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历史期中试题
一、单选题
1.恩格斯说:“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代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类的创造品主要是用作这种采集的辅助工具。”以下各项符合恩格斯对“蒙昧时代”定义的是( )
A.北京人 B.大汶口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黄帝时代
2.宋代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是“路”,同时设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分掌其权力。在路的下级单位州设立通判,使其与知州具有同等地位,彼此制约。这种制度设计意在( )
A.加强地方权力 B.加强中央集权 C.分割丞相权力 D.完善监察机构
3.下列内容中结束了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
A.隋文帝灭掉陈朝 B.隋科举制
C.隋统一度量衡 D.隋开通大运河
4.中国历代王朝对边疆的治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下列属于清朝加强边疆治理举措的是( )
A.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 B.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
C.设奴儿干都司管理东北地区 D.设伊犁将军总领新疆军政事务
5.瓷器是中华民族经典的文化符号。下列有关制瓷业的表述,准确的是( )
A.西汉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B.唐三彩是唐朝标志性瓷器
C.宋朝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D.青花瓷是元朝制瓷业代表
6.秦朝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最基本的措施是( )
A.建立皇帝制度 B.实行三公九卿制
C.修筑万里长城 D.全面推行郡县制
7.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下列有关元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蒙古族和回族,基本上是在元朝形成的
B.元朝对不同民族实行“四等人制”
C.色目人指蒙古人、西北和西域各族人
D.元朝后期民族矛盾逐渐减弱,民族融合加快
8.下列叙述与回族的形成有关的是( )
A.回族是汉族与畏兀儿人融合的结果
B.汉族与女真、契丹等民族融合的结果
C.蒙古草原的统一
D.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来中国后与汉、蒙古等民族融合的结果
9.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却保持了猛安谋克制度。有关“猛安谋克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契丹族的民族管理系统 B.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C.保证了金灭南宋 D.适用于金统治下的所有民族
10.“财政事务由三司掌管,这是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另外一个独立的实权部门是枢密院,其地位与中书省相当。”(摘自《哈佛中国史》)材料介绍的制度所在的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1.秦灭六国后废止六国旧钱,通行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从社会发展角度看,该措施有利于( )
A.秦国最终完成统一 B.彻底消灭六国势力
C.加强经济交流联系 D.鼓励商品经济发展
12.唐朝时期《贞观政要》记载:“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如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以下选项最准确的是( )
A.唐朝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C.贞观年间社会矛盾得到彻底解决 D.唐太宗统治时期经济发展
13.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存在着相似的地方。下列相同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注重破格使用人才 B.重视农业生产
C.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D.改变旧的土地制度
14.耶律德光统治时期采取了“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在中央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其出发点是( )
A.适应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B.巩固契丹的奴隶制度
C.为了笼络汉族地主官僚 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15.以下盛世局面,按时序排列第三的是(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光武中兴 D.开元盛世
16.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下列属于他的作品的是( )
A.《女史箴图》 B.《送子天王图》
C.《山水十二景》 D.《清明上河图》
17.《史记》为我们了解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下列史实不能在《史记》中查到的是( )
A.刘秀建汉 B.武王伐纣
C.陈胜吴广起义 D.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18.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的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斗志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下列属于两汉文化的是( )
①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 ②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
③张骞“凿空” ④马援“马革裹尸”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9.(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不但给中国增加了东土耳其斯坦的地方,并且还使中国在商业和文化上,与印度、波斯互相接触。远东从此不再和其余的世界完全隔绝了。”材料强调的是( )
A.文明互鉴的持久性 B.丝绸之路的开创性
C.商贸往来的频繁性 D.交往范围的广泛性
20.据学者统计,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明太祖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导致他工作如此之多的原因是( )
A.宰相制度的废除 B.蒙古军队的南下
C.宦官专权的出现 D.军机大臣的失职
21.“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此材料评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22.宋朝儒学复兴,其中程朱理学一派影响最大。理学认为人生的目标应当是( )
A.为生民立命 B.存天理,灭人欲
C.为天地立心 D.秩然而各得其所
23.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少有明君,当时被称为“天可汗”。主要因为( )
A.消灭割据势力,为唐朝统一作出巨大贡献
B.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C.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D.打击突厥,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24.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则材料说的是( )
A.宦官和朋党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25.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先进而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之后,周边各族也逐渐融入华夏族。这一过程反映了( )
A.生产力水平不断进步 B.中外交流渐趋频繁
C.“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 D.少数民族南迁
二、材料阅读
26.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腮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止“田里不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郡国的管理,把全国除了三辅、三河和弘农以外的地区分成了十三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负责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材料三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
——钱穆《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摧毁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历史史实?(3分)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7分)
(3)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4分)
28.(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大城市,比起国内贸易的突飞猛进,对外贸易增长更为明显,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明朝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有了很多的进步。商业资本也十分活跃,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商人和商人集团,在当时较著名的由徽商、江右商、闽商、粤商等,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许多商贸中心和新兴城镇。明中叶以后,“朝野率皆用银”,白银得到广泛使用。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SI通史教程?古代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朝时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6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00年前的唐朝初期,在南昌曾经有过一次盛会,遗留下列一篇名作,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王勃用美丽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人力物力。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句,很确切地道出了初唐时代中国的潜力。以后10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发挥了这巨大的潜力创造了盛唐的文化,为当时世界之冠。
——杨振宁《在广州粒子物理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80)》
材料二
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上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侍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已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
(1)材料一、材料二的共同点是什么?
