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550011760200第3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一 选择题
1.历史学家顾颉刚说:“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 )
①以法治国
②兴办太学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分封诸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指出,当下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不能屈伸自如,不及时治疗,就不可医治了,上述言论针对的问题是 ( )
A.农民起义 B.匈奴的威胁
C.王国问题 D.统治者的腐败
3.有人说:“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与这句话描述的历史现象无关的是 ( )
A.东汉皇帝在位时间短
B.东汉争夺帝位斗争激烈
C.东汉王朝存在时间短
D.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4.某史学家说:“始皇时代……以一政府而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秦始皇为“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采取的措施有
( )
①推行郡县制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统一文字 ④统一度量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君主和朝廷通过它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开创了我国此后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开创此制度的是 ( )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6.人们常说,要看两千年的文明就到西安,要看五百年的文明就到北京,要看一百年的文明就到上海。透过西安这面镜子折射中国古代的历史,下列与西安无关的是 ( )
A.半坡居民的生活
B.西周的建立
C.西汉的建立
D.东汉的建立
7.汉代,“丝绸和香料从其原产地中国和亚洲东南部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和罗马帝国”。这反映了当时 ( )
A.中国商人到达过罗马帝国
B.西方普遍享用中国的丝绸
C.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贸易
D.陆路贸易取代了海路贸易
8.下列科技成就,对人类文明的传播影响最深远的是 ( )
A.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B.司马迁编写《史记》
C.华佗创编“五禽戏”
D.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9.《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对他的学生吴普说:“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据此可知,华佗 ( )
A.善治伤寒杂病
B.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
C.擅长外科手术
D.认识到运动有益健康
10.历经几千年的风雨,中国人的文化风味都留在了一部部厚重的典籍里。
假如要介绍图二中被隐去的典籍,你将选择 ( )
A.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鲁迅先生曾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集古代农业之大成并吸取了西方科技知识的农学专著
C.该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上下三千年的历史
D.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在世界医学领域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二 非选择题
1.完成下列知识导图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饥荒)。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毛色一样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材料二: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zī)盛。”
——汉文帝
上(汉文帝)常衣绨(di)衣(粗糙的衣服)……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史记·孝文本纪》
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陛下命令诸侯王推广恩德,把土地分给儿子们,陛下再封他们的儿子为侯。这些人得到土地,会对陛下感恩戴德。陛下用这种办法,分割诸侯王的封地,削弱他们的势力。
——《白话史记》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这种境况是怎样造成的?为改变这种境况,材料二中的“上”采取了什么政策?
(2)材料三的史料记载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治国措施,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他们的治国措施。这两位皇帝统治时期,西汉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
(3)材料四中的“陛下”用的“这种办法”是什么?此“办法”有何妙处?
(4)综上所述,汉朝的繁盛给我们实现民族振兴带来了哪些启示?
3.秦汉四百余年的孕育与熔铸,为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奠定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在郡下设县。这些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
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手中,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
——选自《秦汉史》
材料二:秦汉在我国语言文字学发展史上有特殊的地位,这一时期汉字字体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确定了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把小篆的长方形变为扁方形,把均称弯曲的线条变为方折平直的笔画,彻底消灭汉字中的象形面貌,基本确定了此后汉字的方块形状、笔画特点和字体结构,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选自《中国文化通史》
材料三:如图
材料四: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公元前124年在京城设立太学,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有完备规章制度的学校。太学以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教师则由儒学博士担任。由于适应国家培养官吏的需要,太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儒生们开始大量进入政权体系,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逐步巩固起来。
——选自《剑桥插图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回答,秦汉时期的文字字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反映了汉朝哪方面的情况?
(4)根据材料四回答,汉武帝创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BCCBB DCADC
二 非选择题
1.略
2..1)境况:经济萧条,一片残破荒凉景象。原因: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2)措施:提倡以农为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田赋降到三十税一。局面:文景之治。
3)办法:推恩令。妙处:不费一兵,不失寸土,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使之无力与中央抗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一个国家要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安民为本,安民必须减轻百姓负担,增加百姓收入;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统治者励精图治,澄清吏治,社会才能兴盛。(任答两点,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
3..1)推行郡县制、控制兵权、制定法律(秦律)。
2)由小篆到隶书。
3)社会生活。
4)发展教育、推动儒家思想传播、选拔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