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散文)
考点二 概括内容,梳理情节,找准线索
概括内容。
题型 答题模板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模板揭秘
①标题扩展法。根据文章内容把标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富。
②段意合并法。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段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加上一些过渡词语,并进行合并。
第一步:分层归纳层意。
第二步: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③要素串联法。将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语句通顺即可。用“何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何事+结果如何”的公式去套用,要求语句通顺、简洁。公式中的“何人”必须是主人公。如果是第一人称的文章,也可用“我”。
④句段摘录法。表示时空转换、提示语境特征的提示语;文章开头和结尾处的概括性语句(总起句、总结句);文章主要内容间的过渡句;集中表现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概括性语句;文章中议论性、抒情性的语句;信息较集中的主旨句。
⑤问题概括法。对整篇文章,作者所要说明的有哪几个问题;对其中的重点段落、重点词句,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把这些问题的答案用简练、通顺、连贯的话语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梳理故事情节。
题型 答题模板
2.请根据提示(或示例)理清本文作者(人物)心理发展变化/情感变化的过程。请根据提示(或示例)概括、补充文章的行文思路。
根据示例摘取或概括符合要求的词语或短语。
模板揭秘
①抓住时间标志。有很多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对于这种文章,我们要抓住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分出不同的阶段。
②抓住地点转移。有很多文章是按地点转移来安排材料的,对于这种文章,我们要抓住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分出不同的地域。
③抓住情节发展。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思路来分析;也可以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思路来分析。
④抓住角度变化。有的文章,会按描写对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描写角度,这时,我们需要把握角度的变化。
⑤抓住情感变化。有的文章,在行文的过程中,都或隐或显地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行文的思路也就显而易见了。做题时,一定要有原文意识,善于从原文中摘取关键词。
3.找准文章的线索。
题型 答题模板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线索的作用是什么?
“××”在文中多次出现,请说说其在刻画人物和结构上的作用。
寻找线索:文章以××(事物)/××(人物)/××事件/××思想感情的变化/时间推移/空间变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线索作用:文章以××为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主题的表达更充分,更集中;双线并行,相辅相成,深化主题。
模板揭秘
①从标题入手。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
②从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词语入手。有时文章中的某个词或某个事物会从头至尾反复出现,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强调的)。如《灯光》中的“多好啊”反复 出现;《香樟树下》“我真幸运啊!”反复 出现。《难忘的一张圆脸》,老师的情感变化是多次的。
③通过文章中的抒情、议论性的语句把握线索。这类线索常用于抒情、叙事类散文。
④通过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和段首段尾的中心句把握线索。
⑤从线索类别入手。
a、间为线索,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渡江先后;《邓稼先》近百年历史及生平;
b、以地点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c、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d、以事件为线索,如《社戏》以看社戏为线索;
e、以实物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f、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线索,如《阿长与山海经》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注意:
有的文章不止一条线索,线索有主线、副线之分;有明线、暗线之分。如《藤野先生》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还有一条暗线,即作者的爱国思想。
模板示例
训练重点:概括内容,梳理情节,找准线索
我需要你做我的眼睛
①那天,我站在老邻居露丝的房间里,茫然地看着东一堆西一堆的报纸,在心中问自己:“我怎么到这里来了?”
②“我需要你做我的眼睛。”露丝说道,“我正在找一个笔记本,封面是个茶壶。”
③我紧张地笑了笑:“你还记得上一次看见它的时候是在哪里吗?”
