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答案
1.C
2.C
3.B
4.D
5.C
6.①材料二侧重于介绍《八佰》表现的团结抗敌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艺术制作细节的严谨。②材料三侧重于介绍《八佰》从个体生命叙事的艺术形式及其表现出的华夏民族忠孝节义的伦理精神和文化传统。
7.D
8.①年轻有思想,能够抓住学生的弱点,和学生打成一片,能够在情绪上感染学生;②有责任心,深夜去找“我”;③教育学生有方法。能够针对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④具备点石成金的创新素质。正所谓“善为师者,既美其德,又慎其行”。
9.老师对“我”的关心,打动了“我”;老师新鲜的“说教”,感染了“我”;老师用自己的经历拉近了和“我”的距离;老师用黑夜的星光,鼓励“我”,走出青春的泥潭。
10.D
11.C
12.D
13.(1)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呀。
(2)(我)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
14.C
15.本诗紧紧扣住煤炭的特性落笔,描写了煤炭的开掘过程及其蕴藏的热力的本性,歌颂了它的巨大功用和崇高品格,托物言志句句写煤炭,句句寄托诗人心忧苍生、情寄社稷的情怀,表达了诗人为民族和人民的利益甘愿献身的高尚情操。
16、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学不可以已 君子生非异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7.D
18.C
19.A
20.①“攒劲”改为“努カ”;②“先师”改为“老师”;③“自鸣得意”改为“相当高兴”;④“惊闻”改为“欣闻”;⑤“务必”改为“予以”或刪去。
21.传统文化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理论资源,为重建道德观念提供学术滋养,有助于世界文明多元化。
22.例文
“劝学”新说
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洋洋洒洒地挥就了《劝学》一文。“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这是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在于改变和提高自己;“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是教育我们学习的作用是弥补我们的不足之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在说学习要逐渐积累,坚持不懈。荀子这位思想家在距今甚远的年代道出的心志,几千年来未失去其意义。然而,在荀子所不知的今天,我要说,学习何需人劝?
用政治老师的话说,这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要通过学习培养能力,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改之地;用化学语言来讲,我们便如同那烧杯中的粗盐溶液,在往返于烧杯、漏斗、蒸发皿时,要一次又一次提高自己的纯度;用物理语言可以这么说,我们受着来自各施力物体大小不同方向各异的压力,它们的合力产生了加速度,而加速度的方向,只能永远向前!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学或不学已经由不得你选择,容不了你犹豫,没有空让你郁闷或抱怨,在这样一个时代,学习何需人劝?
或许听起来有些残忍,有些无奈。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既是事实,也是真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海是无涯的,即使以苦作舟潜心钻研,也不会达到极境,更何况偷懒不学的人?你正处身于这么一个时代,你已立足于这样的一种境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周围的竞争,便是那暗流汹涌的水,那让你不退的,唯有学习再学习。因此,学习何需人劝,或是为了国家、民族,或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或是为了家人无限的期望,让我们潜入学海之中吧!去发现那更深处的宝藏,去领略那苦中的甜与乐!
这么说来,学习是一件痛苦和需要牺牲的事?诚然,学习需要我们花精力,动脑筋,去安逸,抵诱惑,我们不得不承认,学习的确是一个痛苦的甚至需要牺牲很多的过程。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在忍受了“积土成山”那漫长的过程后,你能感受到“风雨兴焉”的真正快乐;在牺牲了无数欢乐的时间渐渐“积水成渊”后,你得到的是腾然跃起的蛟龙。痛苦换来的,是更大的快乐;牺牲换来的,是更多的硕果。学习是痛苦而艰辛的,而通过学习换来了认知和思想的升华时,你又会感到学习其实是甜美而芬芳的。你甚至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孔子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劝学》一文,通过种种美妙的比喻,既是在陈述着应当去学的道理,又是在期盼着众多当时和后来的学子能主动地学习啊!
你不愿成为“胜于蓝”的青,“寒于水”的冰吗?你不愿“致千里”、“绝江河”、“成江海”吗?相信各位同学都会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把学习当成是自己的事,当成学生的天职,那么,我可以大声的说一句,学习何需人劝?我们正在拼命地学着呢,我们将会这么拼命地学下去!
“劝学”新说
荀子《劝学》篇,光照千秋,为何“新说”?因近日耳闻“叫苦”之声,心有所动,不得不发也。
秋季开学后,教育部门出台了很多新举措,如上课时间延长、增加定时作业量、拒绝有偿家教等,不是令人眼前一亮。这是经过认真讨论、集思广益的结果,来之不易,值得珍惜。
然而,“叫苦”之心随之而来,经过“扩大”,似乎成了“新的”问题,首先是学生叫“累”,说困得连自行车都骑不稳了,跟着是家长心疼,诘问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由此看来,今日之日想做点实事实属不易。
在我看来,教育部门的一些新举措,主要聚焦于一点,学校尽可能的把学生的学习时间、分分秒秒、实实在在地管起来。这样,有助于学校和教师发挥教学主动作用,有助于改变某些学校松散、无序、低效的不良状况,委实是件大好事,功德无量。
中小学生年纪小,自控力差,不能像大学生那样“自在”、“潇洒”,“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过去在校时间短,但晚上7点到9点奔家教,10点到12点赶作业,其实也很累,而且累得有些冤——在校、家教、作业三方面都误了!就算现在依旧不轻松,但在学校,老师有序的管理下,在同窗互动的学习氛围中,其心也专,其径也顺,那效果却是事半功倍的。
至于某些家长,我就有些不理解了,一方面,急切地期望自己的孩子天天向上,成绩能够芝麻开花节节高,将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一本”;一方面,又容不得孩子在学校多带几个小时,生怕心肝宝贝“累”坏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这些父母考虑得何其周到啊!
《战国策》里有一篇《触龙说赵太后》,说“父母之爱孩子,则为之计深远”,计深远,就不能图眼前之安逸,有位教育家说得好“任何质量的提高,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这是有见地的经验之谈。回到荀子的《劝学》篇,荀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的话,用于治疗当今教子、教学中浮躁的心态,力倡专心刻苦、奋发攀登,是大有启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