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别了,“不列颠尼亚”(第二课时)
《别了,“不列颠尼亚”》
荣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请认真阅读文本,你认为文本获奖的理由有哪些?假如你也是当时在场的记者,你可能会选取怎样的报道角度?说说理由。
学习任务
1.标题巧妙,耐人寻味
2.角度独特,意味深长
本文特色
学习活动一
思考讨论:
本篇新闻报道共写了哪几个场景?除了真实地记录新闻事件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段落
现实场景(新闻事件)
历史材料(新闻背景)
2一4段
4时30分,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表明港督将永远成为历史
港督府建成时间,其后的扩建、发展
5一7段
晚6时15分至7时45分,添马舰东面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象征英国长达150多年的管治结束
156年前,英国士兵占领港岛,升起英国国旗,英国管治开始
8一9段
子夜时分,最庄严的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落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长达一个半世纪
10-11段
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及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米字旗插上港岛的时间,英国管制香港的精确时间,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场景一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场景二
7点45分,灯光渐暗
……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场景三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场景四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场景四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背景资料的作用
使用新闻背景资料
补充新闻事实
形成今昔对比
历史厚重感
沧桑巨变的自豪感
学习活动二
思考讨论:
这篇新闻消息,很多同学读起来有散文的感觉,本篇在语言表达和细节描写上有何特点?试举例赏析。
细节一
4
点30
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4
时
40
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第3段)
细节二
晚6时15分,……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
”的背景。(第5段)
细节三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第8段)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第9段)
总结:本文特色
1.
巧妙的标题,独特的角度
2.
现实场景与历史穿插交融
3.
语言含蓄,细节描写生动
课后作业
1.请梳理盘点学过的新闻知识,根据本篇新闻的特色,为荣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写200字的颁奖词。
2.香港已经回归,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阅读《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态度》等文章,谈谈你对上面问题的理解和看法。
结
语
23年前,中国能够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取决了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进程中的对国家主权维护捍卫的决心和能力,取决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综合国力,是邓小平的“一国两制”伟大
思想的胜利。
2020年6月3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
维护香港安全,维护国家统一,为香港的明天更美好,作为当代青年,你该做出怎样的行动和思考?(共20张PPT)
别了,“不列颠尼亚”(第一课时)
学习准备
课本: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学具:笔、课堂作业纸
预习:《别了,不列颠尼亚》
网上查找香港回归的相关文章和视频资料
学习目标
1.学习本篇新闻的写作特点,进一步掌握新闻知识。
2.了解文中的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理解本篇新闻的写作特色。
3.品味意味深长的语言,感受文中表现出的国家尊严和民族自豪感。
背景介绍
1842年,《南京条约》;
1860年,《北京条约》;
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明确“以九十九年为期限”。
1949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8年,中国宣布实行改革开放,国力蒸蒸日上。实现祖国统一的呼声响遏行云。
背景介绍
1982年9月起,我国政府开始与英国政府就香港问题展开谈判——两年多的时间和多达22轮的谈判;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0时,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冉冉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本篇报道的就是中英交接仪式的重大历史时刻。
背景介绍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香港回归,是中华盛事,也是国际要事。
来自世界各国700多家新闻媒体的8000多名记者采访报道了这历史性的一幕。(《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人民日报》)
学习任务
由新华社记者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正式发表署名周婷、杨兴)联合采写的《别了,“不列颠尼亚”》荣获第八届中国新闻一等奖。
请认真阅读文本,你认为文本获奖的理由有哪些?假如你也是当时在场的记者之一,你可能会选取怎样的报道角度?请试着为《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一个颁奖词。
初读困惑
(一)本篇是不是新闻?
——复习新闻的文体知识
(二)本篇为何给人以散文的感觉?
——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新闻的特征
“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真实性:事件真实
内容真实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23时42分:交接仪式正式开始
23时56分:中英双方护旗手入场
23时59分:降英国国旗和香港旗
7月1日零点整:升旗
零时4分:
江泽民主席讲话
《别了,“不列颠尼亚”》
6月30日下午:告别仪式拉开序幕
4时30分:港督府降港督旗
4时40分: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添马舰东举行告别仪式
7时45分:广场第二次降旗
最后一分钟:降米字旗
7月1日第一分钟:升五星红旗;
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
0点40分: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新闻的特征
“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真实性:事件真实、内容真实
新闻的简明性:语言简洁扼要
新闻的特征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
——《别了,“不列颠尼亚”》
“新华社香港7月1日凌晨电”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新闻的结构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1段):概述英国离港的最后时刻
主体(2-10段):具体展开
结语(第11段):概述英国离港
学习活动二
思考讨论: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标题和报道视角有什么特点?
标题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标题直接、明确。
《别了,“不列颠尼亚”》
标题含蓄,耐人寻味。
不列颠尼亚
不列颠尼亚(英文:Britannia)是罗马帝国对不列颠岛的古意大利语称呼,后据此设立不列颠尼亚行省。这一古意大利语称谓,后又衍生出守护不列颠岛的女神名称。不列颠尼亚被罗马人神化,衍生不列颠女神。后成为现代英国的化身和象征,她的现代形象通常是身披盔甲,手持三叉戟和盾。可以说是英国的象征。
记者没有用“别了,不列颠尼亚号”,很有讲究。
本文特色
1.标题巧妙,含义丰富。
语意双关:现实场景、象征意义
倒装句式、旧题新用
本文特色
2.视角独特:
写英国撤离香港,既不能喧宾夺主,只写中方,更不能对英国痛骂一顿,讽刺挖苦,但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
——作者
作
业
本篇新闻报道共写了哪几个场景?除了真实地记录新闻事件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如果你是电视台的主持人,要做简要的新闻播报,请将本文压缩为200字的短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