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分析“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的实验原理,能依据实验目的评价“探究燃
烧需达到着火点”的实验方案;能依据仪器和药品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探究燃烧条件。
2.在探究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学会梳理研究变量和控制变量,理解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烧不坏的手帕”的实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学会梳理变量,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升科
学素养。
2.在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证据推理、批判质疑、实证意识和勇于探究的实验能力。
3.通过评价他人实验方案并对实验进行改进,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理性思维及善于反思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体会合作、交流、沟通的人际交往形式,通过实验,学会进行实验反思。
2.在探究燃烧条件的活动中,提升实证的意识,树立严谨求实的求知态度。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1、燃烧的条件。2、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应用控制变量方法设计、评价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实验探索、交流讨论。
仪器药品:演示实验:蒸发皿、玻璃棒、高锰酸钾、浓硫酸、酒精灯。
分组实验:酒精灯(8)、火柴(8)、三脚架(8)、乒乓球碎片(8)、滤纸片(8)、70%的酒精溶液(8)、水(8)、烧杯(16)、坩埚钳(16)、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创新情景
[提问]同学们用过火,参加过野炊,思考几个问题,枯柴会燃烧,为什么下面的泥土不燃烧?为什么直接用火柴不容易直接点燃枯柴 ?你是怎样使火烧的更旺的?
[总结]那我们一起说,燃烧的三个条件什么?
[讲解]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亲自动手实验一起探究一下燃烧的三个条件。
【学习目标】
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2.体验控制变量法。
【讲解】老师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这个魔术名称叫吹气生火。
魔术表演完了,谁能说一下这个魔术蕴含的原理是什么?
【播放视频】展示魔术成功的原理。
【讲解】可见魔术并没有那么神奇,只是其中蕴含着一些化学原理。当我们同学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也能自己做一个小魔术。接下来我们就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完成一个小魔术吧!
实验活动一:现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2块袖珍手帕,手帕的着火点是270℃,酒精灯的温度是400-500℃,如果直接点燃手帕会不会燃烧?
那我们今天就让手帕不燃烧。
怎么做这个实验呢?老师给大家了四个步骤,请同学们阅读以下?
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还有一个操作上的细节,我们点人手帕之后一定要不断抖动。蘸水的手帕有没有燃烧,蘸有酒精的手帕燃煤燃烧?
温馨小提示:任何点燃或者燃烧的实验都有可能由于操作失误引发火灾,所以每个小组都有一块湿抹布备用,同学们做完实验一定要熄灭酒精灯。
现在开始做实验。
[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讲解】表演魔术当然有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失败的同学下课可以从新做一次,想想为什么手帕没烧坏?
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也很到位,我们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用到了什么方法?
同学们知不知道什么是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当有多个因素决定一个问题时,为研究其中一个因素与它的关系,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研究方法。其中我们要研究的那个因素叫研究变量(变化的量),保持不变的因素叫控制变量(不变的 量)。
这是我们对控制变量法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运用一下控制变量法。
实验活动二理解控制变量法:小明欲探究燃烧的条件,设计以下2个实验方案,你认为哪个更合理?说出你的理由。
方案1:分别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方案2: 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如右图所示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举例火焰等距离),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
接下来我们做一下这个实验,实验成功我们也要注意几个关键问题?
[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三:应用控制变量法
利用以下实验用品和仪器:棉花、酒精、水、蜡烛、木炭、滤纸、大理石、乒乓球、玻璃棒、小木条、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坩埚钳、薄铜片、带铁圈的铁架台,分别设计3个方案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交流实验结果,并对每一个实验展开讨论,形成正确的认识。
[倾听]
[引导]对于学生在讨论回答过程中得出的答
案,进行适当指正,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
论。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
1.你的主要收获有哪些?知识、方法……
2.当我们对某一个燃烧条件进行探究,要注意什么问题才能保证实验的可靠性,结论的科学性?
学生聆听让学生知道火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讨论并回答]认识和知道燃烧的本质和规律。
[引导]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接触
3.温度达到着火点
学生观看老师演示验。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告诉学生原理,让学生知道实验很简单。
学生回答,燃烧。
学生阅读实验步骤。
学生思考。
例如手帕的材质,浸没的面积相同,温度相同
。
提示学生实验中注意安全。
实验有成功,有失败,失败的同学,让他们总结失败原因。
手帕在抖动的过程中散失热量,同时我们用的是70%的酒精,酒精燃烧水分蒸发,吸收热量达不到手帕的着火点。
控制变量法。
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为下一步自己设计实验打下基础。
1.滤纸片和乒乓球碎片要大小相等
2.两碎片要等距离
3.用镊子夹取
4.铜片加热一段时间后同时放置。
同学们总结交流自己的方案结果。
(1)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球
(2)将直立于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其中一支罩在烧杯下
(3)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条和煤块
学生思考总结
通过创设情景,师生平等互动,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回顾燃烧的条件。
学生齐读,加深记忆。
激发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兴趣。
知道魔术中蕴含的化学原理,解决孩子的疑惑,从而更加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知道实验步骤,为做实验做准备。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对燃烧有一个更加充分的认识
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用科学
探究的学习方式去研究物质燃
烧所需要的条件。培养学生勇
于探索,严肃认真,团结合作
的科学精神。
[板书设计学生活动:燃烧条件的探究 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
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应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引导学生从自然现象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燃烧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