(2)唐代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罕与伦比”,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说明“为当时世界之冠”的唐文化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皖江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历史期中试题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单选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A
D
D
D
C
D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D
A
B
A
A
D
B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B
D
B
C
1.【答案】A【解析】恩格斯这段话反映的是原始农耕出现以前的生产情况。B.C.D选项都已经进入农耕时代。
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同时设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分掌其权力。在路的下级单位州设立通判,使其与知州具有同等地位,彼此制约”可知在地方行政上北宋时期采取了分化事权的措施,地方权力的分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根据材料“同时设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分掌其权力。在路的下级单位州设立通判,使其与知州具有同等地位,彼此制约”可知这种制度设计削弱地方权力,并非“加强地方权力”,排除A项;根据材料“同时设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分掌其权力。在路的下级单位州设立通判,使其与知州具有同等地位,彼此制约”可知这种制度设计削弱地方权力,并非“分割丞相权力”,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地方行政上北宋时期采取了分化事权的措施,与监察机构无关,排除D项。
3.【答案】A【解析】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故选A项;隋科举制是选官制度,利于选拔人才,巩固统治,排除B项;隋统一度量衡是中国度量衡史上继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的第二次大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排除C项;隋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清朝乾隆皇帝平定准噶尔部和回部叛乱后在新疆地区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伊犁将军,故选D项;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排除A项;元朝设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排除B项;明朝设奴儿干都司,管理东北少数民族地区,排除C项。
5.【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元朝瓷器代表是青花瓷和釉里红,故选D项;唐朝时期制瓷业成为独立部门,开始大量出口,唐朝的名片就是瓷器,排除A项;唐朝标志性瓷器是青瓷和白瓷,还有秘色瓷,唐三彩是陶器,排除B项;明朝瓷器以斗彩和五彩瓷为主,进入彩瓷时期,排除C项。
6.【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秦朝巩固中央集权措施”应该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重点是“最基本”的是对于地方的治理是实行郡县制,故选D项;皇帝制度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排除A项;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的调整侧重于中枢权力机构的改革,排除B项;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是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匈奴入侵,排除C项。
7.【答案】C【解析】色目人指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C项错误,符合题意;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蒙古族和回族,基本上是在元朝形成的,A项正确,不合题意;元朝将全国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实行“四等人制”,B项正确,不合题意;元朝后期,随着时间推移,民族矛盾逐渐减弱,民族融合加快,D项正确,不合题意。
8.【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中亚、西亚的大批穆斯林移居中国,在伊斯兰教的整合下形成回族的前身,故选D。
9.【答案】B【解析】猛安谋克制度下,凡女真民户,每300户编为一谋克,10谋克编为一猛安,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A.D两项错误,B项正确;灭掉南宋的是元朝,C项错误。
10.【答案】C【解析】宋朝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汉代还没有设立枢密使,故A项错误;唐朝枢密使没有取得与中书省相当的地位,故B项错误;C项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元朝废除三司使,故D项错误。
11.【答案】C【解析】秦朝实现大一统是其得以统一币制最重要的政治前提,故A项错误;秦朝统一币制之时,六国的势力已经被消灭殆尽,故B项错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币制,显然有利于不同地域间的经济交流与联系,故C项正确;秦朝在完成大一统后,基本继承了商鞅变法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且其统一币制的初衷和效果都不是鼓励商品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
1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贞观政要》……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取给于路”,说明贞观年间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故选D项;根据材料“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反映的是农业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不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彻底解决”表述绝对,排除C项。
13.【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土地问题上,商鞅变法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改变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而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进行的改革,旨在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未改变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度,故D的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要求。
14.【答案】A【解析】“蕃汉分治”是为了适应汉族和契丹族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实施的,故A项正确;B.D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蕃汉分治”有笼络汉族地主官僚的目的,但不是其出发点,故C项错误。
15.【答案】B【解析】贞观之治发生在唐太宗在位期间,排在文景之治、光武中兴之后,故选B项;文景之治在西汉初年,时序上排第一,排除A项;光武中兴发生在东汉初年,时序排第二,排除C项;开元盛世发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时序上排第四,排除D项。
16.【答案】A【解析】顾恺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故选A项;《送子天王图》是唐代吴道子的代表作,排除B项;《山水十二景》是宋代画家夏珪的传世代表作,排除C项;《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排除D项。
17.【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的《史记》主要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刘秀建立东汉是在25年,也就是说刘秀建立东汉是在司马迁著述《史记》之后,该史实在《史记》中不会被查到,故选A项;周武王伐纣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该史实在《史记》的记述范围之内,可以被查到,排除B项;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公元前209年,该史实在《史记》的记述范围之内,可以被查到,排除C项;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在秦朝建立之后,该史实在《史记》的记述范围之内,可以被查到,排除D项。
18.【答案】D【解析】①霍去病、③张骞是西汉时期的著名人物,②班超和④马援是东汉时期的著名人物,选择D项符合题意。
