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密 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能描述物质的一些特性。
(2)能通过实验探究努力建构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数据分析及处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科学探究活动收集数据,引导学生用比值法和图象法去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正比关系。并学习用比值来定义新的物理量。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和比较,认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并由此建构密度概念,理解用密度来鉴别物质种类的可行性。
(3)通过查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并了解影响密度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精神,感悟物理与生活的和谐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及其实施策略】
探究“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以及密度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实施策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中,提出质疑,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学生亲身探究,为密度概念的建立铺平了道路,最终得出密度是反映物质属性的物理量。
【设计思路】
由于本节属于概念教学,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与质量、体积有关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初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其中有些经验的形成是片面或错误的,这会干扰正确概念的形成。因此,要教学中要注意设法排除前概念(即思维惯性)的干扰,密度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密度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主要通过“科学探究→建构概念→实验操作→实际应用”的主要教学流程,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究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实践能力。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点评
引入新课
激趣引学(5分)
生活中人们常说铁比木头中这句话对吗?在物理中它指的是什么含义呢?
活动观察:
请同学们打开砝码盒,找找有没有体积相同的砝码,用镊子夹起来看看质量有什么关系?
再夹起体积大些的砝码,看质量有什么变化?
联系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讨论、回答问题。
体积大的砝码质量大体积小的砝码质量小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启发学生寻求其中的奥妙,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推到最佳的学习心理准备状态。
二、
探究:
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0分钟
结合我们的生活经验,同学们想一想同种物质的质量与提及是否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一起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设计四个问题作为线索来组织、指导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进行: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可能是什么关系?
2、实验中需要直接测哪几个物理量?用什么仪器测量?
3、如何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4、通过探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探究过程:
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明确需测的量及相互间的分工)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交流与合作
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等。
1、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家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在生生互动的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中,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激发学生积极的求知意识。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点评
三、
建构
密度
概念
9分钟
1、安排学生自学教材密度的概念及相关的基础知识,自学时间3min。
教师投影以下自学检测题:
⑴什么叫密度?密度的公式、单位是什么?
⑵g/cm3和kg/m3之间如何换算?
⑶水的密度是多大?表示什么意义?
⑷通过阅读“一些物质的密度”,你有哪些发现?
如:固体的密度一定大于液体的密度吗?
对照教师出示的检测题进行自学,再思考、回答问题,对第⑷问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①同种物质在不同的状态,密度不同。
②物质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大部分物体受热体积变大,质量不变化, 密度变小。
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归纳,化解了难点,也使学生掌握了重点。
课堂小结
1分钟
学生回顾、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1、学生自己小结,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作业
布置课后中的练习
既能激起学生学有所用的兴奋和继续学习的兴趣,又能使新知识及时得到巩固。
[教学评析]
本节课的概念比较抽象,尽管学生有一些与密度知识有关的一些生活经验,但是,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理解密度比较困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尽可能将抽象感念具体化、直观化。本节课结束,学生理解和掌握密度感念不是很牢固,因此,需要在下节课对密度概念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