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优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优质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08 10:5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第1课,在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本课有4个子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政权的巩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课程标准】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核心素养培育】
1、唯物史观
认识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举措的学习,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其必要性及影响。
2、时空观念
通过本课教学内容时空要素及其关联性的梳理和研究,培育学生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
通过探析课件中历史图片,文献史料以及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领导人文献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研习,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和方法。
4、历史解释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领会,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
通过新中国成立,新政权的巩固以及社会主义过渡历史的学习,激励学生为实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民政权巩固措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难点:新中国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课前准备】
按照学案指引进行课前准备,研究教材图片、史料和完成思考题。
【教学方法】文献材料分析法、自学辅导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导入新课】播放《开国大典》片段,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探究】
学案导引:
一、新中国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
1949年9月召开。制定《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规定新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选举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3、意义:1、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3、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4、以崭新姿态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肃清土匪和反革命武装。
2、土地改革:1950年颁布《土地改革法》,1952年基本完成。农民从封建土地束缚中彻底解放,农业生产力发展,为实现工业化扫除障碍。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对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结束物价暴涨局面。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质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统一全国财政经济。
4、抗美援朝:1950年,美国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操纵“联合国军”直逼鸭绿江。毛泽东派彭德率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3年,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新中国成立初:“一边倒”,与苏联等10国建交。“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新中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2、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问题,但未达成协议。讨论印度支那问题,得到解决。
3、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1953年,周恩来因中印问题提出,后来成为国际关系准则。
4、亚非会议:1955年在印尼万隆举行,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内容:“一化三改”
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造: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改变工业落后面貌,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2、制度建设:A、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影响:A、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南。
史料探究: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工业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说明。
参考答案
1.信息:民国初年工业化布局集中在沿海沿江,尤其是江浙地区为最;新中国工业布局扩展至内地,尤其是东北为最。
说明:近代中国沿海沿江最先受到外来侵略,西方工业文明影响较早较深;新中国建立后,实行计划经济,注重整体工业布局。
信息:民国初年轻工业发达,重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
说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在半殖地半封建社会,先天不足,产业发展不平衡;新中国致力于国家工业化基础,在苏联的影响和帮助下大力发展重工业。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2008年民族区域自治的情况
自治区
5个
自治州
30个
自治县(旗)
120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现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3)指出材料二中5个自治区的名称。材料二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有什么意义?
(4)谈谈我国目前的民族关系状况。
(5)概括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原则:平等、团结、互助。目的:实现共同繁荣。
(2)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3)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意义:这一政策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4)状况:实现了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共同繁荣,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5)主要内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问题探究:
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巩固新生政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学生思考,然后分组讨论,最后小结:
巩固新生政权的措施:
(1)人民解放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和平解放西藏,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在全国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
(2)抗美援朝,打败美国侵略者,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反帝斗争的继续。
(3)1950-1952年,全国进行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4)为巩固政权,人民政府进行了“米棉之战”和“银元之战”,稳定了物价,到1952年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为巩固政权奠定了基础。
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
(1)对朝鲜的影响: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韩国跟随着美国加入资本主义阵营,朝鲜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2)对美国的影响:在朝鲜战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同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进行了3年的战争,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彻底失败了。
(3)对中国的影响: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支持了朝鲜人民的正义事业,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4)对中美两国关系的影响:两国关系彻底破裂,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2、试列表比较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外交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学生自主练习,然后教师示范:


三大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特点
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阵营
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影响
保障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立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表现
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小结课文,延伸思考:
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稳定和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