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凸透镜成像2

文档属性

名称 4.3凸透镜成像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1-11-07 23:59:13

文档简介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规律》学习诱导
一、知识储备
1、物距(u)是 到 的距离。
2、像距(v)是 到 的距离。
3、实像:在光屏上 (能/不能)呈现的像是实像,是光线的真实会聚。
4、虚像:在光屏上 (能/不能)呈现的像是虚像,不是光线真实会聚。
二、知识探究
1、观察课件中的几幅图片, 、 、 相当于凸透镜,它们成像的性质相同吗?你认为是什么因素导致成像的性质不同吗?
2、想一想,不同的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那么同一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吗?
做一做,用桌上的凸透镜观察同一物体观察所成的像。
3、猜想:凸透镜成不同性质的像可能与 有关。
探究:(1)、利用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等器材调节相对位置,每组至少在光屏上接收到一次放大的像和缩小的像并把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成像特点 透镜焦距 /cm 物距/cm 像距/cm
正立/倒立;放大/缩小;虚像/实像
(2)分析各组汇报数据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时物距大体落在那个区间?在以下光具座上标注出来。
(3)我们曾猜想成像特点和焦距及物距有关,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和缩小的实像时的物距和焦距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有什么关系?
(4)从放大实像到缩小实像之间肯定经过等大的实像,你认为是什么时候?你能做实验验证吗?
(5)上面我们研究了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但凸透镜也可以成虚像如:放大镜。你认为是什么时候?你能验证吗?
(6)试一试、想一想:当物距变大时像距怎么变化?像的大小怎么变化?
4、归纳规律: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随物距增大时像的变化情况 实例
正立, 放大, 虚像
不能成像
倒立, 放大, 实像
倒立, 缩小, 实像
三、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什么知识?
2、还有什么想和老师同学讨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九年义务教育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教材分析】
本节是八年级物理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的第三节,是在学生认识了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以及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为解释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做好准备。 本节内容是一个较完整的探究,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而且要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本节以物距和焦距为线索,组织引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探究过程中,要给于学生充分的动手、思考与讨论的时间,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学情分析】
学生对光的折射、生活中的透镜及其成像的特点,已经有了丰富和具体的感性认识,且学生也有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体验,所以本节课尽量让学生通过探究,独立分析,找出结论。
【教法设计】
本节采用“自主探究,问题诱导,双案合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案、学案的合一来重建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关系,倡导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的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了解本堂内容所需要达到的目的,了解重点、难点,在自主预习、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启和导,使知识向更深层次的延伸和拓展,以确立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动脑的能力,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③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
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观察自然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师:图片中所成像性质相同吗?你认为是什么因素导致成像的性质不同吗? 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 使学生觉得亲切自然, 研究兴趣自然就萌发。
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 学生体验:让学生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与竖着并排放置,同时观察图片学生体验:不同的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那么同一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吗? 观察到的像的不同,进而引发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可能与透镜焦距有关的猜想用桌上的凸透镜观察同一物体观察所成的像 通过体验活动,学生从中感悟到凸透镜成像是有规律的,物距和焦距都会影响到所成的像,由此完成猜想。并且设计实验步骤时一般按照物距的变化为线索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 引导:验证猜想最好方法是实验。介绍实验仪器:凸透镜:f=10cm,光具座(重点:光具座上的刻度、光屏以及暗示学生光具座上的物体、透镜、光屏都是可以移动的)、蜡烛、火柴 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案师生一起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精神
成像特点透镜焦距 /cm物距/cm像距/cm正立、倒立放大、缩小虚像、实像
实验探究 教师示范教师讲解实像特点,并引导学生找清晰的像的方法并介绍读数方法利用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等器材调节相对位置,每组至少在光屏上接收到一次放大的像和缩小的像并把数据记录在上表中:分析各组汇报数据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时物距大体落在那个区间?我们曾猜想成像特点和焦距及物距有关,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和缩小的实像时的物距和焦距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有什么关系?教师指导学生依次探究成等大实像、倒立虚像、不成像的情况 学生动手组装器材学生模仿教师的方法调节光屏得到清晰的实像分小组实验记录数据 学生动手把各组汇报的数据标注在数轴上学生可以先思考,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下表的数轴上标出f和2f处思考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学生对几种成像情况进行猜想想并动手验证思考、归纳 八年级的学生, 他们是第一次进实验室动手做实验, 更是第一次探究, 大多数同学不知如何下手, 更不知如何记录数据。这种情况下, 教师的示范是不可缺少的探究不是只图热闹, 也不是仅仅注重过程。得出这些结论的过程本身也是探究, 是实验探究的重要延续而且, 这个探究的层次并不比实验探究的层次低。它基于实验, 但又高于实验。
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什么知识? 2、还有什么想和老师同学讨论? 学生交流,简单汇报 让知识和方法系统化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共7张PPT)
观察 它们成像的性质相同吗?你认为是什么因素导致成像的性质不同吗?
不同的凸透镜焦距不同导致成像性质也不同
成像特点 透镜焦距 /cm 物距/cm 像距/cm
正立/倒立;放大/缩小;虚像/实像
倒立、放大、实像
倒立、缩小、实像
1、分析各组汇报的数据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时物距大体落在那个区间?在以下光具座上标注出来。
40
30
20
40
30
20
10
10
2、成放大的实像和缩小的实像时的物距和焦距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有什么关系?
2f
f
f
2f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随物距增大像的变化 实例
正立, 放大, 虚像
不能成像
倒立, 放大, 实像
倒立, 缩小, 实像
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并随物距的变化而改变。
※二倍焦距处是物体成缩小像还是放大象的分界点;
※一倍焦距处,则是物体成倒立实像还是正立虚像的分界点。
归纳:凸透镜成像律
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什么知识?
2、还有什么想和老师同学讨论?
S几a新浪论运
.b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