恢复了,最重要的是,越南战争证明了美国力量的局限,到越南战争末期美苏关系中的一个新时期——缓和时期开始了。
——摘编自[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根据材料,分别指出美国“政策制定者”发动越南战争和主动结束战争的目的。(4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越南战争对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6分)
2020年秋季高三期中联考试卷历史学科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
D
A
D
C
A
C
D
A
C
C
D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D
A
D
A
C
A
A
B
D
D
A
C
二、非选择题
25.【答案】(1)关系:真伪史料都有史料价值;伪史料经过考证其动机及时代也能成为真史料;史料的价值比真伪更重要;史料的真伪不是绝对的;史料的真伪及价值视乎研究对象等。(6分)
(2)评析:(6分)示例:
当时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农业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发展滞后。因此,材料二所述显然不符合事实。材料二经斯大林亲自修订,目的在于推进农业集体化政策,带有明显的政治宣传的特点。斯大林亲自修订党史教材,夸大农业集体化的效果,反映出当时苏联急于推进农业集体化,为工业生产积累资金的事实,也反映了斯大林极力维护自身权威的事实,因此材料二仍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26.【答案】(1)变化;空间扩大,日益功能化;装饰和用品越来越考究;注重知识追求。
特征: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对现世享乐的追求(社会转型给1分)。
(8分)
(2)不同:欧洲的家庭注重个体(首先是物质性实体,其次是社会性实体);中国的家庭社会性大大加强(或回答国家、民族的角度)。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救亡图存的需要;近代经济发展的推动;西学东渐和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10分)
27示例:观点l: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2分)
论据:
农业: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举出两例即可得3分)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手工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举出两例即可得3分)
商业: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白银)作用越来越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微商和晋商)。(举出两例即可得3分)
结论:明清时期中国在国内政局相对稳定,统治者重视,人民辛勤劳动基础上,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1分)
观点2: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2分)
论据:
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举两例即可得3分)
手工业: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生产手段没有重大突破; (举出两例即可得3分)
商业:统治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资本积累不足(商人大多用财富购房置地,供应子女读书);海外市场拓展不够(“海禁”等政策使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举出两例即可得3分)
结论:明清时期中国统治者固步自封,逐渐脱离历史发展的潮流,传统经济处于相对停滞状态(1分)
28.【答案】
(1)发动目的:遏制共产主义。结束目的:①摆脱越战困境;②平息国内反战舆论。(4分)
(2)影响:①推动中美关系发展;2美苏关系相对缓和;③美国霸主地位受到冲击:④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