④“哦,不记得了。但它应该就在这里,在这些报纸当中。”她说道。
⑤这就是我目前的生活:帮助一个视力糟糕的89岁的老太太寻找一本沾满灰尘的旧笔记本。
⑥上个月,我失去工作后,搬回了家。我感到疲惫、沮丧,什么都无法激起我的兴趣。我一直很喜欢手工制作,但现在一点劲头也没有。妈妈让我去帮助别人,但我能为别人做什么?向别人传授失败的技巧吗?当露丝打电话到我家来,问我是否能抽出一分钟时间去帮她一个忙,妈妈几乎是把我推出了家门:“你会做得很好的。”
⑦但我在一大堆报纸中找了很久也找不到那个笔记本。我沮丧地说:“我想我找不到它。”“别丧气,亲爱的。待会儿它会自个儿跳出来的。”她说道,“它们总是这样。”她的乐观感染了我。也许在楼上?我想。随后,在楼上一个卧室的角落里,我找到了那个笔记本。“太棒了!”她欢叫道,“下周到老年人活动中心作茶壶收藏报告的时候我就可以用上它了。”我惊讶地看着她。她都快90岁了,但是她好像比我还忙。
⑧从此,我每周都去看望露丝几次。刚开始,我承认,我是在应付妈妈。但露丝那里总有一些让我感兴趣的东西:一本书、一个茶杯,或者一件挂在墙上的饰品。
⑨一天,我到露丝家时,看见她正眯着眼看一张信纸。“我又需要你的眼睛了。”她说道,“你可以给我读读这封信吗?”“当然可以。”我说。我在她身边坐下来。“亲爱的露丝,”我开始读道,“我们什么时候再去考古挖掘……”我惊讶地看着她。“你是一位考古学家?”“不。”露丝笑道,“只是爱好。”读完信,露丝说道:“谢谢你。现在我最好给她回信。”从此,几乎每天我都要去给她读信,听我读完信后她就马上回信。我还知道了,她收集了许多漂亮的茶壶,去过许多国家旅行,去过不少地方探险,结交有数以百计的朋友,养育了三个孩子,开了一个服装店。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只在我的梦中出现过。
⑩秋天过去,冬天到来。一天,她的儿子打电话给我,问我是否愿意晚上到医院去陪护摔伤的露丝。当然,他们会付酬给我。想到露丝一个人躺在医院里,我怎能拒绝?
?那个寒冷的冬夜,我来到了露丝的病房。她看起来是这么瘦小,这么无助。看到我,她挤出了一丝笑容。“我一直盼望着你来。”她说,“今天来了一封信,你可以给我读读吗?”我坐在床边,迅速给她读完了信。她犹豫地看着我。“你可以帮我写一封回信吗?”她说。那一刻我几乎要流泪了。露丝需要我。这个曾经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满满的老人,现在确实需要我。我已经知道自己从今天开始应该去做什么。和其他人联系。这是露丝一直在做的。她因为伤痛而躺在这里,但她仍然想伸出手去联系她的世界。
?露丝离开医院后,我的陪护就结束了。然而,我不再把去看望露丝当作一项任务。几乎每天我都在想能为她做什么。但现在这些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已经重新开始进行我的手工制作,与朋友联系。
?我给露丝做了一份礼物——一件刺绣。
当礼物呈现在露丝面前时,她的双眼泛起了泪光。“谢谢你。”她激动地说,“真是太漂亮了!在我收集的物品中,这绝对是一件珍品。”
“你让我感到自己又年轻了起来,”她看着我,“你有这么多的精力和丰富生活,我希望我也能像你一样。”
我惊讶地看着她。她说的是我吗?
?但当我们的目光相遇时,我意识到,露丝看到的已经是一个全新的我。只是我自己现在才发觉。坦率地说,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开始新的人生了。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点拨】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文中写了好几件事,就把这几件事串起来,说出主要内容即可。如果是梳理故事情节,则需要分别概括出每一件事。这也是“概括出主要内容”和“梳理故事情节”的答题区别。
【答案】在我人生遭遇挫折,心灰意冷的时刻,在帮助我的89岁视力不好的邻居露丝的过程中自己收获了更多的人生真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不仅帮助的是他人,收获更多的是自己。
2.请用简洁的语言依次概括出“我”为露丝做的另外三件事。
①→每周都去看望露丝→帮露丝读信→②→帮露丝写回信→③
【点拨】本题考查梳理情节及人物感情变化的能力。解答时按情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四个环节分别概括,并根据当时情境揣摩人物心情变化。
【答案】①帮露丝找笔记本②到医院陪护露丝③送刺绣给露丝(或送露丝礼物)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点拨】本题考查的是把握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连结成一个统一整体。文章一般都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有时还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明线一般是主要人物、主要事物、主要事件。暗线通常是作者的情感。本文讲述的是“我”在与视力糟糕的89岁老太太露丝的交往中,逐渐走出失意的泥潭,找回自信。
【答案】“我”和露丝的交往。
你能概括答题的方法吗?
1、明题意。
2、定范围。
3、理层次。
4、精表达。