19.【答案】B【解析】据材料“互相接触……不再和其余的世界完全隔绝”体现了张骞“凿空”之意,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时间的持久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交往的“频繁性”,排除C项;彼此有接触但不能体现交往内容范围的广泛性,排除D项。
20.【答案】A【解析】依所学,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了宰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导致工作压力增大,因此出现了材料中“明太祖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的现象,故选A项;为防御蒙古军队南下,明朝重新修建了长城,排除B项;依所学,明中后期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排除C项;依所学,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奏笔录,排除D项。
21.【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强大的舰队进行和平的经贸往来、调解纠纷、打击海盗是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故选C项;张骞通西域凿空陆上丝绸之路,排除A项;鉴真东渡没有大规模的舰队,排除B项;戚继光抗倭属于打击侵略,与经贸和文化交流的活动不同,排除D项。
22.【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理学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故选B项;“为生民立命”是北宋张载的主张,不属于程朱理学范畴,排除A项;“为天地立心”是北宋张载的主张,不属于程朱理学范畴,排除C项;“秩然而各得其所”是对程朱理学作用的评价,而非理学认为要达到的人生目标,排除D项。
23.【答案】D【解析】李世民在位期间打击突厥,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故选D项;“天可汗”是北方少数民族对李世民的称号,与其对内举措无关,A项属于对内举措,排除A项;“天可汗”是北方少数民族对李世民的称号,与其对内举措无关,B项属于对内举措,排除B项;“天可汗”是北方少数民族对李世民的称号,与其对内举措无关,C项属于对内举措,排除C项。
2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可知,是地方上藩镇割据威胁到了中央统治,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宦官,排除A项;材料主体是“藩臣”,是地方割据,不是文臣武将,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丞相,排除D项。
25.【答案】C【解析】“华夏”是一种文化、政治实体,随着各族的逐渐融合,逐渐形成了华夏认同的观念,故选C项;“华夏”是一种文化、政治实体,与经济无关,排除A项;战国时期周边各族亦属于中华,不能算作外国,排除B项;中原之外各地方都有少数民族,并没有统一的迁移方向,排除D项。
二、材料阅读
26.【答案】
(1)说明:建立军功爵制度,废除旧贵族世袭特权;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4分)
(2)影响:维护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改善吏治,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4分,回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3)意义: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人才选拔更加公平、公正。(4分,回答四点即可)
【解析】
(1)据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废除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据材料一“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在政治上实行军功爵制度;;据材料一“废止“田里不鬻””和“开阡陌封疆”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制;根据所学知识还有,经济上:允许自由买卖土地,政治上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变贵族政治为官僚政治。
(2)第二问影响,可以从材料二设置刺史目的“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郡国的管理”推理出中央集权制的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从材料二中刺史职责“负责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分析得出政治上有利于整顿吏治,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经济上促发展。
(3)第三问意义,据材料三“九品中正制……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结合所学归纳为有利于打破世族垄断做官途径;据材料三“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归纳为促进社会阶层自由流动;据材料三“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即扩大了统治基础;据材料三“参加中央之考试”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提高官员素质。
27.【答案】
(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制农具、牛耕;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现。
(2)措施: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
作用: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兴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
(3)联系: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材料一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和新剥削方式产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社会转型。
【解析】
第(1)问,材料一中前两幅图片反映了已经使用铁制农具、牛耕,第3幅图片反映了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经出现。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可归纳出连坐法、奖励军功等措施;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土地私有制、农民生产积极性、秦国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第(3)问,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实质或领域,可知二者为因果关系,然后加以阐释。
28.【答案】
(1)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成为商业中心);海外(对外)贸易空前繁荣。(4 分)
(2)商业资本活跃;形成商帮;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流通的主要货币。(任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共 6分)
【解析】
(1)据材料“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可得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成为商业中心);据材料“对外贸易增长更为明显,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可得海外(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2)据材料“商业资本也十分活跃”、“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商人和商人集团”、“出现了许多商贸中心和新兴城镇”、“白银得到广泛使用”可得商业资本活跃;形成商帮;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流通的主要货币。
29.【答案】
(1)共同:赞美唐文化的高度发展。(4分)
(2)原因:中国的潜力;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唐代的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巩固;科举制的确立;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城市的发展;对外开放和文化多元;佛教的东来注入新的文化成分。(6分)
(3)启示:我们既要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外国文化的长处,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变潜力为发展的优势。(4分)
【解析】
第(1)问中的两则材料都高度赞赏唐文化,肯定其在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第(2)问实际考查唐文化高度繁盛的原因。根据材料再联系当时的政治(国家统一、政治安定和清明、中央集权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思想文化(教育、科举制度)、民族交流(魏晋以来的民族融合促进了文化的多元)、文化学者的努力等方面来全面分析。第(3)问的启示可以从促进其发展的因素来分析,如要对外开放、加强文化的交